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为了确定影响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的影响因子,在收集2000—2006年鲁西南地区农业生产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现状,并利用回归和逐步回归的方法研究了鲁西南地区人为能量投入对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农田人为能量投入中农膜的投入逐年增加,由2000年的14.6 kg/hm2增长到2006年的20.5 kg/hm2;化肥投入相对稳定(1200~1300 kg/hm2),但总量仍增加;农药的投入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04年达到最高(11.03 kg/hm2);排灌机械、农用车辆的投入呈增长趋势,而单位面积劳动力的投入不断下降,2006年与2000年相比约减少0.65人/hm2。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NPP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历年均以东部(枣庄、济宁)高,平均NPP分别为616 g C/(m2?a)和588 g C/(m2?a),西部(菏泽)低,仅有448 g C/(m2?a);年际间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该地区农田NPP主要受人为能量投入的影响而与温度和降水的关系不大。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单位面积农膜使用量和农田灌溉比例在逐步回归模型中可以解释本区农田NPP方差的74.6%。因此,化肥、农膜、有效灌溉比等人为能量投入是影响该地区农田NPP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核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有必要了解和评估耕地资源的生态价值服务功能。基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基础理论,从耕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出发,选取耕地资源的气体调节功能价值、大气净化功能价值、水源涵养价值、土地保持价值、土壤营养保持价值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功能价值这6种服务功能价值作为测算因子,利用市场价值法对2007—2009年和2010—2012年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年均值进行测算,最终定量计算出武汉城市圈耕地资源2007—2009年和2010—2012年的年价值总量分别为730038.69万元和714774.99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地区耕地资源生态价值降低了2.09%。从各组成来看,耕地资源的气体调节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的重要性位居各组成前列。从空间分布来看,2010—2012年年均耕地生态价值最高的是黄冈市(172530.7万元),最低的是鄂州市(21786.86万元)。从空间变化来看,耕地生态价值只有潜江市有所增加,而其他城市耕地生态价值均为下降。研究结论对制定区域耕地保护政策,特别对耕地补偿政策和促进耕地资源的区域合理配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长期人工林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量化比较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区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生态效应,深入了解人工林的生态价值差异,以该地区林龄27年的长期人工林为对象,采用林业行业标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Y/T 1721—2008)标准化计算公式与服务价格,揭示了黄河三角洲不同人工林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在7个供试人工林中,白蜡林的价值总量最大,其次刺槐林,分别为55717.76元/(hm2?a)和49865.21元/(hm2?a),不同树种人工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白蜡林>刺槐林>白榆林>臭椿林;刺槐×白蜡、刺槐×白榆和刺槐×臭椿混交林的生态服务价值相近,但均低于刺槐纯林;在5项生态服务价值中,价值最大的为林分的涵养水源,其次为固碳释氧价值,而净化大气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2项功能价值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陕北退耕还林区植被生产力评价及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完成情况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应用美国蒙大拿大学提供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 (MOD17A3),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区分NPP与气候因素(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和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北退耕还林区植被NPP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明显特征,2000—2013年植被NPP均值大部分区域在150~ 300 g C/(m2·a)之间,均值为134.23 g C/(m2·a);植被NPP年际变化除无植被覆盖区域,其他地区均为增加趋势;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相关系数均表现为正相关与负相关并存,大部分地区NPP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强,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总体没有与降水量相关性明显,且均有极小部分地区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土地覆被的改变对该区域植被NPP的变化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凯里市耕地水稻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ArcGIS9.0软件与县域耕地资源管理系统(3.2版)相结合,对凯里市耕地进行水稻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凯里市耕地总面积为面积33 144.1hm2,其中不适宜种植水稻的耕地面积为19610.4hm2,勉强适宜的面积为793.4hm2,适宜的面积为9 491.9hm2,高度适宜的面积为3 248hm2,分别占耕地...  相似文献   

6.
农五师耕地地力评价及施肥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农五师土壤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及特点,选取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将农五师61 479.98 hm2耕地共划分为6个等级。其中:1级地744.566 hm2,占评价面积的1.2%;2级地6 275.437 hm2,占评价面积的10.2%;3级地7 900.413 hm2,占评价面积的12.9%;4级地20 956.69 hm2,占评价面积的34.1%;5级地18089.19 hm2,占评价面积的29.4%;6级地面积7 513.68 hm2占评价面积的12.2%。同时,根据各等级养分特点,提出具体培肥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7.
