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四)雏鸡的管理: 1.选择强雏,淘汰弱雏:育雏成绩与雏鸡的健康状况有关,弱雏体质差,生长发育缓慢,留下饲养将会影响鸡的转群或肉鸡出售时间,降低饲料报酬。弱雏中还有一部分是带病的小鸡,留下饲养,会将病源扩散而增加鸡群的发病率,应坚决淘汰,或另行处理,不能混入大群中饲养。  相似文献   

2.
七彩山鸡从出壳到1月龄为育雏期。这个阶段小鸡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力弱,体质较差,难以适应外环境的变化,因而比较容易发生死亡,尤其10日龄死亡率更高。因此,在饲养过程中,提高育雏期的成活率是养好七彩山鸡的技术关键。1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温度是育雏成败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育雏方式采用平面育雏,选用一盏红外线保温灯或用60W灯泡二盏保温。刚出壳时雏鸡的温度应保持在35℃左右,1周后30℃左右,2周后27℃左右,3周后逐渐降到常温。饲养者不可片面的只看温度计,应以鸡群分散均匀、休息时安然扑睡为准。若小鸡聚堆在…  相似文献   

3.
正养殖户要想养殖好弱雏鸡可以采用以下5种饲养方法。1)隔离饲养。由于弱雏的体质差,加之反应迟钝,必须与壮雏隔离开来进行单独饲养。否则,鸡群中就会出现以强欺弱的现象,使弱雏在采食和饮水及活动方面受到限制而引起死亡。2)提高育雏温度。弱雏多为胚胎发育落后,出壳晚和卵黄吸收不良所造成的。所以,育雏时应给予  相似文献   

4.
笔者经常走访养鸡专业户 ,帮助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对弱雏鸡的饲养护理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隔离饲养弱雏体质差 ,反应迟钝 ,必须与壮雏隔离单独饲养。否则会出现以强欺弱现象 ,使弱雏采食、饮水及活动受到限制而引起死亡。提高育雏温度弱雏多为胚胎发育迟 ,出壳晚和卵黄吸收不良所造成。所以育雏时 ,应给予较高的温度 ,以促胚胎进一步发育和卵黄的完全吸收。一般将弱雏放在保温器旁 ,温度保持 34~ 36℃即可 ;对个别大肚子者应提高到 37℃。补充体液弱雏由于发育缓慢 ,生理机能差 ,加之育雏温度高而失水较多 ,因而常因体液不足 ,影响生长发…  相似文献   

5.
<正>(一)弱雏死亡弱雏抵抗力很差,容易发生疾病,即使是轻微的刺激,也可能出现强烈的应激反应,甚至造成死亡。预防措施:选择强壮的鸡苗,把好进雏关是降低育雏期死亡率的重要手段。强壮雏鸡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寄养鸡"是指将刚出壳的小鸡寄养在另外专门的育雏室(厂)内饲养一段时间后出售或者转人中雏群饲养。"寄养鸡"一般指0 ̄3周龄的幼雏鸡,  相似文献   

7.
春季是进雏的最好时机,育雏又是养鸡的关键,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雏鸡死亡也极常见。影响雏鸡死亡的原因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饲养管理不当等。现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鸡类生产是一项短、平、快的产业,近十年来发展迅猛。在鸡类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小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是极其重要的。雏鸡死亡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养鸡业的成败和盛衰,关系到养鸡者的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多少。因此,分析雏鸡的死因,采取针锋相对的有效对策,就能大大降低雏鸡群的死亡率,不断提高经济收入,发家致富才能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9.
在养鸡生产中,培育好雏鸡是关系养鸡成败的关键.雏鸡具有代谢旺盛生长快、敏感性强、绒毛稀少、体温调节能力差、消化机能弱、抗病力低等特点。但有些养鸡户在饲养鸡过程中,往往由于缺乏科学育雏知识或管理不善而造成雏鸡大量死亡,使得饲料成本增加,影响了经济效益和养鸡积极性。本文就育雏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以提高育雏成绩。  相似文献   

10.
提高雏鸡成活率的技术要点禽谚说:“育雏如育婴”这是很有道理的.雏鸡刚出壳身体幼小,绒毛稀疏,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御寒能力很差.雏鸡体质娇嫩,对疾病抵抗能力弱.雏鸡神经十分敏感,胆小,伯惊吓,喜欢安召.雏鸡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决.因而育雏工作好坏,不仅直接影响雏鸡成活率,还关系到成年后的产蛋力与种用价值.有些专业户养鸡失败的原因,往往是没有掌握住有维的技术要点,饲养管理条件差,或感染疾病造成大批死亡.据自己多年养鸡的体会,浅谈一下育雏的技术要点,以供参考.l速好鸭苗,备好房舍种苗质量好坏是育雏成…  相似文献   

11.
李伟立 《水禽世界》2004,(11):21-23
在孵化生产中,不管孵化条件多好,总会有一部分弱雏,即使在接雏时把明显的弱雏剔除了,但由于遗传、育雏过程中管理不善等原因,也总会出现一定数量发育迟缓的弱雏。有病症的弱雏理所当然要淘汰掉,而对于发育不良、体质较差的弱雏,在加强饲养管理后,大部分是可以赶上健雏的。具体措施如下:1隔离饲养弱雏鸡常见行动迟滞,脐部吸收不良,腹大,个体小,瘦弱,手抓无力挣扎。由于弱雏体质差,反应迟钝,故应在开食前与壮雏隔离分群,单独饲养。否则,鸡群中就会出现以强欺弱现象,造成弱雏采食、饮水及活动受到限制,甚至被壮雏挤压、踩踏而引起大量死亡。分…  相似文献   

