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白蛾周氏啮小蜂雌蜂繁殖力与发育期及个体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是我国重大检疫害虫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蛹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蛹作为繁殖寄主,通过解剖利用该寄主繁殖出的白蛾周氏啮小蜂不同发育期(0~72h)的卵巢,观察统计雌蜂个体大小、怀卵量、逐日产卵量,进行雌蜂繁殖力与发育期及个体大小之间关系的探讨。结果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羽化初期(0~4h),卵巢中的卵都已形成,但都处于未成熟状态;随着雌蜂发育期的变化,其卵不断成熟,雌蜂羽化24h后成熟卵量接近其卵巢容纳量,此时即可产卵。产卵高峰集中在前2d,第1d的产卵量占整个成虫期总产卵量的51.7%,第2d的产卵量占总产卵量的34.1%;产卵可持续到第5d。怀卵量随着雌蜂个体的增大而增加,呈线性正相关。个体大小可以作为评估白蛾周氏啮小蜂生殖潜能高低的一个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黄腰胡蜂在广西南宁是一种常见的中型胡蜂,是胡蜂科的社会性天敌昆虫。于6月下旬野外摘取该蜂蜂巢,并对其结构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表明,黄腰胡蜂蜂巢巢脾直径可达14 cm,有3个巢脾,共有巢房653个。其中,幼虫221房,占33.84%,卵257房,占39.36%,蛹121房,占18.53%,空巢房54房,占8.27%。巢中成熟蜂77只。产卵雌蜂与职蜂在体形上很难区别;6月下旬是该蜂繁殖高峰期,产卵数量大,随着时间推移,黄腰胡蜂的群体会不断增殖,呈现出有规律的年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沙地长穗虫实的繁殖分配及其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类型沙地一年生植物长穗虫实的繁殖分配及其与个体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沙地长穗虫实的个体大小、繁殖器官大小、单株种子数以及株高等其他地上部分特征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性,其大小排列顺序为: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即表现出随沙面的固定而逐渐增大的趋势;②不同类型沙地虫实繁殖分配、单株种子重和种子均重也不相同,其差异程度从不显著到极显著不等;③不同类型沙地虫实个体大小与繁殖器官大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个体大小与繁殖分配在不同类型沙地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在流动沙地和固定沙地上达到显著水平;④个体大小与单株种子数、单株种子重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流动沙地相关程度较低;⑤不同类型沙地上虫实繁殖分配具体表现为,流动沙地为34.9%,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大于50%,即随着沙面固定程度的增加,一年生植物种虫实倾向于将更多的资源和能量用于繁殖生长.这一结论不仅有助于分析该植物对沙生生境的适应对策,也有助于对种群繁殖对策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针对寄生荔枝蒂蛀虫卵的斑螟分索赤眼蜂Trichogrammatoidea hypsipylae Nagaraja不能正常羽化出蜂问题,室内以米蛾Corcyra cephalonia(stainton)卵为寄主,分别以1:3、1:5、1:10(对照)的蜂卵比接蜂培养,经过35代过寄生连代繁殖驯化,其36代(F36)成蜂个体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成蜂体长、体宽分别减小28.89%、16.08%(1:3处理)和27.43%、20.56%(1:5处理)。经蜂卵1:3、1:5接蜂连代繁殖驯化后的F36斑螟分索赤眼蜂对荔枝蒂蛀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44%和55%,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能顺利从荔枝蒂蛀虫卵内羽化出蜂,羽化率分别为31.8%、25.5%,对照则无羽化出蜂。表明通过过寄生驯化培育可以改变斑螟分索赤眼蜂的个体大小,并有望使其在荔枝园内建立稳定种群,达到持续控制荔枝蒂蛀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张庆  方敏  薛芳森 《江西植保》2007,30(3):131-132
本文较系统观察了日本三节叶蜂Arge niponicus (Rohwer) (膜翅目:叶蜂科)成虫的羽化对策.结果表明,5月中旬作茧的个体能分散在335d内羽化,即:29.6%非滞育的茧的羽化期出现在6月;68.3%的越夏茧的羽化期出现在7月21日至9月21日;2.1%越夏-越冬的茧羽化期出现在第二年的4月.揭示了该虫在生活史上有明显的分散繁殖现象.  相似文献   

6.
正春季繁殖期是指蜂群经过越冬期后,从蜂王开始产卵繁殖到蜂群发展壮大这一阶段。春季繁殖期是全年蜂群管理最重要的阶段,直接关系到全年蜂群的发展和经济效益。围绕抓好越冬蜂的更新和蜂群的繁殖开展管理,管理要点如下:1保温措施重庆早春日夜温差大,常有"倒春寒",温度不稳定,必须注意蜂群保温。春季繁殖时期,要做好箱内、外保温。越冬时期的保温措施要根据天气情况  相似文献   

