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明即食鸭制品中大肠埃希菌污染情况以及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状况和耐药特征,分别从浙江、上海、福建、江苏、广东、北京、黑龙江、内蒙古、贵州、湖北和四川11个省份采集即食鸭制品491份,用于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和开展耐药表型分析,PCR扩增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Ⅰ型整合酶基因。结果表明:从491份即食鸭制品中分离大肠埃希菌109株,检出率为22.20%。大肠埃希菌分离株毒力基因esc V的检出率最高,达7.34%,其次为pic,达6.42%,ipa HaggR均为3.67%,stx2为2.75%,eaeltstx1均为1.83%。大肠埃希菌对磺胺类的复方新诺明和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分别为63.30%和61.47%;耐药数≥3的菌株比例为60.55%,最高可同时对12种抗生素耐药,占比为2.75%。相应地,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sul Ⅰsul Ⅱ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0%和88.07%,喹诺酮类基因qnrAqnrS、氨基糖苷类基因aadA1和mecC的检出率也均在35%以上。24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携带的β-内酰胺耐药基因CTX-MTEMSHVCTX-M-1、CTX-M-2、CTX-M-9和CTX-M-25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95.83%、4.17%、66.67%、12.50%、75.00%和4.17%。20株Ⅰ型整合子阳性大肠埃希菌中7株携带基因盒插入片段,其中2株大肠埃希菌Ⅰ型整合子基因盒插入的为dfrA1-aadA1,4株为dfrA12-aadA2,另1株为aadA22。由此表明,即食鸭制品中污染的大肠埃希菌携带有一定的毒力基因并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肺炎克雷伯氏菌致母牛乳腺炎及犊牛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原因,对分离的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荚膜型血清型分型、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检测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2株肺炎克雷伯氏菌主要荚膜型血清型均为K2型,携带mrkD、fimH、wabG毒力基因;耐药基因检测显示携带TEM、SHV、DHA基因;该菌对大观霉素敏感,对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磺胺二甲氧、头孢拉定具有耐药性。本研究可为致病性肺炎克雷伯氏菌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扬州市流浪犬相关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情况及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plasmid-mediated quinolone resistant, PMQR)基因的流行性与多样性,从扬州市犬只留检所采集156份样品进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15种抗菌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PCR检测喹诺酮类耐药菌株PMQR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共分离到82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19株大肠埃希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7.56%),其次是磷霉素(75.61%),有7株菌对6种以上的药物耐药;119株大肠埃希菌中有79株菌至少对1种药物耐药,对四环素、氨苄西林、萘啶酸、复方新诺明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8.74%、37.82%、26.05%、29.41%和10.08%, 12株菌耐6种以上药物。共分离到40株喹诺酮耐药菌株,PMQR基因qnrS、oqxAB、qnrD和aac(6′)-Ib-cr的检出率分别为22.50%、17.50%、7.50%和7.50%,且有1株肺炎克雷伯菌和1株大肠埃希菌同时携带aac(6′)-Ib-cr、q...  相似文献   

4.
从四川省15个肉牛养殖场采集222份鼻腔拭子样本,采用CHROMagar ESBL显色培养基,利用16S rRNA进行细菌鉴定,并通过双纸片协同验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利用PCR检测产ESBLs耐药基因、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并进行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从222份样本中共检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16株(7.21%)。16株分离株均表现出多重耐药特征,主要对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四环素、链霉素耐药,耐药率在62.50%~93.75%,对亚胺培南敏感。16株分离株全部携带氨基糖苷类aac(3)-Ⅱ、aac(6')-Ⅰb、四环素类tetA、链霉素strA、磺胺类sul1、sul2基因,14株(87.50%)携带aph(3')-Ⅰa基因,11株(68.75%)携带strB基因,仅一株携带aac(3)-Ⅰ基因。16株分离株中,荚膜血清型检出5株(31.25%),包括3株K5、1株K1、1株K20。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16株分离株均有较强的致病性,观察病理组织发现,肺炎克雷伯菌对小鼠肺损害严重。综上,从四川地区分离的16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呈现多重耐药特征,强毒力菌株以K5荚膜型为主,提示临床应进一步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多重耐药菌株和强毒力菌株的传播与流行。  相似文献   

5.
