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盆栽法研究异噁唑草酮、莠去津、硝磺草酮、苯唑草酮等常用除草剂单用及混剂对苘麻的除草活性及对玉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异噁唑草酮 75.98 g/hm2+莠去津 900.00 g/hm2混用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对苘麻的抑制率最高,药后 14 d的鲜重抑制率为 91.61%,显著高于两种药剂单一使用的除草活性;苯唑草酮 20.20 g/hm2+莠去津 900.00 g/hm2混用进行茎叶处理对苘麻的抑制率最高,药后 14 d的鲜重抑制率为 91.20%,显著高于两种药剂单一使用的除草活性,所有处理对玉米生长无影响。除草剂混用对苘麻的除草活性均高于单一除草剂,且达到除草剂使用减量增效的作用。因此,玉米 3~4叶期喷施异噁唑草酮 75.98 g/hm2+莠去津 900.00 g/hm2或苯唑草酮 20.20 g/hm2+莠去津 900.00 g/hm2组合在生产上能有效防除苘麻。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长期施氮条件下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品质特性和氮肥利用的调控作用,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2020-2021年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氮量,设75 kg·hm-2(N75)、150 kg·hm-2(N150)、225 kg·hm-2(N225)和300 kg·hm-2(N300) 4个水平;副区为种植密度,设225×104 株·hm-2(D225)、300×104株·hm-2(D300)、375×104株·hm-2(D375)、450×104株·hm-2(D450)和525×104株·hm-2(D525)5个水平;分析了不同施氮条件下种植密度对石4366产量、粉质特性、RVA特性、拉伸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和密度组合下籽粒产量和品质相关指标有较大差异,施氮量对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显著影响。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升高而增加,施氮量225 kg·hm-2、密度范围375×104~525×104株·hm-2和施氮量300 kg·hm-2、密度范围225×104~450×104株·hm-2组合下均能获得较高产量。蛋白质含量、容重和湿面筋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升高趋势;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N225下粉质参数最高。小麦籽粒品质和面粉粉质指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225 kg·hm-2、密度525×104株·hm-2组合是小麦粉质指标最优组合。淀粉RVA参数在施氮量225 kg·hm-2、密度225×104株·hm-2处理下最好。拉伸特性在施氮量225 kg·hm-2、密度450×104~525×104株·hm-2组合和施氮量300 kg·hm-2、密度225×104株·hm-2组合下较好。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施氮量225 kg·hm-2、密度375×104~525×104株·hm-2组合下较高。综合籽粒产量、品质相关指标和氮肥利用效率的结果,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225 kg·hm-2、种植密度450×104~525×104株·hm-2可作为石4366高产、优质的较佳肥密组合。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植株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紧凑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材,在半干旱区研究种植密度对旱地玉米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平水年)玉米拔节期株高在密度间没有差异,抽雄期株高随密度增加显著降低;2011年(丰水年)拔节期和抽雄期株高均随密度增加有明显增加趋势;穗位高随密度增加呈直线增加。平水年产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显著减少,呈抛物线型,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呈明显直线下降趋势;丰水年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当密度增加至7.5万株/hm2时,产量不再显著增加,收获指数随密度增加变化不大。不同密度生育期总耗水量相差不大,平水年密度间总耗水量极差值为4.1 mm;丰水年总耗水量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极差值仅为17.8 mm,播种-拔节期耗水量随密度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其变异系数在整个生育期中最大。平水年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值;丰水年适宜密度为7.5万株/hm2,其水分利用效率为26.7 kg/(hm2·mm)。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凯丰16在黄河滩地适宜的种植密度,进行了4个密度水平(分别为3.75万、4.50万、5.25万和6.00万株·hm-2)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壤质地偏沙/肥力较低的黄河滩地,凯丰16在保留叶枝的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5万~6.00万株·hm-2,其皮棉产量比3.75万和4.50万株·hm-2密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超高产玉米品种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2个超高产玉米品种先玉335和郑单958在5个密度种植条件下的穗部性状整齐度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穗部各性状整齐度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并且行粒数整齐度、穗粒数整齐度、穗位高整齐度均在7.5万株/hm2和9.0万株/hm2两个密度条件下最高;先玉335产量在9.0万株/hm2条件下最高,7.5万株/hm2时次之;郑单958产量在7.5万株/hm2密度下最为突出;两个品种的穗位高整齐度和行粒数整齐度均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行粒数整齐度和穗位高整齐度作为选择高产品种和采取适宜栽培措施的一项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玉米鲁单50产量潜力、适宜密度和饲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高产条件下研究了鲁单50不同密度群体的产量潜力,结果表明,群体产量潜力因密度提高而增加,同时,空秆率上升,败育粒数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为9399.82 kg/hm2,适宜的密度范围是7.5~8.1株/m2。最高产量密度时最大LAI为5左右,生殖生长期LAD为 210.70万m2.d.hm-2。收获后的秸秆有较高的饲用价值,子粒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7.
