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提取番茄种子粗脂肪,用KOH-甲醇溶液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以37种脂肪酸甲酯标品为对照,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建立一种快速的少量番茄种子的脂肪酸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番茄种子样品4 mg,采用异辛烷2 mL提取5 min,2 mol/L甲醇钠酯化5 min后即可进行脂肪酸组成含量分析,使以往需要用几个小时的工作在20 min内完成,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番茄种子脂肪酸组成含量分析结果不受样品量、粗脂肪提取时间和脂肪酸甲酯化时间影响。通过与传统方法(GB/T 5009.6-2003,GB/T 17376-2008 5酯交换法)比较,脂肪酸相对百分含量无明显差异,该方法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现行的GB/T 20570-2006《玉米储存品质判定规则》中,脂肪酸值被作为玉米储存品质判定的重要指标,对判定其是否宜存及宜存程度是非常重要的。检测玉米中的脂肪酸值,通常先用无水乙醇将粉碎样品中的游离脂肪酸提取出来,并经过滤等方法与固体物质分离后再进行滴定检测,由此可见,脂肪酸的提取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三种测定粮食脂肪酸值标准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脂肪酸值是粮食品质劣变的灵敏指标之一。我国目前的测定方法GB5510-85是采用苯提取脂肪酸、GB/T15684-95是采用无水乙醇提取脂肪酸,国际标准ISO7305:1998是用95%乙醇提取脂肪酸。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对三种标准方法进行对照实验,并将提取的脂肪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得出方法之间的差异,为今后修订国家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建立快速、高效的大豆脂肪酸组分检测方法,为大豆脂肪酸的遗传改良和食品质量检测等奠定基础。以1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对大豆脂肪酸甲酯化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并对脂肪酸检测的气相色谱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大豆脂肪酸的内标法和外标法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大豆脂肪酸甲酯化提取的最优处理温度为50℃,最优处理时间为35 min;基于赛默飞气相色谱仪检测平台的内标法和外标法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两种方法均适用于大豆脂肪酸组分含量的检测,但内标法更方便快捷、且成本较低。本研究确立的大豆脂肪酸检测方法可以满足检测灵敏度高、处理简单快速、线性范围良好的要求,可应用于大豆脂肪酸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及大豆脂肪酸的品质改良。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花生中的应用,利用花粉管注射浸花法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花生,通过在侵染液中添加合适浓度的AS、MES以及MgCl_2·6H_2O促进了转化事件的发生,并通过注射液每日现用现配最大程度地保持农杆菌的活力,提高了转化效率。本试验首次将该转化法用于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花生基因编辑,根据花生FatB基因序列设计编辑靶位点,成功构建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PX458-Cas9-FatB并成功转化农杆菌菌株GV3101;利用1 mL无菌注射器将当日离心配置的新鲜农杆菌侵染液注射到花生龙骨瓣中至花瓣浸透,每日8:00以前完成注射,连续注射15日,待注射花朵下针后用尼龙绳进行捆绑标记;待荚果成熟后,收获捆绑标记的花生荚果,正常晾晒干燥后剥取花生籽粒,提取籽粒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筛选转化阳性籽粒。结果显示,在被检测的274粒籽粒中,有108粒扩增出了相应目的条带,转基因阳性率为39.42%;经测序验证,108粒阳性籽粒中有1粒在靶位点外发生了基因编辑,在部分阳性籽粒的自交后代中,发现了靶位点发生编辑的籽粒。因此,本研究初步证实利用注射浸花以及农杆菌介导法对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花生基因编辑是有效的,但编辑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花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脂肪酸组成受环境等的影响而不稳定。本研究选取60份黄淮及长江流域产区主推的花生品种,连续2年在湖北武汉、河北石家庄、河南濮阳和河南周口4个环境下种植,利用GB/T5510-2011法检测种子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品种油酸含量比普通油酸品种稳定,普通油酸品种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比高油酸品种稳定;武汉种植环境有利于花生油酸含量的提高,2年60份品种的平均油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52.93%和52.64%;高油酸花生品种除油酸含量显著提高外,花生烯酸含量也提高了54.1%;而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5.20%和90.44%。