水产品中大肠菌群超标现象较为常见,为了更好地控制水产品中微生物安全,对湛江部分水产品中的大肠菌群进行分离、鉴定和分类研究。2012 年11 月耀2013 年1 月,从湛江地区采集及获得的55 份大肠菌群阳性水产品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65 株菌,通过常规生化鉴定和VITEK2 系统鉴定,最终确定63 株分别属于8 种大肠菌群,其中弗氏柠檬酸杆菌24 株、大肠埃希氏菌14 株、阴沟肠杆菌13 株、肺炎克雷伯氏菌7 株、其他大肠菌类型5 株,分别占菌株鉴定总数的38.10%、22.22%、20.63%、11.11%、7.93%,另有2 株细菌未鉴定出所属大肠菌类型。不同种类水产品均检出弗氏柠檬酸杆菌;冻罗非鱼片大肠菌群主要为弗氏柠檬酸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占本样品检出菌株的77.27%;而鲜活对虾和贝类大肠菌群类型主要为弗氏柠檬酸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占本类样品检出菌株的65.79%;对于冷冻水产品,均未检出大肠埃希氏菌,未经加工的水产品较加工水产品大肠菌群种类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养殖场鸡饮水中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为有效预防该病提供参考。【方法】从养殖场鸡饮水系统中分离、鉴定肺炎克雷伯氏菌,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25种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通过PCR检测菌株携带的常见耐药基因。对其中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CARD抗性基因数据库预测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从养殖场鸡饮水系统中共分离到9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药敏试验表明这些菌株呈现出多重耐药,仅对多粘菌素敏感。PCR检测发现,9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共携带13种常见的耐药基因,其中,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CMY-1、BlaSHV和BlaCTX-M,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KPC,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B、QnrS和QnrA,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ph(3’)-Ia,磺胺类耐药基因Sul2等12种耐药基因与其耐药表型表现一致,而Mcr-1基因与其表型相反。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结果显示,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共携带了59种耐药基因,涉及31类抗生素药物,其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最多,其次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氟喹诺...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以宁夏地区导致牛群发病的肺炎克雷伯氏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生化实验和细菌特异性基因Khe基因的PCR扩增,最终分离鉴定出1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对分离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毒力基因mrkD、wabG、rmpA、fimH的检出率分别为35.7%、100%、87.5%、21.4%.该研究对肺炎克雷伯氏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的分布进行了检测分析,可为宁夏地区牛群肺炎克雷伯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替加环素是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的为数不多的抗菌药物之一,但替加环素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严重威胁。本实验从临床分离到1株替加环素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电转化实验获得了一个对替加环素耐药的质粒,功能性分析发现该质粒中的tet(A)基因发生了双移码突变,且药敏实验证实这些突变可单独使替加环素的MIC值增加8倍,米诺环素和四环素的MIC值增加128倍。研究证实,质粒介导的tet(A)突变体可导致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替加环素耐药,扩宽了对肺炎克雷伯氏菌替加环素耐药机制的认识,并为该类型耐药基因在革兰氏阴性菌中的扩散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调查浙江省杨梅微生物污染情况,在2016年5—6月对浙江杨梅主产区基地和市场样品进行随机抽样,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分析杨梅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等卫生指示微生物,以及大肠杆菌O157∶H7、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等食源性致病菌,并运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样品中未检出食源性致病菌,产品总体安全。样品菌落总数检出范围为30~4 536 000 g-1,霉菌总数检出范围为20~930 000 g-1,酵母总数检出范围为360~4 552 000 g-1,大肠菌群检出率为48.9%、检出范围为0~110 g-1,市场样品微生物检出值高于基地样品,并鉴定出大肠埃希菌等10株条件性致病菌。建议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即食果蔬微生物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一株牛源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基因型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病死犊牛肺脏组织中分离到一株革兰阴性短杆菌,进行了细菌分离纯化、生化试验、16SrDNA测序鉴定、小鼠致病性试验、药敏试验,及碳青霉烯类酶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等7种耐药基因的PCR检测。结果鉴定该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其16S rDNA扩增序列与GenBank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同源性达99%。对小鼠致病性强。该菌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红霉素耐药,而对碳青霉烯类、第四代头孢等受试药物均为敏感。耐药基因PCR检测仅扩增出约862 bp的SHV基因片段,与公布的SHV-1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3%。该牛源克雷伯氏菌分离株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约翰逊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ohnsonii)、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这3种肉牛呼吸道病原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采用肺炎克雷伯菌Khe基因、约翰逊不动杆菌Ptk基因、多杀性巴氏杆菌Abhd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经过特异性、敏感性、引物浓度、退火温度试验,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反应条件和体系。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同时扩增出肺炎克雷伯菌、约翰逊不动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3种目的菌扩增测序与GenBank上的细菌基因序列相似性均高于99%,对其他10种肉牛呼吸道病原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对3种病原基因组DNA的检测下限分别为69.8×10-5、208.9×10-4、70.8×10-3 ng·μL-1,最佳引物浓度比例为1:1:1,最佳的退火温度为58 ℃。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为上述3种病原的快速检测、鉴定和临床牛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方便、快捷和准确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四川地区猪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特点及流行趋势,本研究在2016—2018年,从四川省各个地区无菌采集患病猪肝脏、脾脏、肺脏、肠道等组织样品208份。