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从供试的陆地棉品种中筛选出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遗传率较高且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种质,为常规棉和杂交棉的育种提供一些优良材料.[方法]对47个陆地棉品种主要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分析,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和聚类的方法研究这些品种的多样性情况.[结果]供试品种产量性状的变异范围较广,而品质性状的变异范围小.各品种中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单铃重,最小的是反射率.聚类分析发现,第Ⅰ类品种棉纤维品质较好,棉籽较大,百粒棉籽上纤维较重;第Ⅱ类多为低产低质品种;第Ⅲ类群平均产量较高;第Ⅳ类高产品种多.[结论]陆地棉种质材料具有多样性,应根据实际的育种目标,合理选配组合,以便育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选择品质优良的早熟陆地棉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信息。【方法】采用Excel 2003、SPSS19.0软件,对2015—2017年参加新疆自治区早熟组区域试验的陆地棉品系的纤维品质性状及不同生育阶段进行数据统计,采取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纤维品质性状与生育期间的相互关系,明确重要影响因子,并建立最优回归模型。【结果】通过通径分析表明,棉花出苗-开花阶段对棉纤维的整齐度具有很强的间接作用,对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具有很强的直接作用;开花-吐絮阶段对棉纤维的纤维长度、伸长率具有很强的间接作用。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出苗-开花期天数对陆地棉纤维长度、伸长率存在极显著正效应,对断裂比强度存在显著正效应,与马克隆值存在显著负效应,且可构建逐步回归模型,且t检验显著。【结论】出苗-开花期天数对陆地棉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断裂伸长率等纤维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直接作用及间接作用;开花-吐絮天数对陆地棉纤维长度、断裂伸长率存在显著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3.
陆地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鉴定分析陆地棉种质的纤维品质、产量和早熟等性状,筛选综合评价指标,建立可靠的综合评价模型,为陆地棉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来源广泛的630份陆地棉种质为材料,在中国3个主要植棉区的8个环境下,对17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使用R包"lme4"对表型性状数据进行最佳线性无偏估计(best linear unb...  相似文献   

4.
我国早熟陆地棉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熟陆地棉种质遗传多样性,为北疆早熟陆地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43个早熟陆地棉品种表型和基因型数据,利用PowerMarker V3.25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长江流域环境下,新疆棉区与我国其他棉区育成的品种,在早熟性相关表型性状上差异不显著;西北内陆环境下,二者之间则差异显著.另外,174对具有稳定多态性的SSR引物用于分析43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486个等位变异位点,每对引物的等位变异为2~7个.等位基因变异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在0.044~0.750 0.分子检测表明:新疆棉区育成的品种遗传基础较狭窄.利用PowerMarker V3.25软件计算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43个参试品种以遗传背景、育成单位、地理来源等聚为8类.[结论]与其他棉区品种相比,新疆早熟棉区育成的品种,其早熟性相关性状遗传基础狭窄,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受环境影响较大.聚类图反映了不同系统品种之间的交叉以及早期和近代早熟陆地棉不同系统之间的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5.
