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形态学分类鉴定的基础上,结合18S和28S核糖体(r DNA)序列分析方法,对采自山西介休市枣树根际土样中的线虫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雌虫热杀死后呈J型或C型,体长3 480~4 366μm,唇区明显缢缩,齿尖针70~82μm,导环距头前端31~34μm,阴门位于体中部,尾短,圆锥形;雄虫未发现;1龄幼虫的替代口针插入齿托内部,尾短,圆锥形,齿尖针44μm,替代口针长度52μm。其鉴定代码为A23-B1-C23-D4-E1-F2-G23-H23-I1-J2-K6。系统发育研究表明,试验种群的18S和28S区序列与Longidorus pinus相应序列(18S:MF674014~MF674015;28S:MF674016~MF674019)在同一进化枝上,置信度分别达100%和96%。通过形态和分子特征,将该种群鉴定为Longidorus pinus Xu,Ye,Wang&Zhao,2018。Longidorus pinus在枣树上首次报道,枣树为该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2.
2010—2013年在昆虫病原线虫调查中,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园采集土样,利用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诱集,获得1个小杆类昆虫病原线虫种群(华农种群HN)。该线虫雌虫的形态符合Oscheius myriophila的原始描述,测量值中除虫体宽度(70~123 vs 57~70 μm)和口腔宽度(5~8 vs 4.5 μm)更宽、尾更长(138~188 vs 108~135 μm)外,其余特征值均在该种原始描述的范围内;用HN种群的18S和28S r DNA序列进行Blast搜寻和比对,结果表明该种群18S序列与GenBank中的O.myriophila(AY602176)的相似度高达99%(1512/1514=99%),28S序列与O.myriophila(U81588)的相似度达100%(609/609=100%)。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HN与Gen Bank中的多个O.myriophila种群以高置信度聚在相同的Insectivorus 支系。综合形态学和18S和28S rDNA序列特征,确定华农种群HN为Oscheius myriophila。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高羊茅FaGF14-B和FaGF14-C基因并进行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为后续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高羊茅转录组学测序获得的FaGF14-B和FaGF14-C基因序列片段为模板,利用3'RACE和5'RACE方法从高羊茅中扩增出FaGF14-B和FaGF14-C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FaGF14-B和Fa GF14-C,并进行核酸序列分析、基因编码蛋白分析、蛋白保守结构域分析、系统进化树分析与差异表达分析。[结果]FaGF14-B基因序列cDNA全长1 548 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449~1 228 bp),编码蛋白为260个氨基酸;FaGF14-C基因序列c DNA全长1 250 bp,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RF,66~848 bp),编码蛋白含有261个氨基酸;GF14-B和GF14-C蛋白都具有典型的14-3-3蛋白结构域,二级结构包含9个保守的α-螺旋及不保守的N-末端和C-末端。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高羊茅Fa GF14-B和FaGF14-C与禾本科植物GF14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位于在同一个进化支上,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FaGF14-B和FaGF14-C基因应答氮胁迫处理。[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筛选抗低氮胁迫相关基因、创制耐低氮的牧草新种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从江苏省泰州地区水稻根结组织中分离获得单一种群的寄生线虫,其雌虫、雄虫和二龄幼虫的de-Man形态学特征与已报道的拟禾谷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基本一致。应用ITS-rRNA和28S rRNA D2-D3扩展区分子标记PCR扩增分别获得579 bp和766 bp条带,其序列与M.graminicola台湾、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区部分分离群体的相似度均达99%。贝叶斯系统发育树显示,M.graminicola江苏分离群体与供试的其他种群均位于同一进化分支。M.graminicola江苏分离群体的鉴定结果表明,该线虫从南至北开始向中国其他稻区扩展蔓延,因此亟待采取相关措施以防止水稻根结线虫病的大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对采自山西绿豆根际的孢囊线虫进行种类鉴定,并测定孢囊线虫对绿豆的致病性。[方法]将绿豆根际孢囊线虫进行分离、观察和测量,采用通用引物对其28S、ITS和COI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利用Geneiou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并采用人工接种方法测定孢囊线虫的致病性。[结果]孢囊呈柠檬形,初期白色,后期褐色或黄褐色;阴门锥明显,两侧双半膜孔型,阴门裂35.9~48.7μm,膜孔长39.7~42.4μm,膜孔宽28.0~36.3μm,下桥89.2~97.8μm,有明显的泡状突。