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广州地区某鸡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并说明了该场的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过程。 被分离出来的病毒自第二代鸡胚继代起,引起鸡胚产生萎缩等病变,在雏鸡气管内接种,经18~36小时,被接种的雏鸡出现气管罗音等IB病的临床症状。病毒对1%的鸡红细胞无凝集作用,并在鸡胚内干扰了B_1系新城疫病毒的血凝素的形成;病毒也可被人工诱发病的康复鸡免疫血清所中和。从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检验的结果来看,可以证明,被分离出来的病毒为IBV。某鸡场的呼吸道病中,除CRD外,还有IB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河南地方株,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采用鸡胚盲传,观察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通过酶处理、病毒干扰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理化试验等研究病毒的特性;利用电镜观察病毒的形态,应用RT-PCR方法扩增分离毒株的S1和N基因片段。【结果】病毒盲传至第2代后鸡胚出现死亡和侏儒胚,将病毒盲传至第8代时,病毒的毒力逐渐由104.0增强到107.2;经质量分数1%胰酶处理或用磷酸酯酶C处理的病毒液能够明显凝集质量分数1%鸡红细胞,血凝滴度分别在29和27左右;病毒能够干扰NDV在鸡胚中的增殖,单独接种分离毒株的尿囊液HA滴度平均为20,先接种HN99毒株再接种NDV La Sota株的尿囊液HA滴度平均为23,同时接种HN99毒株和NDV La Sota株的尿囊液HA滴度平均为28.5,单独接种NDV La Sota株的尿囊液HA滴度平均为29;病毒可致SPF雏鸡发病,引起肾脏肿大、花斑肾、尿酸盐沉积等肾脏病变;该毒株对乙醚和氯仿敏感,耐酸不耐碱,对热敏感;病毒粒子直径90~105 nm;扩增到了分离毒株S1基因片段大小为1 739 bp(含前导序列),N基因全长为1 230 bp,通过与其他IBV毒株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证明分离毒株与其他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初步证实分离的病毒为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HN99株。  相似文献   

3.
根据Genbank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核蛋白(NP)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通过鸡胚繁殖IBV,纯化鸡胚尿囊液中的IBV,提取病毒RNA,建立了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RT—PCR方法。对IBV各毒株(M41,H52,H120,Aust-T以及野毒株等)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对鸡的其他病毒性疾病病毒(IBDV,AIV,NDV)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初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T—PCR.技术可用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各血清型毒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发病鸡群中分离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从安徽某鸡场发病鸡群中分离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采用鸡胚盲传,观察病毒对鸡胚的致病作用。通过动物回归试验,在SPF鸡上复制出支气管堵塞的症状,扩增分离毒株的S1基因片段,并与IBV疫苗毒株进行比较。[结果]对分离到的毒株进行HA检测,结果表明收获的尿囊液对鸡红细胞无凝集活性,说明分离到的病毒中无NDV、AIV等,但经1%胰酶处理则可凝集鸡红细胞,符合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生物学特征。该毒株的第6代SPF鸡胚尿囊液通过滴鼻接种SPF鸡,可复制出与现场相似的临床症状,其发生了支气管堵塞的现象,初步证实分离的病毒为一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命名为XZ株。[结论]该研究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根据Genbank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核蛋白(NP)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通过鸡胚繁殖IBV,纯化鸡胚尿囊液中的IBV,提取病毒RNA,建立了检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RT-PCR方法。对IBV各毒株(M41,H52,H120,Aust-T以及野毒株等)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而对鸡的其他病毒性疾病病毒(IBDV,AIV,NDV)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初步结果表明所建立的RT-PCR技术可用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各血清型毒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豫北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与鉴定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方法]从豫北某蛋鸡场疑似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鸡中采集气管分泌物、肾脏等组织分离病毒,进行血凝试验、NDV干扰试验,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HN07的纤突蛋白S1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病毒,经连续鸡胚传代后,出现侏儒胚和蜷缩胚;血凝试验中,尿囊液无血凝性,而经胰酶处理后有血凝性;NDV干扰试验中,分离的尿囊液明显干扰NDV的增殖;病毒回归试验中病毒可引发接种鸡37.5%死亡;RT-PCR检测试验中,扩增到了约为1.7 kb的目的片段。DNAstar软件分析表明,测定基因具有IBVS1基因的共有分子特征,而且分离株HN07和HD株S1的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为93.6%。[结论]分离的病毒株HN07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7.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变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太平  荣俊  彭本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207-6208
从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死鸡肾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鸡胚传代,到第3代,出现卷缩胚,第8代,卷缩胚达到50%。第3~8代的尿囊液经胰蛋白酶处理后对鸡红细胞可引发凝集。以琼脂凝胶沉淀试验检测,病料处理后的收获液、第3~8代鸡胚尿囊液与肾型IBV抗血清均可形成沉淀线,其沉淀线与肾型IBV阳性抗原和肾型IBV抗血清之间形成的沉淀线发生完全融合。该分离株在鸡胚病毒干扰试验中对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的增殖有显著干扰作用。动物回归试验,试验鸡感染分离毒株,发病率达100%,死亡率达40%,死鸡的病理变化明显而典型。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是鸡肾型IBV。  相似文献   

