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直接利用电厂余热水在长江中进行网箱养鱼越冬的新的渔业利用方式,以及用楠竹框架网箱在长江王家梁沱度洪水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草鱼和鳊鱼均能较好地越冬生长,采用楠竹框架网箱养鱼能度过洪水期,但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
一,搞好网箱配套。王家福告诉笔者,用池塘培育的鱼种进行网箱养殖成鱼,半个月内鱼种很不适应,在网箱内东冲西撞,伤亡很大,加上运输中的损伤,成活率不到80%。而网箱培育的鱼种已适应了网箱内的水环境,极少死亡。他的网箱有4种网眼规格,进行系列化配套生产。利用5号,8号网制成的网箱培育鱼种;10号网、14号网制成的网箱养殖成鱼。  相似文献   

3.
在天然水域中网箱养鱼是我国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养鱼业。我国网箱养鱼的特点是:以养殖鲢、鳙鱼为主,不投饲料,完全利用天然饵料。1973-1979年,我们在武昌东湖不同湖区进行了网箱培育鱼种的实验和生产性试验,探讨了提高网箱养鱼种效率的几个技术问题和网箱鱼种生长与浮游生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网箱培育鱼种或饲养成鱼,作为一项新的生产形式,已逐渐引起了各地的重视。随着我国淡水渔业和化纤工业的发展,此项生产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1974年以来,我们在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展了在水库用网箱以天然饵料培育鱼种的试验性生产。三年来,先后进行了6批生产,培育了3寸以上鱼种60万尾。1976年使用网箱面积达2.4亩,培育鱼种39.18万尾,占全年大规格鱼种生产总数的50%以上。网箱养鱼的试验情况,各地已有许多报道。本文仅谈谈几年来我们用网箱培育鱼种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我国网箱养鱼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围绕网箱养鱼起源和概述、现代网箱养鱼技术试验阶段、推广阶段和发展特点以及深度发展相展望等四个专题,回顾国内外网箱养鱼的历史,进行全面论述网箱养鱼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作者最后论述了网箱养鱼在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生产结构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为了把渔业生产搞上去,许多地区开展了利用网箱养鱼的研究和生产。由于网箱养鱼具有可充分利用天然水域、投资少、养殖方便、单位产量高、投饵简便等优点,我场从去年开始在踏平湖采用网箱养成鱼,今年又增加了网箱养鱼种的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两年的实践,使我们对八角形网箱有了一定的认识,现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持平 《内陆水产》1994,(12):15-15
颗粒饲料网箱养鱼是一种新的养鱼技术。近几年,株洲县大面积推广颗粒配合饲料网箱养草鱼,不仅大大降低了养鱼户的劳动强度,而且明显提高了网箱鱼产量,提高了网箱养鱼的经济效益。在生产实践中,由于部份养鱼户投饵不得法,出现了饲料系数过高,饲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理想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箱养鱼,特别是“放牧式”网箱养鲢鳙鱼在我省发展较快。但长久起来,网箱养草鱼却一直比较落后,特别是网箱培育其大规格鱼种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为了加速我省大水面开发进程,使网箱养草鱼从鱼种到成鱼一条龙生产。我县于91年开始进行网箱培育草鱼大规格鱼种试验,至今已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取得了初步的生产经验。  相似文献   

9.
网箱养鱼引进国内后,从起初的用于培育大规格鱼种,以解决大水面放养鱼种不足,到现在已发展为用网箱养殖商品鱼。网箱养鱼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的天然饵料,成本低、效益好、管理方便、操作简单,近年来,国内已普遍开展网箱养鱼,因此,网箱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用户对网箱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就如何解决网箱投入使用中能确保其形状不变,以便有效地利用网箱容积和解决网箱养鱼的防逃问题.进行了多年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网箱加工工艺的优劣是网箱能否保持良好形状和适用的关键,为此,我们总结了网箱加工的新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0.
赵同庆 《内陆水产》2001,26(5):37-38
网箱养鱼是利用天然水面优越的条件,利用一定的网片材料制成一定形状的箱体,把这种箱体架设在大水体中,使网箱内外水体自由交换,网箱内形成适宜鱼类生长的“活水”环境,利用这种“活水”环境进行高密度培养鱼种或精养商品鱼的方法。网箱养鱼具有机动、灵活、管理方便,高产优质等优点,产量可高于一般池塘产量的几十倍到一百倍以上,1999年起我们在重庆万州进行网箱养鱼高产试验,每667米2网箱平均生产38万尾13.5厘米鱼种,再继续养成商品鱼,完全依赖天然饵料,平均达2万千克/667米2以上。现将我们取得成功的几个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