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介绍高油高产优质甘蓝型油菜新品种秦荣4号的选育过程。用引入的外缘品系与已有材料进行聚合杂交,以高含油量为主要选择目标,连续定向选择获得优良高油品系;再利用“高油种质+化学诱导雄性不育”杂优利用模式进行组合测配,从而选育出高油高产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秦荣4号。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金冠×四倍体嘎拉杂种F1代的倍性组成进行分析,以便鉴定出三倍体新种质;同时,为今后多倍体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借鉴.[方法]以田间F1代植株茎尖幼嫩叶片为试材,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杂种F1代个体进行了分析.[结果]32株的倍性得到了确认:包括三倍体27株,二倍体4株,单倍体1株,未发现有四倍体植株.三倍体比率高达84.4;,二倍体和单倍体的比率分别为12.5;和3.1;.[结论]金冠×四倍体嘎拉杂交组合是一个优良的创制三倍体新品种/种质的组合,今后可以利用其进行更大规模的杂交育种.  相似文献   

3.
杨树三倍体培育主要有4种方法:选育天然三倍体;筛选天然未减数的2n花粉人工授粉;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化学物理诱导.选育天然三倍体是比较简单的方法,但可供选择的数量有限.用天然2n花粉杂交获得三倍体,具有偶然性、多变性的特点,且因2n花粉比率较低,利用比较被动,但天然2n花粉活力强,三倍体得率高.四倍体与二倍体杂交获得三倍体的方法具有较强的主动性,但要先得到四倍体,增加了育种难度及年限,在没有可供利用的四倍体的情况下,只能作为一种倍性育种的辅助途径.化学物理诱导获得三倍体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是一种获得三倍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桑树种质资源及杂交组合性比的规律,为广西桑树育种提供参考.[方法]2011~2012年对收集保存的1000多份桑种质资源及人工授粉组配的165份杂交组合F1代的性比进行田间调查,研究不同材料植株的性比特点.[结果]在199份广西地方品种资源中,雌、雄性植株分别占50.3%、41.7%,雌雄同株占5.0%,6份为不明花性.在474份四倍体桑种质资源中,雌、雄性植株分别占59.3%、31.0%,雌雄同株占8.0%,雌雄同穗1.7%.在173份四倍体杂交F1代材料中,雌、雄性植株分别占42.2%、49.7%,雌雄同株占8.1%.在67份鲁桑、白桑与广东类型桑杂交选育的中间类型桑树种质资源中,雌、雄性植株分别占28.3%、64.2%,雌雄同株占7.5%.2011~2012年对165份杂交组合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杂交组合中雄株占57.7%~58.5%,雌株占39.8%~41.8%,雌雄同株占0.5%~1.7%.广西常规种植的桑树二倍体超高产杂交组合沙2×伦109的雄株比率(约60.0%)明显高于雌株(低于20.0%),桂桑优12与桂桑优62的雄株比率略高于雌株;桑特优1号、桑特优2号、桑特优3号3个三倍体的雌株比率(高于60.0%)明显高于雄株比率.[结论]不同类型桑树种质资源之间的性比表现不同,同一类型种质资源的性比相对稳定;不同年份组配的同一杂交组合的性比较稳定,不受组配时间和调查年份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桑树多倍体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简述了国内外桑多倍体育种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多倍体特别是三、四倍体的特征特性和经济价值。我国迄今发现有天然三倍体64份,四倍体13份,六倍体66份,八倍体2份和二十二倍体1份,是桑多倍体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我国桑多倍体育种研究,在无性及实生上倍体诱导技术,三倍体培育及多倍体为亲本的杂优组合选配技术等方面进展很快,已培育出一批表现较好的人工三倍体及以多倍体为亲本的杂优组合。还提出了多倍体育种今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单胚性的二倍体柑橘品种为母本与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杂交培育三倍体植株。【方法】选择亲本配置杂交组合进行人工授粉,授粉后70—100 d采幼果进行胚挽救,以流式细胞仪结合根尖染色体压片对再生植株进行倍性检测,最后进行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2009—2012连续4年,以8个二倍体为母本、以4个异源四倍体体细胞杂种为父本,共配置14个倍性杂交组合,授粉花数3 347朵,坐果数678个,平均坐果率20.26%。实施胚挽救的果实数505个,培养种子12 357粒,经生芽、生根诱导培养共获得1 022个株系。通过对再生植株的倍性检测,共获得三倍体植株755个株系,四倍体19个株系。对华农红柚 × NH组合的三倍体、四倍体后代进行分子鉴定,表明三倍体和四倍体全部为双亲的有性杂种后代。【结论】本研究通过杂交获得的三倍体为我国无籽柑橘品种选育奠定了材料基础;同时获得的四倍体后代也为未来的柑橘三倍体育种提供了优良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7.
