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以室内饲养的敏感品系(S)和选育的抗溴氰菊酯品系(R)家蝇成虫为试虫,用生物方法测定了十种拟除虫菊酯和七种有机磷杀虫剂的毒力,比较了它们的交互抗性情况。结果表明,辛硫磷、乙酰甲胺磷、喹硫磷、乐果、甲基毒死蜱、杀螟松等有机磷杀虫剂与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没有交互抗性。只有敌敌畏(抗性比3.21)有轻微交互抗性。拟除虫菊酯之间的交互抗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溴氰菊酯(抗性比24.00)、氯氰菊酯(抗性比20.11)、顺式氯氰菊酯(抗性比38.10)、二氯苯醚菊酯(抗性比11.04)有较严重的交互抗性;氰戊菊酯(抗性比4.64)、戊菊酯(抗性比4.49)、氰戊菊酯 A(抗性比5.97)和氟氰菊酯(抗性比4.12)有中等交互抗性;FMC 54800(抗性比1.98)、氰戊菊酯Aα(抗性比2.04)有很轻微的交互抗性。讨论了结构与抗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抗性水平的近等基因系高抗种群(NILs-RR)和低抗种群(NILs-RS)对13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高抗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交互抗性倍数在15.2~92.6之间;对氟虫腈,阿维菌素、灭多威和甲胺基阿维菌素也存在14.1~67.5倍的较高交互抗性;而对毒死蜱、溴虫腈、虫酰肼及辛硫磷的交互抗性较低,在3.0~7.6倍之间。低抗种群对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存在较明显的交互抗性,在13.3~14.3倍之间;对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灭多威、溴虫腈和甲胺基阿维菌素有一定程度的交互抗性(5.8~9.9倍);对高效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的交互抗性较低(2.6~2.9倍);对辛硫磷、毒死蜱和虫酰肼则没有明显的交互抗性(1.7~1.8倍)。对构建的甜菜夜蛾敏感种群(SS)、近等基因系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种群(NILs-RR)和近等基因系低抗性种群(NILs-RS)生命表分析表明,以SS种群为参比,NILs-RS、NILs-RR种群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870、0.893,抗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基因型甜菜夜蛾SS,NILs-RS和NILs-RR三种群净增殖率分别为624.7, 543.6和557.8,无显著差异,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未引发甜菜夜蛾适合度变化。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见甜菜夜蛾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抗药性后,与其它菊酯类药剂、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存在较高水平交互抗性,此类药剂间不宜混用或轮用;与辛硫磷、毒死蜱和虫酰肼的交互抗性均较低,可以混用或轮用。在高抗地区也可以通过引入敏感种群进行抗性稀释的方法治理甜菜夜蛾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氧化乐果,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灭多威,吡虫啉,烟碱等9种杀虫剂对北疆棉蚜的毒力,并与1988年的测定结果比较表明,北疆棉蚜对各类药剂的抗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抗性发展较为缓慢,抗性倍数为0.3-6.8,处于敏感和低抗水平,对溴氰菊酯处于高抗水平,抗性倍数达118.2;对氯氰菊酯处于低抗水平,对灭多威的抗性发展较快,抗性倍数上升至15.9。在供试药剂中吡虫啉的毒力最(LD50=0.27ng.头^-1)。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氧化乐果、马拉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灭多威、吡虫啉、烟碱等 9种杀虫剂对北疆棉蚜的毒力 ,并与 1988年的测定结果比较表明 ,北疆棉蚜对各类药剂的抗性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对有机磷类杀虫剂抗性发展较为缓慢 ,抗性倍数为 0 .3~ 6 .8,处于敏感和低抗水平 ;对溴氰菊酯处于高抗水平 ,抗性倍数达 118.2 ;对氯氰菊酯处于低抗水平 ;对灭多威的抗性发展较快 ,抗性倍数上升至 15 .9。在供试药剂中吡虫啉的毒力最高 (L D5 0 =0 .2 7ng·头 - 1 )。  相似文献   

5.
用溴氰菊酯、久效磷、灭多威及硫丹4种杀虫剂以浸渍法分别累代处理敏感棉蚜,选育至16代,棉蚜对溴氯菊酯的抗性倍数达6719倍,对灭多威,久效磷及硫丹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9.9、10.7和8.5倍。用计算机模拟预测棉蚜对4种药剂的抗性发展速度,若用上述4种药剂连续选育32代,则棉蚜对溴氰菊酯、灭多威,主效磷及硫丹的抗药性将分别达60721.7、279.3、16.90及69.2倍。  相似文献   

