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对白蜡属(Fraxinus)植物造成严重威胁,利用诱捕器监测白蜡窄吉丁成虫发生动态有助于明确其关键防治时期。本研究在绒毛白蜡(Fraxinus velutina)和新疆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 Bunge)混交林中展开,使用黄绿色板与引诱剂YC组合制成诱捕器,分别测定引诱剂在不同材质缓释瓶中的挥发速率及诱捕效果,确定出最佳缓释瓶材质后,分别测定不同高度、方位、密度下诱捕器对白蜡窄吉丁成虫诱捕量,最终明确白蜡窄吉丁诱捕器最佳监测技术。结果表明,软陶材质缓释瓶中引诱剂的挥发速率最低,对白蜡窄吉丁成虫的诱捕量显著高于其他材质。白蜡窄吉丁诱捕器的悬挂方式对其诱捕量影响显著,诱捕阳面的诱捕量显著高于半阳面与阴面,诱捕器120个/hm2和150个/hm2时诱捕量显著高于其他密度。白蜡窄吉丁诱捕器应使用软陶材质的缓释瓶盛装引诱剂,最佳悬挂方式为悬挂于树冠中上层的阳面,悬挂密度以120个/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筛选出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成虫的敏感粘虫板、植物挥发物引诱剂及粘虫板引诱剂组合诱捕器,为有效监测白蜡窄吉丁种群动态及成虫诱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白蜡树上悬挂4种颜色粘虫板和3种植物源挥发物引诱剂及其组合诱捕器,并每日记录其成虫诱捕数量。【结果】浅绿色粘虫板总诱捕数量为最多,3块样地总诱捕量为55头,2 d平均诱捕量为2.03头/张,其次是黄色粘虫板,其总诱捕数量为30头,2 d平均诱捕量为1.11头/张;不同引诱剂对白蜡窄吉丁的总诱捕数量最多的为EtOH,总诱捕数量为62头,2 d平均诱捕量为1.72头/张,其次是FZC,总诱捕量为51头,2 d平均诱捕量为1.42头/张;4种粘虫板和3种引诱器组合中浅绿色粘虫板和EtOH引诱剂组合诱捕器相比其它组合引诱效果最好,总诱捕量为28头,30日内金黄色粘虫板和EA组合引诱效果最差,3块样地中诱捕数量均为0头。【结论】白蜡窄吉丁对浅绿色粘虫板具有较好的趋向性。浅绿色粘虫板与EtOH组合,可用于白蜡窄吉丁成虫数量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沙棘绕实蝇Rhagoletis batava Hering是近年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新发现的沙棘果实重要害虫,研究沙棘绕实蝇监测和绿色防控的新途径。【方法】在田间悬挂黄板组合不同乙酯类挥发物及诱剂对沙棘绕实蝇进行诱捕试验。以黄板、三角形诱捕器、实蝇专用蘑菇形诱捕器、白色粘虫板作为载体测试其对沙棘绕实蝇的引诱剂效果。【结果】经单因素方差分析,黄板作为载体,与其他处理相比诱捕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 < 0.01),平均诱捕量为18.33头/张;悬挂密度以每667 m2悬挂40张诱捕效果最佳,蛀果率为8.27%。沙棘绕实蝇引诱剂诱集数量主要集中在前4 d。不同乙酯类挥发物及诱剂对沙棘绕实蝇成虫诱捕效果为顺序为沙棘绕实蝇引诱剂>RDKS>月桂酸乙酯=十四酸乙酯=棕榈酸乙酯=桔小实蝇引诱剂。【结论】沙棘绕实蝇引诱剂组合黄板对沙棘绕实蝇成虫具有极好的引诱效果,并筛选出一种挥发物RDKS对沙棘绕实蝇两性成虫均有较好的引诱效果,可作为沙棘绕实蝇引诱剂的成分之一,这两种引诱剂结合黄板可作为沙棘绕实蝇监测和防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迷向丝对果园食心虫的迷向效果。【方法】2018年在石河子垦区以桃单植园和苹果单植园为研究对象,利用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的混合迷向丝进行防治,并使用3种食心虫的性诱剂,诱捕调查石河子垦区果树食心虫的发生种类及其种群消长动态。【结果】桃园中果树食心虫的优势种群为梨小食心虫;苹果园优势种群为梨小食心虫和苹果蠹蛾,石河子垦区桃园和苹果园未悬挂迷向丝的对照区域虫口诱集数量均高于悬挂迷向丝的试验区域。【结论】石河子垦区桃园和苹果园利用悬挂迷向丝作为防治手段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筛选对铜绿丽金龟和暗黑鳃金龟具有明显诱捕效果的光波波长,研究成虫夜间活动节律,优化金龟成虫的灯诱防控技术。【方法】 2014~2015年评价19种不同波长(375~748 nm)LED灯对2种金龟成虫的田间诱捕效果,2019年分时段监测385 nm、395 nm的LED灯以及黑光灯(365 nm±50 nm)的诱捕数量。【结果】 2014~2015年,395 nm的LED灯对铜绿丽金龟的诱捕效果显著高于其他18种波长,395 nm的LED灯对暗黑鳃金龟的诱捕数量同样最多,但与418 nm之间差异不显著。2019年385 nm的LED灯诱捕到的铜绿丽金龟、暗黑鳃金龟成虫数量均显著高于395 nm的LED灯,但与黑光灯之间无显著差异。2种金龟成虫的上灯高峰均在20:00~24:00,占整个夜晚(18:00~翌日06:00)诱捕量的68.9%~76.7%。【结论】 诱捕铜绿丽金龟和暗黑鳃金龟的最优波长是385 nm,最佳时段为20:00~24:00。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植物挥发性物质对苹小吉丁Agrilus mali Masumura林间引诱效果,为有效地监测苹小吉丁林间发生动态及成虫诱杀为主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野外苹果园内悬挂4种波长粘虫板与5种挥发物组合,评价林间引诱苹小吉丁效果。