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乌素沙地小叶杨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鑫  满秀玲 《土壤学报》2009,46(2):348-351
小叶杨(Populus simoniiCar·r)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常见的乡土树种之一,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特点,并具有适应性广、生长优良、寿命长、可改善土壤等特性[1]。但是,在半干旱地区小叶杨林却生长缓慢,发育不良,能否成林是多年争论的焦点[2,3]。目前,黄土丘陵区小叶杨人工林生长的研究较多,表明地形、坡位、造林方式和土壤水分条件等因子对小叶杨的生长有显著影响[4],小叶杨人工林土壤水分严重匮乏等(1)。在毛乌素沙地,小叶杨也是人工植被恢复常选用的乡土树种之一,但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树种的选择、栽植方法、配置方式等方面缺少科学依据,营造的各种防护林和固沙林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这一地区不  相似文献   

2.
论黄土高原造林的适地适树与适地适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适地适树是造林树种选择的重要原则之一。但多年来适地适树原则在造林中存在着一些矛盾现象。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一些树种散生时生长良好,但用于造林并不能正常成林。依据一些适地适树树种并不适宜造林的事实提出就造林而言应该强调适地适林。造林树种选择的适地适林原则是指选择既要适宜立地条件,又要适宜成林树种,在造林地建造有一定面积及适宜树种和林分结构的林地。要做到适地适林应依据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和树种的生物生态学、群落学特性及生态位理论,选择适宜成林的树种作为主要树种,并辅以相应的伴生种建立合理的林分(植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平原的沙地立地条件差,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常因生长不良而达不到预期的防护作用,难以消除风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白榆人工林内进行的农林间作试验表明:不同的间作类型和不同的间作年限,均对防风固沙林的生长有显著影响;连续间作1~5年,林木年均高生长可提高40.43%~78.7%,胸径年均生长量可提高25.71%~89.11%,一般连续间作3~4年,林木即可进入稳定生长期,而以造林后的前两年作用最大;不同的间作物作用不同,比较理想的间作物是油菜、花生、豆类等低秆作物。  相似文献   

4.
林木细根分布规律与土壤水分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渭北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的根系分布特征和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水分可以划分为土壤水分活跃层、土壤水分稳定利用层和土壤水分稳定层3个层次,不同立地不同层次上的土壤含水量具有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对不同立地条件上林木根系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立地上刺槐根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明显差异,阴坡立地上的刺槐根系具有更大的分布空间.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与根系的分布特征有密切的关系,适宜的水分环境可以保证根系得到充分的牛长发育,扩大水分养分的吸收空间,使林木的地上部分表现出更大的生产力,反之则降低林木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集水技术与林木生长的土壤水环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依据多种集水技术条件下的降雨径流观测资料和林地不同空间位置上定期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分析了在半干旱黄土地区集水造林技术与土壤水环境的关系,林木对水分的利用状况及林地水量平衡。结果表明:集水技术不仅改善了土壤水环境,而且提高了林木对降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沟壑区阳坡侧柏集水造林集蓄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水量平衡原理,采用水平阶整地的方式,对黄土高原沟壑区阳坡在不同集蓄比时的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树木耗水规律、成活率、生长量和投入费用等进行了研究,汛期是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壤水分盈余最大的时段,休眠期是土壤水分亏缺最大的时段。通过集水造林整地,汛期可最大限度地集蓄有效降水,提高土壤含水率,缓解春季和汛前土壤水分亏缺,提高苗木成活率并促进林木正常生长。黄土高原沟壑区阳坡造林适宜的集蓄比为4∶1,适宜的造林密度为1 000株/hm2。  相似文献   

7.
晋西黄土区坡面尺度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位观测方法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坡向、坡度、坡位是坡面尺度土壤水分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得出了不同立地条件土壤水分的剖面变化与时间动态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立地条件进行聚类,给出坡面尺度下不同立地条件的分类结果,通过分类,我们可以用立地因素代替土壤水分状况,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提供科学的土壤水分依据。  相似文献   

8.
晋西黄土区坡面尺度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定位观测方法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坡向、坡度、坡位是坡面尺度土壤水分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得出了不同立地条件土壤水分的剖面变化与时间动态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立地条件进行聚类,给出了坡面尺度下不同立地条件的分类结果。通过分类,可以用立地因素代替土壤水分状况,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提供科学的土壤水分依据。  相似文献   

9.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劣,适应性和抗逆性很强的刺槐是该区重要的优良造林树种。建国以来,该区营造了大面积的刺槐林,但由于各立地类型的光、热、水、气、肥等条件不尽一致,其生长状况相差悬殊,有的甚至形成"小老树"。为了研究刺槐林的生态适宜性,在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生长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应用Verhanlst生长预测模型和模糊最优局势决策法进行了分析,发现刺槐林的生长状况与各立地条件的土壤水分变化基本一致,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生长差异显著,同时筛选出适宜于营造刺槐林的最佳立地条件类型是梁峁阴坡和阴沟坡。  相似文献   

10.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适宜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惩,气候干旱,生态环境恶劣,适应性和抗逆性很强的刺槐是该区的优良造林树种,多年来,该区营造了大面积的刺槐林,但由于骆立地条件类型的光,热,水,气,肥等条件不尽一致,其生长状况相差悬殊,有的甚至形成“小老树”,为了研究刺槐林的生态适宜性,在对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生长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应用Verhanlst生长预测模型和模糊最优局势决策法进行了分析,发现刺槐林的生长状况与各立地条件的土壤水分变化基本一致,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林生长差异显著,同时筛选出适宜于营造刺槐林的最佳立地条件类型是梁峁阴坡和阴沟坡。  相似文献   

