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探索冷鲜鸡冷藏保存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于华东地区一家禽定点屠宰场随机采集25只冷鲜鸡样品,置于4 ℃冷藏保存,在第0、1、3、5、7 天,分别取5只冷鲜鸡,检测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大肠埃希菌数量的变化,并进一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菌群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挥发性盐基氮由5.51 mg·(100 g)-1 增至29.84 mg·(100 g)-1(P<0.05),菌落总数、大肠埃希菌总数分别由4.46×106、1.48×106 CFU·g-1增至1.87×108、5.18×106 CFU·g-1(P<0.05)。高通量测序分析表明,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门,其相对丰度在各个试验组均超过99%,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冷蔵天数的增加而增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随着冷藏天数的增加而减少。在属水平上,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为主要的优势菌属。随着冷藏天数的增加,在相对丰度大于0.1%的属中,有9个属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包括肉食杆菌属(Carnobacterium)、乳球菌属(Lactococcus)、巨球菌属(Macr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等典型的腐败菌;10个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es)、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和SMB53等典型肉鸡肠道菌属。综上,冷鲜鸡肉的污染微生物起始阶段主要是肉鸡自身携带微生物,而后逐渐演替成腐败菌为优势菌群,导致鸡肉的腐败变质。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即食鸭制品中大肠埃希菌污染情况以及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状况和耐药特征,分别从浙江、上海、福建、江苏、广东、北京、黑龙江、内蒙古、贵州、湖北和四川11个省份采集即食鸭制品491份,用于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分离株进行鉴定和开展耐药表型分析,PCR扩增毒力基因、耐药基因和Ⅰ型整合酶基因。结果表明:从491份即食鸭制品中分离大肠埃希菌109株,检出率为22.20%。大肠埃希菌分离株毒力基因esc V的检出率最高,达7.34%,其次为pic,达6.42%,ipa HaggR均为3.67%,stx2为2.75%,eaeltstx1均为1.83%。大肠埃希菌对磺胺类的复方新诺明和青霉素类的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分别为63.30%和61.47%;耐药数≥3的菌株比例为60.55%,最高可同时对12种抗生素耐药,占比为2.75%。相应地,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sul Ⅰsul Ⅱ检出率最高,分别为100%和88.07%,喹诺酮类基因qnrAqnrS、氨基糖苷类基因aadA1和mecC的检出率也均在35%以上。24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携带的β-内酰胺耐药基因CTX-MTEMSHVCTX-M-1、CTX-M-2、CTX-M-9和CTX-M-25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0%、95.83%、4.17%、66.67%、12.50%、75.00%和4.17%。20株Ⅰ型整合子阳性大肠埃希菌中7株携带基因盒插入片段,其中2株大肠埃希菌Ⅰ型整合子基因盒插入的为dfrA1-aadA1,4株为dfrA12-aadA2,另1株为aadA22。由此表明,即食鸭制品中污染的大肠埃希菌携带有一定的毒力基因并具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凡纳滨对虾虾苗及其在海水和淡水2种养殖条件下生长到体长9~10 cm时的肠道和鳃的菌群结构。结果显示:虾苗、肠道和鳃样品在门水平上菌群均以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但丰度差异较大;在属水平上,虾苗菌群以乳球菌属(36.1%)、未成功分属的γ–变形菌纲的菌株(25.5%)、芽孢杆菌属(13.5%)、Solibacillus(7.9%)、假单胞菌属(5.0%)和节杆菌属(2.5%)为主,鳃的菌群以乳球菌属、芽孢杆菌属、Solibacillus、假单胞菌属和节杆菌属为主,肠道菌群在海水养殖中的以发光杆菌属(22.9%)、弧菌属(18.2%)、乳球菌属(13.3%)、纤维弧菌属(8.0%)、希瓦氏菌属(5.5%)和芽孢杆菌属(5.4%)为主,而在淡水养殖中的以希瓦氏菌属(57.4%)、乳球菌属(18.8%)和芽孢杆菌属(6.3%)为主,弧菌丰度小于0.1%。