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巴西橡胶树胚及胚乳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分三方面叙述。 1.雌蕊及胚珠的构造:巴西橡胶花的雌蕊由三心皮构成。花柱中的诱导组织明显。子房三室,每室仅有一枚倒生胚珠。珠孔上方罩有一帽状珠孔塞。珠心发达,属厚珠心型,有明显的珠心喙。胚囊由8个细胞组成。 2.胚乳的发育、消退和外胚乳的形成过程:初生胚乳核在授粉后24小时开始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授粉后60—65天珠孔端的游离核开始产生细胞壁,到授粉后70天左右,全部的游离核都形成了胚乳细胞。以后胚乳细胞的养分逐渐被发育中的幼胚和珠心所吸收,最后只剩下极薄的一层。而珠心组织则一天天增厚,其细胞体积也一天天增大,最后成为种子的永久性的营业养组织即外胚乳。 3.胚的发育过程:合子横分裂是在授粉后40天左右。接着顶细胞进行纵裂,随后胚体细胞以对角线的方式进行分裂产生一个具胚芽原的幼胚。随着顶细胞的发育,基细胞也进行横分裂产生上下两个细胞,上方一个体积略为增大而形成胚柄;下方一个将来发育成根冠。因此巴西橡胶树的胚属十字花型。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红麻受精作用的进程、受精过程中花粉管生长的途径、形态变化以及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花粉经人工传粉到柱头,半小时后便开始陆续萌发;授粉后5小时进行双受精作用;授粉后6小时,初生胚乳核开始第一次分裂,此后发育迅速,至第7天便形成胚乳细胞,但很快又开始解体,至第22天时,仅剩少量残留的细胞。合子的分裂,则至少在授粉24小时以后,但胚的发育相当快,授粉后第6天开始器官分化,第22天分化完成,授粉后28天,胚发育成熟。本文对研究的结果在杂交育种和留种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利用荧光显微术观察,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与其二倍体原种的糊粉层细胞壁纤维素物质都存在一个“充实”的过程。授粉后5~6 d,糊粉层开始分化形成,此时其细胞壁上未观察到纤维素物质;授粉后6~8 d,糊粉层细胞壁上开始积累纤维素物质;授粉后8~9 d,糊粉层细胞壁积累了大量的纤维素物质。胚乳淀粉的积累存在一个变化的过程:初生胚乳核周围可见一些淀粉体,随着胚乳游离核的增多,游离核周围淀粉体的数量逐渐减少,胚乳细胞化后,胚乳细胞内开始大量形成淀粉体。利用苯胺蓝染色连续切片荧光观察,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及其二倍体原种胚乳发育过程中,在珠心表皮和内珠被之间存在一层胼胝质物质,围绕着胚囊并包裹住珠心呈“套”状。这个结构的形成变化过程为:授粉后30 min在珠孔端珠心表皮细胞与内珠被之间开始积累少量的胼胝质,之后胼胝质逐渐增多并向合点端扩展延伸;授粉后1~2 d包裹着整个胚囊外的珠心而仅在维管束处断开;授粉后9~13 d,胼胝质“套”消失。该结构可能与胚和胚乳在发育期间的水分和养分的调节等有密切关系。同源四倍体水稻还存在糊粉层细胞壁发育不同步、糊粉层细胞壁结构异常以及胼胝质“套”不消失等异常现象。这些现象有可能会影响同源四倍体水稻的结实率。  相似文献   

4.
对橡胶种子发育过程中各构成部分淀粉的积累和消失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如下(1)在大孢子母细胞早期胚珠组织尚未出现淀粉时,子房壁外层细胞就出现淀粉粒,曾一度随着组织的生长淀粉的积累迅速增加;到大孢子母细胞晚期,内珠被和珠心组织开始淀粉积累时,子房壁淀粉含量迅速下降。(2)外珠被淀粉积累开始比珠心与内珠被早,但淀粉含量增长平缓,一直处于较低矮的水平,至4-细胞原胚期淀粉已全部消失。与受精作用和胚的发育关系很小。(3)内珠被淀粉的积累呈现3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胚囊成熟期,合子休眠期和原胚发育期,为受精作用、合子分裂和胚器官分化提供必需的养料,它们之间关系密切。(4)胚囊成熟期,尤其受精作用前夕,珠心淀粉积累达到高峰,细胞中充满淀粉,受精作用后珠心淀粉含量迅速下降,至授粉后30d全部消失。合子分裂经球形胚到心形胚阶段近2个月期间珠心一直没有淀粉积累,至胚胎发育后期器官分化阶段,珠心才重新迅速积累淀粉并最终发育形成外胚乳.  相似文献   