11.
以土壤水分条件及地形等因素为依据,进行了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共划分了3个类型组和9个类型,并提出了小流域林草布局的典型模式。根据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小流域布局模式可以看出,延安研究区有条件发展乔木林,但并不是到处都可发展乔木林,因此,依据立地条件类型进行造林种草的合理布局进行植被建设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长武塬区立地特征及其对刺槐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沟壑区气侯、土壤条件很适宜刺宜刺槐的生长。然而,沟壑内地形较为复杂,刺槐在不同地形部位栽植后,生长量差异极大。由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刺槐林的生态分析表明:1.导致不同生境之间立地条件差异的首要原因是水分因素;2.立地条件对刺槐生长过程影响最大的是坡位与坡向;3.根据沟壑内没形部位的水分生态条件,应对陡阳坡上部刺槐林进行更新改造,并加强培育沟谷和沟坡中下部土地上的速生林。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和生长情况,采用样地试验,设置2种坡向(阴坡、阳坡)和3种坡位(坡顶、坡中、坡底)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各样地内的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可划分为消耗期(5—6月)、快速补充期(6—7月)和消退期(7—9月),天然降水对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大;(2)各样地内的土壤水分垂直分布为土壤水分显著变化层(Cv>0.2)、土壤水分次变化层(0.2>Cv>0.1)和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Cv<0.1);(3)不同立地条件对土壤水分及植株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阴坡土壤水分明显高于阳坡,土壤水分由坡顶向坡底呈递减趋势;沙棘的生长指标及存活率表现为阴坡>阳坡,不同坡位表现为坡底>坡中>坡顶。研究结果可为玛纳斯县前山地带沙棘造林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延安地区的地形、气候、水系、植被等环境条件入手,探讨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地带性分布及区域性分布规律,并对该区造林立地条件类型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林业生产发展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 ,土壤水分亏缺 ,林木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长缓慢。径流调控造林技术以林木降水资源环境容量为基础 ,通过降水空间调控 ,改善林木土壤局部供水环境 ,以促进林木生长。据研究 ,在年降水量约 40 0mm的定西县 ,年降水保证率 75 %时 ,乔木密度保持在 40 0~ 160 0株 /hm2 、灌木密度保持在 70 0~ 190 0株 /hm2 能维持林木正常生长。据此进行了隔坡水平阶、水平沟、聚流水平坑、燕尾式鱼鳞坑等径流聚集工程布设优化设计 ,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土石山区阳坡油松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石山区阳坡土层极薄,立地条件差,造林绿化树种难以成活或生长不良.据多年造林实践,油松抗逆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是比较理想的造林树种.根据油松的生物学特性与土石山区的立地条件,针对性地提出了育苗、整地方法、造林密度、造林方法、抚育管理等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7.
黄土半干旱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动态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1998—1999年5—10月2个生长季不同密度刺槐林的连续观测,研究林地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季不同密度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差异较小,并有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林分密度越小土壤深层储水量越高。不同密度的刺槐植树带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渐渐隐现出干旱、半干旱地区成林的土壤干化现象,而且随着降水的减少和林木个体水分消耗的递增,林分内水分供需矛盾越来越显著。对于自然集水斜坡面积在8m2以上的刺槐植树带内,深层土壤水分能得到较好的补偿。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植被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逐步由中生植物向旱生植物过渡,其生物总量、盖度、长势和植物体含水量也随之降低,反映出林地土壤的水分环境容量随林分密度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关帝山西山地区几个林场山杨林根蘖更新的调查,阐明了立地因子、采伐方法及迹地清理对山杨根蘖更新的影响。山杨根蘖性强,早期生长快,能迅速成林、成材,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萌蘖更新,有利于大大降低造林成本。  相似文献   

19.
不同地形部位土壤水分的年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飞马河流域阴坡、阳坡、半阴半阳坡、川地不同部位0-180cm土壤的储水量,分析土壤水分空间、时间变异性,以及不同植被在不同部位土壤水分亏缺程度。结果表明:梯田宽度不同,土壤水分分布不同,在0-180cm土层,窄式梯田水分分布较均匀,宽式梯田土壤水分由内侧向外侧递减;坡向、坡位不同,土壤水分变异很大,阴坡土壤年平均储水量远比阳坡高111.9mm;在坡地上修建水平阶后,沿坡长土壤水分趋于均匀。土壤水分年变化总体看来,可分3个阶段:11月初至翌年6月底,土壤水分变化很缓慢;7月初至8月底,急剧变化;9-10月缓慢变化,阴坡土壤水分变化比阳坡缓慢。在不同立地条件上生长的作物,水分满足程度差异很大,阴坡生长的次生林,坡中部和坡下部水分基本不亏缺,坡上部水分亏缺较严重,玉米地和果园,自5月开始水分出现亏缺,玉米地4-10月平均水分满足程度为74.4%,果园4-10月平均水分满足程度为83%。  相似文献   

20.
宁南山区水土保持造林优化培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南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造林按梁峁顶部、陡坡地、沟壑、缓坡滩地等不同立地条件实行不同的优化培植模式,适地适树,混交造林,高标准整地,加强管理,有效提高了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了林木生长量,增加了植被覆盖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