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运用西方叙述学中文类的观念,来分析道教东晋上清仙传的名称体例、语言笔法与意象结构上所表现的叙述内涵与特质,以凸显其作为宗教别传的文学意义与“修与报”的结构功能。首先,探讨其内传命名的区隔性与传信性,内传撰阅的封闭性与神圣性,以及所表现的形式体例特质。其次,分析其结合宗教体验与文学美感所形成的诗的、象征的、神话的宗教语言,以及叙述虚实笔法与情节发展的结构性关系,所具显的“既是宗教又是文学”的艺术美感。最后,解析文本中感官字词描述所呈现的丰富文学意象,以及修炼与仪式所蕴含的叙述结构,推定其应颇合乎“奇幻叙述体”的叙述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2.
骷髅饰品店     
项目概述面具、戒指、项链、手链、相框、烟灰缸、笔筒、茶几等等,在随身及家居饰品、家用或办公用品上配以骷髅雕像,或者将其做成纯粹的骷髅造型。开一家小店,专门销售骷髅饰品,新鲜,有前景。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3.
胡长春 《农业考古》2006,(5):210-213,228
道家是以先秦时期老庄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教则是两汉时期神仙方士把老庄思想宗教化、神秘化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文化中的许多重要的思想观念与教义修为,对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道教独特的服食炼养方式,促进了茶的发现、利用和向民间普及的过程。道家思想和道教的教理教义,不仅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生机和灵气,而且是国人饮茶之“道”的最直接的来源。这就是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教中,道家与后来的道教最早与茶文化发生关联,其加于茶文化的影响、作用也最深…  相似文献   

4.
美国戏剧家尤金·奥尼尔,为重建自己失落的精神家园,尝试崇信中国的道家思想。本文着重分析了奥尼尔对道家思想产生兴趣的原因及道家思想在其两部戏剧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由萧汉明教授郭东升副教授所著的《〈周易参同契〉研究》一书已于2001年1月在上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该专著为“道家研究丛书”之一。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互有长短,互为补充。对道家思想的研究,9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重视,《周易参同契》一书在道家思想和道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意义,它提出了一套修持修炼方法,即“外丹术”与“内丹术”。 该专著对《周易参同契》一书作了恰如其分的合乎事实的评价,认为它“以《周易》和道家思想为依托,广泛吸取先秦两汉天文历法、医学、易学、物侯学、炼丹术等方面的成就,假借…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道德,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不同形式,他们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总体上说宗教不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但宗教道德的某些内容与社会主义道德并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挥有益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由于汉诗悠久的传统,导致汉诗独特的意象系统,具体表现在汉诗意象的象征义方面,并不同于英诗的意象系统。因此,汉诗意象的英译,应该采取以意为主、以意为先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对于名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联想义;对于动词意象的英译,应注意其精确到位。译诗应避免浅层理解之上的浅层之译,并努力做到深层理解之上的深层之译。  相似文献   

8.
论述齐云山道家茶的历史与现状,对开发道家茶提出了明确思路。  相似文献   

9.
威廉·布莱克(Willam Blake,1757-1829)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诗人兼版画家,虽然他与华兹华斯、拜伦、雪莱同属浪漫主义诗人,但是布莱克的名气远不如他们,而且诗歌与这几诗人有很大不同,他的诗深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极具进步性也更加具有预言性,同时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诗中大量使用神话人物和动物意象,具有神秘主义和意象主义的特征,因此"造成晦涩难懂的缺点" (邹绛:1986).  相似文献   

10.
地处安徽北部的皖北地区,历史上涌现出众多道家文化名人,为当地留下了较为丰富的道家文化遗迹,如天静宫、庄子祠、道德中宫等,无疑是一笔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其地理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亳州市境内较多;其形成历史原因主要与受该地区道家人物影响,以及道教活动兴起、地方政治教化的需要和地方乡贤的尊崇有关。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皖北道家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今后更好地进行保护与传承,应从加强宣传力度、完善监管体系、制定相关法律、应用现代科技等方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1.
《弘明集》首篇《牟子理惑论》中出现的老子,有三种形式,一是称引《老子》中的话语,二是称述老子名氏和著述以代表其学说,三是讲到老子的外在形象。在称引《老子》话语的内容上,其中有关于老子“道”、“无为”思想的借用,来解说佛教存在的价值;还有从道家生命哲学及生死观的角度,说明佛老的相通及其与道教养生术的差别。从《牟子理惑论》本身来看,道家老子的学说在其中就成为既值得继续弘扬,又可以与外来传入的佛教共存,当然也还有儒家孔子所代表的思想学说,三教共存乃至三教合一就成为其突出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甲马信仰为例,辨析了民间信仰与道教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云南甲马的民俗功能、宗教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艺术造型视角来讲,甲马是一种单色的黑白木刻版画,用图像的形式传达了人们的精神信仰;从民俗视角来讲,甲马是民间信仰的载体,人们通过使用甲马来表达对自然不可抗力的精神依托和慰藉,是人们进行的一种民俗活动;从宗教视角来讲,云南甲马的神仙位业和仪式均以道教为主体,是一种准宗教的民间信仰活动。  相似文献   

