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不同浓度S-3307和PP333溶液浸种试验表明,这两种生长延缓剂对水稻秧苗都有明显的壮秧增蘖作用。其作用随浓度提高和浸种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用生长量苗高x单株分蘖数)来判断最适施用浓度,在本试验条件下,对照秧苗的生长量为42.1;用0.510-6S-3307浸种72h的秧苗生长量为53.6;用510-6PP333浸种72h的秧苗生长量为52.7。说明以上浸种浓度和时间为最佳处理。用S-3307和PP333浸种后,水稻苗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性能改善。秧苗叶片在0~2℃低温下,各处理电导度比对照小,说明细胞结构遭受破坏程度减轻,质膜仍具有一定的半透性,使外渗物质减少,表现出电导度增加不多。  相似文献   

2.
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对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用种衣剂包衣杂交和常规水稻种子,通过不同育秧方式及大田栽培试验,研究了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对秧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浸种型水稻种衣剂具有促控秧苗生长,增强秧苗 性,抗病性和提高成率,有效穗数及产量等作用,与对照相比,包衣处理成秧率提高8.5-15.5%,增产5.1-8.6%。  相似文献   

3.
烤烟催芽种子不同回干水分包衣对烟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研究烤烟种子经浸种催芽回干后,其在发芽势、发芽率、生理活性、烟苗干鲜重等方面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种子经过浸种催芽包衣后,烟苗出苗时间缩短,出苗整齐度提高,鲜重提高,干物质积累增多,酶活性增强,电导率下降,种子活力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在各处理中,回干水分以10%为佳。  相似文献   

4.
选用皖豆15号大豆种子为试验材料,钼酸铵溶液为引发剂,进行浸种保湿引发,钼酸铵溶液浓度分别为1%、2%和4%,浸种时间均为10 min,保湿时间分别为6、12h和24h,研究不同引发处理对大豆种子活力的影响,探讨钼酸铵溶液引发的适宜方法.结果表明:1%钼酸铵溶液浸种10 min保湿6h的引发处理效果最好,其幼苗生长测定的主要活力指标和萌发种子胚根的POD、CAT活性,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干种子和双蒸水对照,SOD活性极显著高于干种子对照.  相似文献   

5.
外源激素对老化西葫芦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巩振辉  王鸣 《种子》1992,(1):49-52
用乙烯利、赤霉素和吲哚丁酸浸种研究了外源激素对老化西葫芦种子活力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表明,不同浓度的乙烯利、赤霉素和吲哚丁酸,在不同的浸种时间下,对老化西葫芦种子活力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其中乙烯利200ppm,浸种24小时、赤霉素50ppm,浸种12小时和吲哚丁酸100ppm浸种6小时,在提高老化西葫芦种子活力上效果更明显。供试的3种外源激素对西葫芦幼苗生长的影响也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6.
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冀川  杨正华 《种子科技》2000,18(5):281-283
用5种不同浓度的调节剂浸种,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各试剂对小麦幼苗生长也有较大影响,综合效应表现为促进种子萌发和根系生长,提高幼苗生长势和生理功能等,实际应用时应注意精确把握浓度。  相似文献   

7.
聚乙二醇浸种对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孙渭  李斌  杨建雄  朱淑云 《种子》2003,(3):10-11,14
本文研究了聚乙二醇(PEG)引发烟草种子后种子活力及生理生化的变化,并筛选出PEG浸种的最佳浓度和时间。结果表明PEG能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种子活力,缩短出苗时间,处理后的种子浸出液的电导率大幅度下降,过氧化物酶、脱色酶和酸性磷酸醋酶活性均显著提高。以20%、25%和30%浓度PEG处理烟草种子3d,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DA-6对有色红稻发芽出苗和幼苗性状的影响,以HM 07和HM 05为研究材料,设0(ck),3,6,9,12,15μg/L等6种DA-6浓度浸种48h,测定发芽、出苗、幼苗生长动态和生理等多个性状。结果表明:用DA-6溶液浸种能促进有色红稻发芽、出苗和成苗,并有利于提高种子活力和发芽指数,促进新根的发生和根系的伸长,同时能增加幼苗的干物质积累并矮化幼苗,显著增加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SOD活性,并降低丙二醛含量,但不同品种及其同一品种不同性状的最适浓度有差异。综合考虑,建议生产上采用6~12μg/L浓度的DA-6对有色红稻浸种,以促进种子发芽出苗,提高秧苗素质和增强幼苗的抗逆能力。  相似文献   