普查了广东桑324份材料染色体数,获得三倍体桑15份;建立了应用秋水仙素处理广东桑杂种实生苗(有性系)诱导四倍体的技术程序,提出“苗期选择法”,从4个生态型中选择,可提高诱导率1.33倍,选出的高产、优质材料也提高1.83倍;研究了其主要性状,选出具有优质、高产、种子量多的种质资源一批,克服了从白桑、山桑、鲁桑等桑种的无性系获得的四倍体桑生长缓慢、生产量少、孕性差等缺点。利用四倍体桑为亲本,初步育  相似文献   

8.
葡萄不同倍性品种间杂交亲和性和后代染色体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9个不同类型的葡萄品种为亲本,进行了葡萄不同倍性品种间杂交亲和性和后代染色体倍性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葡萄不同倍性品种间杂交亲和性较差,难以获得杂种后代。其中以二倍体为母本,四倍体为父本,种子形成率、种子出苗率都高于四倍体为母本二倍体为父本。后代中共产生6株三倍体,以四倍体为母本,二倍体为父本,后代三倍体的比例为13.2%,高于以二倍体为母本,四倍体为父本。在以三倍体为育种目标的杂交中,应以优质的四倍体品种做为母本来配置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9.
三倍体LA百合远缘杂交亲本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三倍体LA百合是否可作为育种亲本并筛选与亚洲百合远缘杂交育性较高的组合,本研究对26个LA品种与10个亚洲百合品种进行62个组合的远缘杂交,并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GISH)对部分杂种后代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1)三倍体LA杂种系百合通常雄性不育,但可以作母本与二倍体或四倍体亚洲百合杂交。2)与二倍体亚洲百合(AA)相比,四倍体亚洲百合(AAAA)与LA杂种系百合远缘杂交的育性普遍更高。3)筛选出了7个育性较高的亲本组合,包括 ‘Nashville’בNello’、‘Freya’בVal di Sole’、‘Desiderio’בDetroit’、‘Samur’בNello’、‘Batistero’בRegata’、‘Rousseau’בVal di Sole’和‘Ercolano’בBenlica’;对62个组合杂交结实情况的分析显示,3个LA品种(‘Freya’、‘Nashville’和‘Orange Tycoon’)作为母本较好,6个亚洲百合品种(‘Val di Sole’、‘Nello’、‘Regata’、‘Detroit’、‘Benlica’和‘Black out’)作为父本结实性较高。4)三倍体LA品种可产生非整倍体配子和基因组间的染色体重组,在百合种质渗入育种中有较大潜力。本研究为发挥三倍体LA百合育种潜力及进一步培育有商品价值的百合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选取16个不同倍性的芍药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试验,分析不同倍性芍药杂交的亲和性,并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部分子代的倍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倍性芍药品种间杂交亲和性存在显著差异,亲和性由大到小为二倍体×二倍体、四倍体×四倍体、二倍体×四倍体、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三倍体×二倍体.相同倍性品种杂交获得子代倍性保持不变,也未发现非整倍体.而不同倍性芍药品种间杂交子代可能出现二倍体至四倍体的倍性变化,甚至得到非整倍体.四倍体芍药品种不仅表型丰富,而且与其他倍性品种的亲和性都比较高,说明其具有较大的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11.
