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岩石边坡植被护坡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技术在理论、方法与应用诸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程应用技术,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基于岩石边坡植被护坡研究现状,结合岩土工程学、恢复生态学及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原理,本文从工程原理与实践两方面提出岩石边坡植被护坡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以促进该技术途径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验证湿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为工程边坡生态防护提供参考。[方法]将湿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应用于湖北省鄂州市花马湖水系连通渠护坡工程,现场观测了护坡和水土保持效果、植物盖度、植株密度、植物平均高度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标。[结果]湿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能促使边坡稳定。所用基材能较好地附着于坡面,未出现冲沟和滑塌,水土保持较好,成功解决了基材可喷射性和坡面附着性之间的根本矛盾;1个月后坡面整体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缓坡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陡坡区均较为接近,但与自然边坡存在差异;湿喷综合成本比干喷节约5%~15%。[结论]湿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作为干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的升级版,具备显著的先进性,能用于工程边坡的生态防护。  相似文献   

3.
工程护坡是指浆砌石、混凝土等永久性护坡.植物护坡是指人工撒播草籽、人工造孔植草植灌以形成植被的护坡.以柳林县凌志集团所辖的多座煤矿护坡为例,比较了工程护坡与植物护坡的造价,通过效果比较提出了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传统边坡防护技术主要有浆砌块石护坡、护面墙、干砌块石护坡、三合土灰浆抹面护坡、勾缝和灌浆、捶面防护、喷射混凝土及喷锚支护等,这些技术只注重其工程功能,自然植被都难以恢复,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都产生不利影响;在岩土容易风化、侵蚀破坏、降雨强度高的区域,工程材料与边坡岩、土体的结合强度很难得到保证,达不到防护效果和目的。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防护技术,是解决边坡稳定,保持水土,绿化美化环境的最佳途径,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改善了边坡景观。但此方法也存在简单的植被组合生态适应性不太理想的问题,今后应充分利用植被护坡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将植被护坡和传统护坡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发掘各类植被自身的特性,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生态恢复能力,把植被护坡的设计、施工进一步规范起来,使之标准化,让其产生更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5.
植被护坡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回顾植被护坡技术发展,介绍国外植被护坡理论、技术发展状况,分析我国植被护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我国植被护坡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中部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护坡效果,为道路边坡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依托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遵循恢复生态学原理,研究了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的生态效果.结果表明1)护坡植被覆盖度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2)人工建植的护坡植被群落,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演替后逐渐趋向当地自然群落;3)植物种的选择一定要结合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4)坡面植被具有明显的防治坡面水土流失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植被护坡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方华  林建平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283-285,292
阐述了植被护坡的功能和发展历史。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植被护坡的功能已从单纯的护坡转向护坡与景观改善并举,并且在有些情况下,以景观改善为主要目的。介绍了目前植被护坡在土质边坡、岩质边坡和水体边坡应用的主要类型与优劣,提出植被护坡存在的问题和植被护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陈伟  陈毅  杨珊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2):313-317
[目的]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护坡植被系统稳定性评价模型对备选护坡植被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为边坡生态重建方案的选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分层递阶的分析方法,综合边坡和植被两方面主要因素,选取岩石质量指标、岩体完整性系数、群落覆盖度、景观优美度等重要指标,构建了护坡植被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信息熵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运用相对熵排序法计算备选方案相对贴近度,从而构建了基于熵权与相对熵排序法的护坡植被系统优选模型。最后,运用该模型对某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建设中的4种备选用的护坡植被系统进行评价。[结果]4种备选用植被系统的优越度分别为1.90%,5.37%,2.98%和99.99%,第4种护坡植被系统[3种植物混种,其中白三叶∶狗牙根=1∶3,且草本植物∶灌木植物(多花木兰)=1∶5]最优,该优选结果与基于模糊物元法的优选结果以及工程实践结果相一致。[结论]该模型有效可行,可以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9.
