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为探究辽宁盘锦红海滩湿地翅碱蓬Suaeda heteroptera死亡的原因,采用水培方式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盐度(5、10、15、20、25、30)、铜离子浓度(0、0.1、0.5、2.0、5.0 mg/L)和草甘膦浓度(0、1、5、10、20 mg/L)对翅碱蓬种子发芽率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铜离子(≤0.1 mg/L)对翅碱蓬发芽率和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发芽率提高了7.3%,随铜离子浓度的增大,翅碱蓬种子发芽率和幼苗生长逐渐下降,且二者间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盐度对翅碱蓬发芽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随着盐度的增加发芽率不断降低,低盐度(≤15)对翅碱蓬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高盐度(20~30)对其幼苗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浓度间影响差异不明显(P0.05),由此验证了翅碱蓬对盐的高耐受性;草甘膦对翅碱蓬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说明翅碱蓬对此类除草剂极其敏感。本研究结果可为盘锦红海滩翅碱蓬生态退化原因调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009—2017年辽河入海口两岸盘锦湿地植物翅碱蓬分布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盘锦湿地植物翅碱蓬退化的原因,以期为区域内翅碱蓬的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运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分析地物特有的光谱特征可以有效地对地物进行识别。以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湿地为研究对象,使用SR2500便携式地物光谱仪测定了2种典型湿地植被——翅碱蓬[Suaeda salsa (L.) Pall.]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 Steud.]的光谱特征,并对2种湿地植被的原始反射率光谱曲线和经过包络线去除法变换后的反射率光谱曲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包络线去除法的限制,在340~380 nm和716~1 020 nm波段范围内,分析芦苇原始光谱曲线更容易区分植被所处的生长期,在340~595 nm和710~920 nm波段范围内,分析翅碱蓬的原始光谱曲线更有利于区分所处的生长期,且2种植被生长旺盛期的反射率均高于生长末期。在508、550、678 nm处利用包络线去除法能够更好地区分芦苇不同生长阶段,在638、678 nm处利用包络线去除法能更好地区分翅碱蓬不同生长阶段。芦苇在绿光波段550 nm处出现明显的反射峰,而翅碱蓬在红光波段638 nm处出现明显的反射峰,这使得2种植被经过包络线去除处理后更好区分。在753~1 020 nm波段范围内,分析原始光谱曲线更适于区分芦苇和翅碱蓬,且芦苇的反射率高于翅碱蓬。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浅滩植被对复式河道水动力特性的影响,了解植被作用下滩槽间水流动量交换的影响机制,利用Fluent流体力学仿真软件,选取标准的k-ε湍流模型封闭雷诺方程,对浅滩植被作用下的复式明渠内的流体运动特征进行精细化模拟,分析了不同淹没高度、不同流量条件下滩地植被对复式断面明渠的水流速度、湍流动能及断面二次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受植被的影响,植物区计算主流速度的垂向分布不再呈对数分布,而呈现准S型的分布;相对无植被的工况,植物区内主流流速减小,随着滩地植被高度的增加,植物带的内部与上部区域主流速度减小,而主槽内主流流速相应增大,说明植物的存在对滩地区域的水流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使断面主流向河道主槽内转移,植物的存在也对横向速度产生较强的扰动,能够促使断面二次流的形成;植物顶端附近的湍流动能变化较大,随着浅滩植被高度的增加,植被和水流交界处的湍流动能最大值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说明在植被顶端存在较大的动能交换;随着入流流量的增加,断面主流速度呈增大趋势,各测点湍流动能沿水深方向的幅值也相应增大。研究表明,Fluent流体力学仿真软件能够较好地精细化模拟滩地植被对复式河道水动力特性的影响,其计算结果可为河流防洪工程、河道浅滩整治及生态护岸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近50年(1966—2015年)辽河入海口地区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气象条件对辽河入海口两岸滩涂翅碱蓬植被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盘锦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1988年以来年平均气温呈持续偏高趋势,蒸发量大导致土壤盐分含量增高,水盐失衡;辽河入海口地区的年降水量呈现略减少的线性变化趋势,降水年际变化波动较大,增加了对辽河入海口翅碱蓬植被淡水补给的影响,造成淡水资源短缺;冬春季、出苗关键时段干旱,可造成翅碱蓬植被种子出苗率低。可能是气象条件的变化导致翅碱蓬生长环境改变、植被退化,应进一步分析和研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修复翅碱蓬植被生长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盐城海滨湿地典型区域为案例,以2011年4月和2012年4月对海滨湿地土壤数据为基础,结合2011年ETM 遥感影像,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线性回归模拟和地统计学方法,辨识海滨湿地景观演变的关键生态因子,并确定其生态阈值。