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建立小鼠葡聚糖硫酸钠(DSS)结肠炎模型,观察其结肠黏膜炎症情况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2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DSS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DSS组小鼠每日自由饮用5%DSS溶液,连续7d,第8天后改为饮用正常水3d;正常对照组饮用正常水10d.每天进行体质量测量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于第10天取结肠,检测小鼠髓过氧化物酶(MP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闭锁蛋白(occludin)和紧密连接相关蛋白-1(ZO-1)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SS组小鼠体质量下降、DAI评分增高、结肠长度缩短;结肠MPO和TNF-α表达上调,occludin、ZO-1表达降低(均P<0.05).DSS组小鼠结肠TNF-α表达与occludin、ZO-1表达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28和-0.718,P<0.05).结论 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结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表达下降,TNF-α可能通过下调occludin和ZO-1表达,使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参与肠道炎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2.5%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研究Lactobacillus casei-14(L.casei-14)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预防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表明:L.casei-14高剂量组小鼠结肠长度为(7.66±0.58)cm,与模型组((6.73±0.42)cm)相比差异显著(P<0.05);中、高剂量组小鼠结肠炎疾病活动指数(DAI)分别为(4.22±0.97)和(4.17±1.33),与模型组(8.00±2.12)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组织病理学炎症评分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小鼠炎症评分分别为(4.88±0.83)和(4.13±0.64),极显著低于模型组(10.50±1.85)(P<0.01);中、高剂量组小鼠IL-1β、TNF-α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L.casei-14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预防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L-1β和TNF-α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而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以达到预防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建立小鼠葡聚糖硫酸钠肠炎(DSS)模型,并分析肠炎小鼠中骨质丢失的发生情况.C57BL/6小鼠口服DSS溶液2周以建立肠炎模型,第1周饮用2% DSS溶液,第2周饮用1% DSS溶液.饮用蒸馏水的C57BL/6小鼠作为对照.记录每组小鼠体质量变化,观察粪便和血便状况,μCT分析股骨骨质丢失的情况.结果表明DSS处理组小鼠和对照组相比,出现了明显的骨质丢失,骨量减少,骨小梁数目下降.说明DSS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可以作为研究肠炎引发骨质丢失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双歧杆菌MIMBb75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损伤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分成7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MRS-L培养基阴性对照组、美沙拉嗪阳性对照组、MIMBb75高剂量组、MIMBb75中剂量组及MIMBb75低剂量组,给药7天后处死小鼠,进行结肠长度、血中血红蛋白浓度及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显示:双歧杆菌能够有效抑制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小鼠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的下降,可以抑制溃疡性结肠炎引起的结肠长度的缩短;可以增加肠道菌群多样性,提高拟杆菌属及柔嫩梭菌的数量。说明双歧杆菌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调,对溃疡性结肠炎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结肠炎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ontrol组),模型组(DSS组),低剂量AtRA(DSS+AtRA-L)组,高剂量AtRA(DSS+AtRA-H)组,每组8只.除Control组外,其他组小鼠自由饮用3%DSS溶液7d诱导结肠炎.DSS+AtRA-L组和DSS+AtRA-H组分别给予AtRA 15 mg/kg和30 mg/kg腹腔注射8~14d.每天记录小鼠改良疾病活动指数(mDAI).第15天处死小鼠,测定各组小鼠结肠长度、结肠组织学评分、血清及结肠组织TNF-α水平.结果DSS+AtRA-H和DSS+AtRA-L组的mDAI和结肠组织学评分较DSS组降低,结肠长度则较DSS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DSS+AtRA-H组和DSS+AtRA-L组的黏膜结构改善不明显,其结肠组织学评分高于Control组(P<0.01).DSS+AtRA-H组和DSS+AtRA-L组的TNF-α免疫组化评分比DSS组显著降低(P<0.01),DSS+AtRA-L组高于Control组(P<0.01),但DSS+AtRA-H组与Contro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S+AtRA-H组和DSS+AtRA-L组的血清TNF-α水平均比DSS组降低(P<0.01),但仍高于Control组(P<0.01).