植被护坡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回顾国内外植被护坡发展简史的基础上,总结了植被护坡的功能,详细介绍了植被护坡机理的研究进展。从植物的截留降水、削弱溅蚀和抑制地表径流等方面分析了植被护坡的水文效应,并从植物单根抗拉强度、根-土相互作用、根-土复合体及边坡稳定分析等方面分析了植物护坡的力学效应,最后探讨了植被护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生态护坡能有效地防治公路工程水土流失,在生境的重建及生态系统的恢复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选择重庆市巴南区及南岸区4种典型的生态护坡类型——裸坡、菱形骨架植草护坡、乔木护坡和植草护坡进行了采样、监测,研究各种边坡土壤侵蚀强度、相对系数、土壤平均侵蚀模数、植被覆盖度、土壤组成成分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4种生态护坡措施中,菱形骨架边坡的护坡效果最好,乔木护坡优于植草护坡,裸坡最差;(2)土壤中组成成分的变化不仅受土壤流失量的影响,而且植被本身也影响到土壤组成成分的增减;(3)植草护坡保持水土效果要略强于菱形骨架生态护坡,但在后期,其覆盖度增长不快,恢复效果差于菱形骨架护坡;(4)对植物生长的必要元素,菱形骨架生态护坡的流失量相对比较均衡。  相似文献   

11.
高速公路不同边坡类型对植被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护坡模式下边坡防护工程建设初期植被恢复状况,依托北京西六环现有边坡工程,采用系统聚类方法,将12段边坡划分为六棱砖与厚层基材喷播植草2类护坡模式,分析不同模式坡位、坡长、坡向和地形条件对植被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1)以厚层基质喷播植草模式为主的Ⅱ类边坡植被恢复效果优于以六棱砖护坡模式为主的Ⅰ类边坡;2)随着演替进程的发展,建植初期植被表现出一定的年际变化规律,2011年植被恢复效果较2010年差;3)坡位、坡长和坡向的不同使植被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性,Ⅰ类边坡中部植被生长较好,Ⅱ类边坡下部植被恢复效果好,坡长较长的阴向边坡更利于植被恢复;4)六棱砖护坡模式更适宜在山岭重丘区应用,而厚层基质喷播植草护坡模式更适用于平原微丘区。  相似文献   

12.
生态混凝土在河道护坡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利用生态混凝土进行河道护坡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技术,其实现了河流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重建、水质净化等功能。介绍了生态混凝土制备及预制护坡构件,说明了生态岸坡植被植生方式,并以上海市黄浦江生态护坡示范工程为例,探讨了河道生态护坡设计理念及方法。  相似文献   

13.
河道生态护坡技术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4年春季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场镇实施了河道生态护坡示范工程,主要采用了全系列生态护坡、土壤生物工程以及复合式生物稳定技术等3类生态护坡技术。护坡工程完成后,对生态护坡进行了连续3年(2004~2006年)的现场监测,以研究护坡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杞柳枝、垂柳枝、结缕草等护坡植物生长良好,其新生枝叶和根系的水土保持效益明显,有效地控制了河岸土壤侵蚀,并为其他生物创造了稳定生境。本地草本植被逐渐得到恢复,物种数和盖度均增加,植物的水土保持效应增强。表层土壤和浅层土壤的抗剪强度测定结果显示生态护坡的土壤抗侵蚀性明显增强,3年中各类生态护坡均未出现明显的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4.