养殖条件对凡纳滨对虾鳃中菌群结构影响较小,但对肠道菌群结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前鸡肉表面的污染细菌研究较多,而对其表面的污染真菌结构的相关研究甚少,真菌中的酵母菌对于肉鸡的腐败变质有重要的相关性。为了解鸡肉表面污染真菌的结构特征,在浙江省选择1家禽定点屠宰场,于脱毛、净膛、预净、包装和冷藏5个环节各随机抽取5份鸡肉样品,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表面,采集微生物,提取基因组DNA,对真菌ITS区域的ITS2区域进行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屠宰环节鸡肉表面真菌的丰度无显著性差异。屠宰场鸡肉表面真菌主要分布于4个门,优势菌门为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其中担子菌门最丰富,占69%以上。在属的水平上,毛孢子菌属为优势菌属,占63.6%~72.8%。此外,还有病原真菌隐球菌属和曲霉属及腐败酵母假丝酵母属等的检出。本研究为了解定点屠宰场不同屠宰环节鸡肉表面的真菌提供了数据资料,对保障鸡肉的食用安全及改善屠宰场的卫生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梅污染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及其耐药特征和毒力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梅在生产与运输过程中易受到病原菌的污染,为分析杨梅中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携带情况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耐药特征和毒力基因,分别从杭州市场和杨梅生产基地采集90份杨梅样品,测定大肠菌群污染状况,使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16S rRNA测序方法鉴定肺炎克雷伯氏菌,采用VITEK 2阴性菌药敏卡对所获得的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耐药表型分析,PCR扩增检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表明:90份样品中共有51份样品存在大肠菌群污染,污染率为56.7%,有9株肺炎克雷伯氏菌,检出率为10%,其中8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聚为一簇。9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呋喃咀啶均呈不同程度的耐药,尤其是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8.89%。9株菌株均携带tetA基因,检出blaTEMgyrAaadA1和aac(6')-1b耐药基因的阳性率均为88.89%,blaCTX-MfloRereAermBmecA等耐药基因未检出,毒力基因wcaGmagArmpA和菌素未检出。综上,杨梅中存在一定的肺炎克雷伯氏菌污染,但这些菌株未携带wcaGmagArmpA等毒力基因和菌素。  相似文献   

6.
对2016年7—10月采集自浙江和上海部分地区肉鸡屠宰端、零售端鸡肉样品及屠宰场环境样品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分离,研究102株分离株的血清型及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性。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指定的泰国S&A公司沙门氏菌诊断血清,采用玻片凝集法确定沙门氏菌的血清型。使用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测定沙门氏菌的药敏性。研究发现,204份样品中,85份检出沙门氏菌,阳性样品平均检出率为41.67%。脱羽、净膛、清洗、包装、整鸡和预冷检出率依次降低,而冷藏检出率回升到70.00%。102株沙门氏菌共涵盖15个血清型,以德尔卑沙门氏菌(Salmonella Derby,23.53%)、阿贡纳沙门氏菌(Salmonella Agona,17.65%)、印第安纳沙门氏菌(Salmonella Indiana,12.75%)、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11.76%)和达布沙门氏菌(Salmonella Dabou,7.84%)较为常见。屠宰端德尔卑沙门氏菌最为流行,零售端则主要为阿贡纳沙门氏菌。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西丁敏感,75株(73.53%)菌对四环素产生抗性;对氯霉素、氨苄西林、萘啶酮酸、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链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耐药的菌株比例分别为49.02%、41.18%、38.24%、37.25%、28.43%、23.53%、22.55%、22.55%、20.59%、19.61%和17.65%。零售端样品源沙门氏菌对大部分供试抗生素的抗性显著低于屠宰端和环境样品源沙门氏菌。102株菌中,97株(95.10%)可抗至少1种抗生素,17株(16.67%)可抗10种或10种以上的抗生素。不同地区采集的样品中,源于绍兴的样品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78.95%),且极显著高于湖州及上海地区的阳性样品检出率(P<0.01)。