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农业》2017,(18)
<正>在水稻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产生了严重的面源污染,是目前稻作防治面临的主要生态和社会问题。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化肥、农药的成本投入上较水稻单作模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有机肥的使用比例也逐步增大,但不同种养户间较大的极差仍然反映出技术成熟度较低的问题。其趋势表现为:综合种养模式规模化推广较好的地区,化肥和农药的成本减量效果好;模式实施时间长、技术成熟度较高的地区,种养户间的差距相对较小,这种趋势在不同地区的稻蟹和  相似文献   

2.
为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利用冬闲稻田进行稻虾绿色种养,构建稻渔种养复合生态系统,可改变农村生活环境,提高粮食质量安全。全椒县创制了冬闲稻田稻虾绿色种养安徽模式,稻虾连作共作稻田比对照田,水稻增产1222kg/hm2,增加利润2744元/hm2。在水稻稳产增产的背景下,实现化肥减量457kg/hm2,农药减少使用10.74kg/hm2,水稻和小龙虾合计投入产出比1︰2.66。该模式应用前景广阔,可引导安徽沿江大力发展稻田生态养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然而过量的化肥、农药随着渗漏和径流进入周边水体环境中,带来一系列地表水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防控农业面源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稻田可持续发展。稻田生态种养这种古老传统的农业方式因利用生态系统循环原理,减少化肥农业的投入再次受到人们重视。对目前稻-渔生态种养、稻-蛙生态种养以及稻-鸭生态种养防控面源污染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稻田耕作、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支撑,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连云港市所采取的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推广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培育壮大防治服务组织、扩大稻田综合种养和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等工作举措,以及“十三五”期间粮食生产和农药减量所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当前农药减量控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稻蟹联合种养对稻田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蟹种养模式下,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稻蟹联合种养对水稻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FP)相比,氮肥减量配合环保型聚天门冬氨酸肥料可显著降低水稻田面水中NH_4~+-N和NO_3~--N含量,对稻田阔叶杂草具有很好的控草效果,水稻产量略有提高。稻蟹联合种养生态模式可减少无机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因此实施扶持稻田联合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策略,是改善稻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正为宣传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吉林省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7月18日,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梅河口市举办了现场观摩活动,总结各地农业农村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情况,交流水稻综合种养经验,观摩梅河口市稻田养鸭技术模式,以期全面推动吉林省种植业结构调整。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是吉林省近年来主推的一项绿色高质高效的种养结合技术,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全省已发展到40多万亩的规模,主要有稻田养鸭和  相似文献   

7.
正吉林省稻田综合种养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实践,已发展到40余万亩,主要包括稻田养蟹、养鸭、养鱼等模式。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充分利用生物共生原理,符合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要求,是生产绿色、有机水稻的重要措施之一。水稻增产增收效果好。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将种稻和养殖蟹(鱼)结合起来,把两个生产场所重叠在一起,充分发挥水稻和养殖蟹(鱼)共生互利的作用,达到"一水两用、一地多收"的效果。稻田养殖蟹(鱼)后,不仅可每亩收获20公斤左右水产品,水产品增收300~1500元,还能促进水稻增产,较水稻单作增产7%~10%,实现了  相似文献   

8.
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实现水稻和水产养殖动物互利共生的创新型农业生产模式。阐述了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主要功能,综述了我国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概况,介绍了稻鸭共生、稻虾共生、稻鱼共生、稻蛙共生和稻螺共生等5种湖南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典型模式,分析了目前湖南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中存在缺少统一规划、协作机制不全、技术水平不高、培训服务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开拓不足的问题,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技术支撑、创新突破、产业化经营和深挖潜力等方面提出湖南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今后推广对策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燕  王岳钧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9):1663-1665
阐述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讨论其在稳定水稻生产、提质增效、优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成效,分析稻田综合种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推进浙江省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国稻田综合种养发展速度较快,四川省崇州市和江油市农民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条件,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和种养效益有机结合,探索出了若干种较适合当地发展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同时综合种养也起到了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积极性、减肥减药、促进优质种养产品生产的效果。在调研四川省崇州市和江油市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稻田综合种养的特点,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化学农药减量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为此,基于湖北省和江西省613户水稻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检验老龄化、种植目的对农户化学农药减量行为的影响,并论证种植目的在老龄化对化学农药减量行为影响上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老龄化显著阻碍了农户的化学农药减量,但以自给为主要种植目的的稻农更倾向于减少化学农药施用。进一步发现,种植目的能有效缓解老龄化对农户化学农药减量行为的负面影响。据此提出对老龄农户进行教育培训、引导培育年轻化新型农民群体、完善农产品市场监督体系、强化农民食品安全理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稻生育期间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锰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间,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早稻生育期间,插秧前土壤交换性锰含量最高,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下降;而土壤易还原态锰含量插秧前最低,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升高.晚稻生育期间,从插秧前到孕穗期.交换性锰含量逐渐升高.到孕穗期达到最高.之后到黄熟期,交换性锰含量又逐渐降低;而易还原态锰含量则从插秧前到孕穗期逐渐降低,到孕穗期达到最低值,之后,又升高.不同稻作制对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的影响差异最大,稻一稻一冬泡处理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明显高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两种水旱轮作处理.  相似文献   