5.
对橡胶种子发育过程中各构成部分淀 的积累和消失进行显微观察,结果如下:(1)在大孢子母细胞早期胚珠组织尚未出现淀粉时,子房壁外层细胞就出现淀粉粒,曾一度随着组织的生长淀粉的积累迅速增加;到大孢子母细胞晚期,内球 球心组织开始淀粉积累时,子房壁淀粉含量迅速下降。(2)外球被淀粉积累开始比珠心与内珠被虫,但淀粉含量增长平缓,一直处于较低矮的水平,至4-细胞原胚期淀粉已全部消失,与受精作用和胚的发育关系很小。(3)内珠被淀粉的积累呈现3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胚囊成熟期,合子休眠期和原胚发育期,为受精作用、合子分裂和胚器官分化提供必需的养料,它们之间密切。(4)胚成熟期,尤其受精作用前夕,珠心淀粉积累达到高峰,细胞中充满,受精作用后球心淀粉含量迅速下降,至授粉后30d全部消失。合子分裂经球形胚到心形胚阶段近2个月期间珠心一直没有淀粉积累,至胚胎发育后期器官分化阶段,球心才重新迅速积累淀粉并最终发育形成外胚乳。  相似文献   

6.
以农乐988和扬糯1号两个品种的玉米颖果为材料,利用树脂半薄切片、组织化学染色及生理测定等方法研究胚乳组织和细胞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两个玉米品种粒重及淀粉含量的变化呈S形生长曲线;可溶性糖变化呈单峰曲线,授粉后12 d含量最高;总蛋白含量在授粉后6 d较高。颖果粒重和总蛋白含量农乐988>扬糯1号;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扬糯1号>农乐988。授粉后0~2 d胚乳处在游离核期,授粉后3~5 d胚乳处在细胞化期,授粉6 d以后胚乳细胞开始分化,内胚乳细胞出现淀粉体和蛋白体。胚乳中淀粉的积累由颖果顶端向基部、由胚乳外层向中央推进。扬糯1号胚乳发育较提前,失活较晚;农乐988胚乳发育相对滞后,失活较早。玉米胚乳发育和颖果发育关系紧密,胚乳游离核期和细胞化期相当于颖果形成期,胚乳分化期相当于颖果乳熟期,胚乳成熟期相当于颖果蜡熟期与完熟期。  相似文献   

7.
花生的胚和胚乳的发育/吴梅贞,席湘媛∥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88,19(2).-11~17 本研究在前人观察的基础上,采用了组织化学染色,较全面系统地观察了花生(徐州68-4)胚和胚乳的发育。结果如下:胚发育属紫菀型,发育过程可分为球胚前的原胚、球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幼胚、扩大生长胚和成熟胚各期。在子叶中淀粉粒积累先于蛋白质的积累。胚乳发育属核型,首次观察到花生胚乳瘤。胚乳细胞化以珠孔端开始,胚乳细胞层次少,最终不充满胚囊腔,种子成熟,胚乳完全消失。作者推测自己观察的材料尚未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8.
第三章棉花胚乳和胚胎的发育一、胚乳的发育1.游离核时期的胚乳。胚乳是双受精中一个精核与二个极核结合后(图3—1,A)发育的产物。对海岛棉和陆地棉的研究指出,三核结合后的胚乳核的分裂一般是相当有规律的。用整体分离胚囊的方法观察胚乳的发生,较易说明胚乳的发育过程。平常在  相似文献   