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导入及夏大豆高产材料创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孢囊线虫的北京小黑豆和哈尔滨小黑豆为抗源种质 ,以有性杂交导入抗线虫基因并创造高产性能 ,育成了黄豆、茶豆、黑豆抗线虫系列种质和黄豆、黑豆、茶豆抗线虫品种齐黄 2 5、齐茶豆 1号、齐黑豆2号。并相继应用这些创新抗源育成了一批抗孢囊线虫、高产、优质、生育期适于山东种植的有希望的优异材料 9172 4、93746、93747、93748等 ,可望把我省大豆科研、生产推向新台阶、新水平。在早期世代识别出有选择潜力的组合 ,进行重点选育 ,重点鉴定 ,将病地田间选择和病土盆栽抗性鉴定结合交替进行 ,是获得抗病性兼丰产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结合四川地区生态环境,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作为育种目标选育玉米新品种。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把含有热带种质的优良地方种与富含抗病、抗倒及耐旱等优良基因的PB类种质融合在一起,以此作为育种创新策略。成功选育出配合力高,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自交系‘LSC107’,与自育系‘宜99-19’杂交育成玉米新品种‘万德1号’。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高且稳产性好,品质优,抗病、抗倒伏能力强,适应性广,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利用含有热带种质的优良玉米地方种质与PB类自交系进行杂交重组选育的自交系具有很高的一般高配合力和较强的适应性,组配的杂交种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云南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育种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筛选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甘蔗组合或种质,以扩大甘蔗遗传种质血缘,提高甘蔗育种效率。【方法】以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10份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及其与栽培种杂交组配的17个组合有性世代群体为研究材料,应用R软件统计分析其株高、茎径、有效茎数、锤度、蔗茎产量和蔗糖产量等6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结果】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父本)对其杂交后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蔗茎产量的改变,对后代主要经济性状的改良主要表现为产量性状的变化,而双亲对后代性状的改良主要表现在锤度、茎径、株高、有效茎数4个性状。在亲本及所配组合中,以不同组合方式对后代性状的影响较大,其次为父本,母本影响相对较小。湿热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蔗茎产量的配合力表现突出,尤其是云割82-114、瑞割06-7-3,可作为高产育种的重要种质。半湿润半干燥型甘蔗细茎野生种的锤度表现出极高的配合力,尤其是云割83-174、云割83-160和云南1号,可作为高糖育种的优良种质。粤糖93-159×云割82-114、CP65-357×瑞割06-7-3和CP77-1776×云割82-114等3个组合的蔗糖、蔗茎产量和锤度特殊配合力均为正效应,是高糖、高产优良组合,应重点利用。【结论】云南不同生态型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的蔗茎产量、蔗糖分遗传潜力表现不尽相同,应有目的地选择利用多种类型的甘蔗细茎野生种无性系创新种质,培育新型亲本,尽可能地丰富甘蔗育种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4.
结合四川地区生态环境,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作为育种目标选育玉米新品种.根据基因重组的原理,把含有热带种质的优良地方种与富含抗病、抗倒及耐早等优良基因的PB类种质融合在一起,以此作为育种创新策略.成功选育出配合力高,抗病、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自交系‘LSCI07’,与自育系‘宜99-19’杂交育成玉米新品种‘万德1号’.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产量高且稳产性好,品质优,抗病、抗倒伏能力强,适应性广,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四川平坝、丘陵地区种植.利用含有热带种质的优良玉米地方种质与PB类自交系进行杂交重组选育的自交系具有很高的一般高配合力和较强的适应性,组配的杂交种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广,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优质、高产、抗逆为育种目标,对桑树新品种种质资源进行系统鉴定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辐射与复合杂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优质、高产、高抗桑树新品种,通过四川省桑品种区域试验和农村生产试验进行鉴定。[结果]新品种川826发芽率高、枝条直立、生长势旺;全年平均公顷桑产叶量比对照湖桑32号高13.95%;桑叶养蚕的万蚕产茧量比对照高8.88%,万蚕产茧层量比对照高8.8%,5龄担桑产茧量比对照高13.51%;秋叶硬化迟,抗干旱能力强。[结论]川826是一个优质、高产型桑树品种,综合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6.