刘瑛  贾志清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229-234
为了分析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为该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利用2000至2012年MOD17A3数据集的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年均NPP的平均值为103.3 g C/(m2·a),最低为369.3 g C/(m2·a),最高为482.1 g C/(m2·a)。5种植被类型中,草甸年均NPP值最大,为128.8 g C/(m2·a);灌丛的年均NPP值最小,为34.9 g C/(m2·a);与2000年相比,2012年青海共和盆地年NPP大部分地区是增加的,年NPP减少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68%;NPP的线性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NPP呈减少趋势的地区仅占总面积的0.7%,说明该地区的植被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绿色生产方式对维护生态敏感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4个维度,建立了生态补偿标准综合测算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环境成本和额外成本),通过问卷调研方法调查西峡县2015年绿色及常规猕猴桃种植情况,并计算出绿色猕猴桃种植的生态补偿标准值。在此基础上,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当地猕猴桃种植户(使用50%的化肥农药和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的受偿意愿值进行估算。以上2种方法得出的计算结果表明,当地猕猴桃种植户对减少化肥和减少农药的绿色种植方式的受偿意愿值为16524元/(hm2·a),小于绿色猕猴桃种植的生态补偿计量标准值24105.5元/(hm2·a);而当地猕猴桃种植户对零化肥零农药的种植方式的受偿意愿值为28983.9元/(hm2·a),大于绿色猕猴桃种植的生态补偿计量标准值。由此可知,种植有机猕猴桃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减少化肥和减少农药施用的绿色种植模式,实现从绿色生产方式到有机生产方式的转换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两区划定”粮食作物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方法]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能值生态足迹方法,[目的]评价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算出生态补偿额度。[结果]研究结果表明:①2016年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当量价值为2141.24元。②农田系统生态服务体系中保持土壤和废物处理功能当量因子较大,旅游科研功能和原材料生产功能网当量因子较小,农田系统的总生态服务价值约为18697.67元·hm-2。③小麦和玉米的人均生态足迹较大,大豆和水稻的人均生态足迹较小,人均生态足迹为0.328 hm2·人 -1,总合生态足迹为181.18 hm2,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约为0.018 hm2·人 -1。④研究区2016年小麦等四种粮食作物的耕地生态补偿金大约为66.34百万元。[结论] 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流域耕地生态服务功能较高,但是农田生产能力较弱,耕地生态承载力较小,出现耕地生态赤字,农田生产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西辽河平原生态环境问题与农业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蒙古西辽河平原位于通辽市中部,包括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南部、奈曼旗北部和科左后旗东部,是西辽河及其支流联合形成的冲积平原.总面积为1.7×106hm2,其中草地面积7.4×105hm2,耕地面积3.5×105hm2.每农业人口占有耕地0.3hm2,每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1.0hm2.西辽河平原粮食总产量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粮食总产量的15%,是自治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1.
白银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白银市土地利用状况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确定白银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选择当量因子法评价白银市2009—2017年土地利用状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9—2017年,白银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从56.75亿元下降到56.49亿元,总体呈下降趋势,各项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都呈下降趋势;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2549.18万元,减少最多,人口对生态系统负荷呈减轻趋势;(2)白银市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较大的影响,主要受建设用地增加较多,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影响较大,在以后的发展中,要从保护生态用地、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方面,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2.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1992、2000、2008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应用遥感与GIS技术获取了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双流县16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估,为研究区土地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992—2008年间双流县土地利用变化显著,耕地(水田)和林地分别减少28207.249 hm2和1752.915 hm2,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增加17034.99 hm2;土地利用类型主要由耕地(水田)和林地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转移。(2)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4508.859×104元,但不同时段变化趋势不同,其中1992—2000年的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59%,而2000—2008年增加16.024%。(3)林地、耕地(水田和旱地)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交通用地)的转移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为负流向,总值分别达2197.233×104元、5317.460×104元。(4)生态价值系数变化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缺乏弹性,相对敏感性为:林地>耕地(水田和旱地)>水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水域的影响最大,耕地(水田和旱地)和林地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以农地发展权为切入点,通过对农地发展权及其增值收益进行界定、细分及量化,并以甘肃武威工业园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国家享有占主体地位的基本发展权,并获得相应的价值和50%的实体发展权价值及其增值收益为1.6亿元,这部分资金由国家用于工业园区外适宜开垦的地区开垦耕地和补偿生态用地;(2)农村集体及被征地农民享有实体发展权,并获得50%的实体发展权价值及增值收益和相应的征地补偿共计3.79亿元,平均每人可获得14.59万元的保障收益,用于保护失地农民的权益和保障其基本生活;(3)承担绿地养护的农业人口将享有虚拟发展权及其补偿价格为0.96亿元,平均每人可获得7.37万元的补偿收益。研究发现农地发展权及其增值收益的细分及量化分配既可以保护农民的权益,保障农民的生活;又有利于国家有效地解决农地非农化中存在的外部性补偿问题,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可以协调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4.