 采用北疆棉区自育早熟和引进的黄河流域棉区中早熟陆地棉品种 ,在新疆气候生态条件下 ,研究了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纤维素含量的变化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无论北疆自育早熟品种还是内地引进中早熟品种 ,棉纤维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均在花后 7~ 14d达到最大值 ,随后迅速下降 ;纤维素在花后 14d左右开始大量合成 ,至吐絮期含量达最大值。不同品种类型间表现为 :早熟品种棉纤维可溶性糖转化高峰期较同期的中早熟品种早 ,且纤维可溶性糖转化率及纤维素合成的最大值与纤维素合成速率均比同期开花的中早熟品种高。棉纤维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和纤维素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铃期最低温度对纤维可溶性糖的转化和纤维合成影响最大 ;温度对纤维的可溶性糖转化的影响远大于纤维素合成 ,所以后期低温可能是造成新疆棉纤维内糖含量高的原因。铃期日照时数与纤维合成的特征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发育中棉纤维硫酸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发育中棉纤维硫酸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硫酸法测定发育中棉纤维木质素含量.[结果]单位棉铃硫酸木质素含量随棉纤维次生壁的增厚呈递增趋势,海岛棉硫酸木质素含量总体低于陆地棉.棉纤维硫酸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呈“S”型曲线,棉纤维硫酸木质素含量变化符合Logistic函数,陆地棉硫酸木质素含量快速累积时期持续的时间长于海岛棉,但单位棉铃硫酸木质素含量最大累积速率出现的时间要晚于海岛棉,而陆地棉单位棉铃硫酸木质素最大累积速率(Vmax)与海岛棉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海岛棉与陆地棉相同发育时期内的硫酸木质素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阿拉尔垦区早、中熟陆地棉品种(系)不同节位铃、不同开花时间段铃期、铃重、纤维品质空间分布特性加以研究探讨,为该区机采模式下获得优质陆地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阿拉尔垦区4个早熟、中熟陆地棉品种(系)不同节位铃定点、定期挂牌、调查、考种、测试,总结铃期、及纤维品质性状变化规律.[结果]在高密植(26.4×104株/hm2)条件下,无论早熟、中熟品种(系)中下部果枝节位铃期较短、纤维长度和比强度较优;中上部果枝节位铃单铃重、衣分、整齐度和麦克隆值则优于下部节位铃;6月底到7月中旬开花形成的棉铃成熟度最好、纤维品质优异,是形成该区优质棉品级的主体部分.[结论]栽培上应采取适当降低第一果枝节位、确保中下部成铃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争取棉花优质.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性、聚类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新疆陆地棉品种选育、选择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参考依据.[方法]对29个陆地棉品种(系)的主要性状进行变异性、聚类和相关性分析.[结果]29个陆地棉品种(系)聚为2大类4亚类,这些亚类之间的表型特征差异较明显;其始节位、果枝数、667 m2株数、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产量及其构成次之、纤维品质构成最小;皮棉产量与单株铃数、单铃重、667 m2株数、衣分、始节位、果枝数、绒长呈正相关,与株高、籽指、衣指、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和马克隆值呈负相关,其中衣分、667 m2株数与皮棉产量达到了显著水平.[结论]衣分和667 m2株数是影响皮棉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单株铃数、单铃重,因此南疆种植陆地棉应选择高衣分品种、适当增大栽培密度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海岛棉与陆地棉纤维不同发育时期C4H1基因的表达和结构差异.[方法]分别从海岛棉和陆地棉纤维中克隆C4H1基因的cDNA全长,并利用DNAMAN、MEGA3.1等软件进行C4H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半定量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海岛棉和陆地棉不同发育时期的棉纤维中C4H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C4H1基因在海岛棉与陆地棉纤维发育不同时期表达具有差异,海岛棉中该基因的表达高峰期在20 DPA,而陆地棉中该基因的表达高峰期在15 DPA.该基因的核酸序列在两种棉花中存在差异,并导致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也存在差异,且海岛棉C4H1蛋白中Thr(苏氨酸)含量高于陆地棉,蛋白等电点也耍高于陆地棉.[结论]海岛棉中C4H1基因的表达高峰期晚于陆地棉,两个棉种C4H1蛋白氨基酸序列的差异可能导致其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的改变,为发掘海岛棉纤维品质优异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海岛棉7214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将海岛棉抗黄萎病性状片段导入陆地棉新陆早40号,进行陆地棉抗黄萎病性状改良的研究.以期为染色体片段导入系在陆地棉抗病性状改良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早熟、优质陆地棉品种新陆早40号为受体亲本,海岛棉7214抗黄萎病染色体片段导入系CSIL035和CSIL155为供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构建研究群体,采用与抗黄萎病性状染色体片段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目标性状片段的跟踪与检测,并进行受体亲本基因组扫描,结合田间性状鉴定和品质性状检测,选择既携带目标性状片段,又具备受体亲本优良性状的优良品系.[结果]获得新陆早40号抗病性改良株系BCIL1-72.株系BCIL1-72纤维品质优异,其纤维长度31.9 mm、比强度32.8 cN/tex、马克隆值4.1;皮棉产量与对照品种新陆早36号及受体亲本新陆早40号,差异性不明显;属抗枯萎、耐黄萎类型.[结论]利用抗黄萎病染色体片段导入系,能够改良陆地棉抗黄萎病性状,获得高产、优质、抗病品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施用硅肥对棉花生长发育、产量以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为棉花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别在棉花蕾期和开花期滴施硅肥,每隔10 d调查棉花的生长发育情况,吐絮期测产调查,取样考种,纤维检测,分析施用硅肥与对照(CK)棉田在生长发育、产量和纤维品质方面的差异。【结果】 滴施硅肥处理的株高低于对照;现蕾速度、蕾转化为铃的速度和数量、果枝生长速度和数量高于对照。滴施硅肥的棉花各产量性状均优于对照。除单铃重略有增加,差异不显著外(P>0.05),滴施硅肥的棉花单株铃数、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与对照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纤维上半部长度和伸长率有较小水平的提高,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和整齐度有所降低,差异不显著。【结论】 硅肥可以加快棉花生长发育的速度、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2.
