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日光温室秋冬茬辣椒进行四个不同节位的剪枝再生试验。研究了辣椒不同剪枝节位萌发新芽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剪枝再生后的产量和品质。不同的剪枝节位结果不同,以在对椒上部剪枝的最为理想;与在四面斗上部剪枝的产量结果达到了显水平。与在门椒下部剪枝的产量结果达到了极显水平。结果表明,日光温室秋冬茬辣椒剪枝春季再生具有可行性,辣椒日光温室秋冬茬春季剪枝再生有望成为克服冬季育苗难的一项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赣南地区不同剪枝方式对越冬茬辣椒植株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单干剪枝、双干剪枝、四干剪枝及八干剪枝4个剪枝处理,并以越冬茬不剪枝辣椒为对照。结果表明,各剪枝处理均能有效提高越冬茬辣椒的产量并减少植株的病虫率,四干剪枝植株成活率最高达98.3%;四干剪枝处理的辣椒果实单果重及产量表现最好,均显著高于对照。通过综合比较,在赣南地区冬季辣椒剪枝再生栽培建议选择四干剪枝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和龙市新建蔬菜棚膜经济园区,辣椒是供应市场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通过设施辣椒在生长中后期采取剪枝更新措施,可促成其延续生长并开花结果。大茬栽培包括早春、越夏和秋延后,可提早和延后上市,2次采收盛果期均为供应市场,因而季节差价明显,剩劳力、成本低,经济效益高。  相似文献   

4.
以兴蔬皱皮辣椒为试材,对越冬茬(2月3日和24日剪枝)辣椒植株和春茬(2月3日和24日移栽)栽培辣椒植株进行物候期、早期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果实相关性状、病虫害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表明:同一天剪枝、移栽的辣椒植株,剪枝再生植株的现蕾期、始花期、始收期均早于春茬移栽植株;剪枝再生植株的早期单株果数、单株果质量、产量极显著高于春茬移栽植株,与同一天移栽的春茬辣椒相比,2月3日、2月24日剪枝再生栽培辣椒的产量分别提高了32.36%、45.40%;剪枝再生植株的果实小于春茬栽培的,单果质量、商品果纵径、横径均显著小于春茬栽培的,春茬移栽植株果实的果肉比剪枝再生植株的厚,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剪枝再生植株的病虫害发生较严重,较大面积的暴发了疫病,且白粉虱和红蜘蛛为害较重,春茬移栽植株的病虫害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5.
北方地区日光温室辣椒剪枝再生技术是利用辣椒根系有较强再生能力的生理特性,在当年辣椒生长的后期(即衰老期),留一定高度的枝干,剪掉上部的枝条.使新生枝开花结果,由一年生转为多年生的一种栽培方式.其优点:一是发棵快、结果早.  相似文献   

6.
冬暖式大棚辣椒──大茬栽培山东省寿光市农技中心胡永军中早熟辣椒在生长中后期采取剪枝更新措施,可促成其延续生长并开花结果。近年来,寿光菜农根据辣椒这种再生特性,试验成功冬暖式大棚辣椒全年一大茬栽培,包括早春、越夏、恋秋三个阶段,提早和延后采果上市,两次...  相似文献   

7.
玉米间作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确定玉米辣椒间作条件下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的最佳栽培条件。[方法]采用正交设计L9(34)法研究玉米与辣椒间作密度、剪叶剪枝及微肥对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所考察的因素对辣椒产量的影响程度为:辣椒密度>微肥>剪枝剪叶>玉米密度;辣椒产量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6(种植玉米2.340万株/hm2,辣椒4.650万墩/hm2,不剪枝剪叶,喷施0.2%硫酸锌溶液);对辣椒素含量的影响程度为:玉米密度>剪叶剪枝>微肥>辣椒密度;辣椒素含量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8(种植玉米2.805万株/hm2,辣椒3.315万墩/hm2,不剪枝剪叶,施浓度0.2%硼酸溶液)和处理6;对辣椒Vc含量的影响程度为:微肥>玉米密度>剪叶剪枝>辣椒密度;辣椒Vc含量较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2(种植玉米1.995万株/hm2,辣椒3.315万墩/hm2,辣椒剪枝,喷浓度0.2%硫酸锌溶液)、7(种植玉米2.805万株/hm2,辣椒2.580万墩/hm2,玉米剪叶1/2,喷浓度0.2%硫酸锌溶液)和处理6;辣椒干物质含量较高的栽培条件为处理6。[结论]综合来看,以处理6产量最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8.
该项技术通过对正常采收期结束后的辣椒植株进行剪枝、疏枝处理,同时结合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可有效促进辣椒植株再次花芽分化、开花结果,实现二次收获。与传统辣椒育苗栽培模式相比,不仅能节省种子、用工等成本,剪枝后的辣椒还具有早生快发、管理周期缩短、青椒采收后错峰上市的优点,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9.
1 栽培模式 6月中旬育苗(采用基质育苗)--8月底9月初定植--9月底10月初开始座果,及时采收门椒,其余辣椒不采收,12月上旬每株辣椒挂果8~10个,此时开始逐渐降温,实行棚内保鲜至元旦春节采摘上市--2月中旬剪枝,温室升温,同时加强肥水--5月上中旬开始采收--7月上旬拔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玉米辣椒间作复合体系中主要栽培因素对辣椒品质的影响,为改善辣椒产量性状指标、提高辣椒产量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玉米播种密度、辣椒播种密度、玉米辣椒剪叶剪枝和喷施叶面微肥(硼肥与锌肥)为处理因素,分别设置3个水平,探讨间作栽培措施对辣椒维生素C、辣椒素和干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辣椒综合品质最佳组合是A2B3C1D2,即玉米播种密度为28500株/ha、辣椒播种密度为39000墩/ha、不剪枝剪叶、喷施0.2%硫酸锌溶液,其辣椒维生素C含量为145.906mg/100g、辣椒素含量为152.346mg/100g、干物质含量为15.594%。【结论】在玉米辣椒间作复合体系中,合理安排玉米、辣椒种植密度,配施叶面肥,无须剪枝剪叶,即可改善辣椒品质。  相似文献   

