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分析“短青春期”品种对播季反应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不同品种出苗至开花数与开花至成熟天数对短日处理的反应,以进一步明确夏大豆型“短青春期”品种的光(温)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春播条件下,开花前短光照处理,“短青春期”品种中豆24和巨丰出苗至开花天数仅缩短2-14d,敏感度较小,与春大豆型品种相似,而与典型夏大豆品种,秋大豆品种和“长青春期”品种明显不同,中豆24和巨丰的出苗至开花天数对短光照不敏感。同为“短青春期”品种的中豆24和巨丰,其开花至成熟天数对短日处理的反应有明显差异,并者与春大豆相似,而后者的开花至成熟天数的短日照敏感不仅大于复大豆,而且也大于秋大豆。生育前期对短日照不敏感的品种,其短日处理效应在生育后期表现更加明显。本文还讨论了不同品种短日处理后效应的传递特征。  相似文献   

2.
利用包括“短青春期”在内的8个大豆品种类型,通过分期播种观察大豆出苗至开花天数与开花至成熟天数对不同光(温)条件的反应,以进一步明确大豆“短青春期”品种生育期性状的光(温)敏感性特征。结果表明:“短青春期”品种中豆24和巨丰出苗至开花天数播季敏感性与春大豆泰兴黑豆和矮脚早相似,出苗至开花天数短,对播季不敏感;但开花至成熟天数长,对播季敏感,与春大豆品种明显不同。秋大豆丽秋2号出苗至开花天数很长,对  相似文献   

3.
田佩占  尹腾蛟 《大豆科学》1989,8(3):276-282
采用模拟自然光照的动态光照处理,对不同纬度不同类型大豆品种,进行了光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除湖南春大豆,在增加20%长光照处理,结荚至鼓粒期延迟日数,较出苗至开花期延迟日数多外,其余品种及处理的出苗至开花日数的变动最大,说明出苗至开花期,对日照反应最敏感。根据这个阶段的变化,确定吉林野生豆属短日照敏感型,湖南秋大豆、河南夏大豆属长日照敏感型,湖南春大豆属双迟钝型,河南野生豆、湖南野生豆及湖南夏大豆属双敏感型,吉林春大豆为双较迟钝型。品种对特定的光照最敏感。对日照的敏感程度不完全与纬度有关。讨论了光照反应特性与起源地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韩天富 《大豆科学》1998,17(2):129-134
选用中国大豆主要生态区的代表品种12个,在南京春播通过人工光照处理,比较了各类型品种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2h短光照和吏所有品种的开花期显著提前;开花后进行短日照处理,使除早熟品种东农36和泰兴黑豆以外的其它品种成熟期显著提前。  相似文献   

5.
对水稻新品种“满仓515”进行分期播种和短日照处理,结果是短日照处理下,穗前生育期为98天,自然光照下为101天,相差3天;高温短日照处理下,穗前生育期为93天,自然光照下为99天,相差6天。“满仓515”高温短日照促进率为7.9%,高温促进率为5.37%,短日促进率分别为3.66%和6.1%。因此认为该品种对光照和温度都不太敏感。宜早晚兼用,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大豆开花后阶段对开花前不同光照处理的反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韩天富  陈霞 《大豆科学》1995,14(4):283-289
试验研究了开花前不同光照处理对大豆开花后的发育、产是必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供试的早熟品种来说,开花前短日处理促进成熟的作用远大于对开花的促进,地农艺性状的影响大于对发育进程的促进。前期短日处理使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和油酸的比例上升,而使亚油酸的比例下降。文中讨论了开花前光照后效应的作用方式和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选用中国大豆主要生态区的代表品种12个,在南京(32°N)春播,通过人工光照处理,比较了各类型品种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12h短光照处理使所有品种的开花期显著提前(P<0.01);开花后进行短日照处理,使除早熟品种东农36和泰兴黑豆以外的其它品种成熟期显著提前(P<0.01)。在本试验条件下,南方夏大豆品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比开花前更加敏感,其它类型品种开花前光周期反应比开花后敏感或前、后期敏感性接近。相关分析表明,大豆开花前和开花后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与自然光照下相应发育时期的长度正相关。较长的前期有利于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的提高,较长的后期对提高百粒重有利。文中讨论了大豆品种开花前、开花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与原产地日照长度及其它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豆品种光温综合反应与短光照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取256份我国各地代表性大豆品种在南京分期播种与短光照处理。以大豆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生育前期及全生育期标准差分别作为该品种开花期和成熟期光温综合反应的指标,以春播自然光照与11h光照下生育前期及全生育期相差天数分别为开花期和成熟期短光照反应指数。通过研究我国大豆不同熟期组类型及不同品种的光温综合反应与短光照反应间关系,明确大豆对光温综合条件中对光照的反应是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
气候条件与春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红 《作物研究》1998,12(4):15-17
利用湘春豆14号和湘春豆10号19881997年生育日数与6个气象要素,以及试验考种资料的单株平均产量与6个主要经济性状、6个气象要素分别进行逐步回归和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春大豆播种至出苗日数、出苗至开花日数的关键气象要素为日均温;出苗至成熟期为降水日数;开花至成熟期为日照时数和降水日数;全生育期为日均温和降水日数。6个气象要素对两品种单株产量的影响均不大。  相似文献   

