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基于覆盖浙江省的ZY-3卫星影像以及LULUCF碳汇监测样地数据,以浙江省乔木林地上碳密度为研究对象,尝试构建一个自动化提取浙江省乔木林地上碳密度的技术方法。方法分别在矢量标志建立、光谱信息提取、解译标志提纯、ZY-3卫星影像分类、自变量优选、建模方法优选、碳密度图制作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测试。结果本研究在解译标志提纯后对ZY-3影像进行分类的精度高于提纯前的影像分类精度;采用的kNN法对ZY-3影像进行分类的精度(平均总精度为80.31%,平均Kappa系数为0.69,乔木林平均用户精度为91.86%,乔木林平均生产者精度为80.85%)高于最大似然分类法(平均总精度为78.56%,平均Kappa系数为0.62,乔木林平均用户精度为89.68%,乔木林平均生产者精度为77.79%);在选用的建模方法中,kNN法构建的模型精度(平均RMSE为15.64 t/hm2,平均RRMSE为23.53%)优于稳健估计法(平均RMSE为17.63 t/hm2,平均RRMSE为25.11%)。最后,生成了浙江省乔木林地上碳密度分布图。结论本研究可为省域或更大尺度范围的乔木林地上或森林碳密度估算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为实现自动化估算碳密度以及其他森林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遥感技术能够获取大区域下冬小麦的空间分布,为冬小麦估产提供良好基础。基于2020年5月4日的高分2号多光谱卫星影像,构建包含光谱特征和植被指数的数据集,并通过改进UPerNet模型的上采样结构、激活函数以及增加注意力模块来优化模型提取冬小麦效果。选取杨凌示范区2块地物类型丰富地区作为研究区域,以此探究方法的可行性;然后基于最优方法,提取杨凌区冬小麦种植区域。研究区域结果表明,与仅使用光谱信息作为模型输入特征相比,基于多光谱和植被指数的分类效果更好。在融合光谱特征和植被指数的数据集上,改进的UPerNet模型分类精度最高,冬小麦提取精度为97.78%,总体分类精度相比于改进前的UPerNet提升了2.49%,对比DeepLab V3+提升了3.48%。基于改进方法,实现了杨凌示范区的冬小麦种植区提取;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比统计年鉴数据的方式,验证了杨凌示范区冬小麦空间分布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改进后的UPerNet模型能够有效区分遥感数据中的地物类别,提升冬小麦种植区域提取精度,也为基于卫星影像获取冬小麦空间分布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遥感卫星不受地理、疫情、社会环境的限制,适用于海外油气管道项目的测绘工作。受高程精度限制,通过卫星测图技术绘制管道施工图设计阶段使用的1:2 000比例尺地形图尚处于实验阶段。为应对伊拉克及尼日尔的油气管道施工图项目地面人工测绘受疫情及社会政治稳定因素制约的问题,探索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测图,并研究利用加密布控技术提高卫星测图高程精度的方法。经像控点纠正且恢复卫星影像空间立体模型后,通过实测加密布控点对测图区域内的高程成果进行二次纠正,结果表明:二次加密布控纠正技术能有效提高卫星测图高程精度,满足施工图设计1:2 000比例尺地形图要求。卫星测图可为海外油气管道测量工作提供适用的可选方案,有助于降低各种风险,并可辅助高后果区识别及管道数字化工作。(图4,表6,参2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高分(GF)光学、合成孔径雷达(SAR)数据及其联合数据在森林地上生物量(AGB)及其组成部分反演中的可行性。  方法  以云南省昆明市宜良县小哨林区的云南松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数据,以GF-1光学数据和GF-3 SAR数据作为数据源,提取光学数据常用的植被指数和纹理特征,SAR数据的各极化后向散射系数、纹理特征以及极化分解等参数,利用KNN-FIFS方法分别进行森林AGB及其分量的反演;然后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法对反演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绘制森林AGB及其分量空间分布图。  