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笔者的艺术鉴赏情趣来看,这是一件难得的象形式盆艺作品(见左下图及1995年1期彩页)。裸露的赤楠根须与躯干,宛如一只爬行类恐龙,茂密的枝叶,又似一株参天之树。恐龙口衔巨树蹒跚而行。仿佛由远古向我们走来——何等惟妙惟肖的场景。“恐龙”身下是青苔小草覆盖的土堆,似是隐喻恐龙之行漫长路途的艰难曲折。树冠向斜后方微倾,其中轴线与根蒂形成一个有力的弓形。如此构图看似简单,实则寓繁于简,平中见奇,实属由灿烂归于平淡的艺术境  相似文献   

2.
读了冯蜂鸣先生的鉴赏文章后颇有异议。觉得冯先生并不是按盆艺最基本的标准,对作品进行恰如其分的件介.而是在作牵强附会的演义解释,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冯文说“这是一件难得的象形式盆艺作品”。象形式盆景,顾名思义,虽不能说根、干、枝冠的整体造型具象得栩栩如生,但一般也无须解释,一看便懂。触景生情.更回味无穷。如:杨吉章的《凤舞》、庄灿光的《鹿鸣》、石启业的《海狮》等等。无不把盆景艺术融于物象的特定神韵之中。恐龙不是神话,是地球上早已灭绝了的庞大物种,形象有化石作证。但未有传说或典故说它有口衔巨树的习性。  相似文献   

3.
我是个业余盆景爱好者,并非文人墨客,谈不上有什么理论。在此只谈一点我个人的粗浅想法。我所见过的图画,画家都没有把一棵树一枝花草,画成象只飞禽走兽,或象个怪人(除童话作品)。如果真有的话,还算一幅好画吗?我没看过地面长的新树古树,长成象飞禽走兽甚至人物。既然盆景是“立体的画”,难道可以例外,将一草一木加工成飞禽走兽或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如根无爪形,便成插树,故不取。”这里所说的“根”,是指土表之根。一盆树桩盆景必须有好的根,才能使作品更具完整性和审美意义。根的形象塑造是桩景造型的重要一环,而有许多作者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因而所作出的桩景有气却无力,有形却无韵,便成上面所说的“插树”。  相似文献   

5.
前几年偶得两棵生长了十几年的九里香,可惜很不成材,但因它是制做盆景的优良树种,又舍不得丢弃,便萌生了合栽的念头。通过剪扎并用的手法,经五年时间,现已基本成型(如下图,高86厘米,盆长70厘米)。就材料本身条件,基本树象定为:将两树合栽一盆组景,互补互衬,两树一冠一曲一直相衬:将直干树截短,曲高直低,一高一低;曲干高树养冠,直干低树收顶不成冠,塑成整树的一枝象,枝冠互补,两树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两树的根各有缺陷,合栽互补便成为较完整的根象。  相似文献   

6.
评点两则     
一、“桩景与根艺相结合"说法不妥贵刊94·l期第35页《桩景与根艺相结合》一文中“这一作品是桩景与根艺的结合,是一种新尝试(因低干已成为不动的自然根艺)一”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应该说:自然的“根”只有与人的“艺”结合之后才能成为根艺,两者不可或缺。也就是说,自然的根干无论如何地“像”,也仅是自然物而不能称为根艺。例如,菊花石的天然花纹维妙维肖,但这还不是“艺”;某些树瘤酷似柿等果品,但这也不是  相似文献   

7.
盆景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材施艺、因形赋意的造型艺术。盆景就其词意而论,可理解为:盆中有树(或石料等),树(或石料等)能成景,景中有情,情中寓境,而且这些环节一脉相承,一气呵成。只有这样才合艺术法度,得自然真趣,才能算为名副其实的盆景。简言之,即是由景——情——境。一、盆景艺术中的“工”这是相对于“意”而言的。就象国画中的工笔画对于写意画一样。盆景中“工”的艺术特点是整齐划一,法度严明,姿态端庄,具有鲜明的具像美、装饰美和通俗之美(见右上图)。人们在盆景创作过程中常常有意识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说称“树根艺术”不确切呢?是因为其中并不含有人创造的意思。比方说人们称用贝壳做成的粘贴画谓之“贝雕”而不叫“贝壳艺术”;同样.我们也不能称国画艺术为“水墨艺术”,虽然它使用的材料是纸、水和墨;我们更不能把石雕、水晶雕、玛瑙雕、树根雕称作“玉石艺术”、“水晶艺术”、“玛瑙艺术”和“树根艺术”。就是因为这里没有包含人创造的意思,而非人造的美不属于艺术的范畴。象自然界  相似文献   

9.
每当春天到来,树桩盆景大都要经历新一轮的修剪造型。对赤楠来说,修剪过后不久,枝头就会萌发一簇簇细小的嫩叶,釉红鲜亮,玉润晶莹,呈现出彩云出岫的风韵,生机勃勃,令人陶醉。除了这鲜活多彩的姿色,根、干的古朴多变,也使赤楠在中华盆景艺苑崭露头角,越来越受到盆景爱好者的青睐,在盆景市场上越来越走红。探其缘由,就是赤楠利于表现盆景艺术的特色,具有盆景材料的特质。但是有的艺友告诉我很多人虽喜欢赤楠,但又有些疑虑。我曾做过两次探讨,有的艺友说还没说透,这里我想再做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10.
红棉型盆景,是以广州的市花树——红棉树作为蓝本经艺术加工而成的一种盆景型式。它的造型别具一格:主杆挺拔,侧枝平生轮生,树冠叠托,层次分明,如宝塔剪影。制作这样的盆景,首先要选取一种萌芽力强、芽节较密的树种(如雀梅、朴树等),又要选择单干、挺直、头大尾小并有三至四面侧根的树胚。树胚选定后,要“审材察节”,各枝托如何分布,要心中有数。然后,把过长的主干截短,把不必要的侧枝裁去;粗根也要裁短,并要考虑成型后能植入配盆里。  相似文献   