二龄幼虫呈蠕虫形,体长401~456μm,口针长21.5~25.0μm,尾部圆锥形,透明尾长19~31μm。该种群的形态特征和测量值与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一致。基于ITS+28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本试验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和苜蓿孢囊线虫(H. medicaginis)位于同一分支上,置信度达100%。基于COI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本试验种群与大豆孢囊线虫(MK093154,MK093153,KY775596和MN720172)位于同一分支上,置信度达100%。将孢囊线虫回接到健康绿豆上可引起植株发病,并在根部形成孢囊。[结论]将绿豆根际分离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H. glycines Ichinohe,1952),该孢囊线虫回接到健康绿豆可侵染致病并形成孢囊,这是首次在中国发现大豆孢囊线虫在田间侵染绿豆。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寄生于柑橘与杉木2种寄主的柑橘半穿刺线虫种群的rDNA-ITS区(ITS1-5.8S-ITS2)及形态变异进行研究,分析种群间遗传多态性及其亲缘关系.[方法]对采自中国3个省份(福建、四川、贵州)柑橘产区的21个柑橘半穿刺线虫种群(柑橘种群)及福建省杉木林区的6个柑橘半穿刺线虫种群(杉木种群)的ITS区进行PCR扩增、克隆与测序,通过相关软件进行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分析;对3个柑橘种群及1个杉木种群进行形态特征测计分析.[结果]柑橘半穿刺线虫的柑橘种群与杉木种群相比,ITSI序列相似性为93.2%-99.3%,ITS2序列相似性为92.4%-100%;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所有杉木种群与福建省部分柑橘种群处于同一进化主分枝.4个柑橘半穿刺线虫种群间部分测量值存在显著差异,补充描述了种群内二龄幼虫尾部形态变异类型.[结论]柑橘半穿刺线虫柑橘种群和杉木种群在rDNA-ITS序列相似性高,序列差异不能用于种群的区分;杉木种群与福建部分柑橘种群在进化上可能有相同的地理起源.种群间部分测量值的显著差异及二龄幼虫尾部变异应属于种群正常变异.  相似文献   

7.
以‘秦美’猕猴桃为试材,分离纯化在贮藏过程中引起腐烂的主要病原真菌。采用形态学观察及核糖体rDNA-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分析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腐烂猕猴桃中共分离出5株致病菌,对ITS区序列测序结果经GenBank数据库BLAST比对,A的ITS序列与Trichothecium roseum(EU552162.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100%;B的ITS序列与Fusarium tricinctum(AB587078.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C的ITS序列与Penicillium expansum(AF330635.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D的ITS序列与Colletotrichum boninense(KF819619.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E的ITS序列与Botrytis elliptica(KJ638600.1)同一分支,支持率达100%。由形态学及ITS区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最终鉴定A为粉红聚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B为镰刀菌属(Fusarium tricinctum),C为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D为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boninense),E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5种病原真菌中灰葡萄孢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8.
2013年2月从宁波口岸进境的日本鸡爪槭(Acer palmatum)树木根际介质中检测到1种短体线虫,由于短体属线虫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可对多种作物造成危害引起根腐病,因此对该种线虫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旨在为中国口岸植物检疫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形态学特征鉴定的方法将该线虫群体初步鉴定为日本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japonicus Ryss,1988),其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唇区有3个浅环,第1个唇环前端凸出;口针长而粗壮;阴门位置靠后,V值为84.0~88.7;受精囊内无精子;后阴子宫囊短,长度为12.4~21.5μm;尾细长,末端光滑。结合核糖体DNA的ITSRFLP图谱特征以及ITS区及28S-D2/D3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群体为日本短体线虫。结论:日本短体线虫是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线虫,目前国内尚无分布的报道,这是中国口岸首次截获。  相似文献   

9.
