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提高了芳樟的SOD、POD、CAT、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更加有效地消除了自由基、降低了MDA、保护了细胞膜的活性。在微生物菌剂的作用下,增强植株体内的保护酶活性,提高芳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二次正交回归旋转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对芳樟栽植的成活率和抗逆性影响极显著(P=0.001)。微生物菌剂处理后的芳樟的栽植成活率比对照组高出12.69个百分点,在积水、高温高湿逆境条件下,经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降低了0~2.3个百分点,未经微生物菌剂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用4种微生物菌剂处理可提高芳樟栽植的成活率和抗逆性。  相似文献   

3.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肥处理能够降低最小初始荧光(F_o)和提高芳樟暗适应叶片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传递给PSⅡ的电子数量(F_m/F_o)。微生物菌剂提高了芳樟的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反应还原能力、光合速率、光能转换率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及不同组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不同组合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土壤有机质、pH值、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001~0.0055)。土壤有机质、pH值、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值分别是22.96 g/kg、5.47、18.96 mg/kg、15.68 mg/kg和41.74 mg/kg,分别高出对照组3.39%、10.76%、25.56%、63.50%和13.18%。表明不同微生物菌剂及不同组合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防治黄栌Cotinus coggygria枯萎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选择4种不同生物杀菌剂分别进行盆栽苗防治与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剂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菌剂对黄栌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效,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植株的生长。盆栽苗中,枯草芽孢杆菌菌剂500倍稀释液防效最好,达到了77.85%;田间防效中,枯草芽孢杆菌菌剂和哈茨木霉菌剂500倍稀释液防效最好,分别为59.15%,55.00%。选择生物杀菌剂防治黄栌枯萎病时,优先选择枯草芽孢杆菌菌剂。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对桉树苗木的协同促进作用,用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按不同比例混合接种巨尾桉(Eucalyptus grandis×E.urophylla)广林9号无性系苗木进行育苗。结果显示,这些菌株混合液接种都能促进桉树苗木的生长。以固氮菌为主的组合(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10∶1∶1),促生效果最好的是N6-1-1组合,苗高、地径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6.41%和64.27%,同时高径比比对照减少0.39。以解磷菌为主的组合(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1∶10∶1),生长效果最好的组合是1-P2-1,苗高、地径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1.46%和45.71%,高径比比对照CK减少0.24。以解钾菌为主的组合(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1∶1∶10),生长效果最好的是1-1-K1处理,苗木的苗高、地径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9.07%和31.58%,高径比比对照减少0.16。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1inaloolifera Fujita.树高和地径的影响。运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不同的施肥处理对芳樟的树高和地径的影响开展研究;结合各个指标值建立数学模型,对其拟合方程进行最优求解,确定芳樟最优生长的施肥配比。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N和K施用量对树高和地径有显著影响,P施用量对树高和地径极显著。建立N、P和K施用量与芳樟树高和地径数学模型的回归方程,据此计算出最优树高可达到43.16 cm,与之对应的N,P和K的施肥量分别为3.64,5.00,3.07g。最优地径可达到6.34 mm,与之对应的N,P和K的施肥量分别为:3.01,3.01,2.7g。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芳樟树高和地径最佳N、P和K施肥配比不完全相同,树高生长对N、P、K需求量均较大,对P的需求尤为明显,地径生长对N、P、K需求均较大。因此在实际的芳樟林培育生产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生产需求或阶段选择需要的最优施肥方案,而达到施肥功效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2010年在西南林业大学的塑料大棚内采用L9(34)正交试验,选用有机肥、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吲哚丁酸3因素3水平对旱冬瓜苗木生长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苗龄120天和180天的苗木,处理间平均苗高差异极显著;(2)苗龄120天的苗木,影响苗高生长的主要因子是有机肥,其不同水平极显著地影响苗木高生长,影响地径生长的主要因子是有机肥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交互作用;(3)苗龄180天时,影响苗高和地径生长的主要因子均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基质施肥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不同水平极显著地影响苗高生长,而有机肥与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交互作用显著地影响苗高的生长;(4)苗龄120天和180天的苗木,影响苗高的优水平组合是有机肥15 kg.m-2、解淀粉芽孢杆菌浓度3.2×105CFU.mL-1和吲哚丁酸浓度0.1 g.L-1(A3B1C1)和有机肥15 kg.m-2、解淀粉芽孢杆菌浓度3.2×105CFU.mL-1和吲哚丁酸浓度0.2 g.L-1(A3B1C2);影响地径的优水平组合均是有机肥15 kg.m-2、解淀粉芽孢杆菌浓度3.2×105CFU.mL-1和吲哚丁酸浓度0.5 g.L-1(A3B1C3),与实际试验结果一致。表明有机肥、解淀粉芽孢杆菌和吲哚丁酸的组合可促进旱冬瓜苗木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喷施IBA对芳樟矮林萌芽和生长的影响,为芳樟矮林作业提供理论依据,以2 a生芳樟矮林为材料,设置5个IBA浓度梯度,采用SPSS对芳樟矮林萌芽数、萌枝数、地径、株高、冠幅、生物量和出油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萌芽数、地径、株高和冠幅随喷施IBA浓度的增加而增多,100 mg·L-1IBA处理萌芽数最多,地径、株高和冠幅最大,IBA对萌枝数的影响不明显。单株鲜重也随喷施IB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100 mg·L-1IBA处理单株鲜重最大,单株叶鲜重、小枝鲜重和主枝鲜重与单株鲜重变化趋势相似。喷施IBA对鲜叶出油率影响不明显,对单株鲜叶精油产量有显著影响,100 mg·L-1IBA处理单株鲜叶精油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喷施100 mg·L-1IBA对芳樟矮林萌芽、生长、单株鲜叶精油产量最好。  相似文献   

