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农业旱灾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旱灾适应性是当前农业旱灾研究中的重要热点之一。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研究中适应性概念及适应性与灾害系统的关系,从农作物、农户和区域三类农业旱灾承灾体的角度,对不同类型和尺度承灾体农业旱灾适应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农业旱灾适应性研究主要是以承灾体的适应性研究为重点:以农作物为承灾体的研究主要通过评价农作物的农学生长过程反映适应性大小;以农户为承灾体的研究注重从农户的经营方式以及经济收入情况等人文因素进行评价;从区域系统承灾体的角度,研究仍以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适应模式为基本思路。目前农业旱灾适应性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从灾害形成过程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加强承灾体适应能力和综合适应模式的普适性等问题的研究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天山北坡家庭牧场尺度气候变化感知与响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家庭尺度气候变化适应性业已形成的“感知-适应”的研究框架,利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天山北坡山地草原牧民对气候变化趋势性、极端气候的感知特征以及与气候实值多角度的比较,分析牧民的响应策略。研究表明:① 天山北坡1980-2009年气候变化显著,呈暖湿化特征,多数牧民认为降水减少,与事实相左,却对气温趋势判断准确,群体感知的一致程度为:降水>气温>风速;② 秋季、全年降水对牧民旱灾年份感知的解释能力最强,1月雪量对雪灾感知的解释能力最强,且牧民对旱灾、雪灾的发生仅在较近年份识别敏感;③ 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年份的感知强度与灾害下牲畜损失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灾害受损是导致牧民对极端气候产生感知的重要因素;④ 牧民响应极端气候事件主要以购买草料、处理牲畜为主,一般来讲,保畜策略比减畜策略更为常见。研究认为,牧民气候感知是响应策略形成的重要信息基础,具有传导性;气候响应过程的实质是在气候因子干扰下,家庭牧场复合系统的经营因子采取各种适应性策略,调节饲草资源与牲畜生产之间物质、能量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已成为全球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就成为两种不可或缺的应对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气候变化十分明显,平均气温大幅上升,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增加且强度增强,对区域水资源、农业与牧业等领域的持续平稳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鉴于新疆地区在整个欧亚大陆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分析其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其演进状况,有利于决策者制定区域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策略。基于1991—2013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将证据理论确定权重法与灰色综合分析法相结合,分析新疆各地州市社会经济层面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时空演进状况。结果表明:新疆整体的适应能力从"八五"时期(1991—1995年)至"十二五"时期(2011—2013年)呈不断上升态势,尤其从"九五"时期(1996—2000年)到"十五"时期(2001—2005年),从"十一五"时期到"十二五"时期增加幅度最大;新疆各地州市的适应能力,除了克拉玛依市,从2004—2013年变化幅度不大,且从2009年以后各地州市的适应能力高中低的相对分布格局更加分散和聚集。通过对比每一个地州市2009—2013年与2004—2008年的平均适应能力水平发展,发现新疆有6个地州市的适应能力为轻微下降的态势;在全部地州市中,适应能力最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新疆的西南部,适应能力最强的为乌鲁木齐市与克拉玛依市,其余的地州市为中等水平,并且不同适应能力等级间的差距比较大。  相似文献   