2013年2月从宁波口岸进境的日本鸡爪槭(Acer palmatum)树木根际介质中检测到1种短体线虫,由于短体属线虫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可对多种作物造成危害引起根腐病,因此对该种线虫进行了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旨在为中国口岸植物检疫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形态学特征鉴定的方法将该线虫群体初步鉴定为日本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japonicus Ryss,1988),其主要形态鉴别特征为:唇区有3个浅环,第1个唇环前端凸出;口针长而粗壮;阴门位置靠后,V值为84.0~88.7;受精囊内无精子;后阴子宫囊短,长度为12.4~21.5μm;尾细长,末端光滑。结合核糖体DNA的ITSRFLP图谱特征以及ITS区及28S-D2/D3区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群体为日本短体线虫。结论:日本短体线虫是中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线虫,目前国内尚无分布的报道,这是中国口岸首次截获。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江西婺源县孢囊线虫调查中,从大豆根及根际土壤中采集到一个孢囊线虫群体,其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与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其形态学和分子特征以及寄生性等进行详细研究,以明确其种类及对豆科作物寄生性,为病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婺源县采集的大豆根及根际土样,用筛淘法分离孢囊,大豆根系上的孢囊用直接解剖法获取。用浅盘法分离根际土样中的2龄幼虫和雄虫。选取具典型特征的饱满孢囊制作阴门锥切片,浅盘法分离的2龄幼虫和雄虫制作永久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孢囊、2龄幼虫和雄虫的形态特征,并进行形态特征测量。采用两对植物线虫通用引物AB28和TW81以及D2A和D3B分别扩增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和28S大亚基D2-D3区段,经序列测定,用MEGA软件采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method)构建该线虫群体与孢囊线虫属其他种群的ITS和LUS D2-D3系统进化树,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在温室内采用盆栽人工接种的方法,测定江西孢囊线虫群体对11种豆科作物的寄生性,同时测定国内40个大豆栽培品种对该孢囊线虫的抗病性。【结果】形态学观察和特征值测量结果表明,从江西婺源大豆上采集的孢囊线虫群体,其孢囊形态、2龄幼虫以及雄虫的形态特征与野生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sojae)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ITS序列(MG859982)比对发现其与野生豆孢囊线虫ITS序列(KU160510和KU160512)的同源性为99%和98%,而与大豆孢囊线虫ITS的同源性仅为81%(KY794762.1)。D2-D3序列(MG859981)与野生豆孢囊线虫(KU160511)相似度最高,为99%。序列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以ITS序列与D2-D3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的结果相一致,江西孢囊线虫群体与野生豆孢囊线虫分布在同一支,节点支持率为100%,而与大豆孢囊线虫聚在另一个分支中。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果,将江西婺源大豆上的孢囊线虫群体鉴定为野生豆孢囊线虫,系中国新记录种。寄生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参鉴的11种豆科作物中,野生豆孢囊线虫的2龄幼虫能在大豆和相思豆(红豆)上侵染和繁殖,完成生活史;虽然能侵染豇豆、豌豆、扁豆、绿豆、赤豆、刀豆、菜豆和苜蓿8种作物根系,但不能完成生活史。测定的40个大豆栽培品种中,19个高感、11个中感、5个中抗、5个高抗。【结论】在我国江西婺源新发现的一种寄生于大豆的孢囊线虫为野生豆孢囊线虫,系中国新记录种;人工接种条件下相思豆(红豆)也是野生豆孢囊线虫的寄主,40个大豆栽培品种中30个对该孢囊线虫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栽培植物线虫种类的鉴定(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Hoplolaimidae(纽带科) 1.Basirolaimus Shamsi,1979(基狭纽带线虫属),隶属于Hoplolaiminae(纽带亚科)。