10.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在我国广泛分布。为探究其资源利用新方法,本实验对紫茎泽兰根、茎、叶粉末作为培养基的添加物,通过检测微生物在培养基内繁殖数量和速度的变化,探索紫茎泽兰粉末是否能够促进培养基内枯草芽孢杆菌的繁殖。结果表明,紫茎泽兰根、茎、叶干粉对培养基内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干粉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枯草芽孢杆菌在LB液体培养基内的繁殖速度。  相似文献   

11.
把一定浓度的菌液在含有不同浓度水杨酸的基础培养基上培养12h,细菌的生长情况也会不同。当水杨酸的浓度较低时,会促进细菌生长;超过某一定值时,水杨酸对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则会随着水杨酸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实验发现最适合大肠杆菌生长的水杨酸浓度是1.5mg/L,最适合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水杨酸浓度为4.0mg/L。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本实验浓度范围内水杨酸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都是显著的(P<0.05)。  相似文献   

12.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牡丹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微量元素和有机肥对芳樟油料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微量元素和有机肥处理对芳樟叶绿素荧光参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影响(P=0.0001)。不同微量元素和有机肥的作用有效提高了芳樟的PSⅡ反应中心的酶的活性、还原能力、光合速率、光能转换率、光能利用效率,促进了芳樟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进行了花椒黑胫病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 000亿活芽孢/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0%、10%药液防治花椒黑胫病Ⅰ-Ⅱ级病株效果十分显著,平均治愈率达83.85%。从经济考虑,在生产中可以应用10%药液防治花椒黑胫病。  相似文献   

14.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N、P、K组合施肥对芳樟油料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N、P、K组合处理能够降低最小初始荧光(F_o),提高芳樟暗适应叶片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传递给PSⅡ的电子数量(F_m/F_o)。N、P、K组合施肥作用提高了芳樟的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反应还原能力、光合速率、光能转换率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3种菌根菌对栓皮栎接种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菌根技术对于优质苗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3种不同的外生菌根菌剂对栓皮栎幼苗进行土壤根际处理,并对其幼苗菌根菌的感染能力以及促进生长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以下结果:菌剂处理对栓皮栎苗高、地径、干质量、侧根等方面有显著的促生作用;菌剂处理提高了苗木净光合速率及叶绿素的含量;筛选出了北京地区促进栓皮栎幼苗生长的优良菌种绵毛丝膜菌.  相似文献   

