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番鸭“肝白点病”又称番鸭“花肝病”或“肝花点病”、“番鸭坏死性肝炎”等,自1998年以来,在我国的福建、浙江、广东等番鸭饲养密集地区频频发生并流行,其发病率高,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2003年3月,我市首次发生番鸭肝白点病,同年4月中旬又相继发生两起。一发病情况我市长庄乡养鸭专业户李某,2003年3月购回雏番鸭4000只,至5日龄时,发现100多只番鸭腹泻,粪便大多为绿色,少数为白色,采食量减少甚至废绝。畜主用乳酸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先后拌水供鸭饮用,疗效不明显,病鸭越来越多,至9日龄时,死亡500多只,尚有患病鸭1000多只。病鸭精神萎靡,尖叫…  相似文献   

2.
鸭“白点病”(暂定名)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3个“白点病”(暂定名)发病严重的鸭场的病死鸭进行细菌学检查均为阴性,但均分离到病毒。对其中1株病毒进行了鉴定。负染及超薄切征电镜观察,可见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80-230nm、有囊膜的病毒。经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核酸类型测定,确定该病毒为疱疹病毒科成员。血清中和试验表明,该病毒与鸭瘟病毒、鸭疱疹病毒Ⅱ型无血清学相关性,故暂定名为鸭疱疹病毒Ⅲ型。人工感染试验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病死鸭相同的病变,初步证明该病毒为鸭“白点病”病原。  相似文献   

3.
番鸭“肝白点病”又称番鸭“花肝病”或“肝花点病”、“番鸭坏死性肝炎”等,自1998年以来,在我国的福建、浙江、广东等番鸭饲养密集地区频频发生并流行,其发病率高,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2003年3月,我市首次发生番鸭肝白点病,同年4月中旬又相继发生两起。  相似文献   

4.
几种药物治疗疑似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雏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又称"番鸭肝白点病"或"花肝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雏番鸭发病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也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鸭患病中后期易继发感染鸭传染性浆膜炎  相似文献   

5.
140只刚出壳的雏番鸭随机分为对照组(C)和试验组(I)两组。隔离饲养一周后.试验组鸭背部肌肉注射0.5mid只的“白点病”病毒稀释液,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番鸭分别于攻毒后1、3、5、7、10、14d时颈静脉采血各10只,涂片。并进行剖检。用ANAE染色法标记T淋巴细胞,并计算出ANAE阳性淋巴细胞的百分率。结果发现:“白点病”能损害雏鸭的细胞免疫功能,导致鸭免疫功能降低;在试验期内.淋巴细胞ANAE^+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鸭新病(白点病)的诊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秋季、鸭新病(暂定名为鸭白点病)传入我区番鸭、麻鸭和半番鸭、临床以上发热、拉黄或绿粪便、软脚、内脏以肝、脾、胰、肠等器官出现不规则的白色坏死点为特征性病变。发病率几乎100%,死亡率高达90%以上。曾应用多种药物治疗。效果极差或无效。2000年4月至今采用福建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禽病研究室研制的鸭新病(即鸭白点病)高免卵黄抗体进行防治,有效控制了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收到较为满意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鸭白点病是近些年比较流行的鸭病之一,主要为鸭疱疹病毒Ⅲ型感染所引起,常发生于番鸭、半番鸭、麻鸭等品种,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管理不善是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感染鸭主要表现全身症状,剖检以肝、肾、脾、胰等器官表面出现白色坏死点为特征;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可诊断本病,疫苗免疫是预防本病的最好方法,同时还应加强管理,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8.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肝白点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病(番鸭肝白点病、白点病、花肝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的番鸭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40 d内番鸭,临床上以软脚、腹泻、生长障碍为主要症状,以肝、脾表面坏死、纤维素性心包炎为主要病变.Kaschula等(1950年)在南非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法国学者Gaudry等(1972年)在国际上首次从患上述症状和病变的番鸭中分离到番鸭呼肠孤病毒,目前该病已广泛流行于法国、以色列、德国、意大利等国.在我国,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1997年新发现的番鸭传染病,最早在福建莆田、福清等地发生,以后相继在广东佛山、浙江金华和我国各番鸭饲养区发生,以肝、脾出现灰白色小点为主要病变,俗称番鸭"肝白点病"、"白点病"、"花肝病",发病日龄以10~30 d居多,发病率为30%~90%,病死率为60%~80%,病鸭耐过后成为僵鸭,当时临床上无法防治,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该病的病原学、诊断、防制技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西药物结合治疗鸭"白点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认为鸭“白点病”病原为鸭疱疹病毒Ⅲ型。番鸭最易感,其他品种鸭均有发生。番鸭发病又以雏番鸭较多,具有发病急、传染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常并发大肠杆菌病、鸭疫里默氏菌病等,使死亡率高达70%~90%。我部近年来采用中西药物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使死亡率下降至10%~20%,治愈率提高至70%~80%。  相似文献   

10.
正鸭白点病作为近年新发生的一种高危害性病种,对规模化养鸭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致病机制较为复杂。鸭白点病的致病原主要是鸭疱疹病毒Ⅲ型,临床上可能检出其他病毒及细菌,所以本病属于多元混感型综合征,临床上对症控制用药要考虑兼顾性(抗病毒+抗菌+强免疫力)。这种多元化病原微生物群的致病性极强,可对体内重点脏器造成广泛  相似文献   