沙门氏菌阳性样品在不同月份的检出率存在极显著差异,9月份检出率最高(80.00%)。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肉鸡生产消费链条中,沙门氏菌检出率、血清型和耐药率、耐药谱呈现明显的变化,即沙门氏菌不是单纯来源于该批次肉鸡携带菌,各环节固有存在和人员携带的菌株也加入了其中,造成终端产品的现状。本研究揭示了沙门氏菌在鸡肉产品中分布的状况和来源,为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预防该省肉鸡生产全产业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及耐药菌的出现、确保食品安全提供了相应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四川地区猪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分子流行特点及流行趋势,本研究在2016—2018年,从四川省各个地区无菌采集患病猪肝脏、脾脏、肺脏、肠道等组织样品208份。通过细菌分离鉴定方法筛选出87株大肠埃希菌,通过小鼠攻毒试验确定其中22株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并对其进行分子分群、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耐药性试验、耐药基因及HPI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22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多分布于A群(59.09%),且生物被膜形成阳性率为72.73%,其中强成膜能力菌株占40.91%。大肠埃希菌对19种抗生素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红霉素、四环素等9种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为81.82%~10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头孢曲松等4种药物的耐药率为63.64%~72.73%;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为4.55%~54.55%,均呈现多重耐药。22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的耐药基因包括β-内酰胺类TEM(36.36%)、SHV(9.09%)、OXA(9.09%),磺胺类sul Ⅰ(63.64%)、sul Ⅱ(95.45%),氨基糖苷类acc(3)-Ⅱ (68.18%)、aph(3')-Ⅱ(50.00%),氯霉素类cmlA(45.45%)、floR(81.82%),四环素类tetA(81.82%)、tetB(86.36%),喹诺酮类qurB(40.91%)共12个基因型,检测出HPI毒力基因irp1(40.91%)、irp2(13.64%)、fyuA(13.64%)3种。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猪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多分布于A群,生物被膜形成阳性率较高,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性,四环素类、氯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携带率较高,且存在多重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共存情况。研究结果可为四川地区猪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和结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coli)在浙江省肉鸡产业链中的污染状况,及其冷藏过程中的失活特征。研究采用多重PCR方法对肉鸡养殖、屠宰和销售环节中分别采集的肛拭子、屠宰场环境和鸡肉等样品进行检测,平板计数法对人工污染鸡肉进行活菌数检测,用于失活特征分析。结果显示,采集的样品中,C. jejuniC. coli的检出率分别为45.3%(182/402)和4.9%(20/402);其中,养殖环节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1.2%(65/80)和0,屠宰环节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0.5%(48/157)和5.1%(8/157),销售环节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1.8%(69/165)和7.3%(12/165)。在6℃冷藏条件下,鸡肉中的C. jejuniC. coli失活曲线具有相似的特征,在30 d贮藏期内,lg cfu分别下降了1.98和2.19;其中,0~14 d细菌数量下降速度较快,14~30 d细菌数量下降较为平缓。Log-logistic模型相比于Weibull模型对2种细菌的失活曲线有较好的拟合性。上述研究表明,肉鸡养殖、屠宰和销售环节中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污染,其中,销售环节中检出率高于屠宰环节;在6 ℃冷藏条件下,Log-logistic方程作为2种菌的一级预测生长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性。  相似文献   

9.