通过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筛选出87株大肠埃希菌,通过小鼠攻毒试验确定其中22株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并对其进行分子分群、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耐药性试验、耐药基因及HPI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2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多分布于A群(59.09%),且生物被膜形成阳性率为72.73%,其中强成膜能力菌株占40.91%。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生素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红霉素、四环素等9种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为81.82%~10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头孢曲松等4种药物的耐药率为63.64%~72.73%;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为4.55%~54.55%,均呈现多重耐药。22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的耐药基因包括β-内酰胺类TEM(36.36%)、SHV(9.09%)、OXA(9.09%),磺胺类sul Ⅰ(63.64%)、sul Ⅱ(95.45%),氨基糖苷类acc(3)-Ⅱ (68.18%)、aph(3')-Ⅱ(50.00%),氯霉素类cmlA(45.45%)、floR(81.82%),四环素类tetA(81.82%)、tetB(86.36%),喹诺酮类qurB(40.91%)共12个基因型,检测出HPI毒力基因irp1(40.91%)、irp2(13.64%)、fyuA(13.64%)3种。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猪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多分布于A群,生物被膜形成阳性率较高,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携带率较高,且存在多重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共存情况。研究结果可为四川地区猪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调查前噬菌体在多重耐药大肠杆菌中的分布特征、诱导分离以及前噬菌体中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的流行状况,为研究前噬菌体介导耐药基因在细菌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挑选前期保存的2018-2019年广东省分离的131株禽源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进行核酸提取及全基因组测序,将二代测序的结果组装拼接成全基因组序列,上传至噬菌...  相似文献   

14.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porcine 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自2011年底以来,PRV发生了变异,传统的PRV弱毒疫苗已不能对PRV变异株提供完全保护,这给我国PR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解安徽省PRV流行特征及其主要毒力基因遗传变异情况。利用PCR技术、细胞接种试验、电子显微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兔体接种试验等方法,对安徽省临诊病例中疑似PRV感染的病猪进行病原检测及PRV分离鉴定,并通过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对PRV分离株主要毒力基因(gEgITKgBgCgD)进行克隆及测序分析。2016—2018年安徽省临诊病例中共分离鉴定15株PRV;PRV分离株主要毒力基因序列均与2011年后国内PRV变异株同源性较高;与2011年前国内PRV经典株序列比对,PRV分离株gEgBgCgD基因存在多个位点的一致性替换、插入或缺失,且gEgC基因多位点突变位于其重要的抗原表位区。本研究分离的15株PRV均为变异株,变异株已成为安徽省主要的流行毒株。15株PRV分离株的gITK基因序列较为保守,而gE、gC蛋白抗原表位区域氨基酸的突变可能导致其毒力及抗原性发生改变。部分PRV分离株与邻近地区PRV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可能与频繁跨省调运生猪、跨区引种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无乳链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 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普通PCR的方法,检测牛源无乳链球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和相关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并且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不同菌株的8种毒力基因的表达量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1)无乳链球菌对11种药物的敏感性达到了65%以上,其中敏感性最高的是氟苯尼考(92.4.%)和头孢噻呋(88.4%),对氨苄西林、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达到了50%以上,对磺胺异恶唑的耐药率也达到了45%以上。(2)无乳链球菌耐药基因gyrA、sul1ermB、ermC的检出率分别为100%、 86.67%、 93.3%、 33.3%,而ermA、sul2、sul3及parC 4种耐药基因未检出。(3)无乳链球菌毒力基因pavAcfb、fbsAbibAcspAsipiagAhylB的检出率为100%,rib检出率为13.3%,bca的检出率为53.3%,cyl E检出率为73.3%;未检测到baclmbscp B这三种毒力基因。(4)不同菌株之间毒力基因的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无乳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无乳链球菌毒力因子是宿主感染疾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新疆羊源STEC的耐药性和毒力情况,评价羊源STEC在羊产业链饲养阶段的风险。【方法】 从某规模化羊场随机采取2月龄羊的肛拭子样本,EC肉汤增菌后用MAC平板结合双重PCR(stx1,stx2)法分离鉴定STEC,用SMAC平板结合双重PCR(rfbEfliC)法分离鉴定E. coli O157:H7;用K-B法做9类18种药的敏感试验,并用PCR检测相应的耐药基因;用PCR检测STEC的毒力基因(eae,ehxA,hlyA,stx1a,stx1c,stx1d,stx2a等),并检测是否“Top Six”和E. coli O157:H7血清型。【结果】 被检的21只羊中,9只携带STEC(42.86%),其中1只羊还携带E. coli O157:H7;药敏试验显示仅有2株菌对头孢吡肟具有耐药性,对其他药均敏感;所有分离菌均携带stx1毒力基因,其毒力基因亚型以stx1a(60%)与stx1c(80%)为主,9株STEC不属于“Top Six”或O157血清型。【结论】 该场羊源STEC的携带率较高,主要携带致病力较弱的stx1,有E. coli O157:H7,但是没有“Top Six”血清群;该场羊源STEC对目前的抗菌素普遍敏感,反映了其良好的养殖环境和较少的抗生素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为鉴定从内蒙古通辽市某马术俱乐部发病及死亡赛马体内分离出的一株病原菌,本研究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动物致病性试验、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16S rRNA基因扩增、系统进化树分析及部分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生化特性符合蜡样芽孢杆菌的特性;其对克林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对头孢西丁、环丙沙星等药物中度敏感,对氨曲南、头孢唑林等药物耐药;16S 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蜡样芽孢杆菌序列同源性为10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分离株与蜡样芽孢杆菌等亲缘关系最近;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显示,8种潜在的毒力基因entFMcytKhblAhblChblDnheAnheBnheC均呈阳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为具有严重致病性的蜡样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