7.
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行为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白蛾周氏啮小蜂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成蜂在寄主蛹中羽化后,先进行交配(无重复交配现象),随后咬一“羽化”孔爬出,其余的成蜂个体均从该孔羽化而出。刚羽化的雌蜂当天即可产卵寄生。雌蜂能咬破寄主化蛹时作的薄茧而到达蛹体产卵。有的雌蜂爬附于寄主老熟幼虫体上待其化蛹后再产卵寄生。一头寄主蛹中可出124~365头小蜂,雌雄蜂性比为44~95∶1。雌蜂在21℃时的寿命为15天。成蜂向光性很强。卵为牡蛎形,半透明,刚产时长0.054~0.065mm,产后1小时左右迅速吸水膨大,体积几乎为初产时的3倍。幼虫蛆形,无头无足,以寄主体内的血淋巴及器官组织为食。寄主蛹内的物质被取食殆尽,只剩下空蛹壳时,幼虫老熟,随即化蛹在寄主蛹内。在自然界,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  相似文献   

8.
平腹小蜂是一种荔枝蝽象卵期的寄生蜂。到目前为止,室内人工繁殖平腹小蜂基本仍用木箱作蜂箱繁殖。这种陈旧的方法花工多,繁蜂速度慢,蜂箱损耗大,且繁殖出的蜂寄生率、羽化率均不高。为了高效快速繁殖平腹小蜂供生产上使用,广东省生物防治实验站陈称康等人于今年4月至7月先后用屏膜挂卵卡繁殖平腹小蜂四个世代、40批次,育出蜂11.4万头获得成功。蜂的平均寄生率、羽化率分别为95.46%和90.23%,雌  相似文献   

9.
据作者在肯尼亚国际昆虫生理生态中心观察,寄生于玉米禾螟(Chilo partellus)卵的赤眼蜂T.sp.nr.mwanzai,每日羽化时间在6:00~13:00之间,羽化高峰在8:00~10:00之间。在这段时间内羽化蜂的数量占当日羽化蜂总数的70%以上。雄蜂与雌蜂均遵循这一节律,出蜂的性比基本一致。上午7:00、8:00、9:00、10:00和11:00时,羽化雌蜂所占百分比分别为85%、84.7%、87.8%、71.4%和80.9%。  相似文献   

10.
在温室中对烟蚜繁育的最适替代寄主展开筛选,测定蚜茧蜂羽化的最适温、湿度,并对烟蚜与僵蚜回接烟苗后的成活率和羽化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小白菜繁殖蚜虫量较大,效果优于萝卜和油菜寄主,回接烟苗后烟蚜成活率达85%以上,可作为替代寄主用于烟蚜的冬季保种及规模化繁殖。(2)蚜茧蜂僵蚜羽化的最适温度为20~25℃,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  相似文献   

11.
鞘翅目昆虫两性的外形不同的现象是普遍的,若成虫不明显,则通常可从蛹的生殖附属器区别两性。刚羽化的成虫的个体大小和重量可区分两性,但由于常有重叠现象故不甚可靠。本文旨在汇总鞘翅目仓虫成虫已知的两性特征。对于那些成虫显然没有第二性征的,则汇总其蛹期的性征。  相似文献   

12.
人工繁殖管氏肿腿蜂的替代寄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作为替代寄主成功繁殖出了管氏肿腿蜂,且繁殖出的成蜂寄生率、生活力都较强.繁蜂时各种主要条件因子的最佳组配为:温度26℃,相对湿度60%,接蜂的蜂蛹比2:1.在该条件下繁蜂,寄生率为72.83%,出蜂率为47.83%.每头意大利蜜蜂雄蛹平均可繁殖出管氏肿腿蜂成蜂32头.观察了用替代寄主繁殖出的管氏肿腿蜂成虫的寿命:在20℃条件下,雄蜂和雌蜂的平均寿命分别为5.5d、28.4d;寿命超过一个月的雌蜂比例占65.45%.全年可以繁蜂5~8代.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和用青杨天牛幼虫为寄主繁殖出的管氏肿腿蜂成蜂在个体大小、生活力、寄生力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利用意大利蜜蜂雄蛹繁蜂成本较低,仅为青杨天牛的7.44%.  相似文献   

13.
白兴月 《植物检疫》1993,7(2):126-127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从一个寄主个体(一株树、一段圆木等)向另一寄主个体的转移依赖昆虫介体。至今发现有24种昆虫可携带松材线虫,已证实其中有6种天牛可通过下述方式传播松材线虫萎蔫病:从病死树中羽化出的天牛感染松材线虫,在补充营养取食和产卵时  相似文献   

