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棚番茄越夏连秋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个密度对大棚番茄越夏连秋栽培进行了研究,其结果:1.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节间增长,茎粗减小,植株趋向于徒长;2.叶片数以密度为120×30cm者为最多,群体内光强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弱;3.单果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果重以行株距为120×30cm的处理为最重。产量随密度而变化,其总产量有显著差异,以120×30cm的产量最高;120×20cm的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番茄品种‘欧迪斯’和‘圣罗兰’为试材,利用架式栽培系统,研究了三穗果打顶条件下,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株距增加,番茄株高、叶面积指数逐渐降低,茎粗、生物量、叶片色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单果质量、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以及Vc、有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均于15 cm或20 cm达到最大值,综合产量和品质,以株距15 cm效果最好,其产量可达111.7 t·hm-2;随行距加大,番茄株高、叶面积指数逐渐降低,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逐渐增大,茎粗、生物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单位面积产量以及Vc、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综合产量和品质,以行距110 cm效果最好,其产量可达98.1 t·hm-2。综合产量和品质等指标,行距110 cm、株距15 cm为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3.
大棚番茄春季早熟栽培的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5个密度处理,探讨了大棚番茄春季早熟栽培的适宜密度。结果表明:高密度处理的植株高,茎细,节间长,表现徒长,群体内光照强度随密度增大,下降陡度变大,尤其在冠层以下40cm内更明显;高密度处理座果率下降,果实生长不良,单果重降低,但早期产量较高;总产量以株距30cm为最高,与株距20cm、40cm两处理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株距25~35cm是本地区大棚番茄早熟栽培的合理密度。  相似文献   

4.
为了优化番茄品质,增强番茄长势,提高番茄产量,确定宁夏日光温室番茄的最佳栽培模式,为此进行了大行距高密度的试验研究。该试验栽培行距设定为120 cm,定植密度设定为2000、2500、3000株/667 m~2(对应的株距分别为28、22、19 cm);通过测定‘929粉果’的生理指标、光合指标、品质、产量来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929粉果’在2500株/667m~2定植密度下的株高、茎粗、叶片面积、光合指标、产量及经济效益,都明显高于其他定植密度。  相似文献   