欣噻利对棉花综合性状的方差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新型脱叶剂欣噻利在新疆奎屯棉区的使用效果。【方法】 以Z1146为材料进行脱叶剂试验,采用方差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新型脱叶剂欣噻利不同处理的棉花脱叶率、吐絮率、产量及纤维品质。【结果】 喷施噻苯隆+乙烯利(450 g/ hm2+2 250 mL/hm2)、欣噻利(1 800~2 700 mL/hm2)均能明显提高棉花脱叶率,且催熟效果较好。喷施脱叶剂对棉花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和马克隆值无显著影响,对产量和棉纤维断裂比强度有一定影响。不同处理综合性状优劣排序为T5>T4>T3>T6>T1>T2,其中T5处理的综合评判值最高,为0.861 6。【结论】 T5处理(欣噻利4:1 350+1 350 mL/hm2分2次喷施)具有较优越的综合性能,适宜在新疆奎屯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播期顶部棉铃发育过程中温度变化对棉铃铃重和品质形成的机理,分析膜下滴灌棉田播种后棉铃铃期发育及品质问题,以及分期播种后棉花顶部棉铃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确定播期及喷施脱叶剂日期,为膜下滴灌棉花确定播期和提高棉花纤维品质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6~2017年在新疆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以正常温度播种时间为对照、设置3~4个播期,根据不同播期播种,调查棉花铃期,测定棉铃单铃重、棉花纤维品质等指标。【结果】4月8日(早播)播种条件下棉花顶部棉铃单铃重较其余播种日期高0.79%~11.02%;花铃期提前3~10 d;棉花纤维长度高1.05%~3.86%、比强度高2.00%~9.49%、整齐度高0.59%~2.03%、马克隆值高0.41%~13.76%。【结论】4月8日(早播)播种条件下棉花顶部棉铃发育在23.70~23.86℃的日均温条件下,花铃期提前,棉花顶部铃铃期发育时间缩短,且单铃重较大,棉花纤维品质较高。其中,日均气温对棉花单铃重和纤维品质影响最大,可最为衡量棉花顶部棉铃发育的重要指标。4月29日(晚播)播种条件下棉花顶部棉铃发育由于最低温度的影响导致铃期缩短,棉花纤维发育受到影响,不利于高强纤维和高质量棉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熟陆地棉主要株型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为新疆早熟陆地棉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对早熟陆地棉品种的籽棉产量与株型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通过对产量与株型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得出产量与株型性状之间的最优回归模型。【结果】对早熟陆地棉籽棉产量有直接作用且有极显著影响的因子(P<0.01),依次是:株高(X1)、铃数(X4)、始节位(X2),对产量(Y)的直接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 1、0.298 1、-0.216 2;果枝数(X3)对Y值直接作用较小,系数为0.082 04,通过其他因子对Y值的间接作用较大,简单相关系数为0.403,相关性极显著(P<0.01)。早熟陆地棉株型性状(Xi)对产量(Y)的最优回归方程:Y=173.898+2.279 X1-17.632 X2+21.795 X4。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程度为0.527,决定系数R2为0.278。【结论】株高、铃数、果枝始节位对产量性状有直接作用,且作用显著;而果枝台数对产量有间接作用,且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新疆本地棉花种质基因库,筛选适于作优异亲本的种质资源。【方法】 以288份种质资源为材料,对4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进行变异、相关性、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 变异系数分别为单铃重(9.14%)、衣分(8.34%)、单株铃数(14.03%)、果枝数(6.26%)、上半部平均长度(4.50%),整齐度指数(1.56%)、马克隆值(6.43%)、伸长率(1.99%)、断裂比强度(7.26%);单铃重与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及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衣分与单株铃数、上半部平均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上半部平均长度与伸长率、整齐度指数及断裂比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马克隆值呈极显著负相关;前3个成分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到61.68,第1主成分主要跟单株铃数有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纤维品质有关,第3主成分主要跟衣分有关;聚类分析将288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在遗传距离为11.5时划分为4类,第Ⅰ类群包含88份材料,马克隆值最好的材料。