坡面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特征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加快建设工程损毁立地植被群落正向演替,探究土壤特性与植被生长效果的响应关系,选取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个典型绿化护坡小区为评价单元,运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在求得各护坡小区综合评价得分的基础上,将20个护坡小区划分为3类。采用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评价了3类护坡小区植被群落年际分异特征,并构建了5种模式的植被-土壤环境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坡面植被恢复过程中以土质边坡为主的护坡小区植被恢复效果普遍优于岩质边坡组成的护坡小区。2)随着年份的增加,3类护坡小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大,变异系数减小,植被演替愈加剧烈。3)植被恢复5a后,植被-土壤耦合协调程度不是十分理想,以土质边坡为主的护坡小区处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岩质边坡组成的护坡小区仅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该研究可为建设工程损毁立地边坡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建设工程损毁立地植被群落正向演替,探究土壤特性与植被生长效果的响应关系,选取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20个典型绿化护坡小区为评价单元,运用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在求得各护坡小区综合评价得分的基础上,将20个护坡小区划分为3类。采用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评价了3类护坡小区植被群落年际分异特征,并构建了5种模式的植被-土壤环境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坡面植被恢复过程中以土质边坡为主的护坡小区植被恢复效果普遍优于岩质边坡组成的护坡小区。2)随着年份的增加,3类护坡小区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大,变异系数减小,植被演替愈加剧烈。3)植被恢复5 a后,植被-土壤耦合协调程度不是十分理想,以土质边坡为主的护坡小区处于中级协调发展阶段,岩质边坡组成的护坡小区仅处于初级协调发展阶段。该研究可为建设工程损毁立地边坡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热带雨林区大部分小流域自然状态保存较好,但随着林地垦殖指数增高和景区的开发,破坏了热带雨林的原始状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以海南省赤田水库水源保护区呀诺达小流域为例,在分析热带雨林景区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区域探讨了其重点防治措施,即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雨林、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为原则,通过植被恢复、封育保护、沟道治理、生态护坡等四项近自然的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实现对热带雨林景区的水土流失治理。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生态护坡技术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对高速公路生态护坡工程开展试验观测。研究探讨生态护坡技术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在高速公路高陡边坡上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建植草本植被。在短期内可完全覆盖坡面,水土保持效果显著,可抑制边坡侵蚀的发育,有效控制坡面沟蚀的发生,在中雨到暴雨的情况下,边坡径流系数在15.97%以下,土壤流失量极小。生态护坡技术的水土保持机理主要与草本植被对降雨的截留、雨滴能量的削减、坡面径流的抑制、根系的锚固与加筋作用,以及生态护坡技术本身的工艺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园林景观建设能够改善生活环境,并带给人们较好的生活享受,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工程内容。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是园林景观项目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植被种植和养护中,要重视植被成活率、生长性、美观性等,确保园林景观能够发挥最大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基于此,就园林施工与养护管理的有效结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岩质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公路建设等活动产生了大量的裸露岩质边坡。随着环保观念的逐渐普及和增强,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岩质边坡植被护坡技术已成为了工程建设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首先分析了岩质边坡植被恢复的特点,然后从植被护坡技术应用、植物的选择和配置、生态基材的配比和特性、植被护坡机制和植被恢复效果评价5个方面对中国岩质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的研究进行总结和概述,在此基础上,从特殊生境条件下的高陡岩质边坡植被护坡技术研发、岩质坡面-基材-根系的相互作用机理及整体力学稳定性、植被恢复效果评价长效机制和基于气候、地理环境等因子的岩质边坡植被护坡技术标准的编制4个方面,提出了该领域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选择铜延高速公路上常见的3种护坡模式,穴状植草、挂网喷播和骨架植草护坡为研究对象,根据植被的出现频率和相对密度,用聚类分析法分别对植被恢复成效以及各个护坡模式的物种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在恢复成效方面,挂网喷播的效果最好,穴状护坡次之,骨架护坡较差; 人工植被苜蓿、柠条、小冠花和黑麦草均处于优势种位置;其中在穴状护坡中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的种间竞争较激烈;挂网喷播模式中以人工植被苜蓿占主要部分,其相对密度要远高于黑麦草;骨架植草模式中人工植被柠条、小冠花和苜蓿为主要优势种,自然植被如地丁、胡枝子、飞廉等均是伴生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