结论AtRA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有疗效,治疗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但其在肠黏膜结构和结肠缩短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以TNBS诱导小鼠建立实验性结肠炎模型,运用黄葵胶囊连续干预14 d后,对小鼠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评分;小鼠取血后ELISA法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 (IL-6)、IL-17、IL-23水平;处死小鼠,分离结肠,制作切片, 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并进行TDI评分,探讨黄葵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黄葵中(1.0 g·kg~(-1))、高剂量(2.0 g·kg~(-1))组小鼠的体重和活动度有所增加, DAI、CMDI评分亦显著降低(P0.05);组织病理形态出现的炎症病理变化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减轻, TDI评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IL-6、IL-17、IL-23水平明显降低(P0.05)。这说明黄葵可抑制TNB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提示该作用与下调炎症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并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与一氧化氮 (NO)、肿瘤坏死因子-a (TNFα)的关系. 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3.3%DNCB涂腹致敏,再以0.1%DNCB、0.2%DNCB、0.4%DNCB(对照组以60%乙醇)灌肠,1次/d,连续4d.观察疾病活动指数、结肠大体和镜下改变. 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生物素链亲和素ELISA法测定血清NO和TNFα. 结果: 0.2%DNCB、0.4%DNCB 组与对照组相比,疾病活动指数、组织病理学评分以及NO、TNFα活性均有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论: DNCB能够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NO、TNFα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加味乌梅丸与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为该难治病症提供简便、更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将10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分别接受中药加味乌梅丸、SASP连续系统治疗2个月,以临床表现、大便常规、结肠镜或钡灌肠等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及半年后复发率。结果:中药组痊愈39例(70.9%),显效8例(14.5%),有效6例(10.9%),无效2例(3.6%),总有效53例(96.4%),复发2/39例(5.1%);对照组分别为17(32.1%)、11(20.8%)、8(15.1%)、17(32.1%)、36(67.9%)、7/17(41.2%)。中药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加味乌梅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好,复发率低,无副作用,优于SASP且组方固定,无须辨证分型,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罗伊氏乳杆菌的益生作用,本试验研究了蓝狐源罗伊氏乳杆菌ZJF036对葡聚糖硫酸钠(DSS)、沙门氏菌、庆大霉素(GEN)+头孢拉定(CE)诱导的腹泻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本试验选取了80只2~4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每组8只。整个试验周期21 d,正常对照组灌胃无菌生理盐水,DSS对照组只饮用2%DSS溶液(62.5 g/L),沙门氏菌对照组只灌胃沙门氏菌菌悬液(1×108 CFU/mL),GEN+CE对照组只饮用GEN+CE溶液,DSS预防组、沙门氏菌预防组和GEN+CE预防组先灌胃罗伊氏乳杆菌后分别饮用DSS溶液、沙门氏菌菌悬液和GEN+CE溶液,DSS治疗组、沙门氏菌治疗组和GEN+CE治疗组分别先饮用DSS溶液、沙门氏菌菌悬液和GEN+CE溶液后灌胃罗伊氏乳杆菌菌悬液。试验结束计算大鼠体重总增重,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 (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试验结果显示:与DSS对照组相比,DSS预防组大鼠总增重显著增加(P<0.05);...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使用3%葡聚糖硫酸钠连续7 d供应小鼠自由饮用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采用水提醇沉法制备了刺山柑(Capparis spinosa Linn.)水提物,探讨了其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体重、脏体比、疾病活动指数和粪便菌群及其代谢物的影响。结果显示,400 mg/kg刺山柑水提物灌胃给药溃疡性结肠炎小鼠7 d后,显著改善了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体重减轻,降低了疾病活动指数评分。此外,400 mg/kg刺山柑水提物灌胃给药能够增加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粪便菌群多样性和益生菌。代谢物分析结果显示,刺山柑水提物增强了溃疡性结肠炎小鼠乙醛酸和二羧酸的代谢、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与吸收以及脂肪酸的代谢。