11.
上期答案4 诊断 上期介绍的鸭肝白点病(暂定名)到底是什么病呢?从细菌学检查来看:用病死鸭的病变心、肝进行触片、染色、镜检,多数病例没有查到细菌,只有少数病例(约15%)可查到鸭疫里氏杆菌、大肠杆菌或沙门氏杆菌。至于本病是否由于病毒或其它病原引起的,有关研究部门正着手研究之中。5 防制 由于本病的病因尚未明了,目前本病防制措施也只能从加强饲养管理和对症治疗入手。5.1 首先是做好雏鸭保育期间的保温措施 据对30多个发病场的调查情况来看,发生鸭肝白点病与他们的保温不稳定有关,有的温度控制太高了,有的太低了。所以保持育雏…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番鸭疫病(暂名番鸭肝白点病)病原的发现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利用番鸭胚从患有软脚为主要临床症状,以肝、脾表现有多量白点,肾肿大、出血为主要病变的疫病(暂称不“番鸭肝白点病”)的雏番鸭肝、脾中分离到5株病毒。番鸭胚经病毒接种后2~5d死亡,胚体枕部、颈部、背部充血、出血,部分胚体肝、脾表面有灰白色小点,直径约0.5cm。病毒经适应后能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中增殖并传代,产生细胞病变。雏番鸭经人工感染后出现秘自然发病鸭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回收到病毒。经电镜  相似文献   

13.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之为“新鸭病”、“鸭败血症”、“鸭传染性浆膜炎”、“鸭疫莫拉克氏菌病”和“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南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家鸭常见的接触性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变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十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鸭白点病又名鸭新病,是一种急性RNA病毒性传染病,由鸭疱疹病毒引起,临床上多表现出发热,拉黄色、绿色粪便,软脚症状,发病死亡率较高,给养鸭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助,及时接种疫苗,及时划定疫区,采取彻底消毒、紧急免疫等措施控制疫病的蔓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5.
李鑫 《畜牧市场》2010,(5):32-33
前言 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MDRV)病(番鸭肝白点病、白点病、花肝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的番鸭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6.
1997年以来,在我国福建、浙江、广东、江苏和江西等番鸭饲养区新发现的一种传染病,主要引起番鸭软脚、腹泻和生长发育不良,以肝、脾表面有大量灰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病变,因此俗称番鸭“肝白点病”“花肝病”。有研究表明,该病是由一种新的RNA病毒引起,其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7.
试验用“白点病”病毒人工感染雏番鸭,建立番鸭“白点病”病理模型。在攻毒后第1,3,5,7,10,14天分别采血测定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分类计数以及体温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雏番鸭感染“白点病”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下降.导致动物机体严重贫血;攻毒组雏番鸭的淋巴细胞和分叶嗜中性粒细胞在感染后第1,3,5,7天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嗜酸粒细胞与杆性嗜中性粒细胞则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感染“白点病”的早期,雏番鸭体温呈上升趋势,但感染末期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雏番鸭接种"肝白点病"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以来,我县番鸭饲养区常发生一种临床以软脚为主,病理变化以肝、脾肿大,肝表面有大量白点为主的疫病,俗称"肝白点病".接着在福州市及浙江、广东、安徽等地的雏番鸭也有相继发生该病报道.几年来,该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因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2001年10月5日开始,我们应用省内某科研单位试制的雏番鸭"肝白点病"疫苗,分别对我县5个乡镇24个养鸭专业户饲养的37 104羽雏番鸭,进行上述疫苗免疫效果观察试验.试验中每个试验场都随机抽91%的雏番鸭作试验组接种疫苗,留9%不接种疫苗,作对照组.观察试验说明24个养殖户饲养的番鸭中,接种过上述疫苗的试验组雏番鸭都没有发生"肝白点病".而没有接种疫苗的对照组中有12户雏番鸭发生"肝白点病".对照组因"肝白点病"等疾病死亡667羽,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鸭“白点病”(暂定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冬以来 ,福建、浙江、广东等省发生了一种以高发病率、高病死率、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胰脏、肠壁多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鸭传染病 ,暂定名为鸭“白点病”。经调查发现番鸭、半番鸭和麻鸭等均可感染发病 ,但以番鸭易感性最强 ,发病率、病死率最高 ,有的发病率高达 10 0 % ,病死率达 95%。以现有的鸭用疫苗或高免蛋黄抗体或高免血清和抗菌药物未能治疗或预防该病。我们对 3个发病严重鸭场病死鸭开展了病原学研究 ,细菌学检查均为阴性 ,但均分离到病毒 ,并对其中 1株进行了鉴定 ,经负染及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理化特性及生物学特性测…  相似文献   

20.
一种番鸭病毒病的预防和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冬以来 ,我县各地的雏番鸭发生了一种以肝、脾出现大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疾病。其传播快 ,发病率及致死率均高。用各种抗菌药物及现有的各种高免血清 (雏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抗小鹅瘟高免血清 ,抗番鸭细小病毒高免血清 )治疗无效。因本病的病理变化极具特征性 ,故本地俗称为“番鸭白点病”。为有效地防制本病 ,我们曾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诊断和治疗试验 ,现报告如下。1 流行病学调查1998年冬本病先在个别养殖户发生。因肝脏具有白点状坏死并具心包炎、肝周炎变化 ,养殖户误以为巴氏杆菌病和浆膜炎 ,用各种化学药物及抗生素治疗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