旨在阐释奶牛日粮添加淀粉对奶牛乳脂及瘤胃细菌菌群变化的影响。选取4头体况相近、健康的泌乳期中国荷斯坦奶牛,试验开始前以基础日粮饲喂并作为对照,饲喂7 d;试验期每头奶牛日粮中添加1.5 kg·d-1玉米淀粉,饲喂15 d。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淀粉后,牛奶乳脂率极显著降低(P<0.01)。瘤胃细菌研究表明,在门水平上共检测到28个菌门,玉米淀粉导致瘤胃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丰度极显著降低(P<0.01),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丰度显著降低(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显著增加(P<0.05)。在属水平上共检测到383个菌属,其中90个菌属发生显著变化。玉米淀粉导致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小球菌属(Pediococcus)、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毛螺旋菌属-1(Lachnoclostridium-1)、瘤胃球菌属-1(Ruminococcus-1)、普雷沃氏菌属-7(Prevotella-7)等丰度极显著增加(P<0.01),厌氧弧菌属(Anaerovibrio)、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栖水菌属(Enhydrobacter)等丰度极显著降低(P<0.01)。本试验结果表明,奶牛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玉米淀粉对瘤胃细菌多样性和种类分布均匀度均无显著影响,但其促进了大部分产酸菌群的增殖。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南极鱼皮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揭示不同种类南极鱼皮肤微生物的差异,提取伯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bernacchii(TB)和革首南极鱼Notothenia coriiceps(NC)皮肤微生物基因组总DNA,采用16S rDNA分子标记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样品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对两种南极鱼的6个样本分别进行测序,共获得有效序列数378 517条,获得操作分类单元(OTUs)740个;两种南极鱼皮肤的优势菌门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软壁菌门Tener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的丰度较高;两种南极鱼皮肤的优势菌属为厌氧芽孢杆菌属Anoxybacillus、火山岩菌属Vulcanii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青枯菌属Ralstonia、短波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嗜甲基菌属Methylophilus;同种南极鱼不同个体间皮肤微生物菌群差异较小,且伯氏肩孔南极鱼和革首南极鱼间皮肤微生物菌群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采用高通量测序可以精准地对两种南极鱼皮肤微生物主要菌群进行分析比较,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是伯氏肩孔南极鱼和革首南极鱼皮肤微生物的优势菌门,两种南极鱼间的皮肤微生物菌群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不同密度青蛤养殖塘异养细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青蛤(Cyclina sinensis)养殖环境中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其与养殖密度的相关性和样本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实验周期内各养殖塘水体中异养细菌总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且差异不显著(P>0.05),而弧菌数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9月份与其他月份水样中弧菌数量差异较为显著(P<0.05)。各塘底泥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和弧菌数量变化差异均不显著,而不同密度养殖塘底泥中弧菌数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不同采样时间同一塘的青蛤腔液异养细菌总数差异极显著(P<0.01),而弧菌数量差异较为显著(P<0.05)。样本间、样本与养殖密度间相关性分析发现,水体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与弧菌数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335,P<0.05);底泥中异养细菌总数变化与弧菌数量变化呈正相关且相关性极显著(r=0.587,P<0.01);底泥和水体中异养细菌总数和弧菌数量变化与养殖密度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青蛤腔液异养细菌总数变化与养殖密度相关性极显著(r=-0.189,P<0.01),弧菌数量变化与养殖密度相关性极显著(r=-0.123,P<0.01)。  相似文献   

12.
借助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技术,研究竹炭添加对设施菜地土壤氮磷流失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竹炭处理下蔬菜产量显著(P<0.05)增加21.5%,沟渠水总氮(TN)平均浓度降低5.5%,总磷(TP)平均浓度显著(P<0.05)下降48.3%。通过Chao、ACE、Shannon、Simpson指数可以发现,添加竹炭增加了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促进了土壤优势微生物群落的富集,但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和CC趋化因子配体2(CCLi2)3种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以及机体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揭示球虫感染对脾脏和盲肠中IL-6、IL-8和CCLi2的表达量的影响,以京海黄鸡(Gallus gallus)为试验材料,设球虫感染组和非感染的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了脾脏与盲肠组织中IL-6、IL-8和CCLi2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同一组织感染组与对照组间3个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同时分析同一处理组的同一组织内、不同组织间3个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感染组脾脏组织IL-6、IL-8和CCLi2三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IL-6基因达极显著水平(P<0.01);感染组盲肠组织中IL-6、IL-8和CCLi2的表达量均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感染组脾脏组织中IL-6、IL-8和CCLi2的表达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在感染组盲肠组织中IL-8、CCLi2与IL-6基因的表达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但IL-8与CCLi2基因表达量相关不显著(P>0.05);在对照组脾脏组织中,IL-6、IL-8与CCLi2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其他基因间相关均不显著(P>0.05);对照组盲肠组织中IL-6、IL-8和CCLi2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此外,无论感染组还是对照组,脾脏和盲肠组织间3个基因的表达量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IL-6、IL-8和CCLi2可能在京海黄鸡球虫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这3个基因在球虫病抗病育种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对京海黄鸡球虫病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酵母菌单菌和酵母菌、乳酸菌混菌对玉米、豆粕和麸皮组成的饲料进行好氧固态发酵,探索其对饲料营养成分和体外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后,粗蛋白、总磷和低分子量肽含量显著(P<0.05)提高,而粗脂肪含量显著(P<0.05)降低。氨基酸方面,酵母单菌和混菌发酵后,天冬氨酸、丝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显著(P<0.05)提高。与发酵前相比,酵母单菌发酵还显著(P<0.05)提高了总氨基酸含量。饲料经过单菌和混菌发酵后,总酚含量、维生素B2、B6以及咖啡酸、没食子酸的含量亦显著(P<0.05)提高。体外功能评价试验表明,发酵饲料提取液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和沙门氏菌等4种指示菌均有抑制效果,并对酵母菌和乳酸菌有促生长作用。由此可知,在本试验条件下,酵母单菌发酵和酵母、乳酸菌混菌发酵处理可有效提高饲料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5.
