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鹃冠网蝽是杜鹃花的重要害虫,影响杜鹃花的正常生产和观赏,严重的甚至造成死亡。调查表明:在上海地区,杜鹃冠网蝽可以成虫越冬,但是以卵越冬为主;越冬卵产于杜鹃花枝梢第3叶位之后的叶片组织内,平均每叶2.5粒,第7—12叶位越冬卵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杜鹃冠网蝽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鹃冠网蝽(Stephanitis scott.)属半翅目网蝽科昆虫,分布极为广泛,是杜鹃花卉的主要害虫。其寄主植物为杜鹃和马醉木,严重影响了两属花卉的生长繁殖和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3.
杜鹃冠网蝽别名拟梨冠网蝽、杜鹃军配虫,各半翅目网蝽科,寄主要是杜鹃与马醉木,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四川、重庆、辽宁、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区,据调查,近年来杜鹃上该虫的发生很普遍,严重影响了杜鹃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4.
杜鹃网蝽是杭州地区杜鹃的重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群集于杜鹃叶片背面,刺吸汁液,排泄粪便,使杜鹃叶面出现针点状白色斑点,严重时全叶失绿苍白,影响光合作用,植株生长缓慢,提早落叶,并极大地降低了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次生病害发生。加强植物检验检疫,采取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对杜鹃网蝽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王凤  王章训  吴时英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1):2092-2093
室外调查发现,上海地区悬铃木方翅网蝽天敌有7科8种,均为捕食性天敌。军配盲蝽和小花蝽是悬铃木方翅网蝽的主要捕食性天敌。军配盲蝽成虫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捕食功能反应能用Holling圆盘方程很好地拟合(r=0.948),且军配盲蝽成虫一天捕食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最大量达到27头。  相似文献   

6.
以4个杜鹃品种(“胭脂蜜”“杨贵妃”“紫鹤”“泰勒”)为材料,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并统计杜鹃叶片表皮毛的形态、类型与密度差异,同时通过观察杜鹃冠网蝽对以上品种叶片的取食选择行为特征,比较分析不同品种杜鹃叶片表皮毛与其抵御杜鹃冠网蝽胁迫能力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杜鹃品种叶片上同时存在发状直线毛状体和头状或长筒状腺毛2类表皮毛;不同品种的叶片表皮毛在荧光下呈现深浅不一的红色、黄色、绿色。杜鹃冠网蝽偏向在表皮毛密度相对较小的老叶背面寄生;“泰勒”叶片背面表皮毛最为密集且蓬乱,杜鹃冠网蝽偏好性低;“杨贵妃”叶片背面表皮毛密度较低,其毛状体细软,不受杜鹃冠网蝽偏好;“紫鹤”叶片背面表皮毛直立粗壮,密度显著高于“胭脂蜜”,但较多杜鹃冠网蝽偏好取食“紫鹤”。杜鹃叶片表皮毛对杜鹃冠网蝽寄主选择的影响具有两面性,表皮毛密集且细柔,不利于杜鹃冠网蝽的附着取食;表皮毛粗壮,则能为杜鹃冠网蝽取食爬行提供支撑。因而,杜鹃的抗虫性与其叶片表皮毛的密度和形态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2002~2006年对武汉市园林植物上的网蝽类害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园林植物上的网蝽有9种,其中4种为新记录种,以悬铃木方翅网蝽、梨冠网蝽和杜鹃冠网蝽的发生较多,危害较重,而且危害期长,从4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份,有世代重叠现象,在干旱高温时易暴发成灾;在海棠上梨冠网蝽的药剂防治试验表明,40%毒死蜱乳油对网蝽的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10%吡虫啉乳油的防效次之.0.1%斑蟊素水剂的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8.
杜鹃花叶片物理性状对杜鹃冠网蝽取食偏好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研究杜鹃花叶片物理性状在杜鹃冠网蝽抗性方面的作用,为杜鹃冠网蝽的综合治理及杜鹃花抗虫育种提供参考。【方法】让杜鹃冠网蝽对8种不同品种杜鹃花进行自由取食选择以确定其取食偏好性,采用物理和生化方法分别测量8种不同杜鹃花品种的叶片厚度、叶面积、叶片长宽比、维管束埋深、茸毛密度、蜡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将测得的数据与杜鹃冠网蝽的取食偏好度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杜鹃冠网蝽对不同品种杜鹃花的取食偏好度不同。在取食选择初期(12 h),杜鹃冠网蝽的取食偏好度为:"荒狮子""大红袍""紫蝴蝶""红珊瑚""湘晚""杨贵妃""红月""红宝石";杜鹃冠网蝽取食偏好性与杜鹃花叶背面茸毛密度成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其他物理性状无显著相关性。在取食选择后期(72 h),杜鹃冠网蝽的取食偏好度为:"荒狮子""湘晚""红宝石""大红袍""紫蝴蝶""红月""红珊瑚""杨贵妃";杜鹃冠网蝽取食偏好性与杜鹃花叶背面茸毛密度、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成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片蜡质含量、叶长宽比、叶厚度、维管束埋深和叶正面茸毛密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所有物理因素中,杜鹃冠网蝽后期的取食选择受杜鹃花叶色(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叶片背面茸毛密度。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防治杜鹃冠网蝽的理想药剂,选用5种无公害农药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杜鹃冠网蝽的防治效果良好,施药7 d后的校正死亡率均达到100%,但各药剂对杜鹃冠网蝽的防治效果不一,在速效性和持效性方面亦存在差异,40%毒死蜱EC速效性最好,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持效性最好,其次为4.5%高效氯氰菊酯EW和1.8%阿维菌素ME,最差为25 g/L溴氰菊酯。进行杜鹃冠网蝽防治时,应首选40%毒死蜱EC,并注意药剂的轮用和混用。  相似文献   

