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沼肥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浙江省各地取样的沼液沼渣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 17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沼渣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平均值为947.6 mg·kg-1, 80%的沼渣游离氨基酸总量在930.4~1 359.3 mg·kg-1,平均值为1 151.0 mg·kg-1,原水中游离氨基酸很少,平均值为83.9 mg·kg-1,而沼液比原水中的游离氨基酸更少,平均值仅为8.4 mg·kg-1。  相似文献   

2.
采用调查采样及室内测试分析方法,研究了江苏省不同地区不同原料4个有代表性堆肥厂商品有机肥料中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状况。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商品有机肥中Cr含量为23.98~41.60 mg·kg-1,As含量为5.75~11.70 mg·kg-1,Cd含量为0.59~3.10 mg·kg-1,Pb含量为6.24~9.52 mg·kg-1,Cu含量为54.73~80.56 mg·kg-1,Zn含量为358.88~569.27 mg·kg-1,Ni含量为15.22~21.03 mg·kg-1,Mo含量为3.23~3.85 mg·kg-1。与国内外相关商品有机肥标准比较,仅以药渣为原料的1个有机肥产品Cd、Zn含量超标,其他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3个有机肥产品重金属含量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表明江苏省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生产的商品有机肥产品重金属含量总体水平较低,有机肥产品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3.
利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余杭区3个蔬菜基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3个蔬菜基地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为Cr14.6~39.5mg·kg-1,Ni8.9~30.4mg·kg-1,Pb18.9~29.5mg·kg-1,As5.38~9.67mg·kg-1,Hg0.060~0.330mg·kg-1,Cd0.12~0.52mg·kg-1。土壤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Pi)平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d>Ni>Hg>Cr>As>Pb。总体来看,余杭区蔬菜基地部分土壤污染程度尚好。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的32个分布地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立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pH值、土壤类型、土壤有机质和土壤中大量元素、微量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0个分布地土壤类型属于黄壤,2个属于紫色土;46.9%的土壤pH值在4.5~5.5,是茶树最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21.9%的土壤pH值小于4.5,土壤酸化较重;31.3%的土壤pH值在5.5~7.0。分布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范围分别在11.01~162.62 g·kg-1、0.05~8.13 g·kg-1、0.02~4.03 g·kg-1、24.81~456.01 mg·kg-1、3.89~84.04 mg·kg-1、27.31~516.67 mg·kg-1;多数分布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较高,有效钾、有效磷含量较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乏或过量,交换性铝、交换性镁、交换性钙、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含量范围分别在0.08~8.80 cmol·kg-1、0.18~4.05 mg·kg-1、0.86~10.46 mg·kg-1、5~142.5 mg·kg-1、0.24~9.88 mg·kg-1、0.27~12.04 mg·kg-1。  相似文献   

5.
以甜柿品种‘太秋’(Diospyros kaki Thunb.‘Taishuu’)和涩柿品种‘小方柿’(Diospyros kaki Thunb.‘Xiaofangshi’)为试材,探讨了内源多胺形态、种类和含量在柿果实和萼片发育中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后10 d,甜柿果实游离态亚精胺(Spd)和精胺(Spm)含量显著高于涩柿,游离态腐胺(Put)、束缚态Put、Spd和Spm含量显著低于涩柿;柿果实和萼片中能够检测出Put、Spd、Spm和己二胺(Hex)4种游离态多胺和Put、Spd、Spm、戊二胺(Cad)和Hex 5种束缚态多胺,未能检测出游离态Cad的存在;去除萼片能够显著降低甜柿果实中束缚态Put、Spd和Cad含量,抑制甜柿果实生长,表明萼片对果实多胺代谢具有调节作用,而束缚态Cad则可能是产生这种调节作用的关键多胺。  相似文献   

6.
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对湖南省主要茶叶产区的绿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和茉莉花茶中铜(Cu)、锌(Zn)、硒(Se)、钒(V)、铬(Cr)、钴(Co)、镍(Ni)、砷(As)、镉(Cd)、铅(Pb)的含量进行测定, 对照GB 276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NY 659-2003《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和NY/T 288-2018《绿色食品 茶叶》, 结合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茶叶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 所测茶叶样品中Cu、Cr、As、Cd和Pb含量均在国标限量范围内, 1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为Zn(39.15 mg·kg-1)>Cu(17.75 mg·kg-1)>Ni(7.77 mg·kg-1)>Pb(0.62 mg·kg-1)>Co(0.56 mg·kg-1)>Cr(0.36 mg·kg-1)>V(0.21 mg·kg-1)>As(0.08 mg·kg-1)>Se(0.07 mg·kg-1)>Cd(0.059 mg·kg-1)。茶叶中Cu的单项污染指数最高, 为0.592。所采茶叶样本中, 红茶的综合污染指数最高(0.648), 小于0.7, 整体来看, 所有茶叶样本均属于安全等级, 处于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7.