第Ⅱ类群包含75份,类群材料衣分平均数为43.2,4个类群衣分平均里是最高的;第3类群包含124份材料,材料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都相对较好;第Ⅳ类群材料稀絮H10属于特异种质资源,被单独分为一类。【结论】 288份种质资源变异系数幅度较大(1.56~14.03)。单株铃数变异系数最大为14.03,样本间差异较大;其它性状变异系数均小于10,材料纤维品质性状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零式果枝和长果枝海岛棉杂交F2代不同果枝类型棉株的产量及品质性状,并进行相关分析,为海岛棉株型育种提供参考。【方法】 海岛棉9122N(零式果枝)×H7124(长果枝)杂交,F2代3种不同果枝类型棉株(零式果枝、长果枝、混合型果枝)分别收获300个单株的棉铃,采用R语言对杂交F2代不同果枝类型产量、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及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 杂交F2代3种不同果枝类型棉株的产量及品质性状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产量性状:混合型果枝表现最好,长果枝次之,零式果枝最差;品质性状:长果枝表现最佳,混合果枝混合型果枝次之,零式果枝表现最差。3种果枝类型各性状间相关系数不同,但部分性状表现有相同趋势。在产量性状中,3种果枝类型相关性趋势一致,籽棉重与铃数、单铃重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铃数相关系数均为0.85以上,且高于与铃重的相关系数,铃数与铃重间呈负相关关系,衣分与其他产量性状相关性不显著,单株铃数对籽棉产量高低起着重要作用;品质性状中,零式果枝中纤维品质5个指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而另2种果枝中,除马克隆值以外,长度、整齐度、强度和伸长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零式果枝中单铃重与5个品质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长果枝和混合型果枝中衣分与纤维长度、比强度、伸长率等品质指标均呈负相关。【结论】 杂交F2代不同果枝类型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相互影响,表现并不相同,混合果枝类型产量和品质性状整体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不同棉花品种对脱叶剂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棉花品种对脱叶剂响应,筛选出脱叶效果较好棉花品种。【方法】 选择脱叶效果较好的脱叶剂-脱吐隆,分析喷施前后棉花的光合作用和棉花叶片数、脱叶率、单株铃数、单铃重、单产、衣分、马克隆值、纤维长度等指标变化规律。【结果】 Pn角度分析,喷施脱叶剂5 d敏感的品种顺序为P1、P3、P10、P8;Ci角度分析喷施脱叶剂5 d敏感的品种顺序为P1、P10、P2、P3;P10与P3在前期脱叶速率较快,后期P1脱叶速率较快,且脱叶率最高;产量性状各指标(P2衣分、皮棉除外)均低于清水对照;脱叶剂喷施与清水对照的纤维品质各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 P1、P3、P10品种对脱叶剂的响应较为迅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2008年以来的新疆棉花纤维品质变化,分析新疆棉花纤维品质的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为新疆陆地棉纤维品质改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8~2018年我国棉花公证检验检测数据,分年度、分区域整理,分析新疆棉花纤维品质演进趋势。【结果】 11年来,新疆棉花公检占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2008年的65.1%增长到2018年的98.3%。纤维长度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到平稳的趋势,2018年已达29.2 mm,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2016~2018年提升较快,“30~32 mm”棉包所占比较2011~2015年提高8.3个百分点;新疆棉花平均纤维比强度呈波动变化趋势,2017~2018年提升明显,2018年平均为28.4 cN/tex,比强度“≥29 cN/tex”的棉包占比达34.2%;新疆棉花纤维整齐度变化较小,高于全国平均值,且新疆地方棉花优于兵团,较后者高0.3个百分点,“高级及以上级” 整齐度占比新疆棉花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地方棉花下降态势较明显;新疆棉花马克隆值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A+B级”平均占比高于全国。