9.
净种灵用于水稻浸种消毒的药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建平  阳凌 《种子》1998,(1):70-71
以强氯精和浸种灵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净种灵在水稻浸种消毒上具良好的杀菌防病效果,又能促进种子发芽、出苗,提高发芽、出苗率,促进秧苗生长,培育壮秧,减轻病害,增穗、增粒、增产,是更为理想的浸种消毒药剂,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A-B1号新型水稻种衣剂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杀虫剂B1用作浸种型水稻种衣剂主剂的可行性作了初步的探讨。室内和田间的试验结果表明:该剂型用于水稻种子包衣对种子的活力和秧苗的素质不仅无不良的影响。反而可以提高种子的活力。促进发芽。提高成秧率,并能够增强秧苗素质。综合分析得知,A-B1号种衣剂处理区种子的发芽势较种衣剂1号、种衣剂2号及空白处理的分别提高了3.33%,4.67%和0.33%,成秧率较其它三个处理区的也分别增加了4.50%、1.34%和1.67%;其对水稻苗期主要虫害的综合防效为91.84%。此外,该剂型处理还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较空折对照区平均理论增产20.55%。  相似文献   

11.
中药青蒿提取液对水稻种子和幼苗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三根  黄昀  吕俊 《种子》2003,(3):21-22
用中药青蒿提取液处理水稻种子 ,研究其对水稻幼苗生长和若干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适当浓度范围内 ,青蒿素提取液能明显提高水稻种子生长率、活力和活力比 ,增加植株干物重 ,根系活力及淀粉酶活性 ,提高水稻幼苗的叶绿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 ,增强 SOD,CAT和 POD等几种保护酶活性 ,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磁化NaCl胁迫溶液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磁化强度对NaCl胁迫下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强度的磁化NaCl胁迫溶液浸种并喷洒水稻种子及幼苗,测定种子的发芽指标和幼苗的生理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经0.05T的磁化强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水稻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幼苗中可溶性糖含量有明显提高,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溶液经不同磁化处理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表现为酶带增多,酶带加粗;对酯酶同工酶影响不太明显。结论:研究表明一定强度的磁化处理可以提高盐胁迫下水稻种子的萌发能力和幼苗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13.
药剂拌种对直播稻秧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研究以常规稻巴斯马蒂和象牙香占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拌种剂对直播稻秧苗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使用ABT6号生根粉、多效唑以及多菌灵3种药剂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后,所得药剂在水稻播种前与种子进行均匀搅拌,根据所用拌种剂各成分的含量不同分为拌种剂1号(ABT6号生根粉0.6g、多效唑40g、多菌灵9.4g)和拌种剂2号(ABT6号生根粉0.5g、多效唑40g、多菌灵9.5g),试验设CK(常规播种)、T1(以拌种剂1号搅拌种子后播种)及T2(以拌种剂2号搅拌种子后播种)共3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在秧苗素质上,T1、T2均可以增加秧苗的茎基宽、根体积、根长、根系表面积和单位苗高干重,具有提高根系活力,矮化株高的作用;在生化特性上,T1、T2处理的秧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上升,丙二醛含量有所下降;在生理特性上,T1、T2处理提高了秧苗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光合作用参数上,T1、T2处理的秧苗相对于对照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以及蒸腾速率;在叶绿素荧光特性上,T1、T2处理显著提高了秧苗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以及相对电子传递效率。总体而言,药剂拌种可以提高直播稻的秧苗素质,增强秧苗的抗氧化性能,提高秧苗的光合作用,促进其物质积累,可以在生产上用于壮秧,为增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种子引发对水分胁迫下水稻发芽及幼苗生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园园  孙永健  王明田  李旭毅  郭翔  胡蓉  马均 《作物学报》2010,36(11):1931-1940
不同基因型稻种经水引发及聚乙二醇(PEG)渗透胁迫引发处理均能降低稻种丙二醛(MDA)含量,促进可溶性总糖(SS)降解,加快稻种内部糖代谢进程,提高相溶性溶质脯氨酸(Pro)及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也有利于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引发效果较明显。且适度PEG引发稻种的效果明显好于水引发,杂交籼稻在PEG浓度为20%的条件下引发效果最优,而常规粳型水稻在PEG浓度为10%~15%的引发条件下效果较好,但超出最高PEG引发浓度的阈值,会对稻种产生危害,影响其正常萌发。引发处理后的稻种对不同程度水分胁迫程度的响应表明,适当强度的引发处理利于激发稻种物质代谢、利于各水稻品种的萌发、幼苗形态指标及保护性酶等生理指标的显著提高,而严重的水分胁迫均不利于稻种萌发;表明引发处理虽能提高水分胁迫条件下种子活力,但稻种激发自身对外界萌发环境的协调能力有限,且不同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籼稻优于粳稻。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探究N-硝基-2,4,6-三氟苯胺对水稻的植物生长调节活性,为N-硝基-2,4,6-三氟苯胺的应用开发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纸床发芽法、平皿法和水培法,研究了N-硝基-2,4,6-三氟苯胺对水稻发芽参数、水稻秧苗根系活力和形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5 mg/L的N-硝基-2,4,6-三氟苯胺浸种后,水稻种子的生活力都有所提高,α-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强,发芽率升高,根长茎长显著增加。2.5~5 mg/L的N-硝基-2,4,6-三氟苯胺对水稻秧苗的主根和侧根在根长,根系比表面积都有促进作用,根系分生更加活跃,根系活力有所增强。