10.
王萍  宋海星 《大豆科学》1999,18(4):365-370
在长春6月27日夏播10个引入的早熟大豆品种,某中生育期为90-100天的3个大豆品种在10中旬前后成熟,生育期为80-90天的4个大豆品种在9月底可正常成熟,而生育期70-80天的3个品种在9月20日前后成熟。品种ALDANA在6个播期播种时出苗-始花的天数不同,出苗-成熟的天数相似,7月29日播种的植株未正常成熟。  相似文献   

11.
通过长日照(18小时)短日照(8小时)方法,比较研究相同原产地(25°44′N)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光周期效应。(1)大豆出苗8天内即有明显光周期效应,(2)在短日照下,野生大豆光照阶段长度9—12天,栽培大豆3—6天,野生大豆从出苗到0.9复叶,栽培大豆从出苗到真叶期间通过光照阶段。(3)大豆光周期效应不仅制约开花,且制约能否结荚与成熟,(4)讨论了由野生大豆进化为栽培大豆光周期效应特性的变化趋向。另外,野生大豆光周期效应的强度,低纬度的高于高纬度的,同纬度低海拔的高于高海拔的。  相似文献   

12.
大豆子粒比重与生态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纬度、不同品种类型大豆子粒比重有差异。随着纬度的增加 ,春大豆子粒比重增加。同一产地大豆子粒比重春豆 <夏、秋豆 ;但变异系数春豆 >夏、秋豆。大粒子粒比重不如小粒种子 ,大豆百粒重、体积和比重均呈显著和不显著的负相关。大豆子粒比重和生育日数、结荚日数呈正相关和开花与结荚日数二者比值呈显著的负相关 ,缓慢的鼓粒速度有利于增加大豆比重。在大豆生育阶段子粒比重和日照、温度关系由显著的正相关演变为极显著的负相关 ,和温差由负相关演变为极显著的正相关。在大豆营养生长时期长日照、高温、较小温差 ,在生殖时期短日照、较低温和大的温差有利大豆干物质积累。大豆子粒比重的变化与品种的遗传型本身和物质积累时的气候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受控生态生保系统(CELSS)中利用光周期调控提高植物能量利用效率的可能性,以红蓝LED(90%红+10%蓝)为光源,在开花前及开花后各设置12、16、20和24h四个光周期水平,形成16个处理,研究光周期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前光周期延长使小麦开花时间显著提前,特别是导致出苗到拔节和拔节到抽穗的天数显著减少。开花后光周期延长会缩短开花到成熟的时间,且开花前和开花后光周期对小麦生育期长度的影响相互独立。在开花前,短光周期有利于小麦营养器官的构建,增加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和营养器官干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能效比。在开花后,长光周期提高了灌浆期叶片光合速率,促进籽粒中干物质积累,提高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能效比。开花前短光周期的增产作用主要是因穗数和穗粒数增加,而开花后长光周期的增产作用主要是因粒重增加。在开花前后,延长光周期均导致籽粒淀粉含量增加和蛋白质含量减少。在开花前12h光照、开花后24h光照的处理下小麦产量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最高,说明开花前短光周期结合开花后长光周期最有利于小麦高产和能量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4.
玉米从出苗至开花的天数及总叶片数的短日照光周期效应早已为人们所熟知(Kiesse-lbach,1950)。叶片是在出苗至抽雄期间有规律地产生于顶端生长点附近的。经过一段不敏感的幼苗期后,玉米才对光周期产生直接的效应,并在雄穗开始形成时结束(Kininy 等,1983a,)。大多数玉米品种对光周期敏感的阶段随着光周期的延长而延长,从而导致雄穗  相似文献   