兵团棉花马克隆值好于地方,“A+B” 级年均占比较后者高出5.5个百分点;新疆棉花品级呈现出向好的方向发展,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地方棉花质量优于兵团。【结论】 新疆棉花对全国棉花贡献日益增大。近3年来,新疆棉花在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品级均明显提升,但也存在比强度较差、平均整齐度下降,以及高比强度、高整齐度棉花占比偏低等问题。在新疆棉花品种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及加工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定科学可行的产业政策,为实现新疆棉花适度规模、优质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目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温光互作对棉花不同空间部位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采取适宜栽培措施减轻花铃期不适宜温光条件对棉花纤维品质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温度敏感性差异较大的科棉1号(低温弱敏感型品种)和苏棉15号(低温敏感型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4月25日、5月25日、6月10日)播种和花铃期遮阴(相对光照率CRLR为100%、80%、60%),形成花铃期不同的温光条件,研究温光互作(用铃期内累积辐热积PTP表示)对棉花不同空间部位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1)铃期内日均温、日均最高温、日均最低温和光合有效辐射是造成棉纤维品质差异的主要气象因子,棉株不同空间部位各气象因子值纵向随果枝数增加、横向随果节数增加均逐渐降低。(2)纤维品质指标中马克隆值对温光互作最为敏感,其次为纤维比强度、纤维长度。(3)各空间部位棉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随铃期内PTP的增加均呈抛物线型变化。各空间部位各纤维品质指标理论最大值,纵向比较内围果节以中部果枝最大,下部次之,上部最小,横向外围果节的理论最大值均小于其内围果节。中部内围铃各纤维品质指标达到优质棉A级、AA级时适宜PTP范围最广。低温敏感型品种各纤维品质指标适宜PTP范围皆低于低温弱敏感型品种。(4)纤维比强度的适宜PTP范围较小,是优质棉A级的主要限制因素;马克隆值和比强度适宜PTP匹配性差,是优质棉AA级的共同限制因素。棉纤维品质在PTP 183.5-633.7 MJ·m-2(科棉1号)、229.0-589.6 MJ·m-2(苏棉15号)时达到优质棉A级,在304.7-452.9 MJ·m-2(科棉1号)、346.6-357.8 MJ·m-2(苏棉15号)时达到优质棉AA级,两年试验中除6月10日播期CRLR60%处理外其余处理均达到优质棉A级;而达到优质棉AA级的只有 4月25日播期CRLR80%、CRLR60%处理和5月25日播期CRLR80%处理。【结论】棉花各纤维品质指标均有其适宜的PTP范围,纤维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是各空间部位达优质棉的限制因素,一定程度的晚播(如5月25日)与弱光有利于优质棉纤维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棉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153份陆地棉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揭示各种质材料的特征特性和种质资源群间的遗传关系,为选育优质棉花品种提供亲本来源.[方法]调查各个材料的9项产量性状指标,5项品质性状指标和12个表型性状,应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3.0和DP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153份材料的各项产量性状变异程度较大,纤维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纤维长度与比强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纤维比强度与伸长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细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聚类分析结果153份材料可分为两大类、三小类;筛选出33份特异种质材料.[结论]该批种质材料能为各类棉花育种和遗传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