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1黄曲霉毒素中毒黄曲霉毒素中毒是指鸭、鹅因采食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本病主要损害肝脏,诱发癌变。(1)临床症状:雏鸭、鹅尤其是雏鸭对黄曲霉毒素最为敏感,中毒多呈急性经过。雏鸭、鹅中毒后食欲不振,生长减慢,异常尖叫,啄羽,脚蹼出血,后期跛行,消瘦,贫血,出现共济失调、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成年鸭、鹅食欲减少,消瘦,贫血,产蛋量下降,小蛋增多,种蛋孵化率降低。(2)病理变化:急性中毒病例为肝脏肿大,颜色  相似文献   

2.
2009年9月,四川省达州一小型养鸭户养殖的400只雏鸭突然发病并有部分死亡,通过痛史调查、临床症状分析、病理解剖观察,结合饲料检测,确诊为雏鸭的黄曲霉毒素中毒病例。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与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由某些存在于粮食和饲料上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是最常见的一类真菌毒素,它可引起家畜、动物和人类的多种疾病。1960年英国鸡场10万多只雏火鸡在几个月内死于一种名“火鸡X病”的新疾病,不久又发现不只火鸡能感染这种怪病,雏鸭和雏野鸡也受影响,死亡率非常高。随后的研究证实这种怪病与巴西花生饲料有关,并对可疑花生饲料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这些花生饲料对家禽和幼鸭有剧毒,中毒症状为典型的火鸡X病。1961年证实了这种产生毒素的真菌是黄曲霉Aspergillusflavus,这种毒素便叫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黄曲霉毒素B1的致病机制,本研究通过黄曲霉毒素B1检测试剂条检测为阳性的饲料及黄曲霉毒素B1标准品污染的饲料饲喂5组小鼠,进行了50d试验,对不同试验组小鼠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以及受损肝脏及胃肠内容物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结果表明:本试验初步建立了黄曲霉毒素B1中毒小鼠模型。本研究成果对黄曲霉毒素统一诊断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对黄曲霉毒素的致病机制和临床药物的筛选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霉变花生、玉米及谷物中,大多数黄曲霉是不产毒的,其中有些菌素能够产生一种强烈的肝脏毒素,称为黄曲霉毒素。自然条件下,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B1、B2、C1和C2,以B1的毒性最强,可以引起动物饲料中毒,能诱发大鼠、鸭、鱼、猪及猴子的肝癌。这类饲料如  相似文献   

6.
<正>霉玉米中毒一般指的就是黄曲霉毒素中毒是由于采食被黄曲霉等特定真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即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而引起的一种危害极大的中毒病。主要破坏肝脏、血管和中枢神经,病畜表现全身出血、消化障碍和神经症状等。1发病机理黄曲霉毒素中毒是由于猪采食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玉米、黄豆、棉籽饼及饲料等而引起的一种中毒性疾病。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的一种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的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其中黄曲霉毒素B1、B2、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简单、快速、灵敏、准确的黄曲霉毒素B1的ELISA检测方法,并使其在饲料检验中广泛应用。在生产抗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基础上,利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研制出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试剂盒。该试剂盒对黄曲霉毒素B1最低检出浓度为0.05 ng/mL,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为0.05~2.00ng/mL;对3种饲料做3个加标水平添加回收率试验,回收率在79.5%~106.2%之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1)建立单抗介导的、能够对黄曲霉毒素AFB1进行亚细胞定位的免疫组化方法;(2)探明AFB1侵染和分布于雏鸭靶器官(细胞)规律,为阐明AFB1对雏鸭的致病机理提供基础实验数据,为AFB1感染人类提供研究模型。【方法】(1)利用AFB1单抗、免疫组化理论和方法,结合石蜡切片技术,建立检测感染雏鸭组织器官和细胞中AFB1方法;(2)7日龄樱桃谷鸭饲喂黄曲霉毒素(AFB1)含量为150 µg&#8226;kg-1的全价饲料,分别于6、12、24、48、72、96、120、144、168和192 h各剖杀2只,取心、肝、脾、肺、肾、脑、十二指肠、法氏囊、胸腺和胰腺等组织器官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应用建立的单抗介导免疫组化对AFB1在感染雏鸭体内侵染的组织器官和细胞进行定位检测。【结果】(1)建立的单抗介导的免疫组化能够特异性检测到感染雏鸭组织中的AFB1,而对鸭病毒性肝炎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鸭多杀性巴氏杆菌、鸭沙门氏菌和鸭大肠杆菌感染鸭组织呈现阴性反应;(2)雏鸭采食含AFB1饲料后,24 h可在肝脏和肾脏中检测到AFB1,随后在脾脏(48 h)、胰腺(96 h)、十二指肠(120 h)、心肌(144 h)及法氏囊(168 h)检测到AFB1,其中肝脏和肾脏的阳性结果最强;AFB1分布于肝脏肝窦及汇管区周围炎性反应带的肝细胞,肾脏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以及肾小球毛细血管,脾脏白髓及炎性细胞,胰腺腺上皮细胞,十二指肠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心脏血管周围和心脏发生空泡变性的心肌纤维中;AFB1主要集中分布于细胞核内,而细胞膜和细胞浆内也有少量的分布。【结论】(1)单抗介导免疫组化能够特异检测AFB1感染雏鸭组织石蜡切片中的AFB1和亚细胞定位, 还可用于AFB1感染雏鸭的实验室诊断和甲醛固定组织的回顾性诊断;(2)AFB1可广泛侵害感染雏鸭各个组织器官,以肝脏和肾脏最为严重。AFB1主要蓄积于被感染的细胞核。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介绍了鸭、鹅因食入因含有黄曲霉毒素或肉毒梭菌毒素的饲料而导致其发生中毒症的病因、症状、病理和防治措施。1黄曲霉毒素中毒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对人、畜和禽类都有很强的毒性。黄曲霉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玉米、花生、水稻、小麦等农作物都很容易滋生;豆饼、棉籽饼和麸皮等饲料原料也可以被黄曲霉菌污染,发生霉变。鸭鹅中毒就是由于采食了大量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和农副产品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的一种代谢产物,目前已发现黄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种,并以毒素B1、B2、G1和G2的毒力最强。它们都具有致癌作用,可导致畜禽和人类肝损害和肝癌。农村养殖过程发生黄曲霉毒素中毒多是因饲喂发霉的玉米、黄豆等而引起,但我中心在日常诊疗过程中,发现垫料发霉也会导致鸭黄曲霉毒素中毒。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死亡后多呈角弓反张姿势.剖检以肝肿大、土黄色并有出血斑点为主要特征,且胆囊扩张.脾脏多呈灰白色.主要组织学病变为肝呈变质性肝炎,表现为肝弥漫性空泡变性、局灶性坏死和出血.脑水肿,包括脑小血管周围水肿,神经细胞水肿.脾脏发生坏死性脾炎.胰腺、心肌、骨骼肌等组织间质水肿及实质细胞水泡变性.胸腺、胰腺、法氏囊均有坏死灶.结果表明,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败血症  相似文献   