丘陵区川谷地玉米最佳群体结构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梁嘉陵 《玉米科学》1996,4(4):054-056
本研究探讨了丘陵区川谷地玉米不同密植条件下生理指标的表型值及经济产量性状,并建立了玉米最佳群体结构模型。经过对模型的寻优,选出获得最大经济产量的适宜密度范围为5.0~5.5万株/hm2,最大叶面积指数3.0~3.5,最适光合势16500~18000m2/d·hm2,最适生物产量19500~20250kg/hm2。对指导丘陵区川谷地以及类似地区的玉米生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9~2020年以陕单 650(中熟)和东单 60(晚熟)为材料,设置 4个种植密度 6.0×104、 7.5×104、 9.0×104和10.5×104株/hm2,研究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子粒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可以提高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产量,陕单 650在密度为 9.0×104株/hm2时最优产量为 18 083.5 kg/hm2,东单 60在密度 7.5×104株/hm2时最优产量为17 472.9 kg/hm2。两个品种粒重及子粒含水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陕单 650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平均灌浆速率较东单 60均早 4 d和高 0.06 g/d;陕单 650和东单 60子粒平均脱水速率为 0.98%/d和 0.93%/d,陕单 650在生理成熟 4 d后子粒含水率迅速降至 25%。当密度为 9.0×104株/hm2时,陕单 650的叶片干物质转运率明显高于东单 60。通过适度增密提高产量、缩短生育期降低子粒水分的技术途径,协同实现陕西春玉米密植高产机械子粒收获生产。  相似文献   

9.
玉米高产潜力开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直立叶型玉米杂交种作试材,就高密度下不同株行距处理的玉米杂交种产量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在7.5万株/hm2、9.0万株/hm2下50 cm等行距条播较67cm等行距条播增产显著.选用直立叶型强优势玉米杂交种,采用50 cm等行距条播,增大密度至7.5万~9.0万株/hm2,进行无水分和土壤营养胁迫下的规范化栽培,构成高光效玉米群体冠层光合系统技术体系,在当代玉米高产开发中具有显著增产效果和农业生态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光合作用对种植密度及氮素营养的响应机制,以小黑麦东农5305和东农96026为试验材料,采用PAM210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小黑麦旗叶的主要叶绿素荧光参数,研究了种植密度及施氮水平对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和降低种植密度(东农5305密度300万株·hm-2,施氮水平75 kg·hm-2;东农96026密度450万株·hm-2,施氮水平150 kg·hm-2)可改善小黑麦叶片光合功能,提高最大荧光产量和PSⅡ光能转换效率及PSⅡ电子传递活性,抑制非辐射能量的耗散。说明合理的种植密度及氮素营养可改善小黑麦光合功能,对东农5305的影响较东农96026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栽培密度对短季棉中棉所68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现蕾期、开花期、吐絮期相差1~5 d;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尿素 552.0 kg·hm-2、三元复合肥256.0 kg·hm-2、过磷酸钙412.5 kg·hm-2、菜子饼1500.0 kg·hm-2、密度6万株·hm-2 。  相似文献   

12.
谭福忠 《玉米科学》1998,6(Z1):71-72
大双直是一种与相适应品种结合进行的栽培方法,要求品种耐密植、抗倒伏、抗逆性强和产量高。克单8在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区在密度是111100株/hm2和施肥量是600kg/hm2(尿素和磷酸二铵的商品用量比是1.2∶1)时,产量可达到11980kg/hm2。这种方法在我国年有效积温低于2200℃的地区大有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北方春玉米密植条件下玉米螟危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于沈阳开展田间试验,对不同密度种植玉米田的玉米螟危害及玉米产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玉米密植对亚洲玉米螟危害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花叶率、幼虫数、虫孔数高于常规田,花叶率和虫孔数差异显著;二代玉米螟危害在2012年75 000株/hm2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幼虫数和被害率显著高于常规田,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雌穗被害率、虫孔数和幼虫数显著高于常规田。2012年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2013年90 000株/hm2小区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田,常规田百粒重和单穗重显著高于密植田。随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螟危害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4.
施硒对不同密度春小麦产量和籽粒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定新疆富硒小麦的最适宜种植密度和施硒量,在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D1)、600万株·hm-2(D2)、750万株·hm-2(D3)条件下,在灌浆前期分别喷施5个浓度的亚硒酸钠,折合纯硒为0 g·hm-2(Se1)、15 g·hm-2(Se2)、30 g·hm-2(Se3)、45 g·hm-2(Se4)、60 g·hm-2(Se5),分析不同处理对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硒含量、硒累积量、吸收利用率及籽粒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下小麦的成穗数、穗粒数、穗长、千粒重、产量均最佳,分别为663.00×104·hm-2、45.37、10.45 cm、44.38 g、7 291.38 kg·hm-2,产量较D1和D3分别提高了13.24%和9.89%。施硒可使小麦产量增幅达4.59%~16.21%;施硒后籽粒中有机硒含量达140.90~346.32 μg·kg-1,占总硒含量的79.17%~82.47%。密度对籽粒总硒、有机硒、无机硒含量、籽粒硒强化指数没有明显影响,但对籽粒硒累积量、硒利用率影响显著,其中D2处理下硒累积量最大。密度和施硒互作对硒累积量影响显著,但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著。施硒能显著增加籽粒氮、磷含量,降低钾含量;Se4处理下籽粒的氮、磷含量最高,比不施硒平均增加4.55%、16.67%,Se1处理籽粒钾含量最高,达0.28%~0.29%。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最优种植密度和施硒量分别为600万株·hm-2和45 g·hm-2。  相似文献   

15.
