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玉米田间发生杂草30余种,杂草发生密度较传统耕作增高31.8%~42.6%,农田杂草发生频度增加13.3%~31.6%,二年生及多年生杂草发生程度日益严重。杂草普查采取踏查和定点观察法,在借鉴加拿大保护性农业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化学除草(播后苗前、生长季、收获后)、机械除草(播前、苗期)、人工除草、农业轮作等除草方法试验研究。试验每个处理三次重复,设对照,随机排列。化学除草在播后苗前土壤处理用莠去津、乙草胺、乙草胺 莠去津,茎叶喷雾使用玉农乐、玉农乐 2,4-D丁酯配伍组合效果比较好,收获后用草甘膦进行秋季灭草效果比较好;机械除草用浅旋 深松 中耕除草效果比较好;机械与化学相结合用浅旋 化学除草、深松 化学、中耕 化学除草及综合除草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油菜田间发生主要杂草20余种,杂草种子多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3~5cm。保护性耕作土壤表层墒情好,杂草种子萌发率高,且较集中,杂草发生量大量增加。本试验采用化学除草(播后苗前、生长季、收获后)、机械除草(播前、苗期)、人工除草、农业轮作等除草进行试验研究。化学除草在播前、播后苗前、收获后土壤处理用草甘膦效果比较好.配伍药剂用“高特克+胺苯磺隆+高盖”、“高特克+胺苯磺隆+精禾草克”、“高特克+莱王星+精禾草克”效果比较好;机械除草用深松、中耕、拔除机拔除稆生油莱,再用大型胶轮牵引中耕机中耕除草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杂草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推广保护性耕作必须具备高效能的化学除草剂,通过喷撒化学除草剂来控制杂草生长和消灭杂草。到目前为止,国内生产的一批化学除草剂(休闲期所使用的克抚踪,玉米苗期使用的锈去津,小麦春季使用的2,4-D丁酯等)完全能够满足化学除草的需要,已被大量用于农业生产,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油菜田间发生主要杂草20余种,杂草种子多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3-5cm。保护性耕作土壤表层墒情好,杂草种子萌发率高,且较集中、量大。本试验采用化学、机械、人工、农业轮作等不同除草方式进行试验研究。化学除草在播前、播后苗前、收获后土壤处理用草甘膦.配伍药剂用“高特克+胺苯磺隆+高盖”、“高特克+胺苯磺隆+精禾草克”、“高特克+菜王星+精禾草克”;机械除草用深松、中耕、拔除机拔除稆生油菜,再用大型胶轮牵引中耕机中耕除草效果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5.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油菜田间发生主要杂草20余种,杂草种子多集中分布在土壤表层3-5cm。保护性耕作土壤表层墒情好,杂草种子萌发率高,且较集中、量大。本试验采用化学、机械、人工、农业轮作等不同除草方式进行试验研究。化学除草在播前、播后苗前、收获后土壤处理用草甘膦.配伍药剂用“高特克+胺苯磺隆+高盖”、“高特克+胺苯磺隆+精禾草克”、“高特克+菜王星+精禾草克”;机械除草用深松、中耕、拔除机拔除稆生油菜,再用大型胶轮牵引中耕机中耕除草效果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6.
垄作喷药浅松除草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固定垄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杂草种类繁多,多年生杂草根系粗大,春季较易复苏,不易喷杀,一年生杂草多为田旋藤蔓缠绕型,机械铲除不彻底等问题,设计了一台垄作喷药浅松除草机.该机采用化学喷药和机械浅松组合除草原理,由三段式可折叠机架、圆弧形防飘罩盖、化学喷药系统和机械浅松系统等组成.玉米苗期田间除草试验表明,机械浅松机构主要铲除玉米行间杂草,单独作业时杂草清除率为89.2%;化学喷药系统主要覆盖性喷杀作业区一年生杂草,单独作业时杂草清除率为94.6%;两种方式联合作业模式下杂草清除率为97.3%,说明机械浅松与化学喷药相结合的方式杂草综合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保护性耕作中,杂草控制是十分重要的,通常采用轮作、化学除草、机械除草独立应用或相互结合的方式控制杂草。因此,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化学除草机械的性能和特点,以便在生产实践中正确使用。1除草的技术要求保护性耕作应以化学除草为主。技术应用中要满足以下要求。  相似文献   

8.
由于保护性耕作减少对土壤的扰动,致使农田杂草数量增多,通过化学除草、机械除草、人工除草、农业轮作等各项除草试验,探索出适合保护性耕作玉米田杂草控制技术,选择出最佳的综合除草方案.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长期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由于保护性耕作实行免耕或少耕,土壤耕作的减少,容易滋生杂草和病虫害。因此防治病虫害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规模普及保护性耕作必须考虑的风险因素。其中,病虫害的影响程度与传统耕种模式相比并不突出,而控制杂草却是主要矛盾。控制杂草的措施有两类:一是化学除草,二是机械除草。采用化学除草首先要针对杂草类别及其不同生理阶段选择除草药剂,再选择气候等因素确定适宜的喷洒时机,以最低的投入达到高效除草的目的。如果化学除草搞得好,还可以免除或减少中耕除草作业程序。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就是在解决了化学除草后,保护…  相似文献   