得出基本结论如下:(1)海滨湿地土壤理化性质海陆差异明显:从米草沼泽—碱蓬沼泽—芦苇沼泽,土壤水分和盐度表现出递减的趋势;土壤有机质、营养盐总体上从米草沼泽—碱蓬沼泽—芦苇沼泽,表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湿润年份土壤水分高于干旱年份,湿润年份土壤盐度低于干旱年份。(2)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干旱年份,水分>盐度>铵态氮>速效钾>有机质>有效磷;湿润年份为:盐度>水分>有效磷>铵态氮>速效钾>有机质,因此把土壤水分和盐度确定为海滨湿地景观演变的关键生态因子。(3)土壤水分和盐度在东西海陆方向上的变异大于南北海岸延伸方向上的变异。(4)将景观类型图和海滨湿地土壤水分与盐度分异图叠加分析,得出:芦苇滩土壤水分阈值<42.332%,盐度阈值<0.745%;碱蓬滩土壤水分阈值为38.836%~46.593%,盐度阈值为0.403%~1.314%;米草滩土壤水分阈值>39.475%,盐度阈值>0.403%;光滩的土壤阈值>41.550%,盐度阈值>0.656%。  相似文献   

7.
近年输油管道泄漏事故频发,为更好地处置输油管道泄漏事故对河流污染造成的环境影响,预测输油管道泄漏后油品在河流的溢油进程十分关键。基于河流水体环境特点及河流环境溢流特点,比选出合适的基本控制方程及水动力数学模型,同时选择符合河流特征的溢油扩散、漂移及风化模型,模拟溢油运动与归宿;改进了Fay模型、简化了Navy漂移模型,建立了新的河流溢油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开发了河流环境影响评价计算软件,并应用于实际河流水体现场,证实了该模型和软件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翅碱蓬野外光谱对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翅碱蓬群落特征以获取下方土壤的化学性质。[方法]通过野外采集的17个翅碱蓬野外光谱数据和相应土壤样品的理化分析数据,探讨了土壤化学性质和翅碱蓬野外光谱之间的关系。[结果]翅碱蓬二阶导数光谱1121nm波段可以用来反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变化,二阶导数光谱1208nm波段可以很好地反映土壤全磷的含量变化,一阶导数光谱353nm波段可以很好地反映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变化,二阶导数光谱724nm波段可以很好地反映土壤pH值的变化,而反映土壤盐分含量变化最好的为一阶导数光谱950nm。[结论]该研究为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翅碱蓬覆盖区域土壤化学性质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摘 要:对滨海盐碱地不同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程度、土壤水分特征及其与植被群落生态分布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以狗尾草为优势种多种植物伴生的杂草群落演变成单一的柽柳、碱蓬群落,最后较耐盐的翅碱蓬成为群落的单优势种,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降低。(2)随土壤深度增加,各样地土壤饱和持水量逐渐减小。在滨海盐碱地开展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与水分特征的研究,不仅可明确该区植物的分异性,同时也能摸清与其土壤水分特征的相关性,对盐碱地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盐碱地;植被;生物多样性;土壤水分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以广泛分布在辽宁海岸线的翅碱蓬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胁迫(0、100、200、300、400、500、600 mmol/L)对该植物色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胁迫对翅碱蓬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甜菜红素含量的影响总体变化趋势是随盐浓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对照处理各种色素的含量均最高,之后随着NaCl浓度的升高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的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说明低浓度NaCl胁迫相对促进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本试验结果可为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沿海滩涂植被修复、翅碱蓬的作物化栽培及经济价值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江苏沿海滩涂盐地碱蓬(Suaeda salaa(Linn.)Pall)、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 Trirn.)湿地以及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特异功能群的变化.结果表明,稻田土壤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的数量明显高于三种自然植被湿地土壤.三种自然植被湿地土壤中,细菌、放线菌和固氮菌数量依次为:互花米草>碱蓬>芦苇,纤维素分解菌数量依次为:芦苇>碱蓬>互花米草,土壤真菌数量差异不显著.自然湿地和稻田土壤中夏季的微生物数量均大干冬季,以土壤真菌和固氮菌数量的季节性差异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正>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谢永宏研究员团队和兄弟单位共同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长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关系演变及环境生态效应与调控"之第5课题"江湖关系变化下湖泊和洲滩湿地生态效应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为鄱阳湖水域生态系统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特征调查;洲滩湿地生态系统植被分布特征、成因及模拟;湿地水文生态系统的同位素特征研究;珍稀候鸟(小白额雁和白鹤)的时空分布格局与水文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影响鄱阳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环境因素为离子浓度、水温和水体酸碱度的差异,底栖动物群落  相似文献   