以连作3年辣椒、大蒜-辣椒轮作、玉米-辣椒间作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蒜-辣椒轮作和玉米-辣椒间作处理对连作辣椒土壤微生物群落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缓解辣椒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连作3年辣椒土壤相比,轮间作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显著提高,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轮间作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相似,但与连作3年土壤微生物结构差异较大,供试土壤中细菌优势种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并且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黄单孢菌目(Xanthomonada)在不同处理土壤中相对丰度差异显著;真菌优势种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其中镰刀菌属(Fusarium)、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接合菌门(Zygomycota)在不同处理土壤中相对丰度差异显著(P<0.05)。此外,轮间作处理能够显著降低潜在病原菌的相对丰度并提高潜在有益菌丰度,从而改善土壤微生物结构,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Illumina 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得到仔猪感染C型产气荚膜梭菌耐受和易感组中显著上调表达的miR-204。为研究miR-204在各组织中的表达,进一步筛选miR-204参与调控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关键靶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miR-204在7日龄仔猪各组织中的表达,利用MEGA7.0软件对其成熟体序列保守性进行分析,运用TargetScan、miRDB、PicTar软件进行靶基因预测,并用DAVID软件对靶基因进行Gene Ontology和KEGG 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采用qRT-PCR方法对筛选得到的关键靶基因在猪肠上皮细胞(IPEC-J2)中进行靶向关系验证。结果表明,miR-204在7日龄仔猪肾脏、肝脏、胸腺、淋巴、十二指肠和回肠组织中均高度表达,其成熟体序列在脊椎动物间高度保守。3种软件预测到的共同靶基因有114个,这些靶基因显著(P<0.05)富集在15个GO功能和13个信号通路。结合前期得到的抗性基因,筛选到4个关键靶基因NR3C1、SIRT1、BCL2L2和DLG5,转染miR-204 mimics后,靶基因SIRT1、BCL2L2和DLG5极显著(P<0.01)下调表达。miR-204是参与调控仔猪抵抗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的重要因子,SIRT1、BCL2L2和DLG5可能是miR-204的关键靶基因,其功能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以鸢尾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与固定化净水菌剂共同作用处理河道污水过程中水体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过程,探索植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和耦合效应。实验用水为河道污水,设置鸢尾、鸢尾+固定化净水菌、固定化净水菌和空白对照4个实验组,通过控制流速,在实验装置内进行动态模拟实验。结果显示,相较于进水,各个实验组出水中氨氮呈下降趋势,并在6 d后保持稳定,总氮去除效率较低。水体总有机碳同样呈下降趋势,并在3 d后保持稳定,但化学需氧量去除效率较低。水体细菌多样性丰富,涵盖10个门67个属,细菌群落呈动态变化过程,鸢尾和固定化净水菌均对其产生影响。氨氧化功能微生物主要集中在变形菌门,已知分类的种属相对丰度较低。反硝化功能微生物集中在变形菌门的6个属,群落存在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鸢尾与固定化净水菌在水体净化过程中具有显著作用,对水体细菌群落变化产生影响,并存在着一定的协同作用,其中,固定化净水菌的作用强于鸢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