1)Basirolaimus indicus(Sher,1963)Shamsi,1979 ♀♀(8)L=980-1200μm a=27-30 b=8-10 b′=6.1-8.0 c=35-40V=52-57% ST=32-36μm ♂(1)L=1040μm a=32 b=9.5 b′=6.8 c=35 c′=1.4 ST=33μm sp.=34μmG=20μm 雌虫:大型虫,体呈圆筒状,稍向腹面弯曲,体环粗,宽1.5-2.0μm。侧线2条,侧带内及其外围有不规则的断续纵纹。唇区半圆形,缢缩明显(图6:1),14-16μm宽,7—9μm高,具有3-4个唇环。唇区常有不规则稍斜生的纵纹,形成大小不均匀的网格,唇基片上有纵纹7-12条。头架强壮并硬化,常呈黄色。口针强大,基部球呈郁金香花瓣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线粒体COI基因全序列为分子标记分析了台湾光唇鱼(Acrossocheilus paradoxus)和武夷光唇鱼(A. wuyiensis)的物种有效性。光唇鱼属6个种76尾样本的COI基因全序列共获得21个单倍型,采用最大简约法(MP)、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台湾光唇鱼和武夷光唇鱼构成单系群。K 2-P遗传距离分析显示台湾光唇鱼与武夷光唇鱼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853%,远小于COI条形码在物种间的2%遗传距离阈值。以ASAP物种界定法分析结果显示台湾光唇鱼和武夷光唇鱼为同一物种。因此,闽江分布的武夷光唇鱼与台湾光唇鱼应为同一物种,武夷光唇鱼为台湾光唇鱼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传入中国的香蕉穿孔线虫群体间的遗传差异,分析其亲缘和进化关系,明确中国香蕉穿孔线虫的来源和传入途径,分别扩增了多雌繁殖群体和相应种群的单雌繁殖群体后代rDNA-ITS,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其遗传变异,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其亲缘和进化关系。结果表明:供试香蕉穿孔线虫20个种群的rDNA-ITS序列大小为705~713bp,序列同源性比较高,相似性在95%以上,序列变异率为0~7.5%;各群体ITS1和ITS2序列大小分别为273~276bp和151~152bp,各种群间的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98.58%和98.35%以上;单雌繁殖群体与相应的多雌繁殖群体的序列相似性非常高,有8个种群的2个繁殖群体序列相似性达到100%,其他种群的2个繁殖群体序列相似性达97%以上;基于ITS序列构建穿孔属线虫的系统发育树说明,所有香蕉穿孔线虫聚在一个大枝,分成4小分枝,其中寄主为红掌的RsW种群单独聚为一枝,遗传距离较远,寄主为绿宝石的RsH遗传距离相对其他种群也较远,寄主分别为天鹅绒竹芋和孔雀竹芋的RsP和RsS种群的遗传距离则相对较近,这说明传入中国的香蕉穿孔线虫种群可能直接来源是欧洲的竹芋科和天南星科观赏植物,而前者的最初来源可能是苏丹的香蕉,后者的最初地理来源较复杂。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不同地区杜仲rDNA的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克隆测序法,对分布于中国不同地区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核糖体DNA的ITS区(包括ITS-1,5.8S和ITS-2)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杜仲植物的ITS区序列总长度为587-589 bp,长度变异仅为2 bp,其中ITS-1区为218~219 bp,在ITS-2区为205~206 bp,5.8SrDNA均为164bp,且高度保守,无变异位点.采用DNASTAR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杜仲样品同源性均在96.9以上.根据ITS序列特征构建的系统树,来自同一地区的样  相似文献   

15.
周口地区大叶黄杨白粉病菌的鉴定和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周口地区的大叶黄杨白粉病菌进行了显微形态、核糖体DNA转录间隔区(ITS)及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病菌分生孢子呈圆柱形或椭圆形,无支链;ITS序列与来自日本和阿根廷的Erysipheeuonymi-japonici的ITS序列聚在一个进化枝上。表明来自河南周口地区的白粉病属于E.euonymi-japonici,与日本和阿根廷的E.euonymi-japonici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6.