刺山柑水提物能够通过调节粪便菌群与代谢状况干预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六味地黄汤对5/6肾切除大鼠残肾转录因子-核因子κB(NF-κB)、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及Ⅲ型胶原(Col-Ⅲ)表达的影响,探讨六味地黄汤抑制肾间质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分为5组: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依那普利组、六味地黄汤组,每组12只,后三组行5/6肾切除术诱导大鼠肾衰模型,假手术组同期手术,但不损及肾脏。造模术后3 d进行灌胃干预。灌胃8周后处死各组大鼠,观察各组大鼠残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残肾NF-κB、MCP-1、Col-Ⅲ的表达。结果(1)观察5/6肾切除大鼠残肾组织细胞形态学,与模型组相比六味地黄汤、依那普利组可减轻大鼠肾间质损害及纤维化程度;(2)免疫组化半定量分析显示六味地黄汤组肾皮质的NF-κB、MCP-1及Col-Ⅲ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依那普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六味地黄汤可能通过下调NF-κB、MCP-1及Col-Ⅲ的表达,减少细胞外基质的积聚,减轻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程度,抑制5/6肾切除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进展,可作为慢性肾衰竭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二仙汤对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大鼠的抗氧化应激效应。方法 雌性SD大鼠40只,监测一周动情周期,筛选有正常动情周期的大鼠入组,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二仙汤组。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使用顺铂注射液造POF模型,阳性药组和二仙汤组在造模同时进行药物干预,灌胃期间监测动情周期,15 d后麻醉取材,应用放免法检测血清性激素卵泡刺激素(follicle timulating hormone,FSH)、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及雌激素(estrogen,E2)的水平以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含量,显微镜下观察各组卵巢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动情周期及动情间期明显延长(P<0.01),血清FSH、LH、MDA含量显著升高(P<0.01),E2、SOD及CAT水平显著降低(P<0.01),卵巢组织中闭锁卵泡增多,窦卵泡数减少。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组与二仙汤组动情周期缩短(P<0.05或P<0.01),血清FSH、LH、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E2、SOD及CAT的含量显著上升(P<0.05或P<0.01),闭锁卵泡数量减少,窦卵泡数增多。结论 二仙汤能通过调节POF大鼠的的抗氧化能力来改善卵巢功能,减少氧化应激带来的损伤从而治疗POF。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对大鼠酒精性脂肪肝的预防作用。【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酒精肝模型组、饮用酒精+质量分数5% KGM组、饮用酒精+质量分数10% KGM组、饮用酒精+质量分数10%谷胱甘肽(GSH)组,进行为期12周的饲养试验,期间观察大鼠被毛、活动、饮食等一般情况,试验结束时称体质量,并采集血清及肝脏样品,测定其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的活性;同时观察大鼠肝脏组织形态学改变,进行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评分。【结果】12周试验结束后,KGM预防组大鼠的一般状态比酒精肝模型组好,毛色更光滑,体质量增长更快,差异显著(P<0.05);与酒精肝模型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及3个干预组ALT、AST、γ-GT活性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降低;与酒精肝模型组比较,KGM干预组肝脏脂肪性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肝脏脂肪变性程度评分极显著降低(P<0.01),而与GSH预防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结论】由血清肝脏酶学及肝脏组织学分析结果可知,KGM对酒精性脂肪肝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针刺大椎、百会、人中穴对内皮抑素(Endostatin,ES)作用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影响,研究ES作用于脑保护的部分机制。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各10只,其余30只大鼠参照ZeaLonga线拴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依达拉奉组、针刺组,10只/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仅捆绑,依达拉奉组以3 mg/kg (稀释至1 mL)腹腔注射,针刺组行大椎、人中、百会穴针刺,每12 h行1次治疗,6次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行Western Blot法检测ES表达。