15.
春大豆不同播期的光温生态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来自中国北纬22.7°~50.2°范围内不同地点的19个春播大豆品种在2年中分4期进行播种,研究了春播大豆的光温反应.结果表明:春大豆由于生育期间受光温生态条件的影响,延期播种能减少生育日数,使其整个生育期缩短.越是早熟的春大豆品种,营养生长期对长日照反应越不敏感,在延期播种时,其营养生长期缩短的较少,但高温能促进其营养生长期缩短.晚熟春大豆品种的营养生长期对长日照反应较敏感,营养生长期受日照长度的影响较大.各熟期类型品种开花持续时间随着播种期的推后、日照时数的缩短而减少;其中越是晚熟品种,此种反应越强烈.在同类熟期的不同结荚习性品种中,光温反应为有限型>亚有限型>无限型.鼓粒至成熟阶段的生育日数在春播生态条件下基本不受短光照的影响;但温度条件对该生育阶段的进程影响明显,即所处的温度高(特别是>30℃的高温),生育日数则减少,所处的温度过低(特别是日平均<16℃或夜温<8℃),则生育日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对光敏感型大豆品种“中豆24”进行长日、短日和自然光3种光周期处理,采用cDNA-AFLP的方法筛选差异片段,并进一步通过RACE技术分离了该基因。该基因全长983 bp,包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8个氨基酸,在遗传关系上与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高度同源。通过半定量RT-PCR对该基因在不同光周期中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大豆生长发育的早期阶段表达,短日照抑制其表达,而长日照则增强其表达。因此,大豆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可能是作为一种负调控因子参与大豆光周期反应。对大豆线粒体磷酸盐转运蛋白基因的研究能为进一步阐明大豆光周期反应分子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设置不同播期和光照处理,研究了中豆33和中豆34的光周期反应特性,并与其他品种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早、中熟夏大豆品种相比,夏播时中豆33和中豆34全生育期较短,主要是因其生殖生长期较短,但仍然有较长的营养生长期。中豆33营养生长期对短日照更敏感,而中豆34生殖生长期对短日照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期对广西春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在广西常年有着较大的种植面积。为了探索广西春大豆在春播以及夏、秋季繁种时的最佳播种时期,选用两个广西播种面积较大的春大豆品种桂春8号和华春2号,从2011年2~8月共设21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对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产量最高的播期均为2月25日,单产分别为2 770.85和2 666.26 kg·hm-2,秋播产量最低,夏播次之。从春播至夏播,随着播期的推迟,出苗至开花、出苗至成熟的时间逐渐缩短;6月5日后播种,出苗至开花日数和成熟日数的波动不大。3月上旬以前及8月上旬以后播种,两个春大豆品种的粗蛋白含量相对较低,油分含量相对较高,其余播期内大豆粗蛋白含量较高,而油分含量较低。3月中旬后春播较夏秋播大豆的粗蛋白含量高,但油分含量较低。综上所述,从产量上看,广西中南部春大豆最佳播种期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在下半年进行繁种时,若茬期允许尽可能选择夏播,尽量不要秋播。从大豆品质上看,3月上旬以前播种,得到的大豆油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9.
柳俊  谢从华 《马铃薯杂志》1994,8(3):138-141
试验采用“Mira”、“87P48-64”两个栽培品种的脱毒苗为材料,在培养温度20℃、诱导温度18℃条件下,小苗生长4周后,采用不同天数黑暗处理诱导,再分别转入长日照和短日照条件下培养8周,观察统计不同处理的试管块茎形成能力,试验结果表明,黑暗处理和短日照条件对试管块茎的形成是有利的,试验中以黑暗处理两天,每天光照8小时的处理单株结薯总数最多。  相似文献   

20.
不同光周期处理对大豆开花结荚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秀菊  孟繁静 《大豆科学》1996,15(4):289-294
通过长日照(16h光/8h暗)和短日照(9h光/15h暗)相互转换处理,证明大豆品种“早12”为相对短日植物,9个短日就可完成其成花的光周期诱导过程。大豆感受光周期效应的株龄在真叶期。短日诱导处理不仅促进花序产生的速度及数量,还有利于荚的发育;长日处理的结果恰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