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非洲雏鸵鸟肠道各型杯状细胞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反应(AB/PAS)观察雏鸵鸟肠道杯状细胞的类型与分布。阿利新蓝(AB)将酸性黏多糖染为蓝色,雪夫试剂(PAS)将中性黏多糖染为红色。[结果]根据染色结果可将杯状细胞分为4种类型:Ⅰ型红色:PAS阳性,AB阴性;II型蓝色,AB阳性,PAS阴性;III型紫红色,PAS阳性强于AB阳性,IV型蓝紫色,AB阳性强于PAS阳性。在雏鸵鸟肠道内,以III型和IV型杯状细胞为主。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盲肠、结肠、直肠中杯状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大肠中杯状细胞数量明显比小肠中要多,直肠是含杯状细胞数量最多的肠段。[结论]以上结果表明,各型杯状细胞的分布与肠道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其分泌的黏液在机体消化与黏膜免疫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牦牛肠道黏膜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的分布特点与规律,本研究采用组织学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对牦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黏膜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的分布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牦牛肠黏膜有多量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分布,且分布不均匀。浆细胞在整个肠道以盲肠黏膜最丰富;肥大细胞在十二指肠黏膜分布最多;杯状细胞在直肠黏膜分布最多。超微结构显示,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沿核膜排列,胞浆中有丰富的内质网;杯状细胞呈高脚杯状,细胞顶端含有大量的分泌颗粒而膨大;肥大细胞呈椭圆形,胞质内充满高电子密度的大小不等的膜包颗粒。研究证明,牦牛肠道各段有规律的分布了丰富的浆细胞、肥大细胞与杯状细胞,显示牦牛肠道黏膜具有很强的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石蜡包埋、HE染色、常规切片对红瘰疣螈(Tylototriton verrucoosus Anderson)消化系统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红瘰疣螈的食管由上皮细胞、皱襞、黏膜下层、肌肉层、食管腺、杯状细胞、外膜、固有膜组成;胃由上皮细胞、黏膜下层、胃小凹、固有膜、肌肉层、胃腺组成;十二指肠、回肠、直肠由上皮细胞、皱襞、杯状细胞、肌肉层组成;消化道上皮细胞为单层柱状细胞,食管中有团泡状食道腺,黏膜层较厚,向内形成皱襞,有发达的单管状胃腺,肠中有丰富的杯状细胞,其中,十二指肠中的杯状细胞最少,回肠、直肠中的杯状细胞数目依次增多。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竹鼠消化管的特征,通过解剖、常规组织切片、HE染色方法对中华竹鼠进行消化管解剖及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中华竹鼠的胃为单室胃,呈U形;肠道较长,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直肠较细小,盲肠较粗大;消化管壁为4层结构,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胃、小肠、大肠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食道黏膜肌层较厚,胃、小肠、盲肠、结肠的黏膜肌层较薄。  相似文献   

5.
双团棘胸蛙的肠分为十二指肠、回肠、大肠和直肠.口腔顶壁为复层纤毛上皮,底壁为复层扁平上皮,食道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和肠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泄殖腔为复层扁平上皮.各段皱褶丰富,仅食道和胃本体有巨型的树枝状皱褶.口腔顶壁、食道、胃及泄殖腔有发达的腺体,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分布但杯状细胞丰富,其中大肠最少,直肠部最多.在口腔顶壁、食道及十二指肠均有丰富的巨型杯状细胞,胃各部及泄殖腔均无杯状细胞分布.  相似文献   

6.
