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以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前提条件,兼顾现实性与合理性,并考虑科技进步因素,按不同的资源开发速度,投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分为三个方案和三种生活水平,建立吐鲁番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人口承载容量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该区人口承载容量在1990~2050年60年内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系统动态仿真运算.  相似文献   

2.
兰州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人口规模问题是城市发展战略的一个研究内容,是城市规划编制中各种空间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兰州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和人口容量的比较分析,得出兰州中心城区人口将很快达到适宜人口规模,因此,寻找新的城市发展空间,以及如何转移和疏散人口,是下一阶段城市规划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河谷型城市由于受周边山体的限制和制约,其人口容量计算极具特殊性。本文首先通过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典型河谷型城市兰州为例,分析了河谷型城市人口容量的主要刚性制约因素为河谷空间、生态环境及水资源。接着以最短边理论分析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兰州市四个主城区的适宜人口容量为207-227.44万之间,最大人口容量在338.24-367.72万之间。根据2006年年末人口统计数字,兰州市主城区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四区的人口总数已达205.75万人,十分接近计算所得适宜人口容量207万的低值。最后提出兰州市跳出河谷,拓展新城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以水资源为依据,从食物角度出发,通过对河西地区技术进步,水土平衡,作物资源,草场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运用协同学,分维几何学,模糊数学,目标规划等方法,在计算机上模拟了河西地区的人口容量模型,预测了其在温饱型,小康型,科学营养型生活水平下,1990年,2000年和极限人口容量。并针对河西地区的具体特点,应用随机模型对本地区1990,2000和2050年的人口进行了预测。进而提出了科学的决策意见。  相似文献   

5.
城市规模体系是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的基础研究内容,对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政策具有重要作用。文中在总结不同城市人口统计口径的基础上,通过金字塔结构和齐普夫位序规模回归方法,探究了不同城市人口规模指代数据的适用性,分析了1982年以来我国城市人口规模体系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城市实体地域与行政地域的区别是城市人口统计问题的根源,户籍市区非农业人口显著低估了中国大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将逐渐退出城市人口规模研究;(2)建议在今后的历史城市规模讨论中,使用第三、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城市人口数量作为城市规模的指代数值,1990年户籍市区非农业人口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年的城市人口规模;(3)受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化政策的影响,1982-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规模体系结构变化明显,集聚度先降后升。  相似文献   