6.
甜菜夜蛾抗茚虫威品系的生物适合度及抗性遗传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  高明  邓兆荣  李秀环  慕卫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8):3741-3749
 【目的】测定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抗茚虫威品系对8种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生物适合度及抗性遗传方式。【方法】生测方法确定交互抗性程度,组建种群生命表评价抗性品系的生物适合度,LD-P线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研究抗性遗传方式。【结果】对茚虫威产生134倍抗性的甜菜夜蛾品系(RR-indox)除对甲维盐表现中等水平的交互抗性(12.59倍)外,对其它7种药剂均没有明显交互抗性。抗性品系相对敏感品系的生物适合度为0.44,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上的不利性。杂交后代(F1,R♀×S♂;F′1,S♀×R♂)的显性度分别为0.54和0.74,甜菜夜蛾对茚虫威的抗性为常染色体多基因,不完全显性遗传。【结论】茚虫威防治甜菜夜蛾应注意与无交互抗性药剂轮换使用,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7.
用选育法培育不同抗辛硫磷水平的家蝇 ,观察各种杀虫剂对不同抗性家蝇的毒力变化。结果表明 :对辛硫磷有较高抗性的家蝇 ,对 12种杀虫剂中的 5种敏感性大大下降 (乙酰甲胺磷、益必添、杀螟松、溴氰菊酯、残杀威 ) ,只对 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上升 (胺菊酯、氯氰菊酯、氯菊酯 ) ;辛硫磷防治家蝇可以和胺菊酯、氯菊酯和氯氰菊酯进行轮用 ,不能与有机磷类杀虫剂轮用  相似文献   

8.
1983~1988年对北京不同用药水平的海淀区马连洼和延庆县王家山地区柴青虫对拟除虫菊酯和有机磷杀虫剂抗性发展动态进行了逐年监测。结果表明,菜青虫对敌百虫仍处在高抗性水平,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随栽培制度和施药次数的变化,抗性水平有明显的波动,总趋势抗性在发展。对辛硫磷、喹硫磷的敏感程度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它们与拟除虫菊酯没有交互抗性。可以与菊酯类农药轮换或交替使用,抑制抗性的发展。pb,SV_1对溴氰菊酯有增效作用,说明菜青虫对敌百虫和溴氰菊酯的抗性机制与 MFO 酶系和酯酶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防治橘小实蝇的应急防控药剂,并探讨如何合理用药。【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了7种杀虫剂对郑州地区橘小实蝇成虫的触杀毒力,同时评估了郑州地区橘小实蝇田间种群对7种药剂的抗性水平。【结果】各供试药剂对郑州地区橘小实蝇种群的毒力大小依次为溴氰菊酯>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噻虫胺>氰戊菊酯>啶虫脒>吡虫啉。田间种群抗性对比结果显示,郑州地区橘小实蝇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已达到极高抗水平,对高效氯氰菊酯、噻虫胺、啶虫脒的抗性达到中抗水平,对氰戊菊酯的抗性达到低抗水平,对溴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尚处于敏感水平。【结论】明确了7种杀虫剂对郑州地区橘小实蝇的毒力效果和种群抗性水平,建议防控时首选溴氰菊酯和阿维菌素。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发生动态与风险评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浙江省苍南县稻田第一代二化螟的抗药性进行了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二化螟对三唑磷、灭多威和阿维菌素的抗药性上升迅速,尤其是对三唑磷的抗性达到极高抗水平(2367.3);对水胺硫磷与甲胺磷抗性变化不大;而对氟虫腈的抗性则有所下降。在室内用三唑磷对采自浙江省苍南县的二化螟进行连续14代筛选,结果抗性由203.3倍上升到3272.6倍,室内三唑磷筛选抗性的现实遗传力(h^2)为0.3105,表现出较大的抗性风险。生物适合度的实验表明,抗性品系、田间抗性种群的生物适合度均低于敏感品系。在抗性筛选过程中,当抗性达到1523.7倍(第9代)时,停止筛选,5代后抗性水平下降到327.1倍并保持相对稳定;恢复筛选后,抗性水平又上升。表明二化螟对三唑磷的抗性应采取早期治理。  相似文献   

11.
12.
以敏感品系为对照,利用室内筛选获得的虫酰肼和阿维菌素高抗品系Teb-R和Aba-R,测定了小菜蛾对几种新型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发现:小菜蛾对虫酰肼产生高水平抗性后(抗性倍数185.5倍),对阿维菌素表现出中等水平交互抗性(41.0倍),对茚虫威(11.4倍)和溴虫腈(5.3倍)仅表现出低水平交互抗性,对多杀菌素(1.7倍)和氯虫苯甲酰胺(1.4倍)则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交互抗性。用阿维菌素筛选Teb-R品系39代后获得阿维菌素高抗品系Aba-R(593.8倍),该品系对茚虫威(12.3倍)表现出中等水平交互抗性,对多杀菌素(7.9倍)表现出低水平交互抗性,对溴虫腈(2.7倍)和氯虫苯甲酰胺(0.9倍)的交互抗性不明显;同时该品系对虫酰肼的抗性也由阿维菌素筛选前的185.5倍下降到筛选后的28.0倍,也没有交互抗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认为,使用虫酰肼防治小菜蛾出现抗性后,可以使用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进行替代防治,但不宜用阿维菌素、茚虫威和溴虫腈进行替代防治;利用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产生抗性后,可以用溴虫腈、氯虫苯甲酰胺和虫酰肼进行替代防治,但不宜用多杀菌素和茚虫威。  相似文献   