12.
60只四日龄AA肉鸡和60只一日龄天府肉鸭各分为三组,分别喂给缺钙(鸡Ca0.02%,P0.71%;鸭Ca0.129%,P0.65%)、缺磷(鸡Ca0.95%,P0.30%;鸭Ca0.80%,P0.366%)和正常对照(鸡Ca0.95%,P0.71%;鸭Ca0.80%,P0.65%)日粮,进行比较病理学观察。其结果:鸡鸭钙缺乏和磷缺乏特征性肉眼变化见于肋骨,是实验观察中获得的最新成果。钙缺乏,鸡肋骨增粗变圆,质软弯曲呈“V”字形,鸭肋骨内表面出现佝偻珠;而磷缺乏时,鸡肋骨头肿大呈串珠状,鸭肋骨质软弯曲突入胸腔。长骨组织学变化,缺钙鸡鸭相同但与缺磷鸡鸭明显不同,前者骺生长板之增生带增宽,于骺端类骨组织和结缔组织大量增生,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增多;缺磷鸡鸭长骨骺生长板之肥大带增宽,于骺端类骨组织增生。临床病理学变化表现为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异常升高,血清钙含量(缺钙鸡鸭)和磷含量(缺磷鸡鸭)及骨灰分、灰分钙磷含量显著降低,上述结果为鸡鸭缺钙和缺磷的鉴别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还讨论了临床症状与病变的关系及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3.
建立肉鸭黄曲霉毒素(AFB1)慢性中毒模型,设立正常组、AFB1模型组、亚硒酸钠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采用荧光定量PCR(RT-PCR)法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bolt)法检测肝标本中 CYP3A4,CYP1A2,CYP2E1的mRNA和蛋白表达来探讨复方柴芩颗粒对鸭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酶系CYP3A4,CYP1A2和CYP2E1表达的影响,并借此深入探讨其解毒机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低3个剂量组用药7,14和21 d后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CYP3A4,CYP1A2和CYP2E1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相比,中药高、中、低3个剂量组用药7~14 d,则CYP3A4,CYP1A2和CYP2E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用药21 d后高剂量组3种基因型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复方柴芩颗粒连续用药1~2周能有效地降低由鸭黄曲霉毒素慢性中毒引起的CYP1A2,CYP2E1,CYP3A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升高的趋势,但随用药时间增加,各组的CYP1A2,CYP2E1,CYP3A4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  相似文献   

