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为探讨不同规模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路径,基于国内15个生猪养殖主产省区2005—2018年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核密度曲线描述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进特征,采用固定效应估计、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全面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空间杜宾模型和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生猪养殖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小规模、中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呈明显上升态势,大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则相对稳定;2)产业集聚对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倒U型”特征,在拐点到达前,产业集聚对小规模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最大;3)产业集聚对不同规模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集聚水平不同省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因此,应形成以小规模为基础的市场结构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湖南省和云南省应延长产业链,发挥其带动作用,其余13个省区应推进产业规模扩张进程。  相似文献   

2.
农村产业融合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是理论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依据中国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外的30个省区市的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实证分析农村产业融合影响农民收入的空间效应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以省(区、市)为区域单元,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在区域内具有增收效应,但在区域间没有空间溢出效应;对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占比的影响在区域内具有正向效应,在区域间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对工资性收入占比的影响在区域内和区域间均具有负向效应。在不同的经营规模下,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因此,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实现农民增收,需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加强区域农村产业间融合活动的联系,发挥示范效应,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实现要素资源的最优配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共同富裕指数与新型城镇化指数,并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揭示了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共同富裕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推动本地区共同富裕进程,同时也会对临近地区的共同富裕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转移,加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技园区扩散效应概念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分析入手,认为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技术扩散对周围农村区域起带动作用。阐述了农业科技园区扩散效应作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其扩散效应概念模型,为农业科技园区合理布局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有机无机复肥系统与肥效关系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有机无机复肥是由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两大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其肥效受两者数量比例,两者配合的时间和在土体的分布及成粒状况的影响。上述量比效应、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和成粒效应对有机无机复肥的研制及应用,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采用DEA-Malmquist、空间自相关法、空间滞后模型,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空间分异格局,探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而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呈现整体上升趋势,并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胡焕庸线以南的东部沿海省份,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和北部的边境省份;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尤其是离乡型非农转移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存在截然不同的本地和邻地效应,即推进本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抑制异地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因此,本文建议加大农业要素投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破除技术壁垒、邻近省份密切要素交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文应用绿量、容量、景观质量(视环境)、使用频率(耐踏率)等绿化评价指标,研究植物群落(种群)空间分布、结构特征与生态效应的关系,探讨了区域范围内生态效应优先,人性空间优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希望通过绿量的探索,寻找植物优化设计,发挥绿化最大综合效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利用空间自回归、ESDA-GWR空间计量方法对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院(1)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同时存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非均衡性特征;(2)1990~2001年,粮食生产空间相关性变化大,粮食生产空间集聚较强,2002~2011年,粮食生产空间自相关系数下降且变化稳定,粮食生产空间集聚存在的同时伴有空间异质性;(3)县域粮食生产关联模式中以“HH”,“LL”两类模式为主,集中在晋西南与西北地区,且地域随时间变化较稳定,粮食生产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就粮食生产格局影响因子而言,粮食单产、农业劳动力投入及基期粮食生产是影响山西省县域粮食生产的最显著要素,机械化不显著,劳动力依赖显著。粮食单产、农业劳动力、基期粮食生产等要素作用于县域粮食生产异质性显著,除基期粮食生产要素外,其余大部分要素都表现为空间正负效应。山西省需要因地制宜规划粮食生产,增强各区域影响因子与粮食生产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9.
利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度2000年以来30个省(市)跨期可比的生态效率,考察其时空演变特征, 基于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各类因素影响生态效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区域生态效率呈空间集聚态势,具有路径依赖特征;专利授权总数和资本劳动比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均具有积极的直接效应,且对邻近区域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的各类效应均不显著,以原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代表的价格机制、企业研发人力投入占比反而对本地生态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建议:以生态效率为核心建立区域考核约束机制,在提升城镇化质量、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优化创新投入结构等的同时,还需重视各类机制和结构的协同创新,进行系统化设计和差异化改革。  相似文献   