10.
二年三作耕作模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合北方丘陵山区自然条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一种耕作制度.高平市农机局针对当地杂粮生产的实际,结合机械化优势,为这种耕作制度注入了新的内容,构建并实施了二年三作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取得了较的效果.该技术体系的工艺流程为:玉米硬茬播种→化学除草和病虫害防治→人工或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化学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机械收获小麦→复播大豆→化学除草和病虫害防治→人工或机械收获大豆→休闲.同时,他们还采取了每2年1个循环,每2个循环深松1次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二年三作耕作模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适合北方丘陵山区自然条件、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效益、可减少病虫害发生的一种耕作制度。高平市农机局针对当地杂粮生产的实际,结合机械化优势,为这种耕作制度注入了新的内容,构建并实施了二年三作旱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取得了较的效果。该技术体系的工艺流程为:玉米硬茬播种→化学除草和病虫害防治→人工或机械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旋耕播种小麦→化学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机械收获小麦→复播大豆→化学除草和病虫害防治→人工或机械收获大豆→休闲。同时,他们还采取了…  相似文献   

12.
2002年,陕西省铜川市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试验地位于铜川市王益区宜兴村。土壤类型为黄绵土,连片面积200多亩。种植一年一作冬小麦,2003年夏季开始实行保护性耕作,所采取的技术模式为“前茬小麦收获留高茬覆盖→机械深松→化学除草→免耕播种→田间管理”。试验实施以来。小麦收获留高茬覆盖、机械深松、化学除草、免耕播种等各项保护性耕作田间作业及田间管理都比较规范。试验田块为山坡地,小平大不平。总体属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平坦地形多变的地块。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采用化学除草、机械除草、农业轮作等综合除草进行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玉米田杂草控制技术体系试验研究,以解决该地区由于少耕或免耕而引发的油菜田杂草增多,严重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重大难题。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改善提供技术上的有力保障,促进农牧业生产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田区域性杂草的种类,化学除草选用的药剂及防除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与基本技术(一)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国外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为: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我们结合山东实际提出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是: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是利用还田机械或收获机械将秸秆直接粉碎后均匀抛洒在地表,然后实施机械免(少)耕播种,以达到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抗旱能力,减少风蚀、水蚀,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免耕播种是收获后未经任何耕作直接播种,少耕播种是指播前进行了耙地、松地或平地等表…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小麦、玉米、大豆传统耕作条件下的田间杂草防治现状和保护性耕作下杂草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认为目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玉米、大豆田间草害治理上面临的问题有:杂草数量增多,杂草发育参差不齐,发生程度加重,增加了防除难度;杂草群落演替加快,恶性杂草发生趋于严重;除草剂用量增加,一定程度加重了环境污染;杂草的危害致使农作物减产,商品性降低。具体对策包括:加强保护性耕作小麦、玉米、大豆田间杂草演替规律和恶性杂草灾变预报研究;筛选适合小麦、玉米、大豆田间的高效、低污染除草剂;减少小麦、玉米、大豆田间杂草种子来源;加强小麦、玉米、大豆抗除草剂转基因品种研究;加强与杂草竞争性强的小麦、玉米、大豆新品种的研究;加强化学、机械、农业、人工除草相结合的环保型杂草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浅松作业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松作业是保护性耕作中推广使用的一种表土作业方式,适用于旱作保护性耕作的播前作业,能够达到松土、除草、整地等目的,也可以用于中耕除草作业。试验结果表明,该作业有良好的除草作用。能显著地提高地表平整度,降低表土容积密度,对根荏榭盖和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基本上满足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为了实现大量秸秆覆盖下表层土壤的松整和除草,减少土壤扰动量,设计了一种具有砍切和滑切功能的双翼对称旋切式浅松刀。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浅松刀的刃口曲线和结构参数,利用SolidWorks和Abaqus软件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设计的浅松刀结构满足强度要求,不会发生共振现象。玉米收获后进行了旋切式浅松刀与传统旋耕刀、浅松铲的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条件下,旋切式浅松刀在机具通过性和碎土、除草效果上优于浅松铲,在作业后的地表平整度与秸秆覆盖情况上优于旋耕刀,其中旋切式浅松刀的碎土率为92.2%,地表平整度为0.6cm,除草率为97.3%,作业后地表秸秆覆盖率为39.5%,满足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浅松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杂草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保护性耕作效益的重要问题,大规模使用除草剂导致的抗药性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为此,综合分析了在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下,国内外采用的各种非化学除草技术的特点和发展现状,从而为确定适合我国特色的除草技术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0.
由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不进行翻耕作业,夏收后的免耕休闲地时逢盛夏多雨季节,充足的雨水、良好的光照、适宜的温度给杂草大量生长创造了条件.杂草种类多、数量大、生长茂盛,不仅大量消耗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而且严重影响冬小麦的播种质量,成为制约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瓶颈之一.本试验针对保护性耕作休闲期杂草危害较重的情况,通过测试4种药剂及不同浓度对田间杂草的防除效果,从中筛选出适合陇东旱作区免耕休闲地化学除草的最佳处理,为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