热处理减轻柿果冷害与内源多胺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热处理后柿果冷藏及成熟期间果实冷害指数、果皮细胞膜透性和 4种内源多胺 :腐胺 (cadaver ine,Cad)、精胺 (spermine ,Spm)、亚精胺 (spermidine ,Spd)、尸胺 (putrescine ,Put)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热处理可减轻柿果的冷害 ,降低果皮电子渗透率 ,增加Spm、Spd和Put含量 ,对Cad含量则无明显影响。热处理减轻柿果冷害与果实内源多胺的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辉  李文凤  赵盈盈  张井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1):2118-2119
为研究猪饲料中重金属元素在猪肉及猪体各内脏中的残留状况,利用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测温州市不同生猪养殖场中生猪各生长期饲料中铜、锌含量,以及生猪屠宰后铜、锌在猪肉及各器官中的残留。结果表明,28~105d时,猪饲料中铜含量较高,最高为239.39mg·kg-1;28~78d时,猪饲料中锌含量较高,最高为468.46mg·kg-1;生猪出栏前,饲料中铜、锌含量均有所下降;生猪屠宰后,猪肉及各内脏铜、锌残留量不一,其中肝脏中铜含量较高,达23.35mg·kg-1,其次为猪肾、猪心和猪血,分别为2.82、2.36、1.29mg·kg-1,其他各部位铜含量均低于1mg·kg-1,猪肝脏中锌含量最高,为68.54mg·kg-1,其次为猪肉、猪肾、猪心,残留量分别为27.39、21.96、21.06mg·kg-1。本研究旨在为食品中铜、锌限量卫生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组配改良剂对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萝卜为实验材料,通过盆栽方法研究了施用不同浓度组配改良剂(0、600、900和1 200 mg·kg-1)对800、1 200 mg·kg-1两种浓度铅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微生物种群数量、萝卜肉质根铅积累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900 mg·kg-1组配改良剂后,800、1 200 mg·kg-1两种浓度铅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21.32%和25.35%,且显著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但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施用900 mg·kg-1组配改良剂可使两种浓度铅处理下萝卜肉质根的铅含量分别降低20.35%和27.69%,并显著提高萝卜肉质根维生素C、可溶性糖含量和干物质量。说明组配改良剂可显著提升铅污染土壤萝卜的食用安全性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0.
为系统评价呋虫胺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研究其对蜜蜂、家蚕、斑马鱼、蚯蚓和鹌鹑等5种环境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呋虫胺对蜜蜂48 h的LD50为0.156 μg·蜂-1,对家蚕96 h的LC50为1.26 mg·L-1,对斑马鱼96 h的LC50为1.55 mg·L-1,对蚯蚓14 d的LC50为3.40 mg·kg-1,其毒性等级分别为高毒、高毒、高毒和中毒。呋虫胺对鹌鹑7 d的LD50为大于323 mg·kg-1,评估其毒性为低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明确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状况及其分布差异,为区域作物合理施硫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吉林省不同生态区8种主要土壤类型的232个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有效硫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不同类型土壤有效硫含量差异,并建立土壤有效硫和有机质、全氮的相关关系。【结果】 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为5.8—40.7 mg·kg-1,均值为18.1 mg·kg-1,所有样本中缺硫和潜在缺硫的比例分别为27.2%和20.7%。空间分布上,土壤有效硫含量总体呈自东向西逐渐下降趋势,相应的缺硫发生率自东向西逐渐上升。东、中、西三大生态区的土壤有效硫含量均值(缺硫或潜在缺硫发生率)分别为22.3 mg·kg-1(24.2%)、18.1 mg·kg-1(40.0%)和14.3 mg·kg-1(75.6%)。主要分布于东部湿润山区的白浆土、暗棕壤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22.1和22.0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样本分别占15.2%和28.3%;中部半湿润平原区的黑土、冲积土和草甸土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18.8、17.1和16.2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样本占比分别为37.9%、63.5%和55.5%;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的黑钙土、风沙土和盐碱土有效硫含量均值分别为11.9、14.0和13.9 mg·kg-1,缺硫或潜在缺硫风险较高,分别占比73.6%、73.3%和75.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均呈显著的对数相关关系,随着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含量增加,土壤有效硫含量也随之提升。