4.
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已构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的重要组分,成为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此,文中采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895篇期刊论文,借助CiteSpaceⅤ挖掘学科知识基础、发展脉络和前沿。结果表明:1)以2008年为分水岭,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迅速成为研究热点;2)研究知识基础集中,主题明确。形成气候变化对林业影响、林业减缓气候变化两大研究类群;3)适应性管理、固碳量测算、固碳潜力及碳循环预测、政策机制和固碳成本研究构成学科前沿;4)"森林管理"、"再造林"、"多样性"、"生物燃料"、"碳储量"和"适应性"等代表了学科未来的研究方向,是后续研究需重点关注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气候变化适应问题研究成果基础上,依据渭南气象资料和棉花单产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建立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方法。评价结果显示:(1)渭南1980—2009年气候有暖干化趋势,对当地的棉花生产有利;在此趋势下,气温(4—10月)和降水(9—10月)较30 a年平均值每升高1℃或每减少10 mm,渭南棉花单产分别增加241 kg/hm2和13 kg/hm2。(2)在气候变化与人类适应能力逐年提高的背景下,渭南的农业气候适应度从20世纪80年代的62.5%增加到21世纪初10 a的93.72%,变差系数由83.7%减小为6.3%;可见渭南的农业气候变化适应度呈现明显的逐年代增加趋势,且波动性也逐渐降低。(3)技术进步对人类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帮助作用,渭南的棉花种植已经能较强适应当地的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6.
张冉  李力  郭庆春  程鹏 《干旱区研究》2007,24(5):704-711
气候模拟是利用模式研究气候演变的学科.根据气候研究的实际需要,产生和发展了大批模式,主要包括大气环流模式(GCMs)、地球系统模式(EMICs)和简单气候模式.3类模式在模拟的时-空尺度和能力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适用的研究领域也有一些差异.运用上述模式分析过去气候变化原因及机理、进一步认识气候系统以及气候政策的制定都发挥了重大作用.各类气候模式在模拟应用过程中都有相应的局限性,应该根据实际应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素对新线虫属线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寄生性线虫与其他生物一样,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直接影响到防治害虫的效果。国外引进的种群能否适应异地的自然环境,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探索、了解从国外引进种群对我国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特对新线虫属中的一些种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作了观察和试验,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农牧业区10个嘎查(村)、102户农牧民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了乌审旗农牧民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适应措施,限制其采取适应措施的主要因素,以及影响农牧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①农牧民主要通过打井灌溉、贷款和寻求农牧业以外其他工作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②限制农牧民采取适应措施的因素主要是资金匮乏、技术缺乏或落后、水资源短缺;③ 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养殖业收入、草场面积和性别是影响乌审旗牧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的主要因素,种植业收入、家庭年纯收入、年龄和性别是该旗农民进行气候变化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乌审旗未来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更多地关注低收入人群。  相似文献   

9.
<正> 环境演变使一个地区的生产条件和资源条件都发生变化,如果环境演变的幅度超出社会的适应能力,就成为灾害。短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对经济发展、人类生活的影响可以只是局部的或区域性的,但已足以造成严重的后果;长时间尺度的变化进程较为缓和,但影响深远,甚至必须作出全球战略性的经济与社会调整,以为适应。  相似文献   

10.
表型可塑性与外来入侵植物的适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型可塑性是生物体在不同环境中表现不同特征和特性的能力,在生物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在外来入侵植物入侵过程中,表型可塑性强的入侵植物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可以促使其成功入侵.外来入侵植物的表型可塑性通过在定殖与种群建立过程中的前适应机制和潜伏与扩散传播过程中的后适应机制拓宽了生态幅,作用于进化和自然选择的速度,从而增强了外来入侵植物的入侵性.本文介绍了表型可塑性的概念与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外来入侵植物表型可塑性适应意义的主要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并对该领域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木豆在干热河谷退化山地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年木豆(Cajanus cajan(L.)Millspaugh)引入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地区,观测其物候特征、生长适应性、抗旱适应性、抗光热适应性等植物学指标,以了解其对干热退化山地的整体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木豆能适应干热河谷的退化山地生长环境,其生长势优于原产地,表现出明显的速生性;木豆的抗光热能力较强,能适应于热河谷的不同光照及高温环境,但温度高于37℃,则光合作用停止;木豆的抗旱能力较强,能够通过不同的生理适应性度过旱季,完成其生长周期.木豆适应于干热河谷的生态环境,利用价值较大,是干热河谷退化山地治理与开发的优选灌木.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疆于田县15个乡镇600户农户调研数据,借用离散选择模型中的多元Logit(MNL)模型分析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选择过程中,其个体特征、所处外部环境等因素对某类适应性行为偏好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生产经验、教育和信贷支持程度对改变种植结构有正向影响;农业生产时长和借贷能力越强的农户,以及居住在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农户增加灌溉意愿强烈;性别、家庭年均纯收入、能否获得借贷是影响地膜覆盖面积的主要因素;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年均纯收入越高的农户,越愿意通过增加农作物多样性以应对气候变化,而与亲戚朋友和邻居交往越密切的农户更易对改变播种期持怀疑和反对意见;山区和绿洲-荒漠交错带的农户对家畜圈养适应性选择偏好最低。  相似文献   