辽宁地区植被NPP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增进对辽宁植被NPP状况的了解,并为该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等提供参考,运用综合模型、水热模型计算辽宁省植被NPP,分别分析2种模型模拟的植被NPP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站点的经纬度、DEM及其衍生数据,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辽宁省植被NPP进行插值,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水热模型模拟出的辽宁NPP呈明显上升趋势,近30年来,2001-2010间NPP最大,20世纪80年代最小。综合模型模拟出的辽宁NPP均呈缓慢上升趋势,近30年来,20世纪80年代NPP最大,90年代最小;2种模型模拟出NPP分布基本相同,最大值出现在东南部,最小值出现在西北部,且呈西北向东南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天宝香蕉”产业化技术模式应用与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达斌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3):234-240
芗城区为打好“天宝香蕉”品牌,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项目实施,培育龙头企业作为项目实施载体,形成“龙头企业+农户+基地+标准”的技术模式,采用先进配套设备,搞好产业化经营,提高组织化程度;研究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天宝香蕉》标准文本,应用利益驱动原则,引导农户加快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确保香蕉品质优化与食品安全,“天宝香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项目实施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示范基地,健全科技推广网络,开展优质科技服务。两年来,示范面积152.7hm2,推广面积2066.7hm2,平均产量34932 kg/hm2,新增产量1.17万t,新增产值3529.1万元;节省成本373.6万元;产投比2.6。对推动福建省发展优质、丰产、安全、高效的香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熊鹰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154-160
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仅关乎民众福祉,也为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开展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旨在为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结合皮尔生长曲线模型和恩格尔系数计算社会发展阶段系数,测得2000—2017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实际值。结果表明:(1)2000—2017年四川省农用地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农用地变化表现为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园地和林地面积增加的趋势。(2)2000—2017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显著,增幅达2.79倍。其中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量占总增加量的73.64%。(3)2000—2017年四川省农业生态系统各单项服务价值排序基本保持不变,土壤保持、水文调节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明显高于其他功能,占总价值的比例接近50%。通过计算社会发展阶段系数,修正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理论评估值,使得评价结果能够更好地反映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下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7.
GIS支持下的商南县小麦生态适宜性评价及种植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陕西省商南县重要的粮食作物,进行该区域小麦种植区划,对因地制宜种植小麦、优化区域布局有重要意义。利用GIS技术、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和层次分析法,对商南县小麦种植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用专家经验法筛选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建立了商南县小麦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9.3的叠加分析功能,得到商南县小麦种植生态适宜性评价图。结果表明:高度适宜小麦种植的农田有8323.97 hm~2,占耕地面积的33.50%,适宜的有10557.46 hm~2,占耕地面积的42.49%,这两类耕地主要分布于本区域的浅山与丘陵地带,占总耕地面积的75%以上,是商南县耕地的主体;同时,本区域内余下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中山地貌区,包括勉强适宜小麦种植、不适宜耕作的耕地两种,分别有4423.41 hm~2和1543.43 hm~2,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7.80%和6.21%。因此,通过对商南县小麦种植环境的统计和分析,总结了当地生态适应度分布的规律并绘制了空间分布图,从而为商南县在进行小麦或同类作物种植时,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