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冯峰 《蜜蜂杂志》1998,(8):20-20
蜡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常见危害蜂群和毁害巢脾的有大蜡螟(Galariamelonela.L.)和小蜡螟(Achroriagrisela.F.)二种。蜡螟的幼虫又称巢虫、绵虫、隧道虫。它危害巢脾,破坏蜂巢、穿蛀隧道,伤害蜜蜂幼虫和蜂蛹,造成“白头蛹”。...  相似文献   

2.
巢虫的防治     
黄坚 《蜜蜂杂志》2001,(9):26-26
1 巢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蜂群的危害巢虫也称绵虫、蛀蜡虫 ,是蜡螟的幼虫 ,属蜡螟科。常见的有大蜡螟、小蜡螟。蜡螟的发育周期因气温高低而不同 ,即气温高发育快 ,反之发育慢。在 30~ 4 0℃条件下为 6 0天左右。但在低温环境里 ,则可延续 3~ 4个月。因此 ,蜡螟在一年中繁殖 2~ 4代不等。蜡螟卵发育所需的时间 ,直接与温度有关。在2 7℃左右时 ,约为 5天 ;10℃左右时约需 5周 ;幼虫发育的时间也随温度的变化而异 ,可由 1个月到 5个月。蜡螟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 30~ 35℃ ,也是繁殖蜂群巢内的正常温度。而温度过高或过低对蜡螟的生命活…  相似文献   

3.
蜡螟属鳞翅目,蜡螟科,其幼虫又称巢虫。蜡螟又分为大蜡螟和小蜡螟。大蜡螟的幼虫体长在2厘米以上;而小蜡螟幼虫体长则不超过2厘米。大蜡螟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均有发生,  相似文献   

4.
《中国蜂业》2014,(12):32-33
<正>桂中地区的来宾市素有养蜂传统,目前全市蜂群总数达到2.64万群,其中80%为中华蜜蜂。桂中地区中蜂生产的敌害有多种,比如胡蜂、蚂蚁、蟾蜍、壁虎、蟑螂和巢虫等,其中危害最严重、最顽固、最难防范的当属巢虫,巢虫不仅影响蜂群的繁殖,严重时还会造成蜂群不安弃巢飞逃。因此,饲养中蜂防治巢虫是大问题,需高度重视,防治结合。巢虫又称蜡螟。蜡螟分为大蜡螟和小蜡螟,大蜡螟  相似文献   

5.
徐子成 《蜜蜂杂志》2014,34(10):26-26
<正>以前曾有养蜂人说:"中蜂怕巢虫,意蜂怕螨"。其实,意蜂也怕巢虫。不论是养中蜂还是意蜂,莫把空余蜂脾、赘脾留作巢虫的培养基。巢虫是蜡螟的幼虫,蜡螟有2种,一种是大蜡螟,它的幼虫长约2 cm;另一种是小蜡螟,它的幼虫长不足1 cm。它们的成虫都是灰白色,昼伏夜出,喜欢在空余的蜂脾、刮下的赘脾和箱内的蜡屑及副盖上产卵,幼虫以食蜡为生。幼虫化蛹时能黏附在蜂房和蜂箱内壁四周的木板上,吐丝做茧,把箱壁的木板  相似文献   

6.
杨朝环 《蜜蜂杂志》1999,(10):17-18
2中峰的主要敌害(天敌)2.1巢虫巢虫是错蛾的幼虫。蜡蛾,学名:蜡螟,有大蜡蛾(大蜡螟)、小蜡蛾(小蜡螟)2种,生活力强、繁殖很快。蜡螟除早春、晚秋和冬季外,都能在蜂巢内活动。巢虫1年能繁殖3代,第三代成熟的巢虫在巢箱角缝或上框架内吐丝或结茧越冬,到春末夏初温度适宜时就羽化成蜡蛾,在蜂场各处找地方产卵繁殖。巢虫主要危害中蜂巢脾。巢虫钻蛀巢脾时,以吐丝连缀粪粒作成隧道,蛀食蜂粮(蜂巢花粉)、蜂蜜,毁坏巢脾和咬伤咬死幼虫。西方蜂种能驱逐蜂巢内的巢虫,因此受害较轻;中蜂驱逐巢虫的能力差,一旦被侵害,则会引起…  相似文献   