10.
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空间效应进行研究有利于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农业技术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宁夏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利用Stata 13.1软件检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异质性,再运用Geoda一阶Rook相邻建立权重矩阵,进一步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县域间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2007—2017年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4%,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因素;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泰尔指数呈现下降趋势,说明宁夏区域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并且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2017年的宁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空间相关性,北部普遍具有正聚集效应,中部普遍具有负的空间相关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应扩大北部地区的集聚效应与辐射作用,加快中部、南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加快发展农业数字经济在宁夏地区的实施与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农村基础设施作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造了一个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同时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探讨农村基础设施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8年各省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且不同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的作用明显不同。其中水利、通信基础设施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村电力、医疗基础设施显著抑制农业高质量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则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建议加强水利、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和电力、医疗基础设施的维修力度,同时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使其能更好地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Several states and countries have adopted targets for deep reductions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by 2050, but there has been little physically realistic modeling of the energy and economic transformations required. We analyzed the infra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path required to meet California's goal of an 80% reduction below 1990 levels, using detailed modeling of infrastructure stocks,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electricity system operability. We found that technically feasible levels of energy efficiency and decarbonized energy supply alone are not sufficient; widespread electrific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sectors is required. Decarbonized electricity would become the dominant form of energy supply, pos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economic growth and climate policy. This transformation demands technologies that are not yet commercialized, as well as coordination of investmen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infrastructure deployment.  相似文献   

13.
采用2000—2013年间面板数据,以江淮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测度其14年间的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城市效应和时间效应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江淮城市群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制度因素、人文环境、基础设施要素对江淮城市群发展有正向驱动作用,而产业结构、企业因素、阶段性政府决策、人才培养要素对江淮城市群发展的贡献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据此提出对策建议:提高科技创新驱动能力,促进产业集约式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拓宽民营资本发展领域,优化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城乡人文环境,提升区域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4.
谭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174-4176,4217
选取劳动力、资本投入、耕地面积、化肥投入、信息投入等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使用网站拥有量,图书、杂志和报纸出版种数,每百户拥有电话数量,每百户拥有家庭电脑数量,农民交通通讯支出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来解释信息投入量,运用回归模型对201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等对农业经济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某些区域开发的成功,一条共同的经验就是通过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高速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就喀什市的基础设施骨架与城市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重点考察喀什市的交通运输骨架现状,然后探讨喀什城市化的进程及其特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接着分析喀什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问题,最后从宏观上就城乡发展一体化问题进行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效应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财政农业救济、农业其它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独立直接效应,农业生产性支出、农业科技支出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有溢出直接效应。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独立直接效应与溢出直接效应呈现非同向性、多样性、非对称性与动态性发展规律,并受经济增长、居民消费、社会投资的约束效应、财政非农支出的间接效应、农业各税冲销效应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米本家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167-6170
从定量角度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及产业发展的作用,考察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现状,介绍了国外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及其特点。最后,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To achieve complete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infrastructure and living conditions is fundamental. Promoting the flow of factors through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hereby reducing the income gap among resi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cu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Because of the high amount of investment i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greater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effect it brings, but few studies have analysed the effect of rural highways on the income gap of farmers.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pertaining to 30 provinces in China from 1993 to 2013, this paper uses a fixed-effect model to test the impact of rural highways supply on the income gap of farmer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1) The effect of Chinese rural highways on the farmers' income gap among provinces is "U-shaped".(2) Chines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trunk highways are helpful in narrowing the farmers' income gap among provinces.(3) The level of education, household productiv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multiple effects on the farmers' income gap among provinces. The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rural highways affecting the income gap of farmers from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focuses on the causes of the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highways supply and farmers' income gap.  相似文献   

19.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2008—2017年中国除香港、澳门、台湾、西藏外的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矩阵和反地理距离矩阵,在进行空间相关检验的基础上选择相应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交通基础设施密度对农村减贫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省级层面上,农村贫困水平表现出显著(P<0.01)的空间集聚特征,省际分布呈现出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的特点,且随时间发展局部空间集聚特征逐渐增强。整体来看,公路密度和铁路密度的增大不仅对本地的农村减贫具有显著(P<0.01)的促进作用,对邻近地区的农村减贫也具有显著(P<0.05)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在这2种效应上都以铁路的效果更好。从区域层面来看,公路密度的增大对本地的农村减贫仅在西部地区有显著(P<0.01)的直接效应,对邻近地区的农村减贫仅在东部地区产生显著的(P<0.01)空间溢出效应。铁路密度的增大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农村减贫都具有显著(P<0.05)的促进作用,且这2种效应在中部地区的效果都较东部地区更好。据此建议,东部和中部地区应该优化铁路网络结构,提高路网质量,增大铁路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和通达程度;西部地区应该积极发展公路交通,同时补齐铁路短板,通过促进当地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发挥带动就业和减贫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翠鸾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43-4644,4673
论述了融安县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包括自然环境优势、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经济环境优势、政策环境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促进融安县民族经济快速发展的途径,包括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区位因素,充分利用农副产品、打造品牌优势,充分利用政府的惠民政策、深化旅游经济发展基础,充分考虑人为因素、营造良好的旅游氛围;并从旅游资源开发质量、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宣传及基础设施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民族旅游经济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