株行距配置对宽幅播种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宽幅播种高产栽培下冬小麦产量形成调控的生理基础,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泰山28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150×104、225×104和300×104株·hm-2),副区为播种行距(25、20和15 cm),研究了不同株行距配置下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0×104株·hm-2种植密度下,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产量亦较低;在种植密度225×104株·hm-2配置20或25 cm行距和种植密度300×104株·hm-2配置25 cm行距时,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在种植密度225万株·hm-2和行距20 cm处理下,小麦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的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量、开花后光合产物在籽粒中的积累量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泰山28在种植密度225×104株·hm-2配置20或25 cm行距和种植密度300×104株·hm-2配置25 cm行距下均可实现三者的协调,获得较高的产量。因此,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是实现宽幅播种高产栽培小麦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中单9409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建立关中灌区产量在9 000~10 500kg/hm2的最佳农艺组合方案为:密度5.48万~6.29万株/hm2,种肥磷74.88~96.35 kg/hm2,追氮肥1833~2023 kg/hm2,追肥方式以拔节肥与穗肥之比为0.37:0.63。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不同缓释肥配比与基本苗互作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以中筋小麦扬麦25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江苏省仪征市进行田间试验,设置100%普通尿素(S1)、50%缓释肥与50%尿素配施(S2)、100%缓释肥(S3)3种施肥处理及4种氮密模式[施氮(纯N)量225 kg·hm-2、密度225×10株·hm-2(A1);施氮量191.25 kg·hm-2、密度258.75×10株·hm-2(A2);施氮量157.5 kg·hm-2、密度292.5×10株·hm-2(A3);施氮量123.75 kg·hm-2、密度326.25×10株·hm-2(A4)],研究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类型和氮密模式均对产量有极显著效应;与 A1处理比较,A2处理的穗数和穗粒数较高,千粒重下降,继续增加种植密度、减少施氮量后,穗数与穗粒数显著下降;产量以S2A2与 S3A2组合处理较高。S2与S3处理的氮肥利用率与氮素农学效率均优于S1处理,A4模式的氮素农学效率最高,不同氮密模式处理间的氮肥利用率差异不显著。氮肥类型与氮密模式对出粉率、容重与硬度影响不显著,对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与吸水率有极显著影响, A1和 A2处理的品质表现较好,S2与S3处理的小麦二次加工品质优于S1处理;氮肥类型与氮密模式互作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50%缓释肥与50%尿素配施或100%缓释肥处理下,施氮量191.25  kg·hm-2、密度258.75×10株·hm-2(A2),施用基肥与返青肥,有利于小麦减氮稳产、改善品质、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2019年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蔡牛镇和2019、2020年在昌图县老城镇开展大田试验,探索辽北地区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机械粒收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种植密度由 6.0 万株/hm2增加到 7.5 万和 9.0 万株/hm2,均表现出明显的增产趋势,其中最大增幅达15.1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品种的生育期呈缩短、收获期子粒含水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子粒含水率下降幅度为0.1~2.6个百分点。增加种植密度对收获子粒的破碎率、杂质率和损失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辽北地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不仅增产,而且能够降低收获期子粒水分、有利于机械粒收。  相似文献   

19.
 以南抗9号为材料,探讨了不同移栽密度对棉花无土苗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万~3.6万株·hm-2范围无土苗群体总蕾数、现蕾强度、成铃数及成铃强度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2.4万株· hm-2时,子棉产量最高,达到4284 kg· hm-2。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种植密度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燕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以裸燕麦品种白燕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300万、450万、600万、750万、900万、1 050万株·hm-2共6个种植密度,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燕麦植株形态、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燕麦的株高和茎粗均显著降低;各生育时期燕麦群体总茎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生育时期分蘖数和单株干物重随种植密度增加均呈降低趋势。群体干物重在分蘖期至孕穗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开花期和成熟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均为750万株·hm-2群体;不同种植密度下,燕麦籽粒灌浆过程均呈“S”型曲线变化,其Logisitic方程的决定系数在0.997 8~0.998 3之间,均达极显著水平,方程拟合效果较好。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籽粒产量形成。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灌浆速率和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450万株·hm-2种植密度的产量最高。因此,在松嫩平原西部地区,白燕2号籽粒生产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50万株·hm-2,饲用干草生产适宜种植密度为7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