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候因子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宁夏马铃薯生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宁夏具有代表性的中部(盐池、海原)和南部(西吉、隆德)4个区县1971-2007年以及北部(青铜峡、石嘴山)2个市1971-1985年的马铃薯产量统计资料,及对应的各地气象台站的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等气象资料用于试验。采用积分回归方法分析宁夏不同区域马铃薯生育期内各气候因子与气象产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产量影响指数法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域气候因子对马铃薯最终气象产量的影响程度。【结果】通过相关系数得到影响宁夏南部马铃薯气象产量的气候因子为4月日照时数;中部为4月日照时数、7月降水量;北部为6-8月降水量及8月的日照时数和气温。利用积分回归法得到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为气温,其次为降水和日照,其中气温在结薯期对马铃薯气象产量的影响呈明显的负效应,降水在结薯期对气象产量的影响呈明显正效应。采用产量影响指数法,得到对宁夏不同区域马铃薯气象产量影响最大的气象因子:南部为7月上旬降水量,中部为7月降水量,北部为8月上旬降水量。【结论】气候因子对宁夏马铃薯气象产量的影响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的产量变化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马铃薯的水分供需特征,为该地区马铃薯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近55年来,在马铃薯生育期内宁夏南部山区气温显著升高,不利于未来马铃薯产业的发展。8月中旬的旬平均气温、7月下旬的旬平均最高气温、7月上旬的旬平均最低气温以及7月的月平均最高气温是产量形成的限制因子,均与马铃薯气象产量呈显著负相关。7月中旬是马铃薯需水的关键期,其降水量与气象产量关系密切。除8月第4候外,宁夏南部山区的马铃薯从5月下旬到8月下旬均处于水分亏缺状态,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应适时进行灌溉。  相似文献   

3.
通过提取宁夏马铃薯主要生产区1981~2005年的马铃薯气象产量,并对相应年份马铃薯生长阶段的平均气温、降水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其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降水,6~8月降水不足,对其产量影响最大。分析宁夏马铃薯主产区气温、降水的变化,均不利于单产的稳定提高,中部干旱无灌溉条件地区不宜发展马铃薯种植。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马铃薯生产分布现状;根据宁夏1961-2000年40年的气候变化,重点分析马铃薯相对气象产量与不同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利用5年滑动平均法分析宁夏和宁南山区年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趋势,并根据1971—2000年30年的马铃薯产量数据进行三次多项式趋势产量拟合,计算气象产量和相对气象产量,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马铃薯相对气象产量与不同生育阶段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分析,以及生长期内不同时段气候参数与相对气候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来,宁夏以及宁南山区的年平均温度呈升高趋势,降水呈下降趋势。发芽期气温日较差的影响比其他气候因子的影响大;幼苗期影响最大的是降水量;发棵期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影响相对较大。生育期内不同旬内气候因子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4月下旬的日照时数(P〈0.01)和7月下旬的旬气温日较差(P〈0.01)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最大;5月下旬的最低气温(P〈0.05)、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P〈0.05)和7月下旬的最低气温(P〈0.05)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次之;其他时段气候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过去40年宁夏的气候正在向暖干的趋势变化,不同的生育阶段,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的气候因子不同,生育内不同旬内气候因子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已有的气候变化已对马铃薯生产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气候暖干的趋势继续,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生产的不利影响也将继续。因此,要采取调整播期等适应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文斌  高占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202-17203,17211
通过气象因子对不同蔬菜生长影响的分析,得出了温度、光照、水分是影响蔬菜生长的重要因素,从中找出温度、光照和水在蔬菜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和指标,要针对东北地区不同季节的温度差异较大、长日照和水分适宜,新疆地区温度日较差大、高日照和水分少,江淮地区温度变化小、日照适宜、水分多的不同气候特点合理安排种植,就是在大棚种植时也应结合外界温度的变化做好应对措施,从而为蔬菜生产和种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青海高原东北部马铃薯精细化气象服务及高原马铃薯的优化种植提供参考,利用互助县农业气象观测站记录的马铃薯发育期、产量以及对应时期的气象观测资料,用线性回归、相关分析和积分回归等方法分析光、热、水等气候因子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海高原东北部马铃薯生长期为154d,生育期内≥0℃的积温为2 066.8℃,降水量305.3 mm,日照时数1 081.5h;气象产量在-1 443.16~696.28g/m~2,气象产量对趋势产量的贡献在-39%~16%;降水、日照、温度分别与马铃薯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负相关和相关不显著;马铃薯播种期、开花至块茎形成期,温度对产量的影响为正效应,其余时期为负效应,降水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曲线与温度曲线基本呈反相位分布,产量对降水的变化十分敏感,光照的影响曲线与气温相似,且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产量与各生育阶段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宁夏灌区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较差、≥10℃平均积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总日照等气象因子对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平均相对湿度及平均降水量对玉米生殖生长期的影响较为明显;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总日照等气象要素对玉米全生育期的生长影响非常重要。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日照越充分,玉米产量越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越大,玉米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8.
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不同种植方式效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出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的最佳种植方式,为马铃薯的优质高产提供技术指导,对马铃薯不同种植方式效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马铃薯产量差异较大,全膜双垄覆盖膜侧种植产量最高,平覆膜、起垄覆膜和垄沟种植次之,可在宁夏南部山区推广应用。垄作不覆膜种植产量最低,不提倡在宁夏南部山区旱作田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研究济宁地区气象要素与小麦生长发育的关系,分析小麦生长对水分、温度、日照等气象要素的要求,及干热风害、冻害、霜冻害、湿害、旱害对当地小麦各发育期的影响,表明气象因子对小麦生长及高产的重要性,以期为当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科学防御气象灾害、保障小麦产量和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陈彦虎  顾宁  刘静  金伟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08-13511
利用石嘴山市历年枸杞产量资料和气温、日照等常规气象资料,通过因子筛选,研究了气象因子与产量的关系,分析了各因子的生物学意义,构建了石嘴山市枸杞产量气象预报统计模型。根据该模型的相关气象因子分析,结合惠农区各地土质条件,农业生产情况,对枸杞生长与产量形成过程中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加以分析,为农民种植枸杞提供帮助,为相关部门开展产量预测服务,为当地政府种植、收购与销售决策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气象因子对大白菜霜霉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关分析表明,在气温偏高的年份,高温对霜霉病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日照时数,水分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生育期气象因子与霜霉病的关系是莲座期的影响最大,幼苗期次之,结球期相对较小。通径分析表明,从整个生育期的气象因子来考虑,对霜霉病直接作用最大的气象因子是日照数和日较差。其他气象因子主要通过这两个气象因子间接影响霜霉病。因此,在华中、华南地区,适当减少日照时数,加大日较差,可减轻霜霉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宁夏南部山区旱地马铃薯生产中水资源不足和水分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秋覆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产量对比试验,研究秋覆膜条件下马铃薯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旨在为获得半干旱区秋覆膜条件下最适宜的播种密度,为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初步筛选出半干旱地区秋覆条件下马铃薯的最适密度为3500株/亩。  相似文献   