9.
‘无核贡柑’的无核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无核贡柑和普通有核贡柑为试验材料,对其花粉育性、成熟胚囊结构以及胚胎发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有核贡柑相比,无核贡柑的花粉育性较低,但仍具有一定的生活力和发芽率,两者同属于中育型.无核贡柑成熟胚囊结构完整.无核贡柑授粉后3周,胚体开始败育;授粉后5周,胚乳退化;授粉后7、8周,没有种子的痕迹,最终发育成无核果实,说明胚胎败育是无核贡柑无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西卡柱花草受精作用和胚及胚乳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石蜡切片与压片方法,用铁矾苏木精、汞溴酚蓝和PAS反应等进行染色观 察西卡柱花草(Stylosanthesscabra cv. seca)受精作用和胚及胚乳发育过程。开花后 3~6 h, 发生双受精作用。卵核的受精作用属有丝分裂前配子融合类型。极核受精过程有2种类型: (1)两极核融合成次生核,然后次生核与精核融合;(2)精核先与上极核融合,受精极核与 另一极核直到有丝分裂开始时才融合。花后22~23 h,合子分裂为二细胞原胚,经历单列细 胞胚、长棒形胚、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幼胚、扩大生长胚阶段,花后 25~30d胚发育成 熟。胚发育属于茄型。在扩大生长压时期胚体开始积累淀粉和蛋白质。花后8~9h初生胚乳 核分裂,胚乳发育为核型。至胚长大,充满整个胶囊时胚乳开始退化,胚发育成熟时胚乳仅余 残迹。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糯性小麦授粉后籽粒淀粉粒的累积情况,以山农紫糯2号授粉后不同天数的籽粒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传统石蜡切片技术的脱水、透明和浸蜡等环节进行改进,制作切片后对小麦籽粒结构发育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石蜡切片方法相比较,技术改良70%乙醇和无水乙醇脱水时间与逐级透明和渐进式浸蜡环节后,小麦籽粒(授粉后0~14 d)不皱缩变形,石蜡切片完整,且染色分明,结构显示清晰。授粉后0~2 d,果皮中已经开始积累少量淀粉粒,随着授粉后天数推移而逐渐增多;授粉后第6天,胚乳内部逐渐由游离核期向细胞化过渡;授粉后第8天,胚乳细胞进一步增大,淀粉粒开始累积,但体积较小;授粉后第10~12天,胚乳细胞向无核化发展,不同部位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排列分布呈现明显差异;授粉后第14天,胚乳细胞中几乎完全充满淀粉粒。表明改进的石蜡切片制作方法适合于早期小麦籽粒的结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影响柑桔球形合子胚离体培养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柑桔球形合子胚不同发育期的分离培养、不同基本培养基及附加物、蔗糖浓度等因素对柑桔合子胚离体培养影响的研,结果表明:授粉后50d是柑桔合子胚离体培养的最适时期;Whiet基本培养基比MS基本培养基更适于柑桔球形合子胚离体培养。适当增加培养基的渗透压和添加水解乳蛋白,特别是袖子胚乳 ,可提高幼胚的诱导率,有利于柑桔球形胚的发育。比较适宜的蔗糖浓度为10%一 15%,水解乳蛋白浓度为400mg/L  相似文献   

13.
以栽培稻(Oryza sativa)品种L202二倍体(L202 2x)及其同源四倍体(L202 4x)作母本分别与药用野生稻(Oryza officinalis)杂交,比较了两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结实性及影响结实性的杂种胚胎发育细胞学。两个杂交组合所取得的一致结果是:杂交授粉后30 d所有杂交小穗均干枯死亡,不能结实;种间杂交不结实的原因在于受精和杂种胚胎胚乳发育异常。两个杂交组合的受精和杂种胚胎胚乳发育虽然均存在双受精、单受精和未受精类型,但就受精率而言,L202 2x作母本的平均总受精率为59.45%,略高于L202 4x(54.87%); L202 4x的单受精率(24.60%)则高于L202 2x的单受精率(15.30%)。两个杂交组合的杂种胚胎胚乳发育均严重异常,虽然在授粉后1 d形成小的球形胚;到授粉后3 d,胚胎发育停滞并开始解体;至授粉后5 d,只有二倍体杂交组合的极少数胚胎可发育到梨形胚时期,四倍体组合的胚胎则基本全部解体。双受精胚囊内胚乳发育更为异常,在授粉后1 d,游离胚乳核就开始解体退化,到授粉后3 d不能形成细胞化胚乳或细胞化过程异常。与L202 2x作母本的杂交相比,以L202 4x作母本所得杂种胚胎发育更为滞后,且退化严重,形成的游离胚乳核少,解体早,不能进行细胞化。因此,利用同源四倍体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杂交获得种间杂种的难度更大。  相似文献   

14.
玉米种苗期抗旱机理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金艳  李刚 《杂粮作物》2003,23(2):105-106
干旱对农业的直接威胁主要表现为影响种子的萌发出苗从而引起粮食减产。中国的西北黄土高原、华北、江淮平原,频繁发生春旱,几乎每年都要受保苗问题的困扰,给玉米生产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干旱逆境下种子成苗的生理基础、探讨干旱逆境条件下改善种子成苗问题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经济意义。1 干旱对玉米种子的形成、萌发和出苗伤害机理1 1 干旱对种子形成期的影响 种子的发育始于开花受精形成合子,授粉4~10d形成细胞形态的胚乳。15~18d胚乳停止生长,胚开始发育,45d时胚达到最大。种子形成期对水分的敏感性很强,此时…  相似文献   

