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4 毫秒
1.
毒麦广泛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亚麻种植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西北省区都在积极的引种亚麻,发展纺织工业,新疆伊犁地区1986年从勃利县调进120吨亚麻种子,当年播种7200亩,6月份在田间发现了毒麦。为了严禁检疫对象的扩散,同时又能促进工业生产的发展,我们没有采用断然销毁的措施,而从建立无毒麦的亚麻  相似文献   

2.
亚麻毒麦     
据1964年吉林省普查植检对象和危险性病、虫、杂草时,在安图县明月镇的亚麻地,首次发现亚麻毒麦,经李扬汉先生鉴定是细穗毒麦(亚麻毒麦)Lolium remotumschrank.1980年调查敦化县的大石头、翰章等许多乡、镇的亚麻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亚麻毒麦成熟后一部分落于田间,次年萌发,大部分混杂在亚麻种子中,随亚麻种  相似文献   

3.
亚麻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由于其是密植作物,难以人工进行除草。亚麻田常因杂草的为害造成大面积草荒,使亚麻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特别是亚麻中的亚麻毒麦对亚麻生产危害更为严重。我地种植的亚麻品种是“黑莱三号”,亚麻毒麦占7—10%左右,其他品种也有不同程度的为害。我站在1984年进行了亚麻田化学除草试验,1985年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面积的推广示范,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4.
自1986年伊犁地区在伊宁、新源等地播种从黑龙江省勃利县引进的亚麻田中发现了长芒毒麦 Lolium temulentum varlongiaristatum Parnell 和细穗毒麦 Lremotum Schrank 以后,各地的农技人员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邗江县公道镇7400亩小麦,发生毒麦面积2000亩。该县植保植检站在调查的基础上采取了综合治理措施。即(1)建立突击拔除制度。根据几年实践经验找出区别和拔除毒麦最佳期“小麦黄,毒麦青;小麦矮,毒麦高”。(2)统一供种,杜绝蔓延。(3)严格处  相似文献   

6.
显微结构观察快速鉴定Lolium属的籽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可辉  郭琼霞 《植物检疫》2004,18(4):204-209
本研究通过对毒麦属的毒麦与其变种长芒毒麦、田毒麦及其近似种亚麻毒麦、多花黑麦草、黑麦草、波斯黑麦草、瑞士黑麦草等8个种的种子进行显微组织细胞结构解剖,观察、比较和综合分析各个种子内部盾胚的形态大小、上皮细胞和糊粉层细胞的形态结构的异同点.为口岸杂草检验检疫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毒麦是一种含有毒麦碱的危险性杂草,为国内外植物检疫对象之一。它不但能造成小麦减产,还对人畜安全有很大威胁。我市各地在60年代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毒麦的发生和蔓延。但近几年,由于调运串换种子把关不严和防治工作有所忽视,田间毒麦混杂率又明显回升,部分田块毒麦混杂率高达15%以上。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组织各县植保站连续进行了三年的调查,基本查清了我市毒麦的种类,发生分布和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8.
毒麦及其近似种rDNA ITS-RFLP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毒麦属6个种的核糖体ITS进行PCR-RFLP分析,首次从分子水平上鉴定区分了毒麦属4个种(毒麦、亚麻毒麦、多花黑麦草、瑞士黑麦草)。根据这4个种ITS的测序结果,选取3种内切酶(BssSI、TfiI、NehI)应用于PCR-RFLP分析。根据酶切图谱可将4个近似种鉴别区分。为建立PCR- RFLP分子鉴定方法而有效地区分毒麦及近似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梅县从1967年开始就有毒麦发生,经过多年防除实践,摸索出一套组织上实行行政管理,技术上以县植保植检站牵头,组织专门的技术力量为主的调查方法。在综合防除措施上则采取“查、检、换、拔、选、制”的六字措施,即逐村逐组详查;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发生毒麦区与无毒麦区调种;小麦抽穗扬花之时,发动群众拔除毒麦;小麦成熟期发动群众进行穗选或块选,并单打、单收、单藏;与各级政府共同制定乡规民约,保证综合  相似文献   

10.
由于亚麻种子外包有一层胶质,不能使用各种液体选种的方法。我们采用5XF-1.3A型通用复式精选机对含有长芒毒麦的亚麻种子进行分离选种,效果较好。 1.方法:首先用风机、筛子和滚筒将种子与其夹杂物进行一次常规选种,使亚  相似文献   

11.
城固县毒麦的综合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剑  渊建民 《植物检疫》2003,17(2):124-124
陕西城固县毒麦的发生是 1 975年某种子经营单位从甘肃省调进“甘麦 8号”小麦时传入的 ,经鉴定为毒麦变种田毒麦Loliumtemulentumvar.arvenseBab .1 976年在我县三合乡龙王庙村小麦良繁基地“甘麦 8号”繁殖片上首次发现 1 .3 3hm2 ,当年虽经疫情处理 ,但不彻底。 1 977年经过普查 ,毒麦随小麦种子传播 ,其发生面积扩大到 2 .8hm2 ,品种从原来的“甘麦 8号”扩大到“阿勃”小麦上。 1 980年毒麦又扩展到全县 3个乡镇 5个村 ,发生面积 4hm2 。虽每年都经过防除 ,但防不胜防 ,出现今年这里根除了 ,明年那…  相似文献   