【结果】4种颜色粘虫板与5种挥发物组合对苹小吉丁在林间的引诱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顺-3-己烯醇分别与蛋黄色和浅绿色粘虫板组合对苹小吉丁的引诱效果较强,3 d 最大引诱数量分别达到66.00、63.00头/张,3 d 平均引诱数量分别为24.67、22.48头/张,与其它挥发物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雌虫的诱捕数量明显高于雄虫。苹小吉丁引诱数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随着挥发物剂量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结论】苹小吉丁对蛋黄色粘虫板与浅绿色粘虫板具有较好的趋向性,顺-3-己烯醇对粘虫板具有增效作用。蛋黄色或浅绿色粘虫板与顺-3-己烯醇组合,可作为苹小吉丁林间种群动态监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苹果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自然种群在天山野苹果林的发生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基于17块天山野苹果林标准地,以苹果小吉丁为研究对象,研究天山野苹果林生态系统中海拔、坡度、坡位、坡向等立地因子和林分郁闭度、林分密度、野苹果比例、树种丰富度等林分因子对苹果小吉丁种群影响效应等,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海拔>1 400 m的林分内平均虫口数量最低,仅为0.49头/m样枝,1 250~1 299 m平均虫口数量最高,达到1.26头/m样枝。随着样地坡度的增加,苹果小吉丁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缓坡(6°≤坡度≤15°)林分的平均虫口数量最高,达到1.24头/m样枝,显著高于陡坡(26°≤坡度≤35°)的0.39头/m样枝(P<0.05)。林分郁闭度为0~0.29的林分虫口数量最高,达到1.44头/m样枝,显著高于郁闭度为0.30~0.49和0.50~0.79的林分(P<0.05)。林分密度<0.11的稀疏林分平均虫口数量最高,为1.5头/m样枝。海拔和坡度偏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分别为0.598和0.542,是苹果小吉丁虫口数量的关键影响因子,两者与平均虫口数量的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X1=0.031;PX3=0.047;均小于0.05)。由海拔(X1)、坡度(X4)与苹果小吉丁虫口数量(Y)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为:Y=5.541-0.003X1-0.033X4。经F检验该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达到显著水平(F=12.021,df=2,16,P=0.001)。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平均差异度为0.193;对实测值与预测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海拔和坡度是影响苹果小吉丁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其次为坡位,而林分郁闭度、林分密度、坡向、野苹果比例和树种丰富度对苹果小吉丁种群数量的影响作用稍弱,均为非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 筛选对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成虫有引诱或趋避活性的植物挥发物。【方法】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引诱或趋避作用的挥发物。【结果】10 μg/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1、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雄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配方2、6对双斑长跗萤叶甲雌成虫有明显的引诱作用。【结论】10 μg/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对双斑长跗萤叶甲有明显的引诱趋性,可作为该叶甲的引诱剂成分。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进行松墨天牛种群动态监测以及绿色防控,从引诱剂信息素成分配比、缓释载体类型、诱捕器结构以及诱捕器悬挂高度等方面测试比较了松墨天牛引诱剂与诱捕器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松节油36 mL+乙醇18 mL+乙醛6 mL+2-十一烷氧基-1-乙醇0.06 m L引诱剂的引诱效果最好;3种缓释载体持效期都在60 d以上,聚乙烯缓释袋缓释载体的持效期最长;与其他几种诱捕器相比,英格尔生产Ⅰ型诱捕器的诱虫数量最多,且差异显著(P<0.05);有涂层的诱捕器诱虫数量明显增加;当诱捕器悬挂高度距离地面2 m时,引诱效果最佳。本试验筛选出适合闽南地区的引诱剂与诱捕器以及科学使用方法,建议进一步进行林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赤拟谷盗成虫逃逸活动规律和赤拟谷盗种群控制方法。【方法】以赤拟谷盗成虫为研究对象,分析赤拟谷盗成虫逐日逃逸现象,研究拥挤度、光照条件对其逃逸行为的影响。【结果】全黑暗和自然光周期条件下,赤拟谷盗成虫的逐日逃逸数量与拥挤度呈正相关;拥挤度达到50头/皿以上时,赤拟谷盗成虫逃逸行为频繁,且黑暗条件下的逃逸数量显著小于光照条件。