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赤峰地区玉米穗期害虫发生为害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峰地区玉米主栽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丰田6号为供试品种,对本生态区玉米穗期害虫的发生规律,以及穗期主要害虫不同为害时期和为害程度与穗腐病发生程度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探索了适合本区域玉米穗期害虫防治技术措施。结果表明,赤峰地区玉米穗期的主要害虫为亚洲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蚜虫和西花蓟马。其中,收获期的主要害虫为亚洲玉米螟和双斑长跗萤叶甲,尤以亚洲玉米螟为重。不同玉米品种受害程度不同。亚洲玉米螟虫口密度越大,穗腐病发病程度越重;合理密植措施可有效降低亚洲玉米螟的虫口密度。使用48%毒死蜱乳油、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颗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氨基(寡)糖素水剂5种药剂对玉米螟都有较好防效。16 000 IU/mg苏云金杆菌颗粒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防效较其他供试药剂好。5种药剂防治的玉米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建议本地玉米穗期害虫防治应以亚洲玉米螟为主要对象,以种植抗性品种、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等农业措施为基础,并适时应用苏云金杆菌或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2.
2011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亚洲玉米螟严重发生,笔者对全市及玉米主产县亚洲玉米螟的发生面积、为害程度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其重发原因做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2019年我国草地贪夜蛾扩散为害规律观测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侵入我国后呈现快速蔓延为害态势,对我国玉米安全生产造成较大威胁。本文通过全国范围的系统监测,总结了2019年我国草地贪夜蛾侵入扩散区域、为害作物种类、发生面积、发生时间、虫口密度和为害情况。监测结果显示,玉米是我国草地贪夜蛾为害最重的作物。草地贪夜蛾在长江以南地区普遍发生,发生区域由南至北逐步扩散,虫口密度由南至北逐步递减,发生时间西部早于东部,虫口密度西部大于东部。缅甸是我国2019年重要的虫源地,未来应加强对缅甸、泰国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虫源的监测;我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存在冬繁区,应尽快摸清其区域和面积;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可能发生的代次,提出南方春玉米的种植对草地贪夜蛾起到诱集作用,可延缓或减轻其北迁的时间和虫量,因此,应重视我国玉米品种和种植方式的合理布局,实现对草地贪夜蛾的长期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我国1960年以来,关于玉米螟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的应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玉米产量损失允许水平不同,且由于研究地区、玉米品种和生育期以及玉米螟发生世代各异,防治指标也不尽相同,建议进行防治的产量损失阈值介于1%~7%。鉴于当前农业绿色发展和农药减施的要求,以对应产量损失率为3%、3.75%为阈值,提出了春玉米种植区(1—2代区)和夏玉米区种植区(2—3代区)的化学防治指标为虫口密度200头/百株、250头/百株;建议虫口密度分别低于200头/百株、250头/百株的田块,尽量不用药剂防治。如果采用白僵菌、玉米螟卵赤眼蜂等生物防治技术手段,防治成本则会较大幅度地增加,且防治效果较化学药剂防治效果会有所降低,防治指标应分别提高到300头/百株或400头/百株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麦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80年代初,种群数量趋于回升之势,1985年以来分布范围日趋扩大,发展蔓延快,其发生面积、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均超过50年代。为了深入探索小麦红吸浆虫发生及为害规律,寻求测报和防治办法,于1985—1987年对麦红吸浆虫进行了种群系统观察和有关研究,现把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6.
玉米螟在晋北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玉米螟在晋北的发生和为害特点,即越冬虫源基数逐年增加,2代幼虫为害重于1代幼虫,幼虫为害部位和越冬场所逐渐由茎秆向穗部转移。随着海拔的升高玉米螟发生为害逐渐减轻,同一地区播期偏迟、玉米种植较稀的地块其为害也较轻。紧凑型和半紧凑型玉米的发生程度较重。分析了玉米螟近年在晋北重发生的原因,提出了防治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是为害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2014年利用生物导弹(蜂·毒卡)防治技术,对玉米螟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达84.98%,有效控制了玉米螟的为害,实现了玉米螟的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8.
2008年杨扁角叶蜂[Starone matus compressicornis(Fabricius)]在菏泽市突发成灾.据市林业部门调查.全市发生面积达2 000 hm2,平均虫口密度每百叶51.6头,高者达300余头.有的地方在主要交通道路两旁的杨树叶被吃残和吃光,发生为害严重.为有效控制杨扁角叶蜂为害,笔者进行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和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夏玉米不同种植密度下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及为害情况,对夏玉米3 000、4 500、6 000株/667m~2种植密度下亚洲玉米螟田间落卵量和为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夏玉米种植密度3000株/667m~2处理的2代亚洲玉米螟落卵量较少、卵寄生率较高,与2个高种植密度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不同种植密度处理对3代玉米螟的落卵量、卵寄生率则无明显影响。收获期调查结果表明,低种植密度处理的玉米蛀孔数量略少于2个高种植密度处理,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西花蓟马为害对菜豆叶绿素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西花蓟马不同虫口密度(0~40头/叶)为害菜豆叶片不同时间(2~8 d)后,对菜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虫口密度的增加和为害时间的延长均能引起菜豆叶片内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其中叶绿素含量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和虫口密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的变化趋势相同,不同虫口密度处理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低于对照,在相同处理时间下均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同一虫口密度下均随取食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为害前期(2~4 d)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为害后期(6~8 d)其含量在各虫口密度下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刘世建  杜保德 《植物检疫》1992,6(6):425-427
在美国白蛾虫口密度较大,为害严重的地区及高大树木顶部、中部,采用人工或机械喷药等方法迅速压低虫口密度,有效地控制为害比较困难。运用飞机常量喷雾防治美国白蛾,具有防效高、成本低,并能在短时期内压低虫口,迅速控制为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2010-2014年对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平阳镇蔗区进行栗等鳃金龟发生为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栗等鳃金龟在平阳镇蔗区发生为害比较严重,2010/2011榨季田间虫口密度高达21 000.1头/667m2,受害株率高达82.0%,2013/2014榨季甘蔗受害株率为30.4%,栗等鳃金龟为害造成的产量损失率为32.0%,糖分损失率为23.3%。建议采用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辽宁瓦房店亚洲玉米螟种群变化动态及局部重发原因,于2016—2018年,开展了亚洲玉米螟成虫性诱监测及幼虫为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与2016年相比,2017、2018年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提前10~16d,田间成虫发生期延长22~26 d,出现3个成虫发生高峰;9月上旬玉米田低龄幼虫发生量明显上升。2017、2018年释放赤眼蜂对1代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65%和67.84%,较2016年的76.19%有所降低。推测年度间气候条件差异及当地种植结构调整是引起该害虫种群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发生为害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发生和为害的控制作用,于2012—2013年在云南省元江县甘蔗种植区设置甘蔗间作玉米小区,采用目测法和马氏网法系统调查了该生境下亚洲玉米螟卵块密度与卵粒密度、蛀孔密度与百秆虫量、寄生性天敌昆虫种类及其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与甘蔗间作种植的玉米上亚洲玉米螟落卵量、蛀孔密度、百秆虫量均明显低于单作玉米田,2012和2013年,间作玉米上百株卵块数比单作玉米分别减少了29.32%和35.73%,每卵块所含的卵粒数分别减少了34.22%和51.02%,百秆玉米蛀孔数分别减少了42.53%和31.25%,百秆虫量分别降低了58.18%和52.73%。间作田中亚洲玉米螟的3种主要寄生蜂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黄眶离缘姬蜂Trathala flavoorbitalis和大螟钝唇姬蜂Eriborus terebrans的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单作玉米田,而数量较少的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及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a种群密度在间作与单作田间无显著差异。表明甘蔗间作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发生为害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可用于亚洲玉米螟的生态控制。  相似文献   