【结论】 吉林省旱地土壤有效硫含量在不同区域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硫素缺乏现象也较为普遍,47.9%的土壤样本存在缺硫或潜在缺硫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风沙土、盐碱土和黑钙土缺硫风险较高,在土壤培肥和作物管理中应注重硫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QuEChERS-LC-MS/MS测定芹菜中吡虫啉和唑螨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芹菜根、茎、叶中吡虫啉、唑螨酯残留的QuEChERS-LC-MS/MS分析方法,采用QuEChERS方法对样品进行提取和净化,通过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LC-MS/MS)测定样品中吡虫啉、唑螨酯残留。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为0.05~1.00 mg·kg-1时,吡虫啉在芹菜根、茎、叶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15%~103.48%,RSDs为1.40%~9.97%;唑螨酯在芹菜根、茎、叶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35%~100.42%,RSDs为2.01%~6.95%。吡虫啉、唑螨酯的检出限(LODs)分别是0.120、0.015 μg·kg-1;吡虫啉在芹菜根、茎、叶的定量限(LOQs)分别为1.65、0.87、1.08 μg·kg-1;唑螨酯在芹菜根、茎、叶的LOQs分别是1.24、0.75、0.78 μg·kg-1。该方法操作简单,回收率、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适合实验室大量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我国北方麦区监控施钾下小麦产量与养分吸收分配变化与土壤速效钾的关系,为节约钾资源,实现小麦丰产优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0年在我国北方麦区43个地点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土壤速效钾水平下监控施钾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籽粒氮磷钾含量及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北方麦区农户小麦施钾不足和过量问题同时存在。小麦产量随土壤速效钾含量升高显著增加,在土壤速效钾含量150—180 mg·kg-1时,小麦产量达到最高,为6 340 kg·hm-2。土壤速效钾过高并不能持续提高小麦产量,当土壤速效钾含量>180 mg·kg-1时,小麦产量显著降低,平均为5 409 kg·hm-2。与农户施肥相比,在土壤速效钾含量<90、90—120、120—150和>180 mg·kg-1时采用监控施肥技术增加了钾肥用量,在速效钾含量150—180 mg·kg-1时减少了钾肥用量,各土壤速效钾水平下采用监控施肥技术施用钾肥均提高了小麦产量,且在速效钾含量<90和>180 mg·kg-1时显著增产。土壤有效磷含量>30 mg·kg-1时,土壤速效钾含量120—150或>180 mg·kg-1时,不施钾肥小麦产量有降低的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升高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氮含量,农户施肥和监控施肥处理的籽粒氮磷钾含量无显著变化,速效钾含量>180 mg·kg-1时不施钾肥的小麦籽粒磷钾含量显著降低。速效钾含量>150 mg·kg-1时,监控施肥的钾肥偏生产力与钾肥吸收效率较农户施肥显著提高。【结论】在北方麦区,土壤速效钾含量150—180 mg·kg-1时,合理施肥可使小麦产量达较高水平,但当土壤有效磷较高,超过30 mg·kg-1时,不施钾肥小麦有减产风险。应根据土壤速效磷钾和小麦产量水平监控施肥,合理确定钾肥用量,实现北方麦区小麦丰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川北植烟区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状况及分布特征,对广元市228份植烟土壤有效铁、锰、铜、锌、钼及硼含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在不同植烟区域、土壤类型及海拔段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川北植烟区土壤有效铁总体上处于丰富或极丰富水平,平均含量为65.42 mg·kg-1;有效锰、铜及钼总体上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平均含量分别为31.79、1.65和0.15 mg·kg-1;有效锌和有效硼总体处于缺乏或极缺乏水平,平均含量分别为0.90和0.19 mg·kg-1。土壤有效铁、锰、铜、钼平均含量在旺苍县较高,而有效锌和硼在剑阁县较高。有效铁平均含量在黄壤较高,有效锰、锌、钼在黄棕壤较高,而有效铜和硼在潮土较高。有效钼和硼平均含量在各海拔段无明显差异,有效锰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有效铜和锌在高海拔处(1 100 m)较高,而有效铁在低海拔处(500~700 m)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研究我国北方八省区不同土壤有效磷水平和施磷量条件下小麦产量和籽粒锰含量的变化规律,为提高小麦产量、调控小麦锰营养水平和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2019年在我国北方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黑龙江8个省区的34个地点布置田间试验,设置农户施肥、监控施肥和监控无磷3个处理,研究北方八省区小麦的产量和籽粒锰含量及不同土壤有效磷水平下监控施磷及不施磷对小麦产量和籽粒锰含量的影响。【结果】在我国北方八省区,小麦产量平均为6 066 kg·hm-2,籽粒锰含量平均为42 mg·kg-1。籽粒锰含量<32 mg·kg-1的试验点占8.8%,>44 mg·kg-1的占36.8%,籽粒锰含量偏高的问题应引起注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小麦产量和籽粒锰含量均显著提高,有效磷含量20—30 mg·kg-1时小麦产量最高,有效磷含量>40 mg·kg-1时籽粒锰含量最高。