结果  联合GF-1和GF-3数据反演森林AGB及其分量的精度最高,R2均超过了0.710,RMSEr的值在22% ~ 27%之间,其中树叶的反演精度最优,模型的R2为0.714,RMSE为10.270 t/hm2,RMSEr为24.58%;除树叶生物量外,森林AGB和其他分量仅采用GF-1提取的特征进行反演时,精度均优于采用GF-3特征的反演结果。  结论  联合GF-1光学数据和GF-3全极化SAR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互补,提高森林AGB及其分量的反演精度,此外KNN-FIFS方法在低生物量水平的云南松纯林的AGB及其分量的反演中具有一定的鲁棒性,且KNN-FIFS优选的重要参数多为SAR和光学的纹理特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MSS数字图像的分类解译图与全野外调绘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系统抽样对比及野外验证结果的分析,对于在地形、地块破碎的南方丘陵、山地使用该图像进行土地分类的精度、存在问题和实用价值作出评价、提出了改进方法。采用光谱学分析与地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地理控制系统,编制透明地理要素底图,制定解译规则,以对图像自动分类图进行解译制图。利成数点抽数学模型,对两图抽样对比结果进行面积修正和精度评定的模拟计算。由此,提出了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抽样技术相结合的资源与环境监测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神经网络卫星遥感图像自动识别分类的方法,并与最大似然法分类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机实验结果表明,神经网络分类的精度和速度优于最大似然法分类.  相似文献   

7.
中巴资源卫星在宁夏水稻种植面积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中巴资源卫星02星CCD图像作为基础数据,结合实地调查资料,运用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对宁夏灌区进行地物分类和水稻面积信息提取。获得的宁夏灌区水稻种植面积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农调队2006年调查结果相比较,精度达96.03%。不仅为宏观的掌握宁夏灌区水稻种植面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中巴资源卫星02星数据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进行了技术上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HJ-1A星HSI2级产品数据对大兴安岭塔河地区的森林优势树种组进行识别研究。通过对影像数据进行一阶微分变换、对数变换、对数变换后的导数变换、二阶微分变换、三阶微分变换以后,分别对原始数据和5种变换后数据进行MNF(最小噪声分离变换)变换。用SVM(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分别对6种数据监督分类后,进行精度的验证及评价。结果表明:影像数据经过5种变换后,分类总精度均高于未经变换的原始数据,精度提高幅度为1.5%~4.8%,二阶微分变换分类精度最高(精度为89.5%,Kappa系数为0.802);二阶微分变换下的4个优势树种组各自的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均高于其他变换方法,平均精度分别为90.4%和90.7%,总平均精度为90.5%。  相似文献   

9.
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遥感影像特别是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农业工作成为遥感技术和农业工程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2011年RapidEye数据模拟中高分辨率卫星数据进行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精度提高技术研究,选取黑龙江省肇东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中高分辨率卫星农作物提取结果进行系数扣除,对比分析三种扣除系数对肇东市水稻、玉米和大豆提高精度的效果,达到提高农作物提取精度的效果。结果表明:在种植结构相对单一区,利用地面样方扣除系数,精度提高显著;在复杂种植结构种植区,利用多尺度扣除系数精度提高显著。  相似文献   

10.
