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闽北林区是福建省最为主要的林区,为探寻适宜的人工林造林方式,以建瓯南雅杉溪村18a生的杉木纯林、马尾松纯林、木荷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木荷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这7种人工林林地中杉木、马尾松和木荷的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中杉木的生长状况好于其他6种类型人工林中杉木的生长状况,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中,马尾松和木荷的生长状况较其他6种类型林地要好。  相似文献   

2.
不同地貌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生长曲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掌握景宁县杉木人工林的生长情况,采用4种生长方程分别拟合杉木胸径树高生长情况,并选择最优生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多项式方程能够较好的拟合景宁地区杉木林的生长情况,平均决定系数高达0.889;地形因子对杉木生长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省杉木固定样地多次调查数据为基础,以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初始值、间隔期、地位级指数为输入变量,预估值为输出变量,选择理查德方程构建杉木林分生长动态预测模型。为保证人工林和天然林林分生长动态预测结果的逻辑关系,采用哑变量的数学处理方法将人工林和天然林合并建模。建模过程中,引入智能算法中的蚁群算法来估计模型参数,取得较为理想的建模结果,为其他林业数表模型的建模提供参考依据。构建的杉木林分生长动态预测模型精度满足要求,在林业生产实践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湖北省高密度杉木人工林生长规律,对鄂东南地区高密度杉木人工林进行标准地调查,获取61块样地数据和183株解析木数据,建立了杉木单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模型,根据拟合优度及残差指标,高密度杉木单木胸径和树高生长的最优模型选择理查德模型,单木材积最优模型选择考尔夫模型,所选模型检验精度均较高,达到拟合效果;通过绘制杉...  相似文献   

5.
针对浙江省缙云县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310个杉木人工林小班数据,采用DPS软件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技术对5种预选生长模型进行拟合,根据相关指数最大、剩余离差最小原则选出最优模型.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最好.使用其方程建立杉木人工林各林分因子生长模型,结合相关公式编制出适合当地的杉木人工林经验收获表,并探讨此表在杉木人工林用材林资产评估方面的具体应用,为缙云县杉木林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省范围内收集到的1 907套阔叶树样木为建模数据,选择Korf生长方程,应用改进单纯形法,构建阔叶树多形地位(级)指数曲线模型。研究表明:所建立的阔叶树人工林、天然林多形地位(级)指数曲线模型误差较小、精度较高,可在林业生产活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人工林生长与收获预测模型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已建立的福建杉木人工林生长与收获模型 ,探讨了进行林分最优疏伐决策和最优轮伐期决策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分全林整体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并建立了会同杉木人工林完满立木度林分自然生长和一般林分的自然生长的规律和模型,并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会同杉木人工林人为控制密度生长过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这组生长模型可以满足林业生产和科研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
以苏南丘陵地区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树干解析及各测树因子(即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模型拟合,并依据该区域森林资源历史调查数据中的森林起源信息对马尾松天然林与人工林生长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的胸径和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0年左右,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5年左右;马尾松天然林的胸径和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8年左右,平均生长量的最大值同样出现在15年左右;马尾人工林数量成熟龄为47年,天然林数量成熟龄为50年;选用Richards生长模型对区域内马尾松各测树因子进行拟合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土壤物理性质对杉木、马尾松生长影响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临安、富阳、建德、淳安、安吉五县的杉木、马尾松人工林生长量和立地条件调查,用逐步多元回归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提出土壤物理性质对杉木、马尾松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四川桤木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单木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测和研究四川桤木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长与发展规律,以更好地经营四川桤木天然林。以四川桤木天然林和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的树高-胸径数据,通过比较分析9个树高曲线模型,建立四川桤木的单木树高曲线模型。结果显示,最终确定的四川桤木最优树高曲线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794,调整决定系数为0.792,均方根误差RMSE为0.886,相对均方根误差E_(RMSE)为0.045,平均误差ME为0.000,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641。最优的四川桤木单木树高曲线模型自变量为胸径,单木生长模型为H=1.3+27.176×(D/(1+D))~(11.856)。建立的单木树高曲线模型有较好的生物学意义,可为四川省四川桤木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长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湖南省永州市75块杉木人工林样地的调查数据,构建含气候因子的杉木人工林树干削度方程,为后续研究气候因子对杉木树干削度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4个备选基础模型中选取1个最优的作为基础模型,使用数量化方法Ⅰ筛选出显著的气候因子,在此基础上,将气候因子和林分密度因子通过混合效应模型方法添至最优的基础模型中,确定最优的随机效应添加形式,从而构建含气候因子和林分密度因子的杉木人工林树干削度方程。【结果】Kozak(2004)模型为最优基础模型,其Ra2为0.959 5;夏季平均最高温(Txmax)、生长积温(DD5)为影响树干削度显著的气候因子。单含林分密度因子的杉木人工林树干削度方程的Ra2为0.971 0,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0.757 2、0.546 7,而含气候因子和林分密度的杉木人工林树干削度方程Ra2为0.981 6,RMSE和MAE分别为0.603 4、0.431 2,相比最优基础模型Ra2提升了2.3%,RMSE降低了32.56%,MAE降低了34.56%;相比单含林分密度因子的杉木人工林树干削度方程Ra2提升了1.1%,RMSE...  相似文献   