7.
<正>巢虫的成虫阶段蜡螟是夜行飞蛾(当地称之为糖蛾),主要在夜间出来活动,并专找蜜蜂巢脾产卵,人工很难对其捕杀。蟾蜍也是夜行动物,夜间出穴捕食多种飞蛾等昆虫。这2种动物在贵阳地区的蜂场里经常见到,两者活动的周期多在每年的4~9月,以盛夏的6~8月最为活跃。我们可以借助两者之间吻合的活动周期和活动时间,利用蟾蜍捕杀蜡螟,蜂场里的蜡螟少了,在巢脾上产卵的几率会大大降低,蜂箱内的巢虫自然会减少,有以下  相似文献   

8.
蜜蜂的敌害蜜蜂的敌害种类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昆虫及蜘蛛类敌害、两栖类敌害、鸟类敌害和兽类敌害四类。一.昆虫及蜘蛛类敌害 (一)巢虫 1.发生及为害情况巢虫又叫做蜡蛀虫、绵虫,是蜡螟的幼虫.常见的有两种,即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 L.)和小蜡螟(Achroia grisclla  相似文献   

9.
陈德霞 《蜜蜂杂志》2020,40(2):26-27
1巢虫巢虫是严重危害养蜂业的害虫之一,尤其对中蜂影响大,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巢虫是蜡螟的幼虫,分为大蜡螟和小蜡螟2种。属于完全变态昆虫,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发育阶段。北方地区小蜡螟发病较多,小蜡螟雌螟长9~11 mm,寿命可达25~30 d。白天隐藏于蜂箱、巢脾缝隙或箱外隐蔽处,夜间在巢内活动,常在箱底蜡屑中产卵。1只雌螟每分钟可产卵60~80粒,一生总产卵量200~1600粒。卵于1周后孵化成幼虫(巢虫),1~3 d爬上巢脾后,食量猛增,蛀食巢脾、蜜粉,钻隧道毁坏巢脾,咬伤、咬死幼虫,致使蛹不能封盖,造成所谓的"白头蛹"。  相似文献   

10.
巢虫又叫“绵虫”,是蜡螟幼虫,属螟蛾科。常见的有大蜡螟(Galleroa mellinella L)和小蜡螟(Achrois grisella Fabr)两种。一般出现于3—4月,晚上出来活动,雌雄蛾夜间交尾后,产卵于蜂箱的缝隙处或箱底的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先在蜡屑中生活,约二、三天后就上脾,若蜂群强大,蜡螟幼虫无法上脾。幼虫老熟后,以蜜蜂巢脾、蜂蜡为主要寄主,  相似文献   

11.
对中蜂“白头蛹”的防治提出几点办法·余乌九对中蜂“白头蛹”的防治提出几点办法·余乌九“白头蛹”主要是小蜡螟的幼虫危害所致。蜡螟幼虫的生活特性是喜干燥怕潮湿,春繁期,中蜂箱内长期积水,巢虫就不能发展,到了夏秋季节,箱内干燥,蜂群秋衰,脾多蜂少,蜜源缺乏...  相似文献   

12.
蜡螟大腿小蜂属膜翅目腰腹亚目小蜂科中的一种大腿小蜂,为中蜂箱内所常见。1981年笔者发现它寄生于中蜂的主要敌害大蜡螟蛹中,国内尚未见有报道。暂称它为蜡螟大腿小蜂。为探索利用其防治蜡螟的新途径,作者于1981~1982年8月进行了观察研究。现报告如下: 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8毫米,雄虫4.5~6毫米。头部颜面成马鞍形凹陷,在凹陷下部接近上唇处着生触角,触角间有片状凸起,触  相似文献   

13.
正1冤案之一:"危害中蜂的是(有)小蜡螟"许多人把生活在中蜂箱中的2种螟蛾科的幼虫,即大蜡螟、小蜡螟,统称为"巢虫"。虽然是同科昆虫,但它们是2个完全独立的物种(大、小蜡螟是名称,不是指虫体的大、小。当然,大蜡螟的成熟幼虫,是要比小蜡螟的成熟幼虫大得多。它们的关系,就好比黄牛和水牛、意蜂和中蜂)。2种蜡螟不但名称不一致(大蜡螟的拉丁学名是Galleria mellonella Zinne,小蜡螟的拉丁学名是  相似文献   