16.
外生菌根菌对抗性黑松和赤松不同家系生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从日本引进的抗松材线虫病的黑松和赤松优良家系在引种地新环境下的成活和生长能力,2005~2006年对松树抗性家系开展了优良外生菌根菌肥的施用试验.连续跟踪调查发现,抗性赤松和黑松9个家系施用Be菌肥后,大部分家系的苗高和地径生长量比对照提高或显著提高;5种外生菌根菌剂(Ap、La、Be、Pt1和Pt2)对抗性黑松的促生作用显著,对地径的促生效果优于苗高,且各菌根菌肥间的促生作用差异不明显;对3种菌根菌(Be、La、Rl)的固体菌剂和泥浆菌刺进行施用效果比较,表明Rl使用泥浆菌剂蘸根施用效果优于固体菌剂直接施用;Be和La则因家系不同效果有所不同.总体来看抗性黑松和赤松采用菌根化造林明显提高了松树生长量.  相似文献   

17.
以6年生芳樟油料林(牡丹1号)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NPK对芳樟的生理生化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N、P、K的作用下,芳樟的MDA、POD、CAT和SOD产生显著或极显著差异。N、P、K提高了芳樟的SOD、POD和CAT,更加有效的消除了自由基,降低MDA,保护细胞膜的活性。在NPK的作用下,增强植株体内的保护酶活性,提高芳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为经济、高效地促进芳樟生长及降低越冬寒害受损,以不施肥(CK)为对照,设置了生物酶肥250 g/株、钙镁磷肥150 g/株、钙镁磷肥300 g/株、氯化钾肥100 g/株、(氯化钾肥100 g+钙镁磷肥150 g)/株5种不同肥料处理,研究了不同施肥种类和用量对3年生芳樟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叶绿素含量,以及冠幅、一级分支数、冻害率的影响,并对肥料的抗寒性做了评价排序。不同肥料对芳樟各项生长和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效果不同,P150显著增加了芳樟的冠幅、一级分支数、POD活性以及叶绿素含量,较CK增加了可溶性糖以及减少了丙二醛,但没有显著差异,P300较CK冠幅显著增加,P150+K100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较CK显著增强,P300和酶250较CK的丙二醛含量显著增加,K100较CK的一级分支数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减少,K100和酶250较CK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综合肥料对芳樟抗寒性的强弱顺序为P150+K100P150K100CKP300酶250。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对芳樟进行合理施肥。添加P对提高芳樟生物量和抗寒能力有显著效果,但不宜过量,P150+K100处理对芳樟抗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土壤益生菌对盆栽马尾松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固氮菌、解磷菌、解钾菌按不同组合接种到盆栽的马尾松幼苗根部,结果表明:2号固氮菌 解磷菌组合处理的苗木高生长比对照增长11.6%;2号固氮菌处理的苗木地径生长比对照增长23.3%;两种固氮菌 解磷菌 解钾菌组合处理的苗木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长45.5%和48.8%。而土壤中的N、P、K元素的含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号固氮菌则使土壤含氮量增加54.2%,其它处理均使土壤含氮量减少。可溶性磷增加20.0%~50.0%,可溶性钾增加144.4%~277.8%。  相似文献   

20.
水蒸气蒸馏提取芳樟精油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实验室条件下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芳樟精油的优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条件对芳樟精油提取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芳樟叶片的精油提取得率高于枝干,水上蒸馏方式优于水中蒸馏,最佳蒸馏功率为600 W,最佳蒸馏时间为40 min,叶片采后最佳存放时间为48 h以内,此条件下精油的提取得率为1.42%。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仪对获得的芳樟精油进行成分分析,鉴定出6种化合物,总GC含量为94.56%,其中主要成分芳樟醇为89.58%。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不同质量浓度芳樟精油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芳樟精油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活性较强,质量浓度为500、250和125 mg/L时,抑制率分别为100%、90.88%和67.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