6.
<正> 人口的增长与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平衡关系日趋紧张。探讨这一平衡关系,对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中心的区域开发和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将有重要的意义。1.研究思路和程序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磴口县光、温、水、土等自然要素第一性物质的生产潜力,在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的基础上,按不同的消费水平,估算了磴口县在公元2000、2020年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并提出了合理的人口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8.
人口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长趋势将影响到未来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中根据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构建数学模型,对乌鲁木齐市未来人口总量、年龄结构、适度人口进行了预测,分析乌鲁木齐市未来人口发展特征及社会影响并结合上述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口增长率与人口文化素质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依据 1 990~ 2 0 0 0年人口统计资料 ,运用相关分析方法 ,对我国人口增长率的降低与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人口增长率的降低与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存在强相关关系 ,特别是大学 (含大专 )文化程度人口所占人口比重与人口增长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 ,同时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与人口增长率之间也存在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1990-2010年西北地区县域人口数量与空间集疏变化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分县人口普查数据,对1990年以来西北地区县域人口数量增减和人口空间集疏变化情况进行了时空分析。通过研究认为:1)西北地区人口总量继续增加和空间分布不均衡的格局态势仍将延续;2)人口显著增加(或流入)地区和一般减少(或流出)地区人口比例均有所增加;3)人口数量增减趋于频繁,人口空间集疏过程日趋激烈;4)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决定人口数量增减和空间集疏变化;5)地级市辖区及其周边人口变化最为激烈,城市必将成为未来吸纳西北人口集聚的主要载体,但人口外迁趋势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1.
民勤县水土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根据民勤县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综合考虑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民勤县水土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在不同的系统状态下,模拟了民勤县2005~2025年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模拟结果提出了提高民勤县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生态足迹是基于生物生产面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宁夏西吉县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该县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190 5 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0.442 5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304 4 hm2逐年减少到0.204 7 hm2,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西吉县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113 9 hm2,1986年以后开始出现生态赤字,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增至0.237 8 hm2.说明西吉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分县为基本单元,根据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物质积累基础和人类发展水平,结合国家安全战略与内蒙古区域发展战略,采用基于G IS的多因素迭置模型和基于决策树的定量化分析方法,编制了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分区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不同类型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及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内蒙古人口发展功能区以人口限制区为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是人口发展疏散区和稳定区;内蒙古人口稳定区以呼包鄂、通辽、赤峰等城市群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协调,人口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人口疏散区以丰镇、克什克腾等中、小城市和乡、镇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推移,未来人口发展应相对集中,适度疏散;人口限制区以阿尔山、额尔古纳等小城镇和乡村发展为主要形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失衡。未来应有计划实施人口迁移和生态移民,建设国家生态屏障,促进不同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技术,依据《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工作技术导则》,计算了陕西省县域尺度和流域尺度的水资源潜力及承载力,并针对不同的水资源承载区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县域尺度上,陕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指数为2.34,人口超载率为133.97%,水资源承载状况属于过载;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承载指数为2.38,人口超载率为137.52%,水资源承载状况属于过载;陕南地区的水资源承载指数为0.52,水资源盈余率为48.00%,水资源承载状况属于盈余;2)流域尺度上,黄河流域范围,只有渭河宝鸡峡以上流域的水资源承载类型属人水平衡型,其余各三级流域的水资源承载类型均属水资源超载型;长江流域范围,各三级流域的水资源承载类型均属水资源盈余型。研究为实现水资源在县域尺度、流域尺度等不同等级区域中的合理均衡和分配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内蒙古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未来人口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改进的农业生态区位法,利用GIS技术,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计算了内蒙古自治区栅格与县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旗县为单元,定量评价了内蒙古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温度与水分是内蒙古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内蒙古县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均值为4.37 t/hm2.a,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以东、以南地区生产潜力较高,以西、以北潜力较低。整体而言,内蒙古基于粮食安全的人口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旗县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国家和新疆自治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墨玉县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土资源结构、农业种群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对其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量流、物质流和价值流的分析。结果显示其水土资源结构不平衡、种群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甚合理,决定了绿洲功能较差,产投比低下的特点,并据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中心,改善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并提高其功能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辽西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讨论并改进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辽西地区,实证分析1988—2004年辽西地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相对生活水平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演变和空间差异,预测2010年和2015年辽西地区的人口超载规模,分析辽西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辽西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河上、中、下游胡杨种群高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塔里木河上游沙雅县塔里木乡、中游轮台县轮南镇、下游尉犁县34团胡杨林自然保护区内设置52500m2的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获取野外资料,分析了不同生境胡杨种群的高度结构、高度级间失稳率等。结果表明:不同研究区胡杨种群结构差异明显,上游沙雅县胡杨种群高度结构呈倒J型,幼龄>中龄>近熟龄>成熟龄,幼苗储备丰富,各龄级高度数量分布均匀,为稳定增长种群。轮南镇胡杨种群高度结构呈倒J型,幼龄>中龄>近熟龄>成熟龄,幼龄和中龄数量储备丰富,各龄级高度数量分布差异大,在水分条件好时为快速增长型种群。34团胡杨种群高度结构呈现下窄上宽的倒金字塔型,成熟龄高度级缺失,近熟龄高度级数量稀少,幼龄级高度数量稀少,整个胡杨种群处于衰退期。不同研究区的失稳率反映的种群的动态与高度级密度曲线反映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