11.
将“根雕艺术”一栏更名为“树根艺术”,我以为不够贴切,还是恢复原各为好。在“根”字前冠以“树”,当然就限制了根的范围。事实上,不仅树的根可以加工成艺术品,其他的藤根、竹根等等,也有同样的价值。有的同志认为,“树根作品的  相似文献   

12.
话说擂茶     
“擂茶”,古时候人们称为“三生汤”。它是用大米、生姜、茶叶、芝麻等主要原料特制而成的一种饮料,其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将洗净的生姜,经水泡后的好绿茶,炒至五成熟的大米,放在陶制的擂缽里,用山苍子(又名山胡椒树)木棒将其慢慢擂成浆计状。这就是“擂茶脚子”。由于山谷子树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的幽香,所以,由它擂成“脚  相似文献   

13.
作品《跋涉》(见40页图)取材于两株自蜡树根,原貌根系比较简单,倒置过来,发现了内在的肖形。“象”的腿部均为树的枝干,其中小象肢体齐全,可谓天成。而大象鼻子太短,也没有大牙,且缺少左前腿。但体形和其它三条腿充满神韵和力度,极富动感。因此我对左前腿和大牙做了拼接补救。拼接并非易事,难度在于能否“接活”。所谓“活”,一要符合整体神韵;二要顺应根木生态走向。在加工处理时,我选择纹理相似,粗细得体的同种根、枝,达到了我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盼盼     
“盼盼”取材于一株古老龙钟榆树根块,其主根裂变空洞,而根杈、树蔸木质完好,杂枝(根)丛生,没有主杆。经大自然“千锤百炼”,根材隆起大小树瘤120余个。作品基本形态是有树瘤组成。难得的是“盼盼”身上主要“器官”也是有不同的瘤、节匀称地分布在各部位,表现得惟妙惟肖。天真的“盼  相似文献   

15.
制作根雕,必须善于利用树根具有的独特之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 根形——这是雕造树根的基本点。如果树根的整体或某部象一只“卧虎”,或象一只展翅的“雄鹰”,就应从“根”字上着眼去雕造,做到象什么形象,就造什么形象,但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龙凤呈祥     
《龙凤呈祥》两盆榕树盆景,没有主干,没有根蔓,更没有坚如磐石的块根,只具龙凤之形。可以说,它的培育和造型,虽与传统技法相去甚远,但仍然是在传统技法“基调”上大胆加以“变奏”而成的,尽管总体上还不定型。作者充分发挥榕树根系的特点,用形意和夸张的手法,经多年逐步提根培育,使它如龙似凤,细赏之下,确有另一番情趣。《龙》树盆景(左下图),在提根培育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干粗、枝茂之时是文人树桩头阶段的终结我们制作文人树桩,一可到花木市场或苗圃选购,自己设计加工,一、两年后当见雏形;二可播种地栽,三、五年会有实际成效。因文人树用材不需主干粗大,较之其它大桩盆景能省却许多时间和操劳。但由于文人树突出“高洁”,意境(格调)要求雅,形态(各部)要求简,操作起来难度不小。可以说,制作文人树“硬件”操作不费功夫;“软件”从构思到设计,到因材施治,到面对干和枝的变曲、取舍,哪一步斟酌失误都可能造成遗憾。而这“软件”是艺者的修养亦即“造诣”,是创作者对盆景艺术和相关艺术知识掌握的多少。当前,文人树盆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岭南树桩盆景不存在形象禁忌。我认为,前辈相传已有,它对形象的完美有极其重要意义。现分述如下: (一)关于根盘的形象禁忌 1.茶盅脚:是根颈小于身干的不自然形象,是畸形的一类。2.桩脚:根颈与身干大小如一,状如木桩埋地。没有根板显露,下盘缺乏有变化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9.
赢得秋色飨游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由于晚唐诗人杜牧这两句咏红叶的名诗,千百年来枫叶成了秋景中的庞儿。那么“枫”到底指什么树呢? 广大南方最常见的所谓“枫”是指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属金缕梅科高大落叶乔木,秋季降温以后,片片三裂的枫叶染红全株,层林尽染之后送走残秋。可惜枫香怕冷怕旱,一直过不了黄河。西安、郑州、青岛都长不好,更不要说北京了。北方的“枫”  相似文献   

20.
瞭望台     
甘肃两当县工艺美术厂李寒冰厂长带着厂里生产的各种根雕艺术品,参加26届广交会。参展的核桃壳乌龟引人注目。商港董维原对李厂长说:日本人的很多玩具都是以乌龟为题材的,你的核桃乌龟小巧玲珑,若把死乌龟变成活乌龟就好了。李厂长回到厂反复琢磨,经200多次试制,终于用核桃壳刻制成功活动小乌龟。19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