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一、分析数据来源 1981年10月下旬,我县对134丘连晚白叶枯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普查。其中对台风后发病的24丘连晚农虎6号(成片),进行了系统调查(附调查明细表)。所得数据,通过发病相关性测定,得到以下相关系数(r):每亩总施肥量与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r_1=0.1635,(n=24,不  相似文献   

2.
《植物保护》1979,5(1):31-33
在进行水稻白叶枯病的抗病品种选育和农药筛选的研究工作上,常常采用人工接种试验的方法。因而,国内外对于人工接种技术曾做了不少试验研究。近年来,比较肯定了针刺法和剪叶法有较好效果,并且已普遍用于水稻白叶枯病抗病品种选育和农药筛选的研究工作上,但是,这两种接种方法仍存  相似文献   

3.
 在杂交稻幼苗二叶期用水稻白叶枯病弱毒菌株75-1进行诱导处理,至三叶期接种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株76-25。结果表明:杂交稻感染白叶枯病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X)活性升高;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并且经诱导处理的变化幅度大于未经诱导处理的,抗病组合威优6号的变幅又大于感病组合汕优63。说明杂交稻抗白叶枯病及其诱导抗性与活性氧伤害及细胞内防御酶系有关。  相似文献   

4.
转cryAb基因克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ryAb基因克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纹枯病的抗病性在田间进行了人工接种鉴定,根据亲本材料秀水11及2个转基因材料克螟稻1号(KMD1)和克螟稻2号(KMD2)的发病情况,初步明确两个转基因材料的抗病性与亲本存在显著的差异,对白叶枯病的抗性比亲本材料有所上升,但对纹枯病的抗性则不如亲本秀水11。  相似文献   

5.
 利用水稻品种来防治白叶枯病是经济、安全、简便的有效措施。而品种抗病的稳定性如何?1975-1987年,选择95个品种在湖南省老病区安仁县进行人工接种鉴定。  相似文献   

6.
白叶枯病是我省水稻重要病害之一,生产实践证明,不同品种的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耐病性差异很大。因此,选育高产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的一项有效措施。赣化二号是我校育种组化学杀雄中、筛选出的高产杂交种,为了鉴定其抗病性,我们对赣化二号等10个品种在校内用盆栽进行了早、晚两季抗白叶枯病鉴定,并在晚稻田中进行田间接种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籼稻扬稻1号及910品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根本途径。自1975年以来,在大量筛选、鉴定的基础上,从 BG-90-2品种中系统选育出“扬稻1号”及“910”品系,连续四年进行白叶枯病多菌株接种鉴定和省内外较大面积试种,均一致表现抗性稳定,并兼抗穗颈稻瘟病。其抗病机理,根据该两品种(系)稻株功能叶内生化成份分析结果,其还原糖含量比感病品种“南京11号”为高,且在接种发病后,天门冬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和脯氨酸的含量亦较高,还具有较好的抗扩展性能。1983年在本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种植面积达10万公顷以上,1984年在苏、鄂、皖、豫、浙、川等省种植面积达33.4万公顷以上。单产均达7.5吨/公顷左右,深受病区农户的欢迎。  相似文献   

8.
水稻白叶枯病的产量损失是病情函数。病情与产量损失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反应出农业生态系统中植病系统在环境条件和人类干预下,寄主-病原相互作用和相互适应结果,可行成不同的病情与产量损失组合。我们采取三种病情与产量损失估计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一)稻白叶枯病病情与产量损失宏观定性分级定量估计损失法;(二)病情按严重度分级,抽样测定单株产量与损失率,再估计全田或地区产量损失;(三)多年多点稻白  相似文献   

9.
采用成株期人工剪叶接种鉴定方法,评价451份新引进的国外水稻新品种(系)对我国田间流行的5个水稻白叶枯病致病型的抗性反应。结果显示国际水稻研究所新材料是水稻白叶枯病重要的抗源。本试验还筛选出一批抗性较好的抗性材料,可供育种家在选配亲本时选用。  相似文献   