13.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旨在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及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有效对策。[方法]对从种养一体化布局、减施化肥、控施化学农药等方面开展的区域性面源污染防治研究与示范技术、效果进行总结。[结果]提出了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三大对策。一是实施绿色种养的生态农业模式,创建和完善了基于农牧、林牧、农(林)牧渔、以及“四水”( 水稻、水产、水禽和水生蔬菜)绿色种养的4类18种生态农业模式, 研究集成了配套技术体系,制定了16项地方标准,形成了里下河地区绿色养技术标准体系并示范推广;二是构建了基于绿色种养的绿色施肥技术体系;三是构建了基于绿色种养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结论]对推动本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防治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农药发展助推了农业进步,但农药的不规范施用也会造成诸多负外部效应。如何实现农药减量化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借鉴原子核衰变规律构建农药减量化理论模型,分析不同农药信息条件下农户利润影响因素和施药行为导向,并以“丽水山耕”通过农药信息对称实现农药减量化为典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外部赋能+市场内生驱动”是实现农药减量化可持续的可行路径,其关键在于充分确保农产品农药等信息对称。因此,农药减量化监管策略的重点不在于对农药施用的具体管制,而在于营造信息对称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富硒植物营养素对超级稻产量及稻米硒含量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叶面喷施硒植物营养素对超级稻(Y两优1号)产量和稻米中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分蘖盛期、始穗期前3 d和灌浆初期各喷施一次750倍水稻型富硒植物营养素的处理产量最高,达到11 317.55 kg/hm2,比对照处理增产865.15 kg/hm2,增产率达到8.28%;其稻米硒含量高达0.74 mg/kg,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灌浆初期喷施一次750倍水稻型富硒植物营养素的处理产量次之,为11 139.65 kg/hm2;其稻米硒含量高达0.72 mg/kg.  相似文献   

16.
水稻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技术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了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组合防治试验示范、以生物农药为主的组合用药及总体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立化学农药减量防治展示区等研究。集成了减少化学农药扩大生物农药应用的技术体系;逐步实现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技术规范化和标准化。明确了主推品种三原则:一是选用低用量、超高效、长效、低毒环保型农药和生物农药;二是组合用药、总体防治,提高单次用药综合效益;三是混配用药。交替用药降低病虫抗性。确定了防治稻纵卷叶螟和螟虫、稻飞虱、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主推品种,实现大幅度减少水稻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稻种植方式发展与转型(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我国水稻种植方式发展和转型特点,明确各稻区水稻种植方式的发展方向及需要研发的关键技术。[方法]分析国外代表性产稻国及我国主要稻区水稻种植方式的演变,水稻种植方式的特点,适应性及问题。[结果]国内外水稻种植方式的发展分析表明,水稻种植方式与水稻种植制度和生态环境相适应,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展而演变。我国90年代以来,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水稻抛秧面积逐渐发展,近十年来,水稻直播和机插秧面积发展较快。目前,手工插秧仍是主要种植方式,占水稻面积50%左右,抛秧、直播和机插秧分别占25%、12%和13%左右。[结论]水稻机插秧是我国未来水稻生产的主导种植方式,虽然目前机械直播面积还很小,机械直播因节本省工效果明显在部分地区可以发展。提出了不同稻区将来主导的种植方式及需要研发的关键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8.
In the long run, whether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could be reduced and soil fertility could be maintained through rice-fish coculture is less well known. At the pilot site of the rice-fish coculture system, which is one of the five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we conducted a 4-year study to compare fertilizer use, rice yield, and soil fertility in rice-fish coculture and rice monoculture.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from 21 villages, rice yield did not differ between rice monoculture and rice-fish coculture, but less chemical fertilizers were used in rice-fish coculture than in rice monoculture. Survey data from 145 farms also showed that rice-fish coculture farms with high input of feed for fish used less chemical fertilizers for rice production than farms with low input of feed for fish. In the 4-year field experiment, although less fertilizer was used in rice-fish coculture, rice yield, soil organic matter, soil total nitrogen, and soluble phosphoru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rice-fish coculture and rice monocultur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rice-fish coculture can reduce chemical fertilizers application, enhance land productivity, and maintain soil fertility. Our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rice-fish coculture could reduce the risk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by reducing the input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相似文献   

19.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首批入选联合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global important agriculture heritage system, GIAHS)保护的试点项目,该系统中最适水稻密度的选择关系到其更好地应用推广。对青田稻-鱼共生系统的水稻栽培密度开展了优化研究,分析3种水稻栽培密度(高、中、低密度株行距分别为20 cm×30 cm、30 cm×30 cm和40 cm×30 cm)下水稻的生长和产量构成,记录3种水稻密度青田田鱼(Cyprinus carpio var.color)的存活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密度(40 cm×30 cm)条件下的水稻分蘖数和生物量在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高密度;在3种密度中,低密度(40 cm×30 cm)下的水稻茎秆构成性状优势明显;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影响不显著。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与水稻产量关联度最大的茎秆构成因子是穗长、关联度最大的产量构成因子是千粒重。水稻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时青田田鱼的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达到最高值4.54%±0.03%,极显著高于高密度(20 cm×30 cm)时的3.62%±0.04%。各水稻密度下的青田田鱼的存活率(survival rate, SR)无显著差异。基于水稻生长和综合效益考虑,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采用中密度(30 cm×30 cm)栽培方式可以在保证水稻不减产的同时获得更快的田鱼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减化技术应用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益,保障稻米品质安全,通过采用重大病虫监测,运用高效、低毒农药和“一喷多防”“一药多用”“治前控后“ 技术措施,在早稻、连作晚稻、单季稻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纹枯病等4种病虫防控减化技术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早稻、连作晚稻和单季稻的防控减化技术区能有效地控制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纹枯病,农药品种数量减少7种,防治次数减少1~3次,农药折纯使用量减少46.10%~93.84%,产量增加2.23%~8.81%,经济效益明显。开展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减化技术应用,是实现了对水稻重大病虫害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