8.
从河北病鸡肿大腺胃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CK/CH/HBHS/07F株),经鸡胚传代、血凝特性测定、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干扰试验、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M)基因序列分析、人工感染试验等方法对该病毒进行了鉴定。该分离毒株感染鸡胚的尿囊液没有直接血凝活性,经胰酶处理后可凝集鸡红细胞,其血凝活性可被IBV阳性血清所抑制;经鸡胚传至第3代时,可致死鸡胚或出现侏儒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M基因与18株不同致病型IBV毒株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2.8%~94.1%、82.4%~97.4%,与腺胃型毒株CK/CH/LJL/04I同源性最高,该分离株能人工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病理变化。初步证实CK/CH/HBHS/07F株为腺胃型IBV。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帆  李淑梅  汤波  刘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8):3226-3228
[目的]为研究传染性支气管炎(IBV)的流行变异及其防治奠定基础。[方法]从辉县某大型养鸡场疑似IBV的发病鸡群中采集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病毒的M基因进行RT!PCR扩增。[结果]从鸡病料中分离到1株IBV,命名为IBV!HN05。经浓度1%胰酶、卵磷脂酶C和10%乙醚处理后,该病毒尿囊液可以凝集鸡、绵羊、人、小鼠和兔的红细胞,而未处理的病毒尿囊液则无此凝集活性。该分离株IBV-HN05和标准毒株IBVM41对NDVLaSota都有抑制作用。该病毒对9日龄鸡胚的致病变率达100%。通过鸡胚矮小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发现该分离株能引起鸡胚和病鸡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PCR扩增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该分离株为IBV病毒。[结论]该研究为SARS病毒的研究提供了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用鸡胚大量繁殖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收集尿囊液,用1%胰蛋白酶处理制备IBV血凝抗原,建立了血凝—血凝抑制(HA—HI)检测IBV抗体的方法,其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另外,本试验建立Dot—ELISA方法用于检测IBV,病料经处理后,点样于硝酸纤维素膜,加兔抗IBV抗体,经PPA—DAB—H_2O_2系统显色,其检测结果与双抗体夹心ELISA的检测结果一致。两种诊断方法的建立为临床上检测病原和监测抗体提供了便捷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简称IB)是由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主要侵害鸡的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使病鸡出现呼吸困难、肾脏病变、产蛋下降等症候。 本病首次由Schalk和Hawm(1931)报道,1936年,Beach和Schalm证明其病原为病毒。早期的报道表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主要危害幼鸡呼吸道(呼吸型IB),也危及育成鸡和产蛋鸡群,使之抵抗力降低和产蛋下降,蛋品质降低。1962年Winterfield和Hitchner在美国报道了致肾病变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出现,证明了IBV的某些毒株主要引起肾脏病变。EI—Houadfi和Jone(1985)在摩洛哥分离出一种  相似文献   