【结论】光照对赤拟谷盗成虫的逃逸行为具有刺激作用,拥挤度的增加,有助于成虫逃逸。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工艺对恰玛古干燥持续时间、色泽、感官评价及能耗的影响,为恰玛古较优的干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干燥温度、切片厚度和不同预处理方式3个重要的因素,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提高干燥温度、降低切片厚度以及热烫的前期处理,能够明显缩短恰玛古干燥的持续时间;降低温度、氯化钠溶液浸泡的前期预处理能较好地保护原有的色泽;降低温度、降低切片厚度以及氯化钠溶液浸泡的前期预处理之后的感官评分较高;温度越高,单位时间内的能耗越高。【结论】恰玛古热风干燥较优的干燥工艺为:温度55℃,切片厚度3 mm,前期预处理的方式为氯化钠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温度变化对多异瓢虫[Adonia variegata ( Goeze)]成虫捕食棉蚜能力的影响。【方法】在17、23、29和35℃四个处理温度下,室内测定多异瓢虫成虫在不同棉蚜密度条件下的捕食量。【结果】不同温度下多异瓢虫成虫对棉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随着温度的升高,多异瓢虫成虫对棉蚜的捕食能力逐渐增加。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多异瓢虫成虫对棉蚜的寻找效应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在35℃条件下,多异瓢虫成虫的a/Th最大,捕食能力为17℃的2倍。【结论】温度对多异瓢虫的捕食量影响显著,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多异瓢虫成虫的捕食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鉴定引起新疆石河子地区石竹叶斑病的病原,为石竹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集典型石竹叶斑病发病叶片利用常规组织法分离和纯化,选取8个代表性菌株,采用菌丝块贴接法和喷雾法测定致病性;应用病菌形态学和rDNA-ITS区、组蛋白3和β-微管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建立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确定病原菌的分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萌发前高温处理对梭梭种子萌发的影响,分析高温对荒漠植物肉苁蓉寄主梭梭种子萌发的作用。【方法】以新疆荒漠植物肉苁蓉寄主梭梭种子为材料,萌发前以5个高温(46、49、52、55和58℃)和6个时间(6、9、12、15、18和21 min)处理。【结果】不同温度和时间处理对梭梭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有显著影响,且两者交互作用达到显著性影响,随着处理温度和时间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先增加后降低,高温处理对种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结论】(1)温度为52℃,时间为9 min时,梭梭种子发芽率最高,达(55.00±0.30)%,温度为58℃,时间为9 min时发芽率为0.00%;(2)4℃储存6个月后的梭梭种子没有明显的热冲击效应;(3)梭梭种群的退化与梭梭种子的萌发率没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甜瓜eIF4E基因的CRISPR-Cas9植物基因编辑系统的gRNA 表达载体。为研究eIF4E基因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新疆主栽甜瓜皇后为材料,在eIF4E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区设计gRNA引物,以载体pP1C.4为模板,扩增获得sgRNA克隆框,使用EcoR I、Xba I双酶切pP1C.4载体,利用DNA重组酶构建重组载体pP1C.4-eIF4E【结果】经菌落PCR检测和测序,gRNA 已经成功连接到植物基因敲除载体pP1C.4。【结论】构建了植物基因敲除载体pP1C.4-eIF4E,pP1C.4-eIF4E能对eIF4E基因进行定向编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更加便捷高效的鉴定技术,提高叶蝉鉴定的速率,为帕米尔高原南麓部分地区叶蝉的鉴定及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选择mtDNA COI、CytbITS2基因,运用通用引物PCR扩增并直接测序,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比分析目的基因序列的相似性,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遗传进化关系,获取叶蝉DNA条形码。【结果】 获得了19条mtDNACO1、CytbITS2基因序列,COI基因6条、Cytb基因7条、ITS2基因6条,可作为叶蝉的DNA条形码,包括其中1条COI新序列,5条Cytb和6条ITS2序列。【结论】 获得19条叶蝉的DNA条形码,实现了帕米尔高原南麓部分地区农田4种叶蝉的快速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