13.
土壤温度波动与马铃薯块茎发育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的水分和温度,尤其是其波动状况对马铃薯产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波动通过影响着糖类物质源——库关系对马铃薯块茎的形成和发育,特别是发育节律,形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也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形成重要影响。由于这些因子的影响多通过波动的强弱来影响产量,同时在实际大生产过程中,水和热量因子往往又是交织在一起,很难全然分开量化。笔者依据多年对宁夏不同马铃薯栽培环境的观察,着重通过宁夏西吉和同心两县的土壤温度变化比较,来分析土壤温度变化过程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些调节土壤温度所应该注意的事项,以期种植者能够通过耕作方法的改善,提高马铃薯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不同施肥量(复合肥)和种植密度对冷凉灌区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试验以‘冀张薯12号’为供试品种,开展施肥量与种植密度二因素试验,设3个施肥量(600、1100、1600 kg/hm2)与4个种植密度(5.25万、6万、6.75万、7.5万株/hm2),研究不同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生长、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肥量能延缓马铃薯生育期,提高种植密度能缩短生育期;随施肥量增大,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均显著增大;随种植密度增加,马铃薯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叶片SPAD值与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后减趋势,施肥量与种植密度对马铃薯株高、SPAD值与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施肥量>密度;随施肥量和群体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大薯产量、大薯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产量要素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中,以处理F2D3的马铃薯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最大。通过二元二次回归分析表明,当施肥量达到1065.366 kg/hm2,种植密度达到6.7...  相似文献   

15.
《农技服务》2019,(7):86-87
为合川区科学种植油菜并提高产量提供参考,分析了2018~2019年合川区油菜生长期间的温度、降水、日照等气象因子与油菜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2018~2019年属于油菜丰产气候年型。通过分析油菜生长期间的气象因子可以预测油菜产量。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据庄浪县气象站近30 年气候资料,确定影响庄浪县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气温、降水和日照,以此将该县马铃薯种植区域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同时,根据各区域气候特点,提出种植建议,为庄浪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依据庄浪县气象站近30年气候资料,确定影响庄浪县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为气温、降水和日照,以此将该县马铃薯种植区域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同时,根据各区域气候特点,提出种植建议,为庄浪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辽北地区气象条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产量受气象条件制约,温度、日照与水分均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应用气象产量最优回归方程可有效预报大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种植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及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露地平作(CK)、露地小垄单行(T1)、露地宽垄双行(T2)、半膜宽垄双行(T3)、全膜宽垄双行(T4)5个种植模式处理,测定了马铃薯的农艺指标、产量以及土壤的蓄水量和温度。研究结果表明:在T4处理下,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SPAD值)、干物质累积参数均与CK差异显著(P<0.05),有显著的保温保墒作用,且其产量和商品薯率较CK分别提高了84.3%、16.3个百分点;在块茎形成期和块茎膨大期的土壤蓄水量均与马铃薯的各农艺性状密切相关;在苗期和块茎膨大期的土壤温度与马铃薯产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全膜宽垄双行种植模式能够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创造适宜马铃薯生长的环境,有利于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衢州地区柑橘生长期中影响其产量的气象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柑橘在生长过程中受到平均日照、平均温度、平均降水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等因子的共同影响。在柑橘生理落果期、果实膨大期和冻害期,各气象因素影响相对较小,而在萌芽期、开花期和采摘期,各因素对柑橘产量有明显影响。其中,平均气温对柑橘产量影响最大;在萌芽期与冻害期平均降水量与柑橘产量呈负相关;平均日照对柑橘的整个生长过程及柑橘产量影响较大,并且相对稳定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