14.
绿萝不同大小枝条扦插试验结果表明:带三片到四片叶的枝条扦插存活率高,出叶快,茎蔓生长快;绿萝土插、水插比较试验表明:土插比水插效果好。家庭和办公室繁殖绿萝以用带三片到四片叶的枝条土插繁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小菜蛾主要天敌颈双缘姬蜂对寄主蛹龄的选择性和适合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颈双缘姬蜂对小菜蛾不同日龄蛹有明显的选择性,对0~1天蛹龄的选择性指标,分别为1~2天、2~3天、3~4天的1.7、7.3和19.1倍;在龄期较低的寄主蛹中,寄生成功羽化出蜂率较高,育出的雌蜂个体较大,生殖力较高,成蜂寿命较长,但未成熟期发育历期、子代性比则不受育蜂寄主蛹龄的影响,雌蜂虫体大小各指标与其生殖力和寿命三者之间相关密切。从0~1天蛹龄中育出的雌蜂,比1~2天和2~3天平均寄生寄主头数,分别高出3.61、4.51倍,成蜂寿命分别长1倍以上。  相似文献   

16.
土壤含水量对不同地理种群棉铃虫羽化及抗寒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试验研究了土壤含水量对我国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华南棉区棉铃虫种群成虫羽化和滞育蛹抗寒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0%~4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有利于棉铃虫的羽化。棉铃虫成虫羽化阶段是对土壤含水量最为敏感的时期,在土壤相对含水量60%条件下,共计有83.33%的蛾不能正常羽化,此阶段引起的非正常羽化率占总数的47.61%。导致50%个体不能正常羽化的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布于56.68%~65.96%之间,不同地理种群间差别不大。土壤含水量增大导致棉铃虫抗寒能力明显降低,在-15℃和土壤相对含水量0%、40%和80%条件下,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棉铃虫种群滞育蛹的致死中时间(LT_(50))分别由46.99h和40.43h下降到21.21h和9.88h。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人工寄主卵繁殖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人工寄主卵繁殖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首次获得成功。筛选出12种人工卵卵液配方、卵壳材料和“羊1号”防腐剂。人工寄主卵繁殖平腹小蜂,化蛹率74.34~93.49%,羽化率66.5~89.49%。在笼罩荔枝上及果园中释放防治荔枝蝽,卵粒寄生率分别达89.12%和89.45%。初步看出,用人工寄主卵代替自然寄主卵来繁殖平腹小蜂,可能是解决中间寄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蝶蛹金小蜂寄生被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PbGV)严重感染的菜粉蝶蛹后,出蜂数、羽化率和性比分别由对照组的22.3头/蛹、99.8%和92.1%,下降至5.7头/蛹、51.6%和79.7%。由这些蛹育出的金小蜂雌蜂,存活期缩短、产仔数和寄生蛹数明显减少,但是其子代的发育历期、羽化率和性比,则不受影响。 PbGV包涵体直接被蝶蛹金小蜂成虫取食后,能显著延长其寿命,估计该病毒包涵体对金小蜂可能有一定的营养功能。蝶蛹金小蜂的寄生,可使带毒寄主蛹中PbGV包涵体含量下降25.2%。金小蜂雌蜂在带毒菜粉蝶蛹中产过卵后,部分个体能在随后的产卵活动中将病毒传给健康寄主,并引起发病。根据本文结果,作者认为:在菜粉蝶的生物防治中,只要掌握好病毒的施用时期,PbGV与蝶蛹金小蜂之间的关系,是可以协调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浅黄恩蚜小蜂的生殖方式,观察了该寄生蜂的羽化节律、羽化行为、交配行为和产卵行为等。结果表明,雌雄蜂正常交配后在烟粉虱若虫体内产下受精卵,初寄生卵发育为雌蜂;而未经交配的雌蜂将未受精卵产于被寄生的烟粉虱若虫体内,重寄生卵发育为雄蜂。浅黄恩蚜小蜂在08:00—12:00时间段羽化数最多,占全天羽化数的58.1%;其次是12:00—16:00时间段,占全天羽化数的21.5%。黑蛹羽化前有一个明显的"蛹动"过程,羽化后的雌蜂均可立即进行交配。在试验期内,1头雄蜂可以与3头以上雌蜂交配,而雌蜂只交配1次。文中还详细描述了浅黄恩蚜小蜂产卵前后寄主定位、寄主检查和清扫梳理等行为。本试验结果将为浅黄恩蚜小蜂的大量繁殖和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烟蚜茧蜂蛹期耐冷藏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5±1)℃、RH85%、光照∥黑暗=16h∥8h条件下僵化1~5d的僵蚜,置5℃冰箱中保存,结果显示:僵化3d蚜虫中烟蚜茧蜂平均羽化率最高(72.33%~85.33%),僵化2d蚜虫中烟蚜茧蜂羽化率次之(65.67%~81.33%),僵化4d、5d蚜虫中的烟蚜茧蜂羽化率最低(<70%);僵蚜低温冷藏对羽化出的烟蚜茧峰雌蜂寄生能力无显著影响,各处理中羽化出的雌蜂平均寿命减少皆小于1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