资源三号遥感卫星影像的生物量反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北京市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的构建和合理性判断。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所需的各种数据,包括2012年的资源三号卫星影像数据和实测样地调查数据。采用9格法提取的遥感影像信息,其中影像的纹理因子作为建模因子之一,与光谱因子、地形因子一起与实地样地数据建立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反演,通过精度分析,分别建立整个北京市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森林生物量反演模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71,拟合估测精度分别为76.75%、80.02%,为提高林业调查的效率与精度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春季土壤墒情遥感监测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EOS-MODIS数据与土壤湿度地面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植被供水指数法构建山东省春季土壤墒情监测模型,并以野外同步遥感监测场实测数据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精度达84.54%。应用该模型对2008年4月上旬的地表土壤墒情进行了监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该模型的建立为山东省业务化土壤墒情遥感监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广东省化州市为研究区域,以农用地分等成果数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实地调研和分析数据等为主要数据来源,应用GIS叠加分析等方法,结合化州市区域土地利用特点,在分析确定农用地分等更新的思路、技术路线、分等更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分等更新指标赋值与计算,完成了化州市农用地分等更新,为化州市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建立了最新的耕地质量本底数据,为县级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的农用地分等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四川省水稻遥感监测地面样方布设的方法,通过分析四川省特殊的地理位置,结合遥感影像,科学合理地探讨了可运行化的地面抽样方法,即采用分层抽样统计与地面典型抽样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差分GPS(精度为亚米级)建立四川省水稻监测地面样方,提高监测精度,在95%的置信区间里,可以达到90%的准确率,服务于全省水稻播种面积大尺度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利用内蒙古地区多源土壤水分数据,结合CLDAS土壤水分数据和地面站点实测数据,实现对研究区内的10 cm多源土壤水分融合。利用En-KF方法,使融合结果数据分辨率达0.01°,并对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和误差分析。融合结果表明,基于CLDAS数据和地面实测土壤水分数据的融合提高了数据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马兴委  邓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4):11179-11180
以徐州市区为监测范围,采用TM假彩色合成图象,对该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解译调查。与历史资料比较,对该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同时对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该市地类变化情况以及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监测城镇用地的扩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假彩色合成、IHS融合及其关键技术、差值比值综合处理和缓冲区分析等遥感与GIS技术 ,对南京市城镇用地扩展进行了动态监测。充分利用了TM多光谱影像和SPOT全色光影像的光谱信息。在利用多源遥感影像实现计算机自动解译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发现南京城镇的扩展速度加快与道路建设的发展具有同向性。研究结果对南京市的建设规划将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主成分分析在大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成分分析法(PCA)以少数的综合变量取代原有的多维变量,在原始数据信息丢失最小的情况下,使数据结构得以简化。作者分析了合肥市新站区大气环境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空气质量污染特征因子与污染物之间的数学模型,再用该模型计算出各点位相对污染程度,并对监测布点进行分类。以此选出最佳监测点位,可为大气质量监测优化布点提供方法,为合肥市新站区环境质量的分区和分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思南县国家级地面样方旱地土壤墒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南县国家级地面样方是全国100个农业遥感地面监测网点之一。于2006年9月21日至2007年8月23日对1号样方的旱地土壤墒情进行了19次观测。对观测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找出了影响观测精度的主要因子及其作用大小,其中,以田间操作规范化程度对墒情测量数据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很难再依靠传统的平面(地面)绿化来增加城市绿化总量和绿化覆盖率。而在城市绿化中利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却是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利用藤本植物进行垂直绿化,占地少、见效快、绿化率高,不仅能够拓展园林空间,弥补平地绿化之不足,丰富绿化景观,增加植物景观层次的变化,而且可以遮掩丑陋之处,赋予枯燥、呆板的物体以生机,增加城市建筑的艺术效果,使之与环境更加协调统一,使环境更加整洁美观、生动活泼。本文通过查询资料,重点对藤本类植物的特点、及其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为藤本类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全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年度出数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全国第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41.5万个地面样地数据和全国林地利用保护规划的"一张图"成果数据,采用全国20×20 km2抽样框架设计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探讨全国森林资源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年度出数的基本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采用系统抽样计算得到全国森林面积抽样精度为97.5%,在精度要求之内,但对于各省来说,森林面积的抽样精度较差;(2)对比分析不同抽样方式结果,采用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的全国森林蓄积量出数的抽样精度均在95%以上,与第8次清查实际数相差低于3%以下,森林资源分布稀少或行政面积小的省精度相对较差。(3)满足国家出数并兼顾省级总体要求,在全国统一框架基础上,优化设计各省地面样地体系,全国共布设24 760个地面样地,约为现行体系样地数量的1/17,每省约为800个样地,大大减少现行体系的地面调查样地,能实现由5年出数向每年出数的转变。(4)全国森林蓄积分层抽样方法,与基于高分辨遥感影像的样地判读方式获取森林面积方法结合,可以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年度出数,实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的年度出数,能有效解决全国森林资源数据的时效性问题,是目前值得推荐使用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