14.
正巢虫~([1,2])是蜡螟的幼虫,属鳞翅目、螟蛾科。蜡螟分大蜡螟和小蜡螟。两者都是中蜂的主要敌害,以蜡屑为食,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死亡。受巢虫危害的蜂群,群势较弱,繁不起蜂,生产力下降或消失,给蜂农造成极大的损失。巢虫为完全变态昆虫,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3])。卵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初产时白色,  相似文献   

15.
用好巢门塑料隔王片可解决养中蜂的三个难题:一、预防巢虫巢虫难防治,市面上有的防治药物,重了伤蜂,轻了无效,很难把握。用巢门塑料隔王片,大蜡螟进不了箱。将巢门开在有巢脾的一侧,便于工蜂守卫,小蜡螟也进不去,加之蜂多于脾,基本可以防巢虫发生。蜡螟无法从巢门进入,不能在脾上产卵,就不用担心巢虫危害了。  相似文献   

16.
<正>巢虫,是蜡螟的幼虫,是中蜂的主要敌害,它以蜡屑为食,并钻入巢房底部蛀食巢脾,逐步向房壁钻孔吐丝,使蜜蜂幼虫到蛹期不能封盖或封盖后被蛀毁产生"白头蛹",常造成蜂群逃亡或大批封盖蛹的死亡。因此掌握防治巢虫技术,对中蜂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中蜂饲养管理中,控制巢虫对中蜂群造成的危害,主要从糊牢蜂箱无缝隙、勤扫箱底无蜡屑、饲养强群无脾露3个方面着手。1糊牢蜂箱无缝隙巢虫一般在夏秋两季较多。蜡螟多在夜间从蜂  相似文献   

17.
《中国蜂业》2020,(4):65-68
为有效防控中华蜜蜂害虫大蜡螟,指导科学用药,本文采用胃毒法分别测定了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对大蜡螟1龄幼虫、4龄幼虫和6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用药72h后,康宽对大蜡螟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1龄幼虫>4龄幼虫>6龄幼虫;其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2.430mg/L、5.661mg/L和40.071mg/L。本研究可为大蜡螟的应急绿色防控提供科学指导,建议生产上在大蜡螟低龄幼虫期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巢虫的防治     
巢虫 ,又称绵虫、蛀蜡虫 ,是蜡螟的幼虫。广西南部 ,气候温暖无冬 ,蜡螟几乎全年都活动 ,对中蜂的危害很大 ,其中以渡夏期的危害最为严重。1 受巢虫危害的结果有 3种状况(1)巢脾严重损毁 ,不能继续使用 ,蜂蜡亦因此而减产。(2 )遭巢虫危害的蜂蛹未羽化便死亡 ,封盖被蜜蜂咬开  相似文献   

19.
巢虫为蜡螟的幼虫,蜡螟成虫白天多隐藏在缝隙中,夜间出来活动.雌蛾与雄蛾在夜间交尾,经交尾后的雌蛾即可潜入蜂箱内产卵.每只雌蛾可产卵2 000~3 000粒,卵产于蜂箱的缝隙里或蜡屑中.初孵化的幼虫在蜡屑中生活2~3天后,就可上脾危害.当蜂群弱小,脾多蜂少时,巢虫便乘机上脾穿洞蛀食蜡质,吐丝作茧,大量繁殖,伤害蜜蜂子脾,严重破坏了蜂群正常生存及繁殖条件.在气温较高时,蜂群中撤出的备用巢脾及一些深色老脾极易遭受巢虫危害,蜡螟窜入空巢脾产卵,巢虫以蜂蜡为饲料加速繁殖,不久便使巢脾失去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光周期对浙北地区桑螟滞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螟对光周期的感应效应试验证明 ,桑螟进入越冬状态是由短期光照引起的兼性滞育 ,3、4龄虫期是光感应的重要阶段 ,完全滞育与非滞育 ,只有在一定的连续光照条件下才产生 ;在温度 2 4 6℃时桑螟的临界光周期时数为 13h 40min ,浙江省湖州地区桑螟的临界日长日期为 9月 5日。初步探明湖州地区 (30°5 3′)第 4代桑螟发生分化而形成局部世代及世代演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