结合前期SSR研究结果,本研究涉及的6份高油酸品种属于不同的类群(G1、G2c和G2e),其遗传背景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为花生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因素对花生总DNA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CTAB方法提取植物DNA中影响DNA产量和质量的诸多因素,以豫花15号花生嫩叶为材料,采用酚氯仿、1 0000 r/min、氯仿、不剪口、氯仿一步、酚氯仿一步、不摇30 min 7种不同的处理方法纯化其基因组DNA,并通过外观、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所提取的DNA样品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因素对DNA提取质量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得率、蛋白质含量及DNA分子完整性等指数后,总结出酚氯仿纯化豫花15号花生叶片DNA的最适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花生属19个近缘野生物种87份种质和113份栽野远缘杂交后代为材料, 系统分析野生花生脂肪酸组成的遗传变异及其在栽培种花生脂肪酸改良中的潜力。结果表明, 野生花生的棕榈酸含量与栽培种花生相似, 硬脂酸和油酸含量略低于栽培种花生, 亚油酸含量略高于栽培种。不同物种间以及同一物种内不同资源间的脂肪酸组成存在较大差异。A. rigonii棕榈酸含量较低, A. pusilla和A. duranensis油酸含量较高, A. batizocoi亚油酸含量较高, A. rigonii和A. duranensis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变幅较大。发掘出油酸含量达60%以上的野生资源2份(19-6, A. duranensis和23-1, A. sp.), 亚油酸含量达40%以上的资源7份, 其中A. rigonii(编号为11-4)亚油酸含量高达48%, 是目前所发现的花生资源中亚油酸含量最高的种质。远缘杂交后代脂肪酸的变异远远超过亲本间的差异, 而且不同组合间的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过远缘杂交获得了6份油酸含量达64.0%以上且棕榈酸含量在8.5%以下的新种质, 其中yz8913-8油酸含量达67.85%, 比其栽培种亲本提高近30个百分点, 且棕榈酸含量仅7.60%。SRAP检测表明, 这6份远缘杂交后代除整合了亲本的DNA片段外, 还产生了新的DNA片段, 有的还丢掉了亲本的某些片段。农艺性状分析表明, 其中4份种质的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具有重要育种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油酸花生以其营养价值高和耐储藏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和加工企业的喜爱。近年来,随着高油酸花生品种在我国的推广应用,高油酸花生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发芽期耐寒性成为关注热点。为探究花生种子的油酸含量与其萌发期耐寒性的相关性,本研究调查6组不同遗传背景的花生品种及其高油酸回交后代品系(BC4F8)在低温条件下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发现,在低温胁迫下花生的萌发期耐寒性与其油酸含量无显著相关性。在泉花551高油酸后代品系(Quanhua551-HO)低温发芽率显著低于其普通油酸含量亲本(Quanhua551-NO)的组合中,追踪分析8种主要脂肪酸在低温胁迫萌发过程中含量的变化发现,在低温胁迫下Quanhua551-NO中油酸含量显著减少且亚油酸含量显著增加,而Quanhua 551-HO中也表现出了油酸含量减少、亚油酸含量增加的趋势,但是未达到显著水平。进而分析上述2种材料中低温胁迫下各脂肪酸脱氢酶(fattyaciddesaturase2,FAD2)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Quanhua551-NO中AhFAD2-1A/B受低温诱导显著上调表达,而AhFAD2-4A/B显著下调表达;在Quanhua551-HO中AhFAD2-4A/B受低温诱导持续显著上调表达,而AhFAD2-1A/B显著下调表达,推测由于高油酸花生中AhFAD2-1A/B编码蛋白失活, AhFAD2-4A/B在低温诱导下高量表达,部分弥补了AhFAD2-1A/B缺失的功能。综上所述,花生种子中油酸含量并不是决定其萌发期耐寒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食用型花生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花生育种的重要方向之一,但是花生遗传改良中缺乏与食用品质相关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快速检测方法,限制了食用花生育种进展。本研究建立了80%乙醇和水浴快速提取花生籽仁可溶性糖的方法,该提取方法与国标法相比,简化了样品前期处理步骤,加快了提取进度。通过准确性和重复性试验对该方法的验证表明,该方法的重复性较好,而且准确有效。以20份花生品种为材料,利用高效液相-示差折光法对该方法提取的样品和国标法提取的样品进行检测发现,成熟花生籽仁中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很少,2种方法测定的结果差异不显著。利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检测20份花生品种的结果显示,蔗糖含量最低为16.19 mg g^-1,最高为83.81 mg g^-1,平均为30.41 mg g^-1。利用国标法检测的结果显示,蔗糖含量最低为15.60 mg g^-1,最高为81.38 mg g^-1,平均为30.20 mg g^-1。这些检测结果,一方面进一步验证了所建立方法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些花生品种中的蔗糖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气相色谱法测定花生油掺假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卓新 《粮食储藏》2001,30(3):41-43