15.
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极核融合和胚乳细胞化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和塑料包埋半薄切片技术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极核融合及游离核进一步发育的过程,发现同源四倍体水稻约有1/3子房极核融合过程和游离核进一步发育与其二倍体原种的基本一致;2/3子房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极核未受精、受精异常和胚乳游离核发育滞后等。应用荧光增白剂染色对胚乳细胞化过程进行观察,直接观察到胚乳初生壁的出现和形成过程以及不同部位的胚乳细胞壁的形成机理。表明同源四倍体水稻与二倍体水稻胚乳的细胞化过程基本一致,胚乳细胞初始垂周壁来源于珠孔端胚囊壁内突向心游离生长,初始平周壁来源于游离核有丝分裂产生的成膜体,而中间胚乳细胞壁则有些来源于游离核有丝分裂产生的成膜体,有些是自由生长而来。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细胞化过程也出现相当比例的异常现象,如无细胞壁形成、细胞化不同步和产生分枝状的细胞壁等。同源四倍体水稻胚乳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极核融合、游离核发育和细胞化过程等异常都可能导致同源四倍体水稻的结实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水稻合子要到开花后12小时才形成微斜的横壁,出现第一次细胞分裂,把合子分成上下两个细胞.开花后15小时,上部细胞被纵壁分隔,而下部细胞被横壁分隔,形成四细胞胚。开花后24小时,四细胞胚的中部细胞被纵壁分隔,而下部细胞再被微斜的横壁分隔。开花后30小时,上部和中部细胞继续形成纵壁;各产生四个细胞,形成十细胞胚。此后,细胞分裂方向呈不规则状态。原胚细胞核周围存在着发育良好的细胞质,内含淀粉植的杯状质体、杯状线粒体和层状粗糙型内质网频频出现,周边细胞质中存在着许多液泡。原胚的下部细胞比上部细胞更为液泡化。开花后18小时,宿存的助细胞即完全消失,溶入电子密集物质之中。在原胚的体积开始增大后,其周围的胚乳细胞质则变得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7.
我们曾观察到水稻自花传粉辅授高粱花粉,对水稻受精过程及胚胎发生了明显的影响:前期显著地加速了受精过程、合子与初生胚乳核的分裂;但在授粉24小时之后的早期胚胎发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水稻胚乳发育的过程和糊粉层形成的机理, 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水稻糊粉层细胞和内胚乳细胞在颖果发育过程中的结构变化,用能谱仪分析了胚乳细胞中元素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 糊粉层细胞是由胚乳表层细胞转化而来的。糊粉层细胞中的P、K、Mg和Ca等矿质元素含量要明显高于内胚乳细胞。发育初期糊粉层细胞中富含线粒体、圆球体和小液泡;发育中后期小液泡积累蛋白质和矿质元素而形成糊粉粒。在发育中后期,内胚乳细胞随着细胞内淀粉体的充实,细胞核发生形变而衰亡;而糊粉层细胞的核在发育过程中不消亡。糊粉层的形成与表层细胞积聚矿质和脂类等“灌浆废物”(指非内胚乳细胞的贮藏物)有关。因而,转运灌浆物质多的胚乳背部,其糊粉层细胞的层数要比腹部和侧部多。谷物胚乳发育分为游离核期、细胞化期、分化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9.
玉米受精及子粒发育早期是决定穗粒数及粒重的重要时期,也是对环境变化相对较敏感的阶段。受精极核需要经历游离核、细胞化和细胞分化3个阶段形成胚乳,受精卵同样需要一系列的分裂分化形成最终的胚。玉米受精前极易遭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性器官发育不正常,影响花粉或花丝活力间接影响玉米受精过程。受精过程中的环境胁迫会通过阻碍花粉与花丝的识别、减缓花粉管在花丝中的延伸速率影响受精过程。子粒发育早期主要是受精极核分裂分化形成胚乳、受精卵分裂分化形成胚的过程,该阶段遭受环境胁迫下,胚乳细胞分裂受阻影响子粒库容。研究表明,逆境胁迫条件下,玉米的受精及子粒早期发育过程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以及激素的合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红麻胚胎发育过程中叶绿素消长的动态进行了观察,发现红麻早期胚胎已开始形成叶绿素,随着胚的发育,叶绿素逐渐增多,至鱼雷胚时期(授粉后20天左右),叶绿素含量达到高峰。此后,随着子叶的迅速生长,叶绿素逐渐减退,到胚分化成熟时,叶绿素全部消失。不论红麻青皮3号,还是金钱吊芙蓉,叶绿素均呈有规律的消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