灰雁胃肠道显微及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鸟类形态学资料,同时为灰雁消化生理的研究奠定基础。应用HE染色技术及透射电镜技术对成年灰雁胃肠道组织学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灰雁的胃腺上皮细胞内细胞器丰富,酶原颗粒数量较多;十二指肠绒毛较高,固有层肠腺密集且直径较大,电镜下观察,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排列紧密,长度大于肠道各段,柱状细胞胞质中线粒体极为发达,腺上皮有大量内分泌细胞分布;空肠微绒毛较短,排列疏松,杯状细胞数量较多;回肠柱状细胞胞质中的细胞器不发达,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更短,固有层的弥散淋巴组织发生聚集;盲肠和直肠的上皮细胞表面无微绒毛,杯状细胞和淋巴组织较多;直肠的肌层明显厚于肠道各段,肠腺直径较大,多呈圆形。实验结果表明,灰雁的胃腺细胞可能同时具有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双团棘胸蛙消化道解剖学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双团棘胸蛙的肠分为十二指肠、回肠、大肠和直肠.口腔顶壁为复层纤毛上皮,底壁为复层扁平上皮,食道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胃和肠均为单层柱状上皮,泄殖腔为复层扁平上皮.各段皱褶丰富,仅食道和胃本体有巨型的树枝状皱褶.口腔顶壁、食道、胃及泄殖腔有发达的腺体,肠的各段无多细胞腺体分布但杯状细胞丰富,其中大肠最少,直肠部最多.在口腔顶壁、食道及十二指肠均有丰富的巨型杯状细胞,胃各部及泄殖腔均无杯状细胞分布.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猪增生性肠炎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的变化情况.采用组织学方法,比较PCR检验阳性猪(获得胞内劳森氏菌特异性扩增产物)与阴性猪(无胞内劳森氏菌特异性扩增产物)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黏膜淋巴细胞、杯状细胞、肥大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变化.结果表明,阳性猪十二指肠、空肠黏膜上皮内每100个柱状细胞间淋巴细胞的数量同比阴性猪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特点。【方法】采集中国黄羽鹌鹑的食管、嗉囊、腺胃、肌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及直肠,常规方法制备石蜡切片,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treptavidin-boin-peroxidase complex,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SS细胞定位。【结果】SS细胞主要分布于腺胃及小肠各部位,其中以腺胃分布数量最高,十二指肠次之,空肠、回肠及直肠分布均较少;食管、嗉囊、肌胃及盲肠处均未发现有其分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腺胃SS细胞的分布数量显著高于肠道各部(P<0.05),而肠道各部位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S细胞的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三角锥形及梭形为主,多分布于腺胃腺叶内细胞之间、肠腺上皮细胞之间和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SS细胞的分布数量在雌雄鹌鹑各相应部位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形态特征相同。【结论】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SS细胞呈现由小肠头端向直肠尾端逐渐减少的分布趋势,在腺胃处分布数量最高,形态多为圆形、椭圆形、三角锥形及梭形,这可能与其消化道相应部位的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斑腿树蛙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无尾两栖类的消化道组织。[方法]采用解剖学与组织学方法研究斑腿树蛙的消化道。[结果]结果表明,斑腿树蛙消化道分为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消化道管壁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为复层柱状纤毛上皮,胃和肠都为单层柱状上皮。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皱褶最丰富。食道腺为复泡状腺,胃腺属于单管状腺。具有十二指肠腺,回肠和大肠无多细胞腺体。杯状细胞存在于食道、十二指肠、回肠和大肠中,但食道、十二指肠中较少,回肠和大肠中较为丰富。[结论]斑腿树蛙肌层均为平滑肌,内层环肌较厚,外侧纵肌较薄。  相似文献   

11.
