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SWOT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了解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的现状,对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通过加强特色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树立品牌形象等应对策略强化特色农业产业区优势,弥补劣势,把握机遇,消除和规避威胁,推动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探究甘肃省及其14市州的特色农业产业,从而为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甘肃省及其14市州2009~2015年农业总产值与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甘肃省整体农业经济中,种植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是主导产业,牧业与甘肃省省情联系最为密切,应大力发展畜牧业;各市州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不一,应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3.
正甘肃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和农村人口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历史性变化。由于光热资源充足且昼夜温差大,甘肃省具有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的先决条件。玉米制种、啤酒原料、酿酒葡萄、马铃薯、食用百合、油橄榄、蔬菜瓜果和草食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发展前景良好,无论是产量还是种植面积都在全国位居前列。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3155万亩,产量101.72万  相似文献   

4.
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是平凉市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运用优劣势分析(SWOT)方法,系统分析平凉市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全面把握平凉市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内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制定平凉市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对"互联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在对"互联网+"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环节中的应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夯实发展基础、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加大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力度等推动宁夏"互联网+"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宁夏“互联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当前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对"互联网+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在对"互联网+"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环节中的应用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夯实发展基础、深入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加大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力度等推动宁夏"互联网+"与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融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SWOT的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蕾  温淑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10-2612
采用SWOT分析方法,对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撑和名牌战略的带动下,通过坚持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产业集群和电子商务等策略加强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优势,提升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促进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色优势产业是宁夏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越来越开放的环境中,只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就能够做大、做强。本文针对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对策,目的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宁夏经济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9.
主体功能区框架下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蕾  王登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583-16585
分析了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及主体功能区的内涵,以及对区域经济及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影响,从而讨论了宁夏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优、劣势。最终提出了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提升耕地质量 助推甘肃农业特优产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承载农业生产的根本,科技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着眼甘肃实际,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制种、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林果、蔬菜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布局。以此为背景,文章分析了甘肃省耕地质量存在的普遍问题和突出问题,并结合农业特有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提升耕地质量,助推甘肃农业特优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如出台耕地质量管理条例,实施退化耕地生态恢复重建示范工程,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区土壤污染监测网络体系,加大工业污染治理力度等。  相似文献   

11.
甘肃     
<正>甘肃省新认定426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经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审核通过,嘉峪关正大现代农牧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426家合作社成为全省第二批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至此,甘肃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已达到1144家,基本涵盖了种植、畜牧、林业、农机等全省农业重点产业及各地特色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12.
洋葱是甘肃农业生产中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农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分析了甘肃省洋葱生产的优势、发展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加快新品种引进和选育,建立健全良种繁殖体系;大力推进机械化生产水平,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完善监测预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甘肃省洋葱产业今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发展绿色农业 探索建设甘肃现代农业发展新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甘肃省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结构调整成效明显,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这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结果。为了进一步挖掘甘肃省农业发展的潜力,逐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委、省政府正确决策,选择绿色农业作为甘肃农业发展的道路,这是甘肃省委、省政府领导集体智慧的体现,符合党中央提出的遵循科学发展观、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的要求,符合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  相似文献   

14.
对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是提高宁夏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措施。文章从5个方面分析了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策,目的是推进宁夏经济发展新跨越,促进宁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营山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发展营山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6.
加快宁夏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宁夏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政策措施,以求构筑符合宁夏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强农业发展优势。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典型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甘肃省典型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为例,介绍了甘肃省马铃薯及中药材产业区地域分布及发展现状,运用区位商及集中系数对甘肃省典型的马铃薯及中药材产业区进行实证分析,并依据农业产业区发展阶段的划分对两个产业区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马铃薯产业区处于形成期,中药材产业区处于由形成期向扩张期的过渡阶段。最后提出了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强物流体系建设及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龙头企业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宁南山区县域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内容、技术方案、实施效益和保障措施,以期促进宁南山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发展五大特色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甘肃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深化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草产业、制种业、马铃薯、中药材、花卉等5个重点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实现了增产增收目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 草产业。甘肃生产的牧草质量高,  相似文献   

20.
如何将区域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并通过科学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从而实现增收脱贫,是当前农业农村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本文对甘肃省靖远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和多元化带贫脱贫机制建设进行了具体分析介绍,旨在为各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助推脱贫攻坚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