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测定不同培养基、pH值、温度、碳氮源对陆英根腐病病原菌菌丝及孢子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陆英根腐病菌经鉴定为镰刀菌胁Fusarium sp..陆英根腐病菌在PSA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温为25~30℃,最适28℃;适宜pH值5~7,最适pH值6,有无碳源对其生长差异显著,菌丝生长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最好,乳糖最差;对氮源的利用以硝酸钾最好,硫酸铵最差.  相似文献   

2.
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是引起山西石楼赞皇枣黑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该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血球计数板观察法和凹玻片悬滴法,研究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和光照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量以及孢子萌发的影响。Alternaria tenuissima的菌丝适宜在PDA、SCS和CZA培养基上生长,其中PDA是最佳的产孢培养基。以CZA为基础培养基时,葡萄糖和甘油为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而无碳培养基上产孢量最大;硝酸钠为氮源时最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菌丝在24~32℃生长速度最快,24~28℃时产孢量最大;在pH 6~10范围内菌丝均能良好生长,pH 10时产孢量最大;光照对菌丝生长速率影响不明显,黑暗条件下产孢量最大。分生孢子在24 h时即可达到基本萌发,黑暗条件下28℃时,pH 6~7为最佳萌发条件。Alternaria tenuissima对营养利用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给赞皇枣黑腐病的防治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特点,从光照、pH、温度、碳源、氮源等方面对其菌丝生长及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最适光照为12 h/12 h光暗交替,最适pH为9,最适温度为25℃,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甘氨酸,同时在不同培养基﹑光照时间﹑碳源及氮源上的菌落形态均有差异。孢子萌发的最适光照为24 h全光照,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9,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硝酸钾。  相似文献   

4.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江苏省宿迁市多肉植物青星美人的黑腐病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r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学地位,并测定温度、pH、光照、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宿迁地区青星美人黑腐病的致病病原菌为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该病原菌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温度为30 ℃,5 ℃时菌丝生长极其缓慢并停止产孢,40 ℃时菌丝死亡并停止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pH 5.0,产孢的最适pH 7.0;病原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麦芽糖为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碳源,蛋白胨为产孢最佳氮源,酵母浸膏为菌丝生长最佳氮源,硫酸铵对菌丝生长和产孢有抑制作用;光暗交替适合菌丝生长,连续黑暗适合产孢。  相似文献   

5.
山药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四川雅安山药根腐病主要致病菌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研究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腐皮镰孢菌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30℃;适宜pH范围为4~1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且在连续光照条件下生长较佳。不同微量元素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产生作用不同,Mg2+有利于病菌产孢,Zn2+抑制菌落生长和产孢。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30℃,连续光照,分生孢子和菌丝的最低致死温度为60℃,处理时间为10min。【结论】该病原菌对酸碱度不敏感,不同微量元素对病原菌生长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防治山药根腐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建兰茎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室内测定了温度、pH值、光照、碳氮源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以及病原菌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间。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生长及产孢最适温度为25℃、pH值为7、光照条件为12h光暗交替、碳源为a-乳糖、氮源为NaNO_2,病原菌孢子的致死温度及时间为55℃水浴5min。研究结果可为建兰茎腐病的有效防控措施的选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了解番茄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对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25℃,最适温度为20℃;在pH 3~12条件下均能萌发,最适pH为5;分生孢子在各种营养物质中均能萌发,在10%的蔗糖液中萌发最好,其次为番茄汁液;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8℃,5 min.番茄灰霉病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均能良好生长,其中PDA+番茄汁(1∶1)培养基最适宜菌丝生长,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PDA.病菌在5~30℃均能生长,适温为20~25℃,30℃以上生长受抑制;在10~30℃条件下均能产孢,最适产孢温度为20℃;在pH 3~12均能生长及产孢,适宜pH为4~7,最适pH为5.黑暗或交替光照条件,有刺激产生分生孢子的作用,交替光照条件下产孢最好.  相似文献   