低浓度N-硝基-2,4,6-三氟苯胺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该化合物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充分挖掘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的产量和品质潜力,在淮安市稻麦综合示范基地,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中熟中粳‘南粳2728’为试验材料,设置长秧龄30天和常规秧龄20天(CK)的2种秧龄处理,采用传统毯苗机插方式移栽大田,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系统比较研究2种秧龄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的产量形成和品质特征。结果表明,30天秧龄迟熟中粳稻实产较CK增加3.24%~5.01%,差异显著,中熟中粳增加1.79%~1.85%,差异不显著;产量高的原因主要是,长秧龄水稻在稳定穗数基础上,能显著增大穗型,维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CK相比,长秧龄机插水稻通过在秧田期延长秧龄10天左右,全生育期延长5~7天,虽然移栽期基本苗不及CK,全生育期茎蘖数偏少,但秧苗个体优势较为突出,群体中后期光合系统好,干物质积累量和收获指数高,最终实产较高。30天长秧龄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的稻米加工品质优于CK处理,整精米率显著提高,外观品质显著改善,食味品质提高。机插优质食味粳稻稻米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均表现为30天秧龄处理高于CK的趋势,且差异显著,而消减值的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均显著低于CK,30天秧龄机插稻技术改良了优质食味粳稻的稻米品质。淮北地区可根据生产需求加大长秧龄机插稻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并推进该项技术的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采用大田试验,以水稻品种盐丰47为试验材料,设置秸秆还田(S)和不还田(CK)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产量、稻米品质、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处理水稻产量低于CK,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S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成熟期叶、茎和鞘的干重及占总干重比例,但各部分干物质输出率和转运率显著降低。S处理极显著地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提高了稻米的食味值,对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无显著影响。S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对土壤的全钾含量和C/N无显著影响。S处理水稻抽穗期土壤铵态氮含量、乳熟期和成熟期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CK。说明辽宁地区推广秸秆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改善稻米品质,不会显著影响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水稻栽培过程中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将膨化技术与秸秆还田相结合,以水稻品种垦粳8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探讨秸秆膨化和未膨化2种还田形态在25%、50%、75%和100%还田量下对水稻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CK)相比,分蘖期秸秆还田虽抑制了水稻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根系性状,但膨化还田抑制小于未膨化还田,膨化还田水稻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灌浆期水稻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呈膨化还田>未膨化还田>CK的趋势;2种还田处理对水稻产量均有促进作用,穗数和结实率的增加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同时,膨化还田增加了稻米的精米率、钙和铁含量,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提高了稻米的食味;2种还田方式均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膨化还田和未膨化还田分别以100%和75%还田量提升效果最佳。总体来说,膨化还田对水稻前期生长抑制较小,有利于提高水稻后期产量、改善食味品质以及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9.
滴灌带布置模式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研究滴灌带布置模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影响,以‘青麦7号’为材料,采用4种滴管带布置模式(T3:一管三行、T4:一管四行、T5:一管五行、T6:一管六行,对照CK为无灌水处理)分别对冬小麦进行大田栽培处理,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和运转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滴灌冬小麦收获期籽粒干重以及灌浆后期灌浆速率显著提高;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率显著提高;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不同滴灌带配置模式对冬小麦籽粒灌浆,干物质积累及运转的影响不同。T5处理在灌浆末期保持较高的灌浆速率和籽粒干重。地上部总干物重呈现近似“S”型生长曲线,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的分配率表现为T4>T5>T6>T3>CK,且差异显著。花后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为T5>T4>T6>T3>CK,其中T5处理为58.86%,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T5处理最利于冬小麦籽粒灌浆,显著提高花后光合器官同化物的积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20.
氮素与土壤类型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2种类型土壤中氮肥用量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试验以中晚熟品种辽粳401为试验材料,选用黏质土和砂质土2种土壤类型,采用随机区组方法研究了4个氮肥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黏质土为基质育秧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大于砂质土培育的秧苗,更有利于秧苗地上部与根系的生长、干物质量的积累及对养分的吸收。播后20~30d期间,黏质土培育秧苗的秧苗素质、根系形态、干物质量呈上升趋势,砂质土培育秧苗生长规律与黏质土处理基本一致,25d前秧苗生长缓慢,而在25~30d期间,秧苗迅速生长,干物质积累量明显不足。施氮量在4g/盘条件下,秧苗素质、根系形态与干物质量最佳,黏质土、砂质土培育秧苗总吸氮量最大分别为4.24、4.03g/盘,故施氮量4g/盘可以满足秧苗对氮素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