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对豫北低山丘陵区近30 a农业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压力和保护整治能力方面对这一区域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75~1995年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大幅度下降;2000年后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指数开始缓慢上升。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从1980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从1975年以来农业生态环境整治能力指数呈波动式上升状态,这一指数在1985年和2000年分别比上一年稍有降低。随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农业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农业生态环境整治能力的变化,农业生态安全度指数在2000年以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0以后开始缓慢上升。在分析各指数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商洛统计年鉴》数据,基于PSR模型,从生态环境状态、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响应3方面选取23项指标,计算2009~2013年商洛市7县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商洛市的土地安全状态处于一个许可范围内,安全等级处于上升趋势,2009年以来各指标指数均成波动变化;分县区中镇安土地生态安全指数远大于其他县区,土地生态安全级别较高;洛南、丹凤、商南、柞水、山阳、商州等6县区的土地安全指数差别较小,安全等级相比镇安较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黄土丘陵区生态安全预警及其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纸坊沟流域近70年代表年份生态安全态势及影响因子的分析为基础,参考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农业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Delphi)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质量值,用演化轴解释生态安全预警模式,定量评价该流域1938~2005年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并预测2015年的发展趋势。【结果】纸坊沟流域1938年处于蓝灯区,无需预警;1958年为黑灯区,需作生态安全恶化速度预警;1975和1985年处于红灯区,需作生态安全较差状态预警;1995年处于黄灯区,2005和2015年继续向良好方向演化,均不需预警,但从发展趋势来看,预计人口密度于2020年左右进入警戒状态。【结论】研究结果与该流域的实际情况相符,该指标体系和生态安全预警模型可以应用于黄土丘陵区。  相似文献   

4.
以生态比较脆弱的湖北省黄冈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黄冈市2003—2011年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进行测算,并采用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对黄冈市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03—2011年间,黄冈市的人均生态足迹从1.53977 hm2上升到2.08304 hm2,增长了35.28%;人均生态赤字从1.22208 hm2上升到1.7357 hm2,增长了42.0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缓慢增长,且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赤字处于增长趋势。生态压力指数在3.9~4.3之间,生态环境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在0.6~0.9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极差。针对黄冈市的生态压力极大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引入生态压力指数、生态占用指数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作为评价区域生态安全的指标,对赣南地区2005—2015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核算,并对当地生态安全进行定量研究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5年赣南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整体都呈现上升趋势,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0.307hm~2增加到2015年的0.341hm~2,其中2005—2011年赣南地区一直出去生态赤字状态,2012—2015年赣南地区的区域发展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明显好转,万元GDP生态足迹整体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整个研究期间赣南地区的生态压力指数均大于0.8,属于不安全状态,生态占用指数处于1级很贫穷的状态,而生态经济协调指数等级也是处于协调性很差的1级。以上数据表明赣南地区的生态安全不容乐观,生态压力较大,结合赣南地区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耕地生态足迹的重庆市耕地 生态压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耕地生态压力为切入点,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在修正了Wackernagel 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的基础 上,构建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并借用IPAT 分析,以2000、2010 年为起止点,对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压力变化状况进行 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院(1)2000要2010 年间,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压力有所好转,耕地生态压力指数在10 年间减少了 0.0623,耕地生态压力一直处于平衡偏高状态;(2)耕地生态压力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人口数量呈正相关关系, 1 小时经济圈耕地生态压力最重、渝东北次之、渝东南最次;(3)2000要2010 年间重庆市的生产技术大量提高,单位 经济产值所带来的耕地生态环境的冲击力逐年减小。该研究可为重庆市的耕地生态安全预警、土地整治以及区域可 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中牟县为例,构建了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研究区1990、1995、2000、2003、2005、2007、2008年7个时段的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近20年,中牟县农业生态安全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000年是研究区农业生态安全变化的转折点,安全状态从1990年的风险态下降到2000年的恶化态,从2000年起,农业生态安全有所回升,安全等级处于Ⅳ-Ⅴ-Ⅳ级。在分析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8.
以沿黄区域山东段为例,建立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其2000—2018年展开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并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沿黄区域山东段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波动中上升的趋势,由“不安全”向“比较安全”转变,子系统中生态响应和生态状态增加的幅度高于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的幅度,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市级尺度下,山东段17地市生态安全水平有所提高,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倒“N”字形演变,生态安全类型以“一般安全”为主,高等级类型较少,城市生态安全问题比较严峻;城市生态安全内部空间差异明显,生态安全空间格局向东、向北转移,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高低错落分布,高等级生态安全区域从东部沿海向鲁北扩散,“临界安全”区域缩小至鲁中南和鲁西北。最后从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优化调控三大空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优化路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浅山丘陵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研究区2000-2009年的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应用增量趋势判别法从动态变化中识别生态安全变化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整体呈升高趋势,从2000年的0.485 1增至2009年的0.577 3,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好转态势,安全等级从Ⅳ级(中警)转为Ⅲ级(预警);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水网密度指数、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农田旱涝保收率、生物丰度指数8项指标是影响该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因子,并针对其提出有利于区域生态安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关于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连云港市土地资源利用特点,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对2000~2009年连云港市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0年的0.4139提高到0.6069,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呈上升趋势。从各子系统看,连云港市土地生态压力指数处于波动下降的趋势,土地生态压力不断增大;土地生态安全现状有所恶化;随着投入的增加,响应系统安全状况有逐步上升趋势。耕地面积比重、城市化水平、单位耕地农机动力、人均GDP、人均耕地面积对连云港土地生态安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