8.
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北京市昌平区百合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利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研究了主要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当地百合鳞茎腐烂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和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在分离数量上占优势,腐皮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强。尖孢镰刀菌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5,产孢的最适pH值为7。12∶12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高。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乳糖和硝酸钠,产孢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甘氨酸。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以及光照等条件,白术根腐病菌在PSA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落直径为4.23cm,产孢量为34.14×107个/皿,在淀粉培养基生长最差,在WA培养基上产孢最差;温度在10~30℃适合菌丝生长和产孢,25℃菌丝生长和产孢最好,低于5℃或高于35℃均会对孢子产生及萌发产生抑制作用甚至造成孢子畸形;碳源以葡萄糖和蔗糖生长最好,产孢最适为蔗糖,淀粉最差;氮源以硝酸钾生长和产孢最好,牛肉膏次之,硫酸铵上生长最差,而尿素上产孢最差;pH5~9适于病原菌的生长,最适pH7.5,pH过高或过低对病原菌的生长均产生不利影响;病原菌在荧光下生长最好,产孢量也最多。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最适湿度为相对湿度100%,孢子萌发的最适pH 7.5,高于pH 9不萌发,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玉米顶腐病生物防治和预测预报提供指导。【方法】研究了温度、pH、碳源、氮源和光照对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var.subglutinans)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5~30和25℃。该病原菌在pH 4~13能够正常生长、产生孢子并萌发,菌丝生长的最适pH 5~12,孢子萌发的最适pH7~9,产生孢子的最适pH 6~8。该病原菌在以淀粉、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与供试的其他8种碳源间差异极显著,10种碳源对产孢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在甘油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在供试的8种氮源上,该病原菌菌丝均能生长、产孢,孢子均能萌发;在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最快,产孢量最大,与其他7种氮源相比有极显著差异;在以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液中孢子萌发率最高,与其他7种氮源相比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光照处理对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产孢量极显著增大;连续光照条件下孢子萌发率100%,黑暗条件下孢子萌发率仅有10.8%,二者差异极显著。【结论】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生孢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5,25~30和25℃;最适pH值分别为5~12,7~9和6~8;在以淀粉、甘露醇为碳源和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快;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水稻褐变穗病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中主要穗部病害。利用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及致病性测定等方法确定黑龙江省水稻褐变穗病害病原种类。对采自黑龙江省14个市县水稻产区的水稻褐变穗病病样作单孢分离,共获得119个菌株。根据菌落与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归类后获得3类菌株,主要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共112株,其次为镰孢菌属(Fusarium sp.),共5株,再次为青霉菌(Penicillium sp.),共2株。选取不同地区3种具有代表性20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 sp.)菌株,5个镰孢菌属(Fusarium sp.)菌株,2个青霉菌(Penicillium sp.)菌株作致病力测定,其中20个链格孢属菌株均导致水稻发病,而镰孢菌属和青霉菌属菌株均未致病。对112个链格孢属菌株作形态学鉴定,并测定其代表性菌株ITS序列,确定水稻褐变穗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经生物学特性研究,该病原菌最适培养基为大米马铃薯煎汁培养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7℃,最适宜pH为6.5,最适光照条件为24h黑暗,病原菌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30℃,pH为7,光照条件为24h黑暗,最适碳源为果糖和蔗糖,最适氮源为胰蛋白胨和牛肉膏。  相似文献   

12.
文章旨在研究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探索温度、pH、光照、培养基、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原体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分别在30℃、pH 7、8条件下生长最快;持续黑暗及PDA培养基上生长状况最好;可有效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淀粉、氯化铵最适.分生孢子的产量及萌发率分别在2...  相似文献   

13.
张汝洋  潘月敏  许旭  高智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07-13808,13810
[目的]探讨培养基营养条件对安徽省大豆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对安徽地区大豆根腐病主要致病菌——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生长速率及产孢量的影响。[结果]在供试的7种培养基中,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产孢量在查彼培养基上最高;该菌在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产孢量最高;在以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产孢量在以硝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高。[结论]为该菌的相关研究以及所致大豆根腐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宝珠梨疫腐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珠梨疫腐病是云南省的一种新记录病害,其病原菌为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ert et Cohn) Schrot.适宜恶疫霉分离培养的培养基是番茄汁培养基、V8汁培养基和PDA培养基。适宜恶疫霉生长的pH值范围在3~10之间,最适pH值为5~6,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在10~30℃之间,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0~25℃. 恶疫霉对果糖、麦芽糖、蔗糖等碳源的利用好于其它碳源,对酵母膏、天门冬酰胺、牛肉膏等氮源的利用好于其它氮源。  相似文献   

