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镭  华忆迪 《绿色科技》2024,(1):245-249+256
生态文明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可以为科学评估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状况提供基础。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包括5个要素层和34个指标层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利用均方差决策法和线性加权等方法对宁波市2006-2022年的生态文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宁波市生态文明的不同要素层发展水平及变化呈现一定差异性,总体表现为:生态文明响应平均水平>生态文明状态平均水平>生态文明压力平均水平>生态文明影响平均水平>生态文明驱动平均水平;(2)宁波市生态文明综合水平指数总体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由2006年的0.358017增长到了2022年的0.715843,年均增长约6.63%,说明了宁波在努力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没有生态文明就没有真正的小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一个历史的新起点。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呼唤;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信息化与生态文明成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最突出的两大亮点,表明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信息化和生态文明已成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和路径,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战略选择。以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为核心的信息革命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技术力量,主要表现在:信息革命是人类跨入生态文明的金钥匙;信息革命推动生态文明全面发展;信息革命核心技术推动生态文明跨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回顾人类发展历程,林业生态文明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构成,关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征程中,国家高度重视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方针,规范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促使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比,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林业资源遭到破坏、林业生态系统恶化、动植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凸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生态文明的产生过程及其内涵,阐述了加强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国竞争力的必然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绿色精神教育。探讨了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重新认识与思考教育价值观;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活动;注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正>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是人类向生态文明社会过渡过程中的文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因此说,生态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展生态文化,如何开创生态文化产业,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事关现代林业发展大局的关键所在。如何更好地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主要从以下九个方面抓起。1大力弘扬生态效益,强化保护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关联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民生问题、政治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其重要性众所周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8.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文明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9.
<正>生态强省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统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强省,是落实生态文明制度、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强省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  相似文献   

10.
<正>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提出,要把海南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样板区、陆海统筹保护发展实践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试验区和清洁能源优先发展示范区。不仅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也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表率,逐步谱写美丽海南新篇章,对各部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1.
<正>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直面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对于我们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  相似文献   

12.
结合常州市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现状和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提出了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一是宣传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化发展;二是开展交流合作,加速生态环境提升;三是积极献言进策,保障生态制度改革;四是紧密联系企业,助力生态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13.
<正>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顺应发展趋势,为实现"中国梦"和科学发展而绘制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决定》关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4.
<正>生态文明理念,是对生态文明本质特征的认知,是人的思维的价值取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我们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让生态文明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一)中国梦含有“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由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蓝图,用生态文明托起“美丽中国梦”。  相似文献   

16.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向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迈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人类文明史的简要回顾,论述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指出生态文明的要义是人类要充分地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共同进化。生态城市的发展理念,要落实到社会生态化、经济生态化和环境生态化之中。近10年来生态文明在广州的实践,具体表现在构建绿色城市、发展绿色产业、培育绿色生活等方面。广州初步实现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平稳过渡。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写进党章,标志着我国进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显著地位;党的十九大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就"。"生态文明"源于中国古代的生态思想,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而发展生态经济却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的使命,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得要务实地发展生态经济。就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价值分析及现实路径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一个系统工程,搞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将更好地维护生态安全和建设生态文明,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美丽恩施的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因此,加强恩施州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资源、培育生态文化、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建设生态恩施,将有效促进生态恩施、美丽恩施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