研究了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叶种油脂甲酯化后的脂肪酸含量的方法,并用此方法测定了花生油掺入另一油脂后脂肪酸组砀 变化,从而确定以14∶0或16∶0含量来判断花生油中掺棕榈油的程度,以18∶3含量来确定掺菜籽油的多少。  相似文献   

12.
花生油掺伪棉籽油的检验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碱式甲酯化方法制备脂肪酸甲酯,用气相色谱方法分析、测定纯花生油、纯棉籽油和不同浓度模拟掺伪花生油的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棉籽油掺入纯花生油后,原有脂肪酸组分随掺入油种脂肪酸的含量而发生变化,以山嵛酸甲酯含量的变化趋势,能较准确地测定掺伪棉籽油的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花生基因型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冬梅  崔党群 《作物学报》2006,32(10):1466-1471
根据Δ12-脂肪酸脱氢酶(FAD)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获得了花生属不同基因型的全长为1 140 bp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序列编码379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所编码蛋白质的大小约为42 kDa。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膜整合蛋白酶特异性的3个组氨酸保守区;氨基酸疏水性分析结果表明,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存在2个具有膜固定蛋白(membrance-anchored protein)重要特征的疏水结构,2个疏水区共跨膜4次,这些分析表明所获得的序列为Δ12-脂肪酸脱氢酶。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FAD序列在花生属植物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与其他物种的FAD序列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这为探讨花生属植物之间的进化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分子水平证据。  相似文献   

14.
对灵芝孢子油与菜籽油等6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相似性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红外光谱法鉴别灵芝孢子油的可行性。采用气相色谱法对灵芝孢子油及菜籽油等6种植物油脂肪酸进行了测定,并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信息进行采集。市售不同品牌灵芝孢子油,脂肪酸组成比较接近。脂肪酸组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灵芝孢子油的脂肪酸组成与菜籽油最相似,其次为花生油和橄榄油。利用1397.4 cm~(-1)、967.1 cm~(-1)、913.7 cm~(-1)处吸收峰,红外光谱法可以将灵芝孢子油与菜籽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和橄榄油区别开来。红外光谱法可以将灵芝孢子油与菜籽油等植物油区别开来,这为灵芝孢子油鉴别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探究广东烤烟生产常用的有机肥发酵过程产生的有机营养物质的变化,为合理施用有机肥提供参考。采用室内培养法在恒温、恒湿条件下发酵,测定其产生的有机营养物质的种类、含量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花生饼肥在发酵过程可产生7种有机酸、18种氨基酸、C12~C20高级脂肪酸和阿魏酸。其中有机酸以乳酸(发酵50天可达80.0 g/kg)、苹果酸含量(40.0 g/kg)较高;乙酸含量(31.84 g/kg)次之;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含量在发酵过程中无显著差异;而草酸含量(0.32~1.83 g/kg)较低。花生饼肥和猪粪发酵过程产生的氨基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均以谷氨酸含量最高,天门冬氨酸、亮氨酸含量次之;花生饼肥发酵释放的氨基酸含量是猪粪发酵释放的氨基酸含量的2倍。花生饼肥发酵过程产生的高级脂肪酸以油酸(38.78%~44.46%)和亚油酸(37.0%~38.0%)含量较高,其次为棕榈酸(9.16%~13.22%),再次为硬脂酸(2.31%~3.08%)和亚麻酸(1.08%~1.58%),即以C18、C16酸为主,并且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饱和脂肪酸。花生饼肥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阿魏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发酵50天时达到15.23 μg/kg。  相似文献   

16.