10.
杜鹃冠网蝽的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静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5):35-35,37
为了给杜鹃冠网蝽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选择阿维菌素、吡虫啉等药剂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10%吡虫啉对杜鹃冠网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3 d防效分别达97.4%和96.8%。  相似文献   

11.
对泉州市杜鹃花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泉州市杜鹃花害虫以叶部害虫为主,有杜鹃冠网蝽、温室白粉虱、杜鹃叶蜂、蜗牛、蓟马与蚜虫,其中杜鹃冠网蝽、温室白粉虱与杜鹃叶蜂发生普遍且严重,其次是蜗牛,蓟马与蚜虫则零星发生。该文描述了以上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并总结出一系列有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对南充市杜鹃花上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南充近郊公园杜鹃上有8种病害,主要为杜鹃饼病和杜鹃叶斑病,其病原分别为日本外担子菌(Exobasidium japonicum)和杜鹃尾孢菌(Cercospora rhododendri Fer.);虫害6种,以杜鹃冠网蝽(Stephanitis pyrioides)、杜鹃三节叶峰(Arge similes)和卵形短须螨(Brevipalpus obovatus)为优势种群。根据主要病虫害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杀虫剂对蓟马类害虫主要天敌昆虫南方小花蝽的影响,选取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3种常用于防治蓟马的杀虫剂,采用触杀方法对昆明地区3种植物上的南方小花蝽成虫和若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南方小花蝽成虫和若虫均对高效氟氯氰菊酯的敏感度最高,不同植物上成虫的24 h LC_(50)值为木香0.577 mg/L、辣椒0.695 mg/L、锦绣杜鹃0.610 mg/L,若虫的24 h LC_(50)值为木香1.855 mg/L、辣椒3.385 mg/L、锦绣杜鹃2.089 mg/L;对吡虫啉的敏感度最低,不同植物上成虫的24 h LC_(50)值为木香8.024 mg/L、辣椒20.183 mg/L、锦绣杜鹃8.900 mg/L,若虫的24 h LC_(50)值为木香10.297 mg/L、辣椒22.607 mg/L、锦绣杜鹃10.338 mg/L。南方小花蝽若虫对杀虫剂的敏感度低于成虫,且取食不同植物上蓟马种群的南方小花蝽对同一种杀虫剂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南方小花蝽对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的敏感性较低,应是蓟马类害虫防治中优先选择的杀虫剂,建议在田间使用杀虫剂防治蓟马时尽量避开南方小花蝽种群成虫发生高峰期,以达到保护天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记述我国菱背网蝽属(Eteoneus)昆虫3种。在检视大量标本的基础上,增添了3种网蝽的分布记录和星菱背网蝽的寄主记录(桂花树),并图示了3种网蝽在阳茎侧突和雌性腹部末端上的差异,提供了角菱背网蝽与星菱背网蝽的五龄若虫形态图。  相似文献   