2010—2011年期间,在小麦扬花抽穗期对山西省不同地区小麦上的孢囊线虫进行系统调查,对主要群体的线虫形态学(包括孢囊和2龄幼虫)进行显微观察、测量和描述,并分析其rDNA分子特征。结果表明:来自山西省的小麦孢囊线虫主要群体均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对所有群体线虫的rDNA-ITS区的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均得到1条大小为1 045bp的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山西省的9个小麦孢囊线虫群体与来自国内的安徽、江苏、河南、北京、河北、青海等地区及国际上印度的禾谷孢囊线虫群体以及澳大利亚的澳洲孢囊线虫(H.australis)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欧洲的德国、摩洛哥、西班牙、法国和英国主要群体的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贵州猕猴桃根结线虫的种类,为猕猴桃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贵州省修文、息烽和大方县采集感染根结线虫的猕猴桃植株,利用改良的贝曼漏斗法分离根结线虫,采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猕猴桃根结线虫进行形态观察与测量,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线虫进行鉴定.[结果]猕猴桃根系被根结线虫侵染后产生根结或瘤状物,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直径为0.5~1.0 cm;直径1.5~2.0 mm的须根受害较重,被侵染的须根产生单个或串生结节状肿瘤,瘤状物呈椭圆或近球形.猕猴桃根结线虫雌虫的排泄孔至头端的距离是口针的1倍左右,口针微微向背部弯曲,唇盘呈哑铃状,侧唇与中唇和唇盘分开,分界明显;雄虫唇盘大而圆,比中唇高,中唇外围圆滑,与唇盘分界明显.猕猴桃根结线虫种群与GenBank的南方根结线虫MK784570、KP234265和KF041336等线虫的序列相似度达99%.[结论]侵染贵州省修文、息烽和大方县猕猴桃的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  相似文献   

18.
针对辽宁大连地区首次发现的枣树丛枝病病原进行了鉴定,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对R16mF2/R16mR1和R16F2n/R16R2对枣疯病(jujube witches’- broom phytoplasma,JWB - DL)植株总DNA进行巢式PCR扩增,并且通过软件pDRAW32进行RFLP电子酶切,根据分析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病原序列与榆树黄花组( 16SrV)中的各亚组植原体同源率为99%以上,其中与16S rV -B亚组樱桃致死黄化(Cherry lethal yellow,CLY)同源性高达100%,而与其他组的植原体16S rDNA序列的同源率均低于96%,由此推断引起大连枣树丛枝病的为16SrV-B亚组的枣疯病植原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无患子科间隔转录区序列(ITS)探讨了龙荔的系统发育地位。【方法】通过无患子科27个属62个种ITS序列信息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探讨龙荔和龙眼、荔枝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基于ITS序列信息可以清楚区分无患子科内不同的种属,其属间ITS序列相似度为(91.0±4.4)%、种间为(96.3±2.8)%。龙荔与龙眼、荔枝之间的ITS序列同源性均为92%,低于龙眼与荔枝间的同源性(93%),但高于和红毛丹的同源性(91%),其ITS序列中有4.5%的碱基位点与龙眼和荔枝均不同,主要表现为T和C互换、A和G互换,共占序列差异位点的56.5%。以韶子属红毛丹为外类群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龙荔、荔枝、龙眼之间的进化发育明显,龙荔最早自成分支,其次是荔枝,最后是龙眼。【结论】ITS序列信息分析结果支持龙荔作为独立属的分类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渝西地区黄鳝胃瘤线虫的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rDNA 序列的遗传变异情况,本研究利 用PCR扩增胃瘤线虫rDNA的片段,将目的片段克隆至pMDTM19-T Vector载体,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序列用 BLAST和MEGA4.0进行相似性和种系发育分析.结果表明6株胃瘤线虫分离株扩增的序列总长存在差异(890~ 892bp),其中ITS-1序列长度为350~351bp、5.8S序列长度为102~103bp及ITS-2序列长度为343bp.渝西地 区胃瘤线虫ITS序列与不同宿主胃瘤线虫的相似性最高为98.3%,表明ITS可作为分子标记用于胃瘤线虫与其他 线虫的种间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