13.
乾隆朝是清代最为兴盛的朝代,为巩固统治,乾隆帝强化了各方面的专制举措,在宗教方面,乾隆帝对道教的管理主要涉及道教度牒、宫观的修造、龙虎山张真人与道士娄近垣以及神乐观的改革几个方面。为限制道教势力的发展,他重新制定和实施新的道教度牒和道籍制度,颁发多条道教宫观的修造禁令,对神乐观进行 “去道教化”的改革。同时,他还对龙虎山张真人及道士娄近垣的地位和权力进行贬抑,强化清政府对道教的管控。这些举措与乾隆帝本人对道教的态度有一定关系,并最终影响到上层道教在清代中后期的衰落。  相似文献   

14.
东汉末年的荆州,兴起了具有与此前儒教不同特点的新儒教-荆州学。它的形成不仅缘于宋忠、綦毋闿等刘表集团的内部成员,同时也包括了司马徽、庞德公等在野的名士。在这样广泛的交友关系中成立的荆州学到底具有怎样的特征。又是为何诞生于荆州?修习了荆州学的诸葛亮在刘备处仕官,最终在蜀汉建国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荆州学又在诸葛亮的思想里占据了怎样的地位?此外,在经学上师承宋忠的王肃对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荆州学是经过了怎样的演变才出现了王肃反郑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观察不同方言之间的接触现象对分析、梳理方言演变特征及轨迹起到重要作用.徐州市和铜山县两者虽然方言差异不大,但是两者行政归属上的"市辖县"和地理位置上的"县廓市"的特性对两地方言的演变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结合两地的政治、经济、历史和人文等方面的资料可以有效地观察到市县方言接触过程中的具体现象,为研究不同方言接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北宋理学的文化使命 ,就是要在汉唐以来佛道之教盛行、儒家信仰受到严重挑战的时刻 ,重新恢复对儒家人文之道的信仰。二程在理学史上的最大贡献 ,就是确立了以天理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二程一方面将宇宙主宰的“天”与人文法则的“理”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则是将超越存在的天理与个人内在的人性统一起来 ,从而确立了儒家人文之道的形上依据 ,实现了儒家人文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 ,学者认为 ,儒家文化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地位 ,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实质上 ,道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与儒家文化同样重要。认为道家文化对传统科学思想的形成只有消极作用 ,是违背了辩证法 ,道家文化对传统科学思想更重要的是积极影响。不仅如此 ,道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湖北省1 088个农户调研数据,结合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等因素,利用Ordered-Probit模型探析了风险感知、公众形象诉求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情况并不理想,其中受教育年限虽对其有显著正向影响,但风险感知和公众形象诉求对其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农户公众形象诉求越强,农户风险感知敏感性越弱,则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度的负向影响越弱。2)风险感知和公众形象诉求对不同分化类型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度的影响存在差异,风险感知和公众形象诉求主要对纯农户和二兼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度产生影响,而一兼农户和非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度主要受公众形象诉求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适用可靠性,同时激发农户公众形象诉求,且根据不同分化类型农户的特征提出针对性采纳措施,从而促进农户提高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度,引导农户进行农业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19.
依据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采用自下而上研究思路,将供应链主体行为与宏观系统特征涌现结合起来.将供应链分为创新型与模仿型,进行主体行为建模;运用遗传算法模拟主体演化进程,并在SWARM平台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凸显创新在供应链演化中的重要作用,证实个体简单自主行为能够导致系统复杂宏观特征涌现的复杂自适应系统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20.
耕地资源系统认知的演进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是人类改造和利用地表而形成的最古老和最广泛的人地系统,耕地质量是耕地系统诸要素耦合状态的表达,耕地资源是在一定时间、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耕地开发利用价值的体现。本文厘清了耕地系统、耕地质量、耕地资源认知内涵与演进过程,解析了耕地资源的“自然-人文”构成要素与耦合关系、“水平-垂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理、“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协同与转换关系、“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过程与响应机制,以及“经济-生态-社会”服务价值与演变规律,构建了“二维要素-三重功能-多元价值”的耕地资源认知系统,提出了系统认知耕地资源的新思路,解构了耕地资源内部机制与外部价值,以期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及自然资源资产“两统一”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耕地保护与资源利用新格局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