13.
双台子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永洁  郑冬梅  罗金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54-12956
介绍了双台子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和自然概况,参考了1987年和2005年Landsat5 TM湿地面积数据,以双台子河口湿地的核心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天然水域、裸滩、翅碱蓬滩涂、养殖区、水库坑塘、苇田、稻田、非湿地景观的面积,以及湿地群落、湿地水质、水鸟类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情况,得知研究区湿地面积严重破碎化,湿地芦苇产量降低,水质下降,鸟类种群数量减少,由此说明湿地环境严重下降,已经对某些湿地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在此基础上,从区域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2个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中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气温的明显上升、降雨量的下降;而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在于石油的开发、围湖造田、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交互影响下,双台子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强调相关部门应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双台子河口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以黄河三角洲潮间带盐地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分析了盐地碱蓬湿地土壤磷素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盐地碱蓬湿地土壤总磷(TP)、有效磷(AP)和AP/TP比值的变化趋势相似,且具有高度的时间异质性,都呈现秋季低、夏季和次年春季高的"V"形分布特征;湿地土壤TP水平较高,已超过生态毒性的最低阈值(600 mg·kg~(-1)),但该区土壤AP/TP比值低于磷的生物利用度的阈值(2%);湿地土壤TP储量随夏季、秋季、次年春季呈依次减少的变化趋势,AP储量也呈现秋季低、夏春季高的"V"形分布特征;湿地土壤TP、AP含量和储量在两个土层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湿地土壤TP和土壤含水量(P0.05)、Al和Mg(P0.01)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和土壤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AP和土壤含水量及容重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磷素与土壤有机质、土壤pH的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总体上,黄河三角洲盐地碱蓬湿地土壤磷的垂直变异性不大,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异性,其含量与土壤铝镁化合物以及土壤盐度和含水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江苏滨海湿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阐明了植被演替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对探讨今后如何增加滨海湿地的"碳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光滩米草群落芦苇群落刺槐群落碱蓬群落。在0~10 cm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20.84 g·kg-1,其中米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几种类型;10~25 cm和25~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18.66 g·kg-1和19.15 g·kg-1,光滩含量最高。垂直方向上,0~10 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最高,光滩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碱蓬和米草群落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则相反;刺槐群落和芦苇群落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表现为,表层含量最高,中间土层含量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C/N和盐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虽然研究结果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但是土壤各理化性质间的相互作用会间接影响有机碳含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镉胁迫对碱蓬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究镉(Cd)污染对盐碱湿地植被的毒性效应,以盐碱湿地典型植物碱蓬为供试植物,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0~300mg·L-1镉胁迫下碱蓬种子萌发特征及幼苗生长特征.