12.
从浙江省内大型商品代鸡场和专业户鸡场出现的以肾肿大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疾病病鸡中分离到六株病毒,易感雏鸡.接种3d后出现一过性呼吸道症状,感染鸡死亡集中在感染后14~18d,病死鸡出现肾肿大、苍白呈花斑状、大量尿酸盐沉积.鸡胚感染后出现死亡和产生侏儒胚,鸡胚尿囊液不凝集红细胞,电镜观察可见约120nm的病毒粒子.分离病原在鸡胚中可干扰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的繁殖.上述试验证实分离毒株为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3.
从患传染性腺胃病的病鸡中分离到4 株病毒,其中H95株在SPF鸡胚上已稳定传代。病料及H95 传代后的鸡胚尿囊液经蔗糖梯度和CsCl密度梯度离心后的纯化物,电镜下为大小80~160 nm 、有囊膜的病毒颗粒,囊膜表面有纤突,呈冠状形态。病毒在CsCl中的浮密度为1.19~1.23 g/cm 3, 对热和氯仿敏感,耐酸,能抵抗1% 胰酶,无直接血凝性,经卵磷脂酶C处理后的病毒则能凝集鸡红细胞,能干扰新城疫病毒在鸡胚上的增殖。应用杂交瘤技术筛选出4 株抗H95株的阳性克隆,经Western blotting, 其中3 株单抗能识别54 kd 蛋白多肽,该条带也能与来自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 M41 株的针对N 蛋白的单抗反应。中和试验表明, H95株与其它IBV 毒株在血清型上存在差异。上述研究结果初步表明,鸡传染性腺胃病的病原是冠状病毒科的成员,并且很可能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中以腺胃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的致病病型。  相似文献   

14.
从江西省一以产蛋下降、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蛋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血凝试验、干扰NDV、鸡胚发育试验等,证实该分离毒株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相似文献   

15.
从拉白色水样稀粪,剖检肾脏肿大、苍白,呈花斑样的发病鸡场采集病料接种鸡胚后分离到1株病毒,经过人工感染试验、电镜检查、HA试验、NDV干扰试验、琼扩试验和中和试验、分离病毒被鉴定为肾型IBV。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河北秦皇岛地区的鸡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流行病学、分离鉴定地方代表毒株,为有效防制当地鸡肾型IB及研制具有免疫针对性的疫苗制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观察,取新鲜病死雏鸡肝脏、肾脏组织悬浮液接种10日龄SPF鸡胚尿囊腔,收集鸡胚尿囊液,分别进行琼脂扩散试验、血细胞凝集(HA)试验和动物试验,并对症进行综合治疗。【结果】接种鸡胚出现典型的蜷缩、侏儒等病变,尿囊液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现为阳性,经血清学试验及动物试验证实,该分离毒株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结合病理变化,确诊为鸡肾型IB。经对症治疗5d后,病鸡死亡率由1.0%下降至0.4%,鸡群呼吸道症状减轻,产蛋量回升,治愈率为92.4%。【结论】该起病例为鸡肾型IB,防制该病时应根据毒株性状针对性地选择用药及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7.
对分离的疑似肾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作了进一步的鉴定。鸡胚盲传至第5代时开始出现死亡和侏儒胚,胚体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电镜观察可见80~120 nm的病毒粒子;分离病毒在鸡胚上可干扰新城疫病毒Lasota株的增殖,本身也能被AEV病毒所干扰;SF5株分离毒与部分标准IBV毒株的血清进行中和试验,结果显示与Ark99株有部分交叉保护;经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所分离病毒为肾型IBV,定名为SF株。  相似文献   

1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毒性疾病,以气管罗音、咳嗽、打喷嚏为主要特征,是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本病的特征是患病鸡喷嚏、咳嗽、呼吸困难和啰音,患病雏鸡还表现为流浆液性鼻涕,产蛋鸡出现产蛋下降,蛋壳质量变差。一、病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一种冠状病毒,有多个血清型,而且  相似文献   

19.
从上海地区疑有IB感染的病鸡中,分离出4株冠状病毒其中3株为形态典型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1株形态上与IBV差异较大。用鸡胚中和试验将这3株典型的IBV与目前使用的IB疫苗株(H株,M_(41)株)进行血清交叉保护率测定,表明上海地区流行的IBV毒株中,有与疫苗株血清型相近的毒株(R>25%),也有与疫苗株血清型差异较大的毒株(R<25%)。为上海地区IB防治工作及研制更有针对性的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新疆疑似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发病鸡病料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方法]采用3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对发病鸡群进行治疗.[结果]经过处理的病料组织在SPF鸡胚上盲传至第3~4代后,鸡胚出现尿囊绒毛膜增厚,鸡胚卷缩变小、侏儒胚等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特征性病变.将收获的病毒液进行电镜观察、病毒中和试验、病毒干扰试验、动物回归试验等证实,分离的3株病毒均属于鸡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结论]电解多维+肾肿散(中药)+阿莫西林组合的治疗效果最好,治愈率达到80;~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