11.
曹国璠  丁飞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9):1112-1115
【目的】研究玉米辣椒间作复合体系中主要栽培因素对辣椒品质的影响,为改善辣椒产量性状指标、提高辣椒产量提供技术指导。【方法】以玉米播种密度、辣椒播种密度、玉米辣椒剪叶剪枝和喷施叶面微肥(硼肥与锌肥)为处理因素,分别设置3个水平,探讨间作栽培措施对辣椒维生素C、辣椒素和干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辣椒综合品质最佳组合是A2B3C1D2,即玉米播种密度为28500株/ha、辣椒播种密度为39000墩/ha、不剪枝剪叶、喷施0.2%硫酸锌溶液,其辣椒维生素C含量为145.906 mg/100 g、辣椒素含量为152.346 mg/100 g、干物质含量为15.594%。【结论】在玉米辣椒间作复合体系中,合理安排玉米、辣椒种植密度,配施叶面肥,无须剪枝剪叶,即可改善辣椒品质。  相似文献   

12.
为减少辣椒采收用工量和为轻简省力化栽培提供参考,进行了不同采收次数、摘除门椒和打顶剪枝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一次性和少次集中采收,辣椒产量较常规栽培有所降低,次果率有所增加,用工量明显减少,以一次性采收综合效益最高;采用摘除门椒和剪枝处理虽然劳动力成本较常规高,但产量和商品果率明显增加,综合效益较高。以摘除门椒、剪除侧枝、从第7层剪除顶枝的综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3.
辣椒是人们比较喜欢食用的茄果类蔬菜,由于栽培周期长,北方存在夏秋换茬阶段的断档期,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笔者经过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以剪枝为核心的老株更新技术,现介绍如下,以供生产中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日光温室内辣椒剪枝再生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山西北部地区常规日光温室栽培辣椒只能春提前、秋延后生产,无法进行越冬茬栽培的问题,根据辣椒成株较幼苗耐低温能力强且具有再生能力的特点,探索了辣椒日光温室剪枝再生栽培技术。结果辣椒可跨越两个年头生产,单产达22.5万kg/hm2。  相似文献   

15.
辣椒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礼燕 《河南农业》2016,(32):17-18
我国是第一辣椒生产国,也是主要的辣椒消费国,近年来我国辣椒种植面积呈现扩大趋势.辣椒作为重要经济作物,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辣椒的栽培技术决定着辣椒的产量和品质,采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对辣椒丰产丰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辣椒栽培中的品种选择、冬季苗床管理、移植、剪枝、病虫害防治和滴灌等相关技术进行介绍,分析科学的辣椒高产栽培技术,以期提高辣椒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6.
同心县已于2007年建日光温室近200hm^2,主要栽培为辣椒。本文从温室高温闷棚、土壤药剂处理、起垄与定植及栽培管理、采收标准等方面总结了辣椒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棚茄子剪枝更新栽培是充分利用地力和茄子自身再生能力的一项技术.大棚温室冬春茬、早春茬茄子,在7月中下旬(如果植株生长正常,没有发生病害),均可采用剪枝更新技术来延长采收期,做到一次种植,二次收获.笔者经过近几年的示范推广,增产增值显著,平均每亩产量1 000千克,比一季茄子增产48.5%.  相似文献   

18.
介绍大棚秋冬茬辣椒主要病虫害,总结其防治技术,以为秋冬茬辣椒的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大棚辣椒夏季剪枝再生高产栽培技术,包括育苗、分苗、大田定植、定植后管理、剪枝、剪枝后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广大大棚辣椒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日光温室越冬茬辣椒结束后,打破了往年改茬种植上市晚、效益差的状况,采用科学的整枝方法、合理的肥水管理,使辣椒剪枝再生枝周年生产上市早、效益好。试验表明:辣椒周年生产比连续两茬栽培辣椒效益可增加40%,产值可达75万多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