应用RT—PCR方法,分别检测了CCL28在15d和30d龄仔猪胃肠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CCL28在15d龄猪的十二指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和30d龄仔猪的十二指肠上段、下段、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胃组织中有表达;在15d龄仔猪的十二指肠上段、空肠、胃组织中无表达,在回肠、结肠组织中表达弱;在30d龄仔猪的十二指肠、空肠、盲肠、胃组织中表达弱。CCL28的时空表达提示其与仔猪胃肠道黏膜组织的发育及在不同部位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单色光对肉雏鸡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色光对肉雏鸡小肠黏膜形态结构的影响,为阐明单色光影响肉雏鸡生长发育的作用机理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LED(Light-emitting diodes)灯作为光源,选用刚出壳AA肉公雏120羽,随机分为4组,分别提供红(660 nm)、绿(560 nm)、蓝(480 nm)和白(400~700 nm)4种光源,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人工光照光强度均为15 lx,光照时间23 h,试验期7 d;分别于0、7 d时每个重复随机选取1只,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肉鸡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的黏膜结构变化、杯状细胞数量以及空肠肠腺上皮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7日龄时,绿光组各项检测指标比其它光色组明显增高,与红光组相比,绿光组能够促进雏鸡空肠肠腺上皮细胞的增殖(115.5%,P<0.05),提高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上皮的杯状细胞数量(分别为71.8%,35.8%和27.2%,P<0.05),增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高度(分别为207.9,93.9和63.9 μm,P<0.05),黏膜厚度(分别为262.2,184.6和185.6 μm,P<0.05)以及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分别为18.9%,54.5%和77.8%,P<0.05)。【结论】在15 lx光强度下,肉鸡生长早期(0~7 d)选用绿光照明,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肉鸡小肠黏膜结构,提高小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从而促进肉鸡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应用定量组织学方法对0、3、20、40、43、45、46、47、50、53、56和60 d玉山黑猪的十二指肠近端、远端、空肠及回肠的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玉山黑猪各小肠段的绒毛密度出生时最大,随着日龄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断奶后2 d密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在0~60 d各小肠段的绒毛高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十二指肠近、远端绒毛于20 d高度达到最大,空、回肠绒毛于3 d达到最高;在0~60 d各段小肠绒毛的宽度变化差异极显著,其中十二指肠绒毛宽度于40 d达到最宽,空、回肠绒毛宽度于43 d达到最宽。断奶对绒毛密度、高度、宽度等指标有短暂的影响,但2~3 d后就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月龄羊驼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不同月龄羊驼的小肠肥大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分布规律,本实验分别选择3月龄、12月龄的各3头羊驼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利用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得出结果:随年龄增长,羊驼十二指肠肥大细胞数量增多,空肠和回肠肥大细胞数量则减少,十二指肠、空肠肥大细胞数量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回肠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未达极显著(P>0.01);3月龄羊驼十二指肠、回肠之间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回肠、空肠之间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未达极显著(P>0.01);12月龄羊驼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之间的肥大细胞数量差异极显著(P<0.01)。以上结果显示:不同发育阶段的羊驼小肠肥大细胞数量与年龄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观察应激状态下孕早期母鼠摄食量、体重以及小肠组织学结构的变化,探究应激对孕鼠消化能力的影响,以期揭示应激对妊娠的影响机制。以妊娠早期孕鼠为研究对象,束缚制动方法建立制动应激模型,每天1次,每次4h,于妊娠3、5和7d取材,记录食物摄取量和体重变化,应用PAS染色和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应激对孕鼠妊娠早期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杯状细胞及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制动应激组孕鼠食物摄取量和体重均出现显著下降,在E3d、E5d和E7d食物摄取量分别下降了15%、11%和19%,体重分别下降了71%、90%和105%;应激组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绒毛高度、杯状细胞数量和肠腺上皮细胞中的PCNA阳性细胞率均出现显著降低。制动应激显著抑制孕鼠的肠黏膜组织生长发育,可能由此降低孕鼠的消化能力,从而不利于妊娠发生。  相似文献   

16.
应用RT-PCR的方法,分别检测了CCR10(CCL28受体)在15d和30d仔猪胃肠道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表明,CCR10在15d仔猪的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胃和30d仔猪的十二指肠下段、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直肠、胃组织有表达;15d仔猪的十二指肠下段、直肠组织中无表达,空肠、盲肠、胃组织表达较少;30d仔猪的十二指肠上段组织无表达,十二指肠下段、直肠和胃组织表达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