转iaa M(色氨酸单加氧酶基因)高衣分棉花种质已经培育出来,但应用于育种研究较少。我们利用转iaa M高衣分棉花种质IF1-1做父本、16个陆地棉品种(系)做母本,分别配制杂交组合,检测了亲本及其F1和F2群体的iaa M遗传;田间调查了材料的抗病性及农艺性状,室内考查了产量构成因子,同时进行了产量统计分析;通过系统选育结合分子辅助选择对杂交后代进行定向培育,获得了新的高衣分种质,实现了该种质的育种应用。结果表明:(1)FBP7-iaa M是1对显性基因;(2)与高衣分亲本IF1-1相比,F1和F2代衣分不具备超中与超亲优势,但与16个母本品种(系)相比,却能明显提高现有品种(系)的衣分率;(3)F1代产量尤其是皮棉产量具备较明显的超亲优势,皮棉产量优势值为13.4%,这就意味着可以选择生产上产量较高的品种与IF1-1配制杂交组合,选择高优势杂交种直接利用;(4)F1和F2代抗病性明显好于IF1-1,但与母本相比较差,所以,在杂交后代的选择中应注意观察枯萎病和黄萎病的发病情况,选择抗病性好的后代;(5)子棉产量的提高主要是通过铃重和单株铃数的增加来实现,皮棉产量的增加则是通过子棉产量与衣分的共同提高来完成;(6)杂交后代具备选择出高衣分新品系的潜力。本研究实现了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得的第2代转基因棉花种质应用于棉花育种,对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完全双列杂交在家蚕配合力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家蚕的高产优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4×4不完全双列杂交选配的16个杂交组合F1为材料,对家蚕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2个综合性状进行了配合力测定分析。[结果]研究表明,在中系4个亲本中,K32、K22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在日系4个亲本中,丁22、丁62的一般配合力较高。分别由其组配的K32×丁22、K22×丁62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及配合力总效应值均较高,且这2个组合的平均产量也较高,是理想的高产组合,可作为生产性组合。[结论]在加大母种选育力度的同时,进一步检测2组合茧丝质的各项性能指标,可望选择出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高产优质家蚕基因型。  相似文献   

18.
• In addition to triploid progeny, tetraploid hybrids derived from the fertilization of 2n megagametophytes are frequently regenerated from 2x × 4x crosses that utilize ‘Orah’ mandarin as the female parent. • Data here indicate that ‘Orah’ mandarin is a cultivar that readily produces 2n megagametophytes. • Second division restitution i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2n megagametophyte formation in ‘Orah’ mandarin. Seedless fruits are desirable in the citrus fresh fruit market. Triploid production via diploid × tetraploid interploidy crosses is thought to be the most efficient and widely-used strategy for the breeding of seedless citrus. Although ‘Orah’ mandarin has desirable organoleptic qualities, seeds in the fruits weaken its market competitiveness. To produce new seedless cultivars that are similar to ‘Orah’ mandarin, we performed three 2x × 4x crosses using ‘Orah’ mandarin as the seed parent to regenerate triploid plantlets. A total of 182 triploid and 36 tetraploid plantlets were obtained. By analyzing their genetic origins using nine novel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 markers, all of the triploids and tetraploids derived from these three crosses were proven to be hybrids. Also, we demonstrated that 2n megagametophyte formation in ‘Orah’ mandarin result in tetraploid production in these three interploidy crosses. These tetraploid plantlets were genotyped using eight pericentromeric SNP markers and nine centromere distal SNP markers. Based on the genotypes of the 2n megagametophytes, the parental heterozygosity rates in 16 SNP loci and all 2n megagametophytes were less than 50%, indicating that second division restitution was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2n megagametophyte formation at both the population and individual levels. These triploid hybrids enrich the germplasm available for seedless breeding. Moreover, the tetraploid hybrids are valuable as parents for ploidy breeding for the production of seedless citrus fru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