10.
张学博 《植物保护》1990,16(4):51-51
稻瘟病(Pyricularia oryzae)和白叶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oryzae)是我国水稻的两个重要病害,常同田发生,培育和筛选双抗品种,为兼治两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作者1975年从国外引进452个品种(系),经病圃和人工接种鉴定,初步筛选出75个抗叶瘟和穗颈瘟的品种,后经8年对稻瘟和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及株选,至1984年选出抗两病的中迟熟品种12个(称“双抗品种”)。1985年从中选出7个参加全国水稻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诱导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效应,采用MeJA喷雾处理剪叶接种法,测定MeJA对水稻幼苗的白叶枯病病情指数、白叶枯病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的抑菌效果及对叶片过氧化物酶(peror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naine ammonialyase,PAL)等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影响.0.05 ~ 2.0 mmol/L的MeJA能降低水稻幼苗白叶枯病的病情指数,但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无直接抑菌活性;0.1 mmol/L MeJA的诱导效果最好,处理48h后,感病品种温229和抗病品种嘉早312的诱导效果分别为73.18%和70.43%;0.05 ~2.0mmol/L的MeJA处理水稻叶片中POD、CAT、SOD、PPO和PAL活性呈上升趋势.研究表明MeJA能诱导水稻幼苗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且诱导抗性的产生与MeJA提高水稻相关防御酶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1984—1986年,作者对2231份(次)外引品种,于苗期或成株期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及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抗性进行了筛选鉴定。通过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提出Chianung Si-Pi 661020、IR8608-82-1-3-1-3、IR36,IR9782-111-2-1-2、密阳54、水源290、IR21848-65-3-2-2等综合性状较好的多抗性品种(系),可作广谱抗源利用或在生产上直接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白叶枯病是中国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1980—1984年作者用广东省稻白叶枯病菌优势菌群Ⅳ群的代表菌株,进行大田人工剪叶接种,重复鉴定了国内外水稻品种资源2012份。接种20天后调查病级,评选出Ⅰ级抗源29份占1.44%,Ⅱ级抗源187份占9.29%,Ⅲ级抗源285份占14.17%,感病(Ⅳ—Ⅵ级)的有1511份占75.1%。对33个重点抗源进行抗性鉴定和经济性状分析,推荐一批单抗、双抗或三抗的抗源给育种者作为抗病育种亲本选配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感白叶枯病水稻品种‘温229’为试验材料,通过茉莉酸甲酯(MeJA)浸种和喷雾处理幼苗期和孕穗期水稻,探索MeJA诱导大田水稻抗白叶枯病的效应。水稻幼苗期,0.004mmol/L MeJA浸种、0.1mmol/L MeJA喷雾、0.004mmol/L MeJA浸种后再用0.1mmol/L MeJA喷雾处理,均表现诱导幼苗抗白叶枯病的作用,其诱导效果最高达27.65%;其中,MeJA浸种再喷雾双重处理的效果与单一喷雾处理差异不显著,但与单一浸种处理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水稻孕穗期,0.05~2.00mmol/L的MeJA喷雾后均可降低白叶枯病的病情指数,其中2011年MeJA诱导效果最佳的浓度为0.50mmol/L,而2012年和2013年则为1.00mmol/L,诱导效果最高为17.17%。以上结果表明,MeJA处理可有效缓解大田水稻幼苗和孕穗期白叶枯病的发生,其诱导效果可能与MeJA处理浓度、方法及水稻生育期有关。  相似文献   

15.
稻白叶枯病(Xanthomoas-oryzae)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近几年来,我市的早、中、单、双晚稻均有发生,其流行程度是双季晚稻重于单季稻,单季稻重于中稻,中稻重于早稻,每年四稻因此病为害而造成的稻谷损失在100万公斤左右。为搞好白叶枯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现谈点实践中的体会。一、病情流行预报要掌握四点1.发病初期症状的识别:病害初期症状的识别是搞好预报和防治的基础。据多年大面积的观察,我市流行的白叶枯病初期表现的症状有3种:(1)急性型:发病初期病叶灰绿色,然后向内侧卷曲,呈青枯状,多见于叶片上部,  相似文献   

16.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Xoo)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miR1320是水稻与Xoo互作中重要的调控因子。本研究在接种Xoo后的0、12、24 h分别检测了10个粳稻和8个籼稻品种中miR1320的积累和4个防卫基因的转录水平,测量了各品种叶片上的病斑长度,分析了miR1320的积累和防卫基因的表达与水稻白叶枯病抗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接种Xoo后,miR1320的表达模式在不同品种中有所不同;籼稻和粳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别与接种后24 h和12 h时miR1320的表达量呈紧密负相关;且相对于防卫基因,miR1320更能反映品种间的抗病性。因此,miR1320可应用于评估