结果表明,3 mg· L-1镉胁迫显著提高发芽势、发芽指数、根冠比、幼茎直径、根系直径并降低根系长度(P<0.05),10 mg·L-1镉胁迫显著提高活力指数、幼茎重量、根系重量并降低根系活力(P<0.05),30 mg· L-1镉胁迫显著提高发芽率和幼茎长度(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第一主成分上碱蓬种子发芽势具有最高的载荷,说明发芽势可以很好地反映镉胁迫下碱蓬的生长状态.碱蓬种子发芽势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在盐碱湿地镉污染监测或表征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江苏盐城大丰地区碱蓬湿地、芦苇湿地、互花米草湿地、盐蒿湿地和原始光滩等5种滨海湿地生境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特征,阐明不同滨海湿地生境对土壤细菌群落的调控作用及驱动机制,为滨海湿地资源合理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滨海湿地土壤细菌群落进行16S rRNA测序,利用微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序列进行OTU(操作分类单元)聚类、物种注释、多样性指数、功能预测以及环境因子关联分析。[结果]土壤细菌群落中特有细菌OTU种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盐蒿湿地、芦苇湿地、互花米草湿地、碱蓬湿地、原始光滩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芦苇湿地、盐蒿湿地、互花米草湿地、原始光滩地、碱蓬湿地。盐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一部分受到全钾(TK)与碳素耦合作用影响,另一部分受到Na~+与钠吸附比的影响。土壤中Na~+、钠吸附比(SAR)、土壤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土壤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全氮(TN)等是驱动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NH~+_4-N、PPO和AKP三者形成偶联关系,共同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结论]滨海湿地植被类型和主要环境因子在稳定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岷江上游典型流域植被水文效应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通过研究现有土地覆盖下水文分布的空间格局,及不同植被类型集水区内降雨与径流间的关系,来揭示森林生态系统与水文动态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从而为岷江上游的生态环境评价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构建岷江流域植被水文模型.模型以水文子模块TOPMODEL为中心,由山地小气候模型MTCLIM和林冠截留模型为其提供水文学参数,研究中水文循环过程涉及植被截留、(实际)蒸散发、降雨入渗和土壤水分动态等.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岷江上游典型支流——杂古脑流域,对其1995年7—9月的径流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显示,7—9月日径流量总体趋势表现为逐渐降低,径流量对降水响应敏感,基本反映了杂古脑流域雨季的径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滨海再生水河道中沉水植物的恢复对水质的改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连续监测河道水质与沉水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对天津滨海新区一个景观再生水河道开展了为期2年(2004-2005)的中试规模的研究,以期了解含盐再生水中沉水植被的恢复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建沉水植被后河道水质有显著改善。沿河道水流方向,水体中的营养盐和沉水植物的生物量呈下降趋势,叶绿素a的值则沿河道呈上升趋势,河道水体中的COD基本上没有变化.河道水体中的盐度与河道底泥的盐度在两年之内平衡在4000mg·L^-1左右。相关分析发现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与叶绿素a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沉水植物能够通过吸收作用减少底泥对再生水中营养盐的富集,耐盐沉水植物川蔓藻(Ruppia maritima)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可以作为修复沿海盐水河流水质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洱海水体演化的可行性。[方法]以洱海水体为例,根据入湖河流的径流量和入湖口的地理位置,进行聚类分析,构建入湖河流模型;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构建洱海水体的演化模型,模拟对洱海水体TN、TP的净化能力。[结果]春末到秋初,对洱海水体TN、TP的净化能力较强;秋末到春初,对洱海水体TN、TP的净化能力较弱;对洱海水体TN、TP的全年净化总量分别为1 158.76、287.73 t,净化效率分别为79.94%和93.63%。[结论]元胞自动机模型对洱海水体TN、TP的净化效果良好,且对洱海自身的水质改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