15.
对欧李上一种新病害欧李酸腐病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并对病原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欧李酸腐病发生在欧李果实成熟期,果实腐烂变酸,病部产生白色霉层。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呈白色粉状,分生孢子长筒形、末端钝圆,大小为4.5~10μm×3.3~7.5μm,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将其鉴定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7,12h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快,适宜生长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果糖,最佳氮源为牛肉浸膏。  相似文献   

16.
北苍术根腐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腐病严重影响北苍术生产,育苗期至成株期均有发生。为明确引起河北省秦皇岛地区北苍术根腐病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致病菌菌株,并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同时分析温度、氮源、碳源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以及菌丝的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引起秦皇岛地区北苍术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MK849925),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近圆形,呈辐射状生长,似绒毛,粉紫色,较干燥。菌丝侧生分支,有隔膜;分生孢子均无色,大型分生孢子呈渐尖型镰刀状,有1~5个分隔,小型分生孢子多为卵形,具1~2个分隔,厚垣孢子圆形、无色。其致病力较强,接种后10 d病部呈深褐色、失水干枯。该病原菌较适宜的生长条件为25 ℃、以酵母浸粉为基础氮源的培养基,培养5 d,菌落直径可达7.17 cm;在不同碳源中,对葡萄糖和蔗糖的利用率较高,而对于可溶性淀粉的利用率较低。菌丝在75 ℃恒温条件下处理10 min后失去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培养条件对甘薯黑斑病菌生长与产孢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不同营养条件以及培养环境条件下,测试了甘薯黑斑病菌的生长速度以及产孢量。结果表明:甘薯黑斑病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Ellis et Halsted)在13种供试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在番茄培养基上生长最好,在胡萝卜培养基上生长最差;分生孢子产孢量以在PDA培养基上最多,在玉米粉培养基上最少。菌丝适宜生长温度为25℃,在15℃下分生孢子产孢量最大。在全光照环境下生长最好,全黑暗下次之,光暗交替条件下较差,光照条件对黑斑病菌分生孢子产孢量没有明显差别。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范围为6~8,最适pH值为8,分生孢子最适产孢pH值为10。在真菌生理培养基上,以淀粉为最佳碳源,以酵母膏为最佳氮源。菌丝、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致死条件分别为52℃、5 min,47℃、5 min和50℃、5 m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黑核桃腐烂病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的生物学特性,以病原菌为靶标进行室内杀菌剂毒力测定实验,为田间防治药剂的筛选提供备选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病原菌在不同碳源、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速率,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病原菌的室内药剂毒力。【结果】病原菌在供试的8种不同碳源培养基均可生长,在PDA、PSA、PCA和胡萝卜培养基培养基上长势好于其它4种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其中病原菌在PDA上生长最好,其次为PSA、PCA和胡萝卜培养;病原菌在5~35℃均能生长,其中最适温度在(25±1)℃;病原菌在pH值3~10均能生长,其中在pH值5.0左右的条件下生长最为适宜;病原菌在24 h光照,12 h光暗交替和24 h黑暗三种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差异不显著,其中24 h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相对较快,而在其它2种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相对缓慢;12种供试药剂对黑核桃腐烂病菌的毒力大小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10%苯醚甲环唑毒力最大,EC50值为0.001 mg/L,其次为16%苯甲中生,EC50值为0.017 mg/L,而47%春雷王铜毒力最小,EC50值为2 481.10 mg/L。【结论】在供试8种培养基中,最适合核桃腐烂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PDA,最适生长温度在25℃左右,最适pH值为5,最适光照条件为24 h光照。供试的12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苯醚甲环唑的抑菌作用最强,其次为苯甲中生和多锰锌,3种药剂可作为田间药剂筛选试验的备选。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板栗红粉病的病原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研究了温度、湿度、培养基、碳氮源、光照及pH对病原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PDA培养基上病原菌菌丝生长初期为白色,后期菌丝中央橘粉色、边缘浅白色、具同心轮纹,分生孢子无色透明、单胞、梨形、表面光滑,有横膈膜0~1个,不具有纵膈膜,隔膜处缢缩。该病原菌ITS序列与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 MN882763)的序列相似性为100%,结合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板栗红粉病的致病菌为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该菌菌丝生长最适的碳源为阿拉伯树胶粉,氮源为蛋白胨,pH 8,温度为25 ℃,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光照条件为12 h光暗交替;产孢最适碳源为α-乳糖,氮源为蛋白胨,pH 7,温度为25 ℃,培养基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光照条件为12 h光暗交替,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