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现代农业产业的升级,原有的科技服务体系已不能适应其快速发展的步伐。市委、市政府及各级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加大投入,立足"三农",保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2.
实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关键在于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文章分析了重庆渝东北地区农业经济及其科技服务体系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市场为核心,以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为目标"的"科研-推广-生产-反馈-科研"农业科技服务双循环模式,并进一步提出该模式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分析了江苏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现存的模式、各种模式的特点及在当前农业科技发展新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索和研究适应现代高效农业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从而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促进江苏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势在必行。构建新型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应当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各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研究——以余姚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浙江省余姚市黄家埠镇农户及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主体的实地调查,揭示当地农民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现状。目前,存在着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强烈与供给不足的矛盾,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内容多样化与供给单一的矛盾,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方式与供给不一致的矛盾。分析了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即缺乏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政府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单薄,基层农技人员考核制度不完善,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率不高。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农民需求表达机制,壮大政府农业科技服务队伍,改革基层农技人员考核制度,加强非政府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科技特派员制度:农业科技服务的中国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科技服务被认为是传播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率和改善农民生计的重要手段,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各国政府实施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多数国家建立了以公共机构为基础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然而,以公共机构为基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普遍存在针对性差、成本高和效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陈俊红  周连第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496-1499,1502
在介绍了中国北京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构建北京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分析了北京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6个组成部分:政府主管部门系统、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系统、村级农技推广员系统、科研院校系统、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系统和涉农企业系统。提出了农业科技服务传播的3个途径,即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途径、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途径和农业科技服务支撑途径一其中,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途径又可分为政府引导型的产业化传播途径和完全市场化的技术传播途径2种:从机构和组织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与体制建设、支撑与保障4个方面探讨了构建北京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8.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推广靠体系,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阆中市农业服务体系同全国各地一样,经历了发展、壮大和徘徊的艰辛历程。特别是随着加入WTO,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市场已全面放开,加之农业效益的下降,农民预期收入降低,这些又给本就脆弱的农技服务体系雪上加霜。相反,遍布各地的农资经营摊点无序的经营,使得农资市场十分混乱,恶性竞争的势头愈演愈烈,给农业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隐患。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建设中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农业合作社,完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等。  相似文献   

10.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要求。文中通过分析目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主体和运行模式,指出了当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支撑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后勤保障服务部门是地市级农科所行政体系的一个分支,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服务。但是在新时代,传统的后勤服务模式由于存在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职业技术水平有限、服务意识不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已经不能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能力与水平亟待提升。文章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重点分析了目前地市级农科所后勤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转变服务理念、加强制度管理、强化对外交流与宣传、引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后勤保障服务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将所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都视为具有完全相同属性的一个"黑匣子",不对其进行更为细致地分类,会降低相关研究结论的指导性。不同类型农技服务的商品属性不同,不同地域农技服务的特点也有一定差异,类型与推广主体的匹配度对推广效率有重要影响。当前农技推广的主体和受体都很多,看似很"乱",实则不然。文章认为农技服务体系正在逐步走向多元化的有序发展阶段,基于农技服务不同属性的分类,构建类型与主体相匹配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既符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需求,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福建省食用菌产业在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的需求,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整合多方优势农业信息数据资源,设计并构建福建省食用菌产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为食用菌生产企业、研究单位和从业人员提供产业新闻浏览、实用技术查询、产业信息交流和专家在线咨询等功能。平台的建立有效加强了食用菌实用技术的推广,提升了福建省食用菌产业科技信息服务水平,提高了食用菌产业成果转化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文章概述了国内外农业院校农技推广典型模式,分析了我国农业高校农技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对其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与服务平台进行概述,从解决生态问题、提供农业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农业综合服务App等方面探索了"互联网+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新途径,以期为其他农业院校开展农技推广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在期刊管理工作中如何拓展服务领域 ,开发利用馆藏文献资源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为科技人员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实践 ,畅谈农业科技图书馆在农业科技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分析农业保险面临的问题和形势基础上,提出当前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重点是为科学合理设计保险产品方案、提高保险勘灾定损的效率和效益、加强灾害预警减轻灾害损失等提供服务,并从建立农业保险气象服务规范和流程、数据库、业务系统平台、基本模型和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农业保险气象服务的基础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17.
臧一鸣  马晶  马静 《农学学报》2021,11(3):41-45
陕西省大荔县将农业信息服务中的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进行有机整合,构建了一种新型科技服务体系(简称为大荔模式),这是对国内农业信息传播模式的有益探索。笔者以陕西大荔模式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大荔模式的建设情况,对大荔模式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保障机制是大荔模式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益分配机制是大荔模式运行机制的核心部分。大荔模式通过企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政府的体制和政策支撑、专家的技术支援,保障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调动了各方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王迪  周洁  钱中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906-16907,16920
依据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及其服务体系的基本要素,提出了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的分析矩阵,即根据区域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约束条件、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突破路径,从而确定该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服务需求及其适宜的供给主体,进而提出发展措施。以常州市为例,分析了该市现代农业5大主导产业的现代化服务体系的模式选择与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9.
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其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北京市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不断的尝试新的探索。笔者在总结多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农业和信息化发展形势,提出了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即构建一个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标准化现代农业信息资源为基础、各领域权威农业专家做后盾、多种服务方式并存、覆盖农村和市区、涉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农业科研档案的价值和在科技创新中的意义,分析了现阶段农业科研档案管理不利于服务科技创新的状况,对如何管好农业科研档案以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