Soybean [Glycine max (L.) Merr.] is the principal oilseed crop in the world. Soybean oil has various industrial and food applications. The quality of soybean oil is determined by its fatty acid composition. Palmitic, stearic, oleic, linoleic and linolenic are the predominant fatty acids in soybean oil.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s of 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 molecular markers with minor differences in fatty acids in soybean oil thereby detecting modifie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which could further improve soybean oil quality.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101 F6-derived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 from a population whose parents did not contain major mutant fatty acid alleles were developed from a cross of N87-984-16 × TN93-99. Fatty acids were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Heritability estimates on an entry mean basis for fatty acids ranged from 65.8 to 77.3% for palmitic and linoleic acids, respectively. Molecular marker Satt537 located on molecular linkage group (MLG) D1b was associated with palmitic acid and Satt168 and Satt249 located on MLG B2 and J, respectively were associated with stearic acid. Molecular markers Satt185 or Satt268 (which are within 0.6 cM of each other) located on MLG E were consistently associated with oleic and linoleic acid, and Satt263 and Satt235 located on MLG E and G, respectively were associated with linolenic acid. The lack of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fatty acids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independently changing fatty acid levels to achieve a desirable composition, except for regions common to all saturated fatty acids. Phenotypic variation explained by the fatty acids modifier QTL ranged from 10 to 22.5%. These modifier QTL may be useful in making minor improvements to further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oybean oil.  相似文献   

17.
单粒花生主要脂肪酸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组成是影响花生营养价值和货架寿命的主要因素,高油酸花生以其营养保健价值高、化学稳定性好、耐储藏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和花生加工企业的喜爱。因此,培育高油酸品种是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建立快速、高效、准确检测花生中主要脂肪酸含量的无损方法是加快花生脂肪酸改良和高油酸品种选育进程的重要技术保障。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可以非破坏性地快速检测单粒花生中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含量的数学模型,其中油酸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07,均方差为3.463;亚油酸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18,均方差为2.824;棕榈酸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824,均方差为0.782。使用100粒花生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的近红外预测值与化学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90和0.71,表明此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单粒花生中这3种脂肪酸的含量。本研究借助该模型建立了一种不依赖分子标记的快速、高效选育高油酸花生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高油酸花生育种,选育出高油酸花生品种中花215。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油花生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生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且营养丰富,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选育含油量高的优良品种一直是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本文综述了2000年以来我国高油花生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分析了部分品种的系谱来源,讨论了当前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的高油花生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花生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改善花生油脂品质是我国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利用不同遗传背景的亲本(中花10号×ICG12625)杂交构建含有14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对超长链饱和脂肪酸(花生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碳烷酸)含量测定表明, RIL家系超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异范围为4.27%~7.05%,均值为5.54%,最低值分别比父本和母本低1.46和1.63个百分点,降低率达25.27%和27.62%;山嵛酸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86%~3.37%,均值为2.53%, 3份家系的山嵛酸含量稳定低于2%(QT0002、QT0075和QT0120),比低值亲本中花10号分别低0.57、0.51和0.51个百分点,降低率分别为23.45%、20.98%和20.98%。利用前期构建的遗传图谱,通过WinQTLcart软件检测到一个与山嵛酸相关的稳定的QTL,位于B04染色体13.31~16.34 M内,该区间内含有131个预测基因。本结果为高油酸花生品种的山嵛酸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