监控施肥与农户施肥处理相比,其磷肥用量平均降低了45.4%,但两者产量分别为6 358和6 222 kg·hm-2,籽粒锰含量分别为42.8和43.6 mg·kg-1,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壤有效磷水平下,监控施肥处理的小麦产量均无显著降低;土壤有效磷<10 mg·kg-1时,不施磷肥降低了小麦籽粒锰含量,也降低了产量,而监控施肥仅降低了籽粒锰含量;其他土壤有效磷水平下,监控施肥均不降低籽粒锰含量。土壤有效锰含量亦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提高而升高,小麦籽粒锰含量与土壤有效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为实现小麦高产和适宜的籽粒锰含量,土壤有效磷应维持在20—30 mg·kg-1;采用监控施肥技术科学优化施磷,不会降低小麦产量,但当土壤有效磷含量<10 mg·kg-1,不施磷肥虽能降低小麦籽粒锰含量,但存在小麦减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随机选择32周龄、体质量1.6 kg的蛋鸡80羽进行试验,在饮水中分别添加159 mg·L-1(标签推荐最高剂量)和79.5 mg·L-1的磺胺间甲氧嘧啶,连续用药5 d,分别作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停药后收集鸡蛋样品。鸡蛋样品采用QuEChERS方法进行前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鸡蛋样品中磺胺间甲氧嘧啶的残留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发现,高剂量组在休药后第1、3、5、10、16、20、24天鸡蛋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量分别为2 497.3、220.1、38.9、6.0、1.3、0.5、0.1 μg·kg-1,低剂量组在休药后第1、3、5、10、16天鸡蛋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量分别为694.3、45.2、15.5、1.5、0.1 μg·kg-1。磺胺间甲氧嘧啶在鸡蛋中的消除速率为0.4~0.6 μg·kg-1·d-1。高、低剂量组分别在停药后第5天和第3天鸡蛋中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如采用标签推荐最高剂量,建议休药期控制在5 d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新鲜豇豆为试材,研究100、200、300、400 mg·L-1 丙二酸处理的豇豆在(8±2) ℃贮藏期间锈斑指数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12 d后,丙二酸处理的豇豆锈斑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200、300 mg·L-1 丙二酸处理效果最好;丙二酸处理的失重率始终低于对照,300 mg·L-1 丙二酸处理显著低于对照;贮藏9 d时,丙二酸处理的豆荚、豆粒可溶性蛋白含量始终高于对照,贮藏12 d时,300 mg·L-1丙二酸处理的豆荚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高于对照68.49%,豆粒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对照6.42%;贮藏期间豇豆的叶绿素、维生素C含量呈下降趋势,300 mg·L-1丙二酸处理组始终高于对照;豇豆豆荚、豆粒的可溶性糖含量在贮藏期间迅速下降,200、300 mg·L-1丙二酸处理豆荚可溶性糖含量始终高于对照;豇豆的纤维素含量呈上升趋势,300 mg·L-1丙二酸处理豇豆纤维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豇豆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贮藏期间,丙二酸处理的PPO活性始终低于对照;所有处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在第6天达到峰值然后下降,300、400 mg·L-1丙二酸处理在贮藏期间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一直比较平稳。不同浓度丙二酸处理通过抑制豇豆锈斑指数增加,延缓失重率、纤维素含量、PPO活性的升高和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降低,保持较高水平的POD活性清除自由基,来维持豇豆采后品质,从而提高豇豆采后保鲜效果;综合比较4个丙二酸浓度处理,以300 mg·L-1 丙二酸处理豇豆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在苏北沿海滩涂上种植甘薯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3个盐分梯度的盐碱土上进行甘薯栽培试验,研究甘薯在不同盐分土壤下生长性状的差异以及甘薯种植对土壤盐分、养分、土壤微生物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盐分的增加,甘薯生长受到抑制,但在2.0~3.1 g·kg-1土壤盐分水平下,甘薯生长性状与1.0~2.0 g·kg-1盐分下差异不显著,说明甘薯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3.1~4.8 g·kg-1土壤盐分下甘薯各项生长指标显著下降,说明甘薯已受到严重的盐胁迫。随着甘薯生长进程,土壤盐分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1.0~2.0、2.0~3.1 g·kg-1盐分的土壤的呼吸强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甘薯收获后,其土壤呼吸强度依然高于甘薯种植前。在甘薯生长期内,土壤全氮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先升后降,土壤全钾含量先降后升。土壤盐分越大,土壤微生物碳含量越低,随着甘薯生长进程,1.0~2.0、2.0~3.1 g·kg-1土壤盐分下,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甘薯具有一定的耐盐性。在苏北沿海滩涂上种植甘薯可降低土壤盐分,促进微生物繁殖,提高土壤养分,尤以对盐分含量为1.0~2.0、2.0~3.1 g·kg-1的盐碱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