13.
棉蚜寄主间转移是常见的现象,在寄主转移过程中的寄主适应能力转变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为了解棉蚜取食西葫芦不同世代后,对其他寄主适应能力的转变,探究取食经历对棉蚜寄主适应性变化的影响,本试验利用寄主转接试验,将采自棉花上的Hap4型棉蚜转接到西葫芦上,分别测定取食西葫芦不同世代后,对棉花、黄瓜和西葫芦的适应能力。结果显示,随着取食西葫芦代数的增加,Hap4型棉蚜对原寄主棉花的适应性逐渐降低。Hap4型棉蚜取食西葫芦一代后就对黄瓜有良好的寄主适应性,并呈现较为稳定的趋势。Hap4型棉蚜对西葫芦的寄主适应性随着在西葫芦上取食代数的增加而降低,但强于在原寄主上的寄主适应性。除此之外,本试验也发现取食西葫芦后的Hap4型棉蚜的寄主适应性表现为黄瓜>西葫芦>棉花。植食性昆虫的取食经历影响其寄主适应能力,Hap4型是棉蚜主要的生物型之一,其取食经历直接影响其寄主适应性,研究结果为生产中作物布局及棉蚜的生态调控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简要回顾适应气候变化研究的进程,认为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不足,是制约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全面广泛开展的一个瓶颈,应当大力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结合巴黎协议达成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现状,探讨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整体思路,提出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发展的原则导向与目标设计,然后对未来适应科技发展的趋势进行展望,提出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李凤英 《干旱区研究》2005,22(4):558-558
地下水是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水资源,但由于气候变化现象是无形的,对其进行评估尚有难度,所以目前还很少围绕气候变化对地下水资源的潜在影响展开研究。地下水是地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地下水问题的重要性。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压力下的地下水资源评估(UNESCO-GRAHPIC)国际研讨会将综述地下水资源问题,如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以及评价这些影响的方法,并简要总结一下这个领域的国际科学队伍近期的研究活动和设想的试验计划。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平凉大寨全新世黄土剖面的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参数及年代学的综合分析,着重探讨了本区早、中全新世千百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及不稳定性等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平凉大寨地区早全新世升温阶段(11.5~9.2KaB.P.)出现了YD事件,反映了升温过程中短暂性气候逆转;中全新世大暖期(9.2~3.5KaB.P.)存在一个近两千年的冷干气候恶化阶段(6.5~4.5KaB.P.),该冷干气候恶化期存在两个数百年尺度的极度冷干气候事件,其气候环境条件恶化程度接近于晚冰期。同时,该地区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也存在周期约1.5ka的暖湿与冷干气候旋回。  相似文献   

17.
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来源地、入侵机制、危害和防除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佛山外来入侵植物共有33种,全部为草本,大部分原产美洲和非洲。这些植物一旦随人类活动传入,则能依靠自身强大的繁殖能力、生态适应能力和传播能力以及对本地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等,在本地自然繁衍和扩散,给金佛山的生态系统和农林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对入侵植物进行防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积极利用。  相似文献   

18.
干旱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威胁农户生计,甚至阻碍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农户抗旱适应能力,有助于提升农户生计可持续性。选择榆中县为研究区,借助社会-生态系统框架(SES)下适应能力的概念,构建农户抗旱适应能力评价模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的生计特征统计,将农户分为补贴依赖型、务农专业型、务工专业型、兼业型和职业型,定量评价榆中县农户抗旱适应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类型呈现多元化,其中务工专业型农户最多,职业型农户最少。(2)农户抗旱适应能力整体稳定性较差,且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不同类型农户抗旱适应能力稳定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补贴依赖型〉务农专业型〉务工专业型〉兼业型〉职业型。(3)农户抗旱适应能力障碍因素主要有干旱损失、自然资本、农户认知、节水灌溉和社会资本5大维度。  相似文献   

19.
昆虫普遍会感染多种共生菌,共生菌在其宿主的生理、生态及进化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昆虫与共生菌的共生关系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同时,共生菌直接或间接参与调控昆虫宿主对温度胁迫的响应。该文综述了温度对昆虫与共生菌共生关系的影响和昆虫共生菌在宿主温度适应中的作用、潜在机制及其生态学意义;并基于当前共生菌调控昆虫温度适应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建议后续可聚焦于自然条件下变温胁迫对昆虫与共生菌互作的影响、共生菌调控昆虫适应性进化的行为及分子机制和基于共生菌的害虫防治新手段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该文可为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温度频发背景下昆虫与共生菌的协同进化研究以及利用共生菌进行害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评价比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本文以张掖市为研究区域,将2000年作为基准年对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肃南为最脆弱地区,甘州区属于中等脆弱地区,高台、民乐属于较不脆弱地区,临泽、山丹属于最不脆弱地区。在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适应性对策。对调整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