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6年是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元年,优质强筋小麦产业的发展对小麦产业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藁城区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在我国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藁城区优质强筋小麦产业的现状、优势和问题,从种植和收购模式优化,组织化生产水平提升,多元化加工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品牌打造4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研究分析,详细论述了沛县小麦产业的生产现状及产业优势,找出了形成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沛县强筋小麦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问题的对策,为沛县进一步加强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增强优质强筋小麦加工企业,提升整体农业生产水平,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于2004~2007年承担了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专项———优质小麦良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在国家发改委、山东省发改委的领导下,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和济南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积极组织项目参加单位陵县种子集团  相似文献   

4.
为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河南省提出推进"四优四化"调整农业结构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强筋小麦产业的发展对小麦产业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通过分析郑州市优质强筋小麦产业的现状和问题,从标准化、规模化、市场调节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焱 《河南农业》2011,(2):51-51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一)坚持农业与工业对接,延长产业链条。依托许昌市资源和区位优势,跳出农业抓产业,致力于农业和工业的对接,从抓农产品加工业入手,依托农产品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花木、蔬菜、中药材、烟叶、优质小麦、优质大豆、生猪、“三粉”等优势农业产业链。其中,  相似文献   

6.
藁城市是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市),优质强筋小麦是藁城农业的特色产业,在优质强筋小麦育种研究和产业化开发方面居全国前列。经过10年发展,已经形成优质强筋小麦育、繁、推、贸、加一体化产业发展模式。文章分析了藁城市优质小麦产业发展中成功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促进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议。对其他地区发展优质小麦生产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及国际经验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作为三大主粮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稳定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国内,从小麦面积和产量波动、生产区域分布、品种演变、小麦品质以及供需形势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情况,并结合美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小麦产业发展特点,概括总结国外小麦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果表明:我国小麦供给总量基本充足、小麦优势产区基本形成、小麦品种由稳产为主逐步向高产优质多抗转变、小麦需求向优质专用小麦转变。但存在小麦种植面积小而散、多品种混种普遍、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小麦产业在今后发展中应加强基础建设,引导形成集中连片种植,落实优质小麦“专种、专收、专储、专用”,以需求为导向引导规范种植、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强筋小麦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作为我国优质小麦优势产区,发展强筋小麦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分析了江苏省发展强筋小麦产业的比较优势和面临困难,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了强筋小麦产业化的思路和方法;强调只有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各种优势,才能使江苏强筋小麦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推广优质专用小麦以来,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取得了突出成效,在当地推广应用了一大批适应能力较强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聊城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该文分析了聊城市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产业的优势,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品种质量控制、推广完善的栽培配套技术、加快发展专用小麦深...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区,优质强筋麦种植面积持续不断扩大。为了培优壮大河北省优质强筋小麦产业,实现小麦生产大省向小麦产业强省转变,对该省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产业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在:河北省具有适宜种植强筋小麦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强筋小麦品质突出,产业发展模式带动,价格优于普通小麦。同时,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围绕做强、做大优质麦产业,制定"以技术带动发展,提升强筋小麦种植质量""以企业试验站带动,扩大生产模式辐射范围""以科技促进增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并实施,解决了强筋小麦品质不达标、性状不稳定、优质不优价的难题,完善并形成了"从订到种,从种到收,从储到售"的优质强筋麦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