结果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治疗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其余3组评分较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及针刺组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依达拉奉组及针刺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 ES比较:治疗后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其余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依达拉奉组及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针刺能使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缺血区域海马组织ES的表达,达到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促进脑组织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观察血清中白介素-1(IL-1)、白介素-4(IL-4)活性的变化.方法: 30只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3.3% 2,4-二硝基氯苯(DNCB)涂腹致敏,实验组以0.4% DNCB灌肠,每天1次,连续4 d.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IL-1、IL-4值;观察疾病活动指数、结肠大体和镜下改变.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疾病活动指数、组织病理学评分以及IL-1活性均有显著升高,而IL-4活性显著降低.结论: IL-1、IL-4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补肾健骨汤对股骨颈骨小梁微血管及骨密度影响。方法 采用切除大鼠卵巢方法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去势模型组、雷洛昔芬组、补肾健骨汤组,电镜观察股骨颈骨小梁微血管变化以及骨密度检测股骨颈骨密度。结果(1)正常组微血管规则、连续,骨小梁连续且致密,厚度均匀;去势模型组微血管变形变窄,断裂,骨小梁稀疏、萎缩,连续中断;补肾健骨汤、雷洛昔芬组骨小梁微血管粗细较均匀,骨小梁出现部分断裂、排列欠规则。(2)假手术组与正常组骨密度无差异(P>0.05);去势模型组骨密度下降明显,但低于补肾健骨汤组及雷洛昔芬组(P<0.05)。结论 补肾健骨汤可有效改善股骨颈骨小梁微结构并提高骨密度,说明其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及降低骨折发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奥沙拉秦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奥沙拉秦钠胶囊0.5g,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1g,每日4次,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治疗组不良反应以腹泻为主,继续用药后缓解;1例出现颜面及四肢水肿退出治疗;1例用药4周后出现肝功能损害。对照组以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为主,其次皮疹、肝功能损害,蛋白尿。结论:奥沙拉秦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短期疗效和耐受性较好,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8.
增加前肢主动运动对去势大鼠桡,尺骨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雄性大鼠前肢主动运动模型并观察其对去势雄性大鼠尺、桡骨骨量减少的影响。方法:建立前肢主动运动取食动物模型并云势以观察尺骨、桡骨部位骨量的影响。6月龄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2)假手术组+正常高度笼;(3)双侧睾丸切除组+正常高度笼;(4)假手术组+模型组;(5)双侧睾丸切除组+模型组。结果:模型组大鼠的尺桡骨骨皮质都有显著增加。结论:大鼠前脚趾掌主动运动对远端尺骨和远端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核因子NF-κB的表达及血清C反应蛋白和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组(模型对照组),辛伐他汀干预治疗组(治疗组)。注射野百合碱建立动物模型,右心导管法检测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测量右心室肥大指数(RVHI)。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IKKα,IκBα和NF-κB 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治疗组大鼠的mPAP和RVHI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治疗组大鼠肺组织NF-κB p65蛋白表达及血清C反应蛋白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辛伐他汀可有效降低MCT诱导肺动脉高压模型大鼠的肺动脉压、改善肺血管重构,其机理可能与抑制肺组织核因子NF-κB的表达及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0.
通过樗白皮6种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小鼠的治疗,以探讨该提取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的影响.采用2,4-二硝基氯代苯(DNCB)复制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水提取物组、水提醇沉提取物组、950 mL/L乙醇提取物组、650 mL/L乙醇提取物组、450 mL/L乙醇提取物组、250mL/L乙醇提取物8个组.药物处理后,取结肠组织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樗白皮水提醇沉提取物、650 mL/L乙醇提取物组4、50 mL/L乙醇提取物组2、50 mL/L乙醇提取物能够不同程度的修复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结肠黏膜上皮结构,使黏膜下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等症状有所缓解,其中水提醇沉提取物与其它各组比较,效果明显(P<0.05),水提取物和950 mL/L乙醇提取物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据此认为,樗白皮提取物对DNCB所致小鼠UC模型有不同程度的治疗和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