5.
限根栽培对日光温室樱桃番茄植株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樱桃番茄‘碧娇’为试材,在不同限根体积下,研究不同栽培体积及基质对日光温室樱桃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限根体积不同,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长势差异显著,对照组的株高、茎粗明显高于其他4个处理,随着限根体积的减小,光合能力下降,平均667m2产量也降低为3 908.20kg,但番茄果实的品质有所提高,栽培体积为30cm×30cm×80m(A1B1处理)的种植方式总糖含量比对照组高2.25%,维生素C含量高19.25mg/kg,可溶性固形物高2.17%。综合各种指标,得出30cm×30cm×8m及添加基质的种植方式可以获得高品质的番茄。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番茄为试材,在小根域基质栽培系统中种植,研究了该系统中不同灌溉方式和栽培密度对番茄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系统中,渗灌处理的番茄植株茎粗和叶面积显著高于滴灌处理,叶绿素含量略高于滴灌处理;低密度处理的番茄植株地下部分,如根体积及表面积优于高密度处理。低密度渗灌处理的单果重最大(185.62g)及单株产量最大(706.86g),果实的含糖量和糖酸比高于其他;高密度渗灌处理的预期产量最高(60.81t/hm2)。与盆栽对照相比,小根域栽培的番茄植株地上部分生长较快并显著改善果实品质,植株干物质分配系数差异显著。通过与盆栽对照的比较和从果实产量和品质方面综合考虑,在小根域低密度(5.2株/m2)基础上合理密植的渗灌栽培为生产上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7.
2种不同桶式无土栽培新装置在番茄栽培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桶式无土栽培Ⅱ型装置为对照,研究了2种不同桶式无土栽培新装置在番茄栽培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桶式无土栽培Ⅰ型新装置和Ⅱ型新装置栽培下,番茄植株生长健壮,产量提高。Ⅰ型新装置栽培下番茄植株的株高、茎粗、鲜重、根系活力、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单果重以及单株产量等生理指标表现较优。综合比较,桶式无土栽培Ⅰ型新装置更有利于植株根系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不同温度对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金鹏一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西北地区日光温室在不同温度下栽培冬春茬番茄对成株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番茄的株高、茎粗和植株相对生长速率显著提高,但在(25±3)℃和(33±3)℃下处理50 d时,株高、茎粗的相对生长速率极显著低于自然温度(20±3)℃处理,而植株相对生长速率在处理40 d时,就极显著低于自然温度处理,说明番茄短期处于亚高温处理下,植株会加快生长,但长期处于亚高温处理下,番茄会出现早衰现象;不同的温度处理表明,温度越高番茄果实前期发育越快,成熟期越提前,平均单果质量下降,总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探讨宁夏地区塑料大棚宜机化种植模式对番茄植株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效果。在大棚内采用不同垄距(190 cm (A1)和210 cm(A2))与不同密度(1 800株/667m2(B1)、2 200株/667 m2(B2)、2 500株/667 m2(B3)),单(H1)、双(H2)行种植与不同密度组合的栽培方式分别进行2个茬口(2019年夏秋茬、2020年早春茬)的番茄种植,研究2种栽培模式下番茄的生长和产量品质特征。结果表明:垄距为190 cm时,番茄的生长及产量、品质等指标优于垄距210 cm;A1B1组合番茄产量、平均单果质量最高,分别为8 841 kg/667 m2、171.8 g,比A2B1处理分别高35.3%和9.4%;当垄距相同时,低种植密度处理的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高种植密度。在垄距为190 cm条件下,进行单、双行栽培模式试验发现,在下午时段(15:00—17:00)单行西侧的番茄植株透光率最高,显著高于单行东侧和双行的东、西两侧;第1、2、3垄的单行东侧番茄透光率分别高于各垄双行东侧35.6%、20.3%、18.2%。单、双行种植模式番茄的产量呈现密度增加产量降低的趋势;当密度分别为B1、B2、B3时,单行产量比双行产量分别高12.8%、19.4%、10.2%;并且单行模式下番茄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双行。综上,在宁夏地区塑料大棚内夏秋茬和早春茬番茄宜采用垄距为190 cm,密度为1 800株/667 m2的单行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通过对5个樱桃番茄品种株高、茎粗、叶片数、果穗数等指标进行调查,分析最适宜无土栽培的樱桃番茄品种,并对比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与土壤栽培对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FC樱桃番茄品种的茎粗、叶片果实性状等指标优于其他品种。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在株高、茎粗、果穗数及最大果的长与宽等植物学性状上显著优于土壤栽培,有利于栽培管理和提高植株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小冬瓜新品种"黛宝"生长、开花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小冬瓜果实膨大期,采样测量植株生长指标;在果实成熟期,采样测定植株果实性状和产量。[结果]40~80 cm株距对小冬瓜开花节位无显著影响;40 cm株距时,小冬瓜生长势明显弱于其余处理植株;尽管80 cm株距时植株单瓜重和果实纵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但是,结合定植株数,栽培密度为60 cm时折合产量最高。40~50 cm株距时,植株化瓜现象严重,成瓜数少,产量低。[结论]畦宽1.5 m(含沟30 cm),双行种植,搭人字架栽培的条件下,小冬瓜秋季露地栽培的适宜株距为60 cm。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株距对温室冬春茬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温室冬春茬番茄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以及株距对群体配置的影响,试验在相同的垄沟配置下通过改变株距,对番茄的植株生长、果实性状和产量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株高、茎粗、幅宽、单株果数和单果重均表现为,随着株距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对果穗数和果型没有影响,畸形果率随着株距的减小而明显增加,单产处理间没有较大差异,均在115500kg/hm2左右;说明在相同的70+50垄行配置下,株距在25~40cm之间部分性状虽表现出一定的趋势性变化,但均为比较合理的田间群体配置。  相似文献   

13.
在慈溪市进行千禧樱桃番茄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株距增大,植株叶片数略有增加;株距为30和35 cm的第1穗果结果数增多、单果重降低;密度变化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相关性不大。试验各种植密度间产量差异性不显著,考虑果实商品性对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及种子成本较高等综合因素,以株距40~45 cm为宜,即种植密度22 500~25 050株·hm-2。  相似文献   

14.
以番茄为试材、纯椰糠为对照,探讨了椰糠、塑料泡沫、珍珠岩3种基质不同配比对设施大棚番茄栽培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方对番茄各阶段生长存在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以椰糠∶珍珠岩∶泡沫=2∶1∶1的基质配方栽培效果最佳,果实硝酸盐含量最低,Vc含量最高,植株株高、茎粗、叶片数等形态指标有显著提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温室冬春茬番茄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以及株距对群体配置的影响,试验在相同的垄沟配置下通过改变株距,对番茄的植株生长、果实性状和产量表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株高、茎粗、幅宽、单株果数和单果重均表现为,随着株距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对果穗数和果型没有影响,畸形果率随着株距的减小而明显增加,单产处理间没有较大差异,均在115500 kg/hm2左右;说明在相同的70+50垄行配置下,株距在25~40 cm之间部分性状虽表现出一定的趋势性变化,但均为比较合理的田间群体配置。  相似文献   