13.
广东主要乡土阔叶树种单木生长模型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主要乡土阔叶树种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不同径阶各90株伐倒木为研究对象,以年龄为自变量分起源进行建模,并对其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现有立地水平下,广东省樟树、木荷、枫香人工起源的胸径自然生长极值依次为47.8、56.6和50.3 cm,天然起源的胸径自然生长极值依次为44.8、52.6和43.4 cm;人工起源的树高自然生长极值依次为17.0、21.5和20.3 m,天然起源的树高自然生长极值依次为13.3、20.1和18.1 m;人工起源的材积自然生长极值依次为1.437、2.161和3.308 m3,天然起源的材积自然生长极值依次为1.177、1.572和1.366 m3;人工起源的胸径、树高和材积自然生长极值均比天然的要高。(2)拟合出樟树人工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最优生长模型分别为Schumacher、Gompertz和Schumacher模型,樟树天然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最优生长模型分别为Gompertz、Richards和Logistic模型;木荷人工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最优生长模型分别为Schumacher、Richards和Logistic模型;木荷天然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最优生长模型分别为Gompertz、Schumacher和Logistic模型;枫香人工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最优生长模型分别为Gompertz、Logistic和Schumacher模型;枫香天然林胸径、树高和材积的最优生长模型均为Logistic模型。(3)模型检验采用樟树、木荷、枫香的胸径、树高和材积最优模型的理论值与实际值进行线性拟合,模型拟合效果都非常显著;胸径的R~2值在0.669 6~0.874 5之间,树高的R~2值在0.580 5~0.873 7之间,材积的R~2值在0.614 8~0.734 7之间。  相似文献   

14.
对湘西女儿寨流域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结构特征研究和健康评价的结果表明:荒草灌丛容重最高,人工林土壤容重高于天然林及混交林;对土壤孔隙状况的改善作用表现为林分类型优于荒草灌丛类型,天然林优于人工林,0~20 cm土层优于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以油桐人工林、杜仲人工林最高,马尾松天然林、毛竹杉木混交林其次,而润楠次生林、荒草灌丛、杉木人工林较低;各层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值大小排序为:毛竹杉木混交林>马尾松天然林>荒草灌丛、润楠次生林>杜仲人工林>油桐人工林>杉木人工林;土壤结构健康综合评价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结构以荒草灌丛最差,油桐人工林最好,其余类型介于两者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女儿寨流域及我国类似生态脆弱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杉木人工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的贝叶斯法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西杉木人工林为例,以Korf型、Richards型和Hossfeld型3种模型为基础,通过广义代数差分法(GADA)分别建立杉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结果表明:以Richards型为基础的杉木林分断面积预测精度最高,以Richards型模型为最优模型,分别基于贝叶斯法和传统法(非线性最小二乘法)估计杉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研究发现,利用贝叶斯法估计杉木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预测精度相当且预测值的可靠性比传统法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算杉木实生林与无性系林的生长因子数值,建立测树因子与林龄的回归模型,选取不同生长因子的最优生长模型,采用分层切割法及树干解析法对广西省苍梧县天洪岭林场23年生实生杉木林和21年生无性系杉木林的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人工林的胸径、树高及材积总生长量都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大;2种杉木人工林胸径、树高及材积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呈现出波动式生长,从2种生长量曲线的走势上看,实生林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曲线波动幅度较大,但无性系林的生长趋势要强于实生林。可见,杉木无性系的生长量比实生林更具优势,具有更高的生长稳定性和生长潜力,更符合杉木人工林"速生、丰产、优质"的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17.
利用将乐县杉木人工林标准地数据,选择林分年龄、地位指数、断面积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技术建立林分材积收获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材积生长模型、断面积生长模型,建模结果将为预估杉木人工林的生长量和收获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的样方数据为数据源,分别拟合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面积最大的五类主要树种的林分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栎类(Quercus)最适用的理论生长方程是Richards,落叶松(Larix gmellini)是Logistic,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桦木(Betulaceae)是Richards和Korf;高海拔的栎类、杉木、桦木林分蓄积明显高于低海拔,高海拔的马尾松林分蓄积明显低于低海拔,而落叶松林分蓄积生长的海拔差异不显著;华中地区的栎类、西南地区的马尾松、华南地区的杉木、西北地区的桦木、东北地区的落叶松,林分平均蓄积和蓄积生长率高于其它地区;栎类、马尾松、落叶松天然林的林分平均蓄积和蓄积生长率都比人工林高,而人工杉木林蓄积生长高于天然林。本研究结果可应用于更精确地估算我国不同区域现存森林的碳蓄积量和预测未来森林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人工林在调控全球的碳收支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样地调查和异速生长方程估算法,于信阳南湾实验林场选取不同林龄的麻栎、马尾松和杉木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地上生物量,以探明该地区不同人工林生物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麻栎人工林生物量随林龄呈递增趋势,在40 a后仍保持较强生长潜力,并超过马尾松和杉木林。然而,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分别在40~50 a和20~30 a时达到峰值。因此,杉木林在短期内,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相对较高的固碳优势,若从长远考虑,麻栎林则具有更高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不同经营方式对闽南山地典型人工林生长和生产力的长期影响,选择成熟的杉木纯林、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和杉木+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目标树种的生长和林分生产力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经营方式均提高了杉木的生长量,林分蓄积量也显著高于杉木纯林,以5杉木5马尾松林分的蓄积量最高,为156.85m3·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