12.
李华 《中国家禽》1995,(2):11-12
浅谈集约化养鸡场如何过好育雏关李华(武汉市黄陂县畜牧局412200)在养鸡生产中,育雏始终是关键,育雏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备鸡的生长发育、成活以及将来的生产力和种用价值,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笔者在近两年内直接参与过6批共12万多只雏鸡的饲养和管理,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一、育雏的重要性育雏如同庄稼人育苗一样,苗好则多打粮,雏壮能多产蛋。蛋鸡的产蛋率不仅受产蛋期饲养管理好坏的制约,而且与雏鸡的体质有很大关系。在育雏过程中雏鸡患病和饲养管理上的失败都将影响蛋鸡的产蛋率。例如育雏阶段的密饲可造成雏鸡发育不整齐、体质瘦弱。蛋鸡的育雏工作不单是为了育活,更重要的是育成具备健壮体质、旺盛产蛋能力的产蛋鸡。要达到此目的,很重要的是在育雏阶段不发生事故,顺利地完成育雏的全过程。本文总结了日本育雏工作的经验,为大规模饲养场及个体饲养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  相似文献   

14.
育雏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定期预防注射疫苗外,对育雏中常见病的防治是提高育雏成活率的关键。根据我们到各养鸡场,养鸡专业户调查和亲自参加诊疗发现,1~20日龄雏鸡主要死于鸡白痢、脐炎、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尤其是近二年,肉鸡鸡雏供不应求,所以有些孵化场把弱雏、脐炎病雏与健雏一起销售。造成养鸡  相似文献   

15.
养鸡能否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鸡苗育雏期的管理至关重要,只要在育雏阶段小鸡能够得到精心细致的管理,保持生长发育良好,鸡只健壮,就能较好地促进成鸡生产性能的发挥,取得较好的效益。1.要把好进雏关。接雏时应选毛光亮、活泼、眼有神、反应灵敏、脐部愈合好的雏鸡。雏鸡箱和运输车要注意保暖、通风,切勿过多挤压。炎夏接雏要避开中午,冬春应选择在较暖和的中午为好,车行要平稳,以减少损伤。2.接回的鸡雏要连箱一起散放在育雏舍内,休息10分钟左右再捡放在地面或网上,及时给水(用温水,最好是5%~8%的糖水)2~3小时,而后开食(将饲…  相似文献   

16.
育雏决定养鸡的成败。育雏的成功不仅能提高雏鸡的成活率和健雏率,而且为肉鸡高质量的生长、蛋鸡或种鸡获得高产蛋率打下良好的基础。众所周知,一批鸡在育雏期如果能得到良好的管理和饲养,在以后的生长阶段就会容易得多。 目前,关于育雏质量的规范还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但根据雏鸡生长要求,一个高质量的育雏期应有规范的饲养管理措施和防治疾病的技术要点,各方面缺一不可,稍有疏忽就会严重损害和影响雏鸡成活率。一般来说科学育雏的重要技术措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接雏前的准备工作 要有良好的计划。接雏前对鸡舍…  相似文献   

17.
育雏期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雏鸡成活率以及育成期的鸡体生长发育状况,将会影响产蛋期的生产性能、因此、养好雏鸡是决定养鸡成败的关键。如何提高育雏成活率、培育出健壮的鸡苗、是现代科学育雏所追求的目标。结合几年来在鸡场工作实践、就雏鸡饲养阶段所采取的饲养管理措施作一些探讨,愿与养鸡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18.
及早接雏有利于提高雏鸡成活率李宏强(甘肃省静宁县畜牧兽医中心743400)张鹏岳(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育雏工作是养鸡业的关键。静宁县年供雏量在50万只左右,农户就人工孵化雏鸡的饲养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许多人仍误认为刚出壳的雏鸡体质弱,难以饲养。...  相似文献   

19.
育雏是指雏鸡从出壳到脱温这段时间(0~5周龄)的饲养管理。育雏期是关系到养鸡成败的关键时期,雏鸡的饲养管理好坏直接影响到雏鸡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成鸡的生长性能、经济效益等。笔者在实践和指导专业户生产中采取以下育雏技术措施,取得了理想的育雏效果。现报道如下:进雏前的准备工作.1选好育雏舍雏鸡舍要求保温性能良好,避免贼风侵入,无间隙风、不漏水、不潮湿、防鼠害,并利于清扫、消毒和防疫。新建的育雏舍要自然干燥一个月左右,可避免育雏期间持续高温,舍内湿度过大,引起雏鸡生病。.2检查育雏设备育雏前应对电源线路绝缘情况、电器…  相似文献   

20.
要提高育雏成活率,培育出生长发育健壮和整齐一致的鸡群,必须认真做好雏鸡的选择、运输和分群饲养。初生雏的选择小鸡出壳有早有晚,体质有强有弱,必须及时选择健壮健康的雏鸡,合理分群饲养。一般在正常时间内出壳的雏鸡质量较好,晚孵出的较差,最后孵出的所谓“鸡底”,质量最差。从外观上看,眼大有神腿结实,腹部收缩良好,肚脐没有血痕,握在手里感到饱满有劲,极力想挣脱,叫声响亮而清脆的小鸡体质较强。精神不好,反应迟钝,不爱活动,喜欢靠近火源,肚子大而硬,脐部收缩不良且有血痕,抓在手里表现软弱无力,叫声弱或尖叫不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