16.
化肥减施对设施番茄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化肥减施对设施番茄生长、生理及产质量的影响。【方法】以番茄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4个处理:常规施肥(CK),化肥减施15%(OPT-15),化肥减施30%(OPT-30),化肥减施45%,分别测定番茄生长、生理、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结果】与常规施肥相比,化肥减施15%能够促进植株的株高和茎粗的生长,提高番茄单果重和产量,增加果实的糖酸比,但降低了叶片厚度、果实中总糖和VC的含量。化肥减施30%促进了植株的茎粗生长、增强了番茄叶片的光合速率,增加了叶片厚度,提高了番茄单果重和产量,增加了果实中总糖、VC含量和糖酸比,增产提质效果较好。化肥减施45%降低了植株株高和茎粗的生长,减小了叶片厚度,糖酸比降低,但增加了叶片的光合速率、单果重和产量,果实中总糖和VC的含量也有所增加。【结论】化肥减施30%不仅减少了化肥的投入,而且可以适当提高番茄产量和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行距和灌水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塑料大棚番茄光能和水分利用特性的影响,为基质栽培行距和灌水量设置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试验于塑料大棚内进行,以基质栽培的番茄品种‘金鹏14-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行距,宽窄行栽培,窄行距为40 cm,株距35 cm,大行距设置L1(70 cm,5.19株/m2)、L2(120 cm,3.57株/m2)和L3(170 cm,2.72株/m2)3个水平;副区依据植株日蒸腾量(ET)设置2个灌水量水平:常规灌溉(N)为营养生长期灌水1.25 ET、生殖生长期灌水1.50 ET,轻度亏缺灌溉(K)为营养生长期灌水1.00 ET、生殖生长期灌水1.20 ET;两两组合成L1N、L1K、L2N、L2K、L3N和L3K共6个处理。通过测算番茄植株形态指标、干鲜质量、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产量等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综合分析番茄光能和水分利用对种植行距和灌水量的响应。【结果】番茄株高、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产量、冠层辐射截获量(IPAR)均随着种植行距增大呈降低趋势,L1N单位面积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增高5.65%~55.65%;茎粗、叶面积、单株干鲜质量、单株产量、单株日蒸腾量随着种植行距增大呈升高趋势,L3N单株产量最高,较其他处理提高3.10%~46.91%。L2N冠层辐射利用率(RUE)最高,果实膨大期达135.31 (g·s)/mmol,较其他处理提高5.41%~67.59%,果实成熟期达151.97 (g·s)/mmol,较其他处理提高1.25%~48.86%;L2K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最高,为39.18 g/kg,较其他处理增加9.58%~33.90%。番茄植株单位面积下叶面积、干鲜质量、产量、IPAR及RUE两两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蒸腾量与上述指标呈极显著负相关,IWUE则与各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适度增大种植行距对番茄单株增益明显,可以增强群体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单株产量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略微降低;但过大的种植行距会造成无效损耗,导致单位面积产量、RUE及IWUE均降低。常规灌溉番茄植株生长形态和物质积累优于轻度亏缺灌溉,但轻度亏缺灌溉可以显著提高IWUE;种植行距与灌水量间存在交互作用,总体而言,L2N处理光能利用表现最好,L2K处理水分利用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设施番茄营养液与CO_2耦合的智能调控,探索CO_2微加富下最优营养液电导率(EC),在人工可控环境下,保持CO_2浓度为600μmol/mol,设营养液供液的EC值分别为2.3、2.9、3.5 m S/cm,研究了不同营养液EC值对结果期岩棉栽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微加富下,营养液EC值对番茄的株高、茎粗、光合特性、产量以及水肥利用效率均有影响;番茄茎粗、单株养分消耗量均随营养液EC值的增加而增加,单株耗水量随营养液EC值的增加而减少;净光合速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均随营养液EC值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在营养液EC值为2.9 m S/cm时达到最大值,该营养液下果实干质量分配率最高,番茄平均单果质量最大,综合品质最优。综合考虑,CO_2微加富可适量降低营养液供液EC值,以2.9 m S/cm为番茄生长的最优EC值,具有明显的节水、节肥和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设施番茄短程栽培模式标准化,在兼光型植物工厂条件下,研究栽培方法和摘心位置对短程栽培番茄植株形态和果实品质影响。试验采用3种栽培方法为岩棉培(R)、椰糠培(C)和水培(H),2种摘心位置为2穗摘心(D)和3穗摘心(T),全因子试验设计,6组处理,统计分析植株生长和果实品质指标,综合评价并获取最优栽培模式。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法对茎粗、叶面积、产量指标和果实品质指标影响极显著(P0.01);摘心位置对叶数、叶面积、坐果数和单株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茎粗影响显著(P0.05),对果实品质无显著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对株高影响极显著(P0.01)。椰糠培3穗摘心处理组综合评分表现最佳,该栽培模式下植株生长健壮,果实产量和品质优良。研究可为设施番茄短程栽培优质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日光温室架式栽培番茄适宜栽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限生长型圆串番茄‘洛美’为试材,利用封闭式无土栽培系统,采取日光温室架式无土栽培三穗果打顶促成法,在床距固定(90 cm)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株距(26、21、16、11 cm)对番茄水肥吸收及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对氮、磷、钾及水分的吸收速率随植株生长呈单峰曲线变化,单株吸收总量随栽植密度增大逐渐减少;小区产量以11 cm株距处理最高,分别比16、21、26 cm增产4.65%、18.76%和38.84%,但其单果重及单株产量均显著低于其它处理。随栽植密度增大,果实可溶性糖、糖酸比、VC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番茄红素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综合分析产量、品质及果实商品性,以90 cm×16 cm为架式栽培番茄适宜的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