14.
从江苏省某水禽场的疑似感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病鸭中分离获得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野毒株;通过玻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确定其血清型,采用PCR进行分群分析和毒力基因检测;扩增φX_(174)噬菌体裂解蛋白E的基因序列,构建温控型表达质粒pBV221–E,并将其电击转化入分离毒株,升温诱导E蛋白表达制备菌蜕;通过测量菌液A600 nm值和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菌形态,评估菌蜕构建效果;用该菌蜕进行灭活处理和无菌检测后,对雏鸭进行免疫,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IgG水平。结果表明:该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为O24,属于B1群,具有毒力基因fimC、csgA和iroN;获得的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菌蜕裂解率为99.96%;经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制备获得的菌蜕表面有明显孔道,细胞质从孔道溢出,细胞膜皱缩变形;抗体水平检测结果显示,二免后菌蜕免疫组雏鸭血清IgG水平显著提高。可见,通过将pBV221–E重组质粒转化至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调节细菌培养温度诱导E蛋白表达,能制备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B1群O24型野毒株菌蜕。该菌蜕可诱发机体产生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复杂食品体系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行为,以黄曲霉毒素B1为研究对象,以乙腈为简单溶剂系统模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辐照前后黄曲霉毒素B1进行定量,研究不同辐照剂量、不同毒素初始浓度等因素对黄曲霉毒素B1电子束辐射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束辐射能够有效地去除乙腈溶液中的黄曲霉毒素B1。在实验范围内,随着辐照剂量、初始浓度的增加,黄曲霉毒素B1的降解率增加。  相似文献   

16.
鸭病毒性肝炎病原分离鉴定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三门峡某鸭场疑似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或病死肉雏鸭的肝脏中分离到 1株病毒 ,经电镜观察、雏鸭保护试验、鸭胚中和试验鉴定为血清 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从而证明引起雏鸭大量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鸭病毒性肝炎所致。用鸭病毒性肝炎标准毒株多次强化免疫家兔 ,获得兔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 ,用此高免血清给发病雏鸭紧急注射 ,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油脂在猪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穆晓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92-2293
试验猪为用二元杂交母猪(长白×大约克)和杜洛克公猪本交授配所产的三元杂交仔猪(杜×长×大).仔猪35日龄断奶,公母各半,体重相近,健康无病.试验猪30头,分A、B、C组,每组10头.A、B组为饲料中含不同水平油脂的试验组,C组为不含油脂的对照组.A、B、C组参试猪各阶段分别饲喂Ⅰ、Ⅱ、Ⅲ配方饲料.结果表明:A组猪比B、C组猪分别节约3.12、8.8kg饲料;B组猪比C组猪节约5.68 kg饲料.经方差分析,A组猪和B组猪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A组猪和C组猪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B组猪和C组猪日增重差异显著(P<0.05);B组猪日增重、饲料报酬、生长速度、胴体瘦肉率均达到理想水平,故Ⅱ号配方是油脂含量适宜的饲料配方.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建立鸭源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aemorrhagic E. coli, EHEC)O46分离株的实验病理模型并观察其在雏鸭体内的动态分布及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病理学变化。【方法】本研究以 O46分离株通过口服、肌肉和皮下注射3种途径感染10日龄健康雏鸭,感染剂量均为0.5 mL/只 (2×108CFU•mL-1),感染后2、4、6、12、24h剖杀、取样,以后每隔12h剖杀、取样并对剖解变化进行详细观察,在每个安排的时间点平行采集2只雏鸭的心、肝、脾、肺、肾、脑、食道、胸腺、十二指肠、空肠、盲肠、直肠、法氏囊、胰腺和气管等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和超薄切片,通过H.E染色、醋酸铀、柠檬酸铅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对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超微病理变化、细菌抗原定位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病理模型能复制出与自然感染相同的病例,除气管未检测到细菌抗原外,其余的组织均检测到细菌抗原,心、肺、脾、肾和肠道是感染的主要靶器官,抗原主要存在其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阳性信号最早出现于心脏。尸体剖解、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病理学观察表明,雏鸭人工感染鸭源EHEC O46分离株后主要病理学损害为浆膜广泛性纤维素性炎症,心、肝、脾、肺、肾、法氏囊、小肠、胰腺、脑等器官充血、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肠上皮细胞等实质细胞变性、坏死或凋亡,法氏囊淋巴细胞减少。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在心、肺、脾、肝和小肠中观察到大肠杆菌,其侵害的主要靶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肠道上皮细胞、心肌纤维细胞。【结论】鸭源EHEC O46分离株能使雏鸭发病和死亡,实验病理模型能复制出EHEC引起的出血性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症等病理变化,该分离株能在鸭体内进行大面积的侵嗜,心脏、肺脏、脾脏、肾脏和肠道是O46分离株感染的主要靶器官。  相似文献   

19.
将100只21日龄雏鸭随机分为AIV感染组(I)和对照组(C),应用免疫学和细胞培养及MTT等方法动态检测AIV感染雏鸭血液红细胞免疫黏附能力、红细胞免疫自身调控能力以及红细胞促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表明,雏鸭感染AIV后1~14 d,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E-CRR)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E-ICR)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IV感染雏鸭后3~21 d,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促进率(RFER)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抑制(RFIR)率显著高于对照组;AIV感染雏鸭的红细胞对血液T、B淋巴细胞增殖促进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AIV感染引起的雏鸭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自身调控能力和T、B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与AIV感染导致雏鸭外周血免疫功能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贵州省辣椒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情况,采用ELISA方法对2009—2010年贵州省9个地区市场销售的669份辣椒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辣椒制品中总体存在黄曲霉毒素B1的轻度污染,尤其是干辣椒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情况较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