15.
据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北方省(自治区)植保站监测,原为次要害虫的双斑长跗莹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又称双圈莹叶甲、双斑莹叶甲近年在玉米、大豆、棉花及一些蔬菜等多种作物上为害程度明显上升.具为害作物种类多、发生面积大和虫口密度高等特点,对农作物生产造成较大威胁.  相似文献   

16.
亚洲玉米螟为害棉花及其卵量与为害数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棉区亚洲玉米螟1年发生3代,各代均可为害棉花。由于耕作制度的不同,各代在棉田内发生为害程度不一。夏玉米—棉花混作区棉田一代发生量大,二、三代很少为害棉花;春玉米—棉花区主要以二、三代为害棉花;邻近玉米区的稻棉区棉田各代均发生为害,发生轻重与距玉米区远近有关,愈近发生愈重。一代幼虫为害棉花形成的被害数与其卵块在棉田内的密度呈线性关系,而二、三代的为害棉花各受害部位数量与卵块密度呈非线性关系。此外,被害量还与卵块在棉田内的分布有关,在一定的面积上,同样的卵块密度分布集中所引起的为害要轻于分布疏的。  相似文献   

17.
周黎 《植物医生》2013,(1):14-15
2011年7—9月,在阿克苏地区红枣种植基地对33.3hm2枣园中的红蜘蛛进行监测,调查红蜘蛛的虫口数量、虫口密度和百叶螨率,了解红蜘蛛发生规律及为害症状。结果表明,8月中旬是红蜘蛛为害严重时期,8月下旬种群数量急剧下降,9月上旬红蜘蛛下树准备越冬。  相似文献   

18.
1 发生为害概况 小麦蚜虫是漯河市郾城区麦田的主要害虫,基本上每2年严重发生1次.尤其是2007年小麦蚜虫在全区大发生.发生特点是发生早,来势猛,发生面积大,虫口密度高,防治次数多,投入成本高,是近10年来少见.全区发生面积2.6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5%以上.据调查,平均百株蚜量1 200余头.高密点达30 000多头.平均防治蚜虫次数4次.多的防治6次.平均667 m2防治投入60余元,高的达150元以上.由于蚜虫发生量大,各村都出现了成片被蚜虫为害致死的麦田,有的因防治不及时,小麦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9.
2019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8年各地水稻"两迁"害虫、螟虫、小麦条锈病、玉米螟、飞蝗、草地螟等重大病虫害冬前基数调查结果,结合气象条件和作物种植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作出了2019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17种(类)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其中,小麦赤霉病、蚜虫,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玉米螟、棉铃虫等重大病虫害将偏重及以上程度发生,黏虫会在北方局部地区出现高密度集中为害,草地螟进入新的发生周期,东亚飞蝗、西藏飞蝗和亚洲飞蝗在湖库、河谷和湿地等局地可能发生高密度点片。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抗虫棉的推广,棉盲蝽在彭泽县发生为害逐渐加重,已成为影响棉花生产的1种重要害虫.特别是在2008年该虫大暴发,其发生时间早、虫口密度高、发生面积广,均属历年罕见. 1 发生特点 1.1 发生时间早系统监测表明,2008年棉盲蝽迁入到棉花苗床上为害的时间,较往年明显提前.往年一般在5月上旬中期迁入苗床为害,近2~3年提前到5月上旬前期,2008年更提前到4月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