15.
七星瓢虫成虫对狭冠网蝽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自然温度条件下,初步研究了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对狭冠网蝽 (Stephanitis anagustata Bu.sp.nov)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七星瓢虫成虫对狭冠网蝽若虫密度的功能反应属于Ⅱ型,可用Holling圆盘方程拟合;随着狭冠网蝽若虫密度的增大,七星瓢虫成虫的捕食量也逐渐增加,其最大捕食量为370.4头;在供试的狭冠网蝽若虫、云杉大蚜和杉针黄叶甲3种猎物中,七星瓢虫成虫对狭冠网蝽若虫均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当七星瓢虫与狭冠网蝽的数量同比例增加时,七星瓢虫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系数为0.076 9; 当狭冠网蝽数量不变而七星瓢虫数量增加时,七星瓢虫个体间的相互干扰系数为0.694 0。  相似文献   

16.
李传仁 《长江大学学报》2006,3(2):116-118,133
记述我国菱背网蝽属(Eteoneus)昆虫3种。在检视大量标本的基础上.增添了3种网蝽的分布记录和星菱背网蝽的寄主记录(桂花树),并图示了3种网蝽在阳茎侧突和雌性腹部末端上的差异,提供了角菱背网蝽与星菱背网蝽的五龄若虫形态图。  相似文献   

17.
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a严重危害我国城市行道树悬铃木,甚至可导致树木死亡。本文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在贵阳市调查越冬期悬铃木方翅网蝽在二球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树干不同高度、方位和不同地点的分布规律,为其防控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在寄主树干2.01~3.00 m虫口数最大,占48.19%,树干高度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虫口数量影响差异极显著;越冬末期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偏好寄主树干北面休眠,占28.97%;树干方位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虫口数量影响差异极显著;不同地点的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调查结果表明:花溪公园平均越冬虫量最多,为69.80头,迎宾路平均越冬虫量最少,为27.70头,各路段越冬后期的虫口数量明显下降,迎宾路虫口下降率为76.51%,贵州大学南校区为58.79%,花溪公园为47.75%;因此,悬铃木树干高度﹑方位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越冬有偏好性影响,可为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合理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对武汉地区杜鹃花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系统调查,主要调查了杜鹃山林景区、杜鹃种质资源栽培苗圃、城区道路绿地和住宅绿地中种植的杜鹃(包括毛鹃、东鹃和春鹃)系列品种,并进行了叶芽受害率统计与危害程度评估。结果表明:武汉地区主要病害有杜鹃叶肿病和杜鹃黑斑病,主要虫害有杜鹃冠网蝽、一点钻夜蛾和三节叶蜂;山林景区中杜鹃病虫害较少,栽培苗圃中杜鹃病虫害较多;不同园艺类型的杜鹃受害率差异较大,以毛鹃的受害率最低,春鹃与东鹃病虫害严重;不同园艺品种的春鹃与东鹃受害率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樟曼盲蝽是我国近年来严重为害香樟的一种重要害虫。现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上海地区樟曼盲蝽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樟曼盲蝽在上海地区1年发生4代,主要以卵在香樟叶柄内越冬,世代历期47~50 d。对于樟曼盲蝽的药剂防治,推荐使用吡虫啉1 000倍液或噻虫嗪10 000倍液,于5月上旬进行第1次防治,间隔30 d再用药1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了梨网蝽的形态特征,并概述了国内近年来梨网蝽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和绿色防控技术,总结了梨网蝽综合防治的关键期和防治方法,以期为梨网蝽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