12.
毒麦(Lolium temulontum L.)是一种有害有毒的危险性杂草。它不仅能造成麦类减产,而且因其麦粒内含有毒麦碱(C_(17)H_(12)N_2O),严重地危及人类及动物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试验表明,人吃了含有4%毒麦的面粉,便会引起头晕、昏迷、噁心、呕吐等症状;家禽误食毒麦达体重的0.7%时,同样会产生中毒和造成死亡。因此毒麦属国内外重要的检疫对象。但是,由于近年来频繁调运和串换种子,加之检疫措施又未跟上,造成毒麦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麦类检疫对象——毒麦和小麦腥黑穗病(部分省市补充检疫对象),近几年在南京地区发生越来越严重。江宁县、江浦县1984年进行全县毒麦普查,江宁县27个乡,乡乡发生毒麦,发生毒麦面积23.78万亩, 占小麦总面积40.21%,发生严重的田块,毒麦株率高达30%以上;江浦县发生毒麦面积2.65万亩,占小麦面积10.71%,全县11个乡,仅有一个乡未发现毒麦。1982年江宁县种  相似文献   

14.
广西兴安县近十年来坚持采取选、换小麦良种,轮作和拔除烧毁毒麦苗、穗等措施。1988年以来,连续3年经自治区、地、县三级科研部门反复检查鉴定,证实兴安县已成  相似文献   

15.
毒麦及其变种籽实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关于毒麦的为害,很早就有記述。人与牲畜吃了毒麦都会中毒。毒麦传入我国繁生麦田,在一些地区已造成損害。毒麦的籽实同麦粒的大小和重量相近,很不容易进行机械清除。毒麦及其变种依靠籽实传布,常混杂麦粒难以鑑別。因此,毒麦及其变种籽实的鑑定与分类,对于检疫工作,显得很重要。本文就1950—1964年間,对我国已发生的毒麦,进行鑑定与分类。根据毒麦的穗、小穗,带稃籽实(颖果)及脫粒籽实的基本特征,主要是与种子分类有关的形态学上的特征,进行分析比较与描述。按鑑定的毒麦及其变种,編制籽实分类检索表,并附实物照片与插图。  相似文献   

16.
毒麦的籽实具有毒性,这是早已証实了的。因此,毒麦籽实中菌絲的发現,常被认为与毒性有关。有人肯定其毒性是由于真菌的存在,积存有麻醉性的毒麦碱的緣故。大多数人认为毒麦之有毒,可能与真菌的存在有关,但还不能予以証实。早在1897年曾有人鑑定毒麦籽实中的“有毒真菌”为“Endoconidium temulentum Prill.etDelacr.”;1933年,Günnewig鑑定其菌为“Chaetomium kungeanum Zopf.”;又有人定名为“Stromatinia temulenta Prill.et Del.”。  相似文献   

17.
从国内采集了毒麦种子进行毒麦内生真菌Gloeotiniatemulenta的分离培养,没有能够成功分离到毒麦内生真菌的菌株,苯胺蓝染色镜检观察毒麦种子内的内生真菌带菌率为0~65.4%。直接从毒麦种子中挑取内生真菌菌丝,用基因释放剂(genereleaser,BioVenture)处理后扩增测序获得了毒麦内生真菌的ITS序列(DQ235697),经过相似性比对和分析,所得序列和GenBank中的内生真菌的序列同源性高达99.4%~100%,排除了毒麦种子表面真菌和毒麦种子序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尤宝栋 《植物保护》1964,2(6):279-279
今年5月21日,我们在江苏省泰州市杨庄人民公社调查毒麦发生情况。共计调查了4个大队12个生产队247亩小麦田,实际检查面积23.2亩,共查获毒麦283株。在这些毒麦中发现有一株毒麦的穗子上生了红霉,经过显微镜检查,看到了小麦赤霉  相似文献   

19.
60年代,毒麦在各地的发生危害,曾引起农业部门的重视,开展了有效的防除,使之得到基本控制。但随后10多年,对毒麦的防除有所放松,至80年代初,毒麦的发生与危害加重,近几年来,有的地区毒麦发生率达到2%以上。毒麦以种子繁殖,在土内10厘米深处尚能出土,在室内贮藏两年仍有萌芽力。毒麦分蘖力较强,一般可有4~9个分蘖。适应性较强,能抵抗不良环境,不论旱年或涝年,繁殖力  相似文献   

20.
毒麦 Lolium temulentum linne 在安徽宣城地区分布很广,全区五个县,县县都有,而且不论是发生的普遍率,还是混杂率都比较高,有的农户麦田甚至毒麦多于小麦而成了“毒麦田”。原来属于零星混杂区的宁国县和过去很少有毒麦的县植保植检站测报观察区内的麦田,混生毒麦的普遍率也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