13.
对久效磷抗性棉铃虫品系的选育及其乙酰胆碱酯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久效磷对采集于山东聊城抗性地区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uebner)进行抗性品系选育,经过10代的室内选育,抗性倍数达211.88倍,为选育前的6.67倍,发现筛选后对氰戊菊酯,氯氰菊酯和灭多威的抗生分别下降了8.13,7.44和13.36倍,对甲基对硫磷和辛硫酸的抗性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久效磷与其他5种被试药剂之间没有明显的交互抗性,还对抗,感棉铃虫体内AChE进行了研究,对久效磷抑制粗酶液的实验表明,抗性品系锦铃虫体内AChE的交互抗笥,还原抗,感棉铃虫体内AChE进行研究,对久效磷抑制粗酶液的实验表明,抗性品系棉铃虫体内AChE的I50是敏感品系的3.18倍,酶液纯化使抗,感品系AChE的I50分别下降6.69和3.49倍,说明粗提液中存在AChE保护因子,且这种保护因子在抗性品系中更有效,但纯化后,抗,感品系的AChE敏感性之间仍存在1.66倍的差异,此外,两品系AChE的动力学参数也存在显差异,由此认为AChE敏感性降低与其它因子共同组成了棉铃虫对久效磷的抗性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内对桔全爪螨进行辛硫磷抗性选育,选育12代后抗性上升了18.6倍。比较抗辛硫磷品系和相对敏感品系体内多功能氧化酶的酶学特性及辛硫磷和增效醚(PBO)对该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桔全爪螨抗性品系多功能氧化酶的活性、比活力和米氏常数(Km)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辛硫磷对敏感品系体内MFO的抑制效果显著强于抗性品系,且MFO活性抑制率与药剂抑制浓度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关系。以PBO作用于桔全爪螨,相对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MFO的活力均受到抑制,但对抗性品系的抑制效果强于敏感品系。研究结果说明桔全爪螨对辛硫磷的抗性形成与多功能氧化酶的活力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Four strains of the Q biotype and one of the B biotype of the whitefly Bemisia tabaci collected from China were characterised for resistance to four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 and pymetrozine. Q biotype strains showed moderate to strong resistance to imidacloprid, thiamethoxam and acetamiprid, but little or no cross-resistance to dinotefuron. Resistance to neonicotinoids was consistently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to pymetrozine, despite the latter having a distinct (though unresolved) mode of action. The single B biotype strain proved largely susceptible to all the insecticides investigated. Resistance in the Q biotype strains was associated with over-expression of a cytochrome P450 monooxygenase gene, CYP6CM1, whose substrate specificity presumably accounts for the observed cross-resistance profiles.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点滴法于 1992和 1999年测定了山西晋中地区枣步曲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 ,并进行了辛硫磷与百树菊酯混配后对枣步曲增效作用研究。测定结果表明 :以LD50 值进行比较 ,1992年晋中地区枣步曲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次序为 :溴氰菊酯 >氟氰菊酯 >氯氰菊酯 >甲氰菊酯 >戊菊酯 >氰戊菊酯 ,1999年为溴氰菊酯 >高效氯氰菊酯 >百树菊酯 >氰戊菊酯 >甲氰菊酯。以 1992年所测LD50 值为敏感基线 ,枣步曲对溴氰菊酯、氰戊菊酯与甲氰菊酯的抗性指数分别为 7 4,6 6 ,2 6 8倍。对前两种药剂产生了低水平抗性 ,而对甲氰菊酯已产生了中等抗性。辛硫磷与百树菊酯以 1:1混配 ,共毒系数为 173 5 ,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异迟眼蕈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风险和抗性生化机理,在室内采用溴氰菊酯对异迟眼蕈蚊进行抗性选育,对其抗性现实遗传力和解毒酶活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个体选育法和群体选育法分别对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进行选育,抗性选育24代后,抗性倍数达到11.36倍,现实遗传力h~2为0.077 1。当致死率为80%~90%时,预计异迟眼蕈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增长10倍需要11~14代。增效剂对溴氰菊酯的增效结果表明,抗性品系中增效醚和磷酸三苯酯对溴氰菊酯的增效作用显著(P0.05)。解毒酶活性分析表明,随着抗性选育代数的增加,多功能氧化酶O-脱甲基和羧酸酯酶的活性显著增加(P0.05)。说明异迟眼蕈蚊对溴氰菊酯的抗性风险较小,但在食用菌生产中也要尽量降低溴氰菊酯的使用浓度;多功能氧化酶和羧酸酯酶活性的增强是异迟眼蕈蚊对溴氰菊酯产生代谢抗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山西麦长管蚜对拟除虫菊酯杀虫剂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点滴法于1991~1995年测定了山西省主要麦区晋中、临汾、运城麦长管蚜对4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晋中地区麦长管蚜已对氰戊菊酯和氯氰菊酯产生了低水平抗性,抗性指数分别为8.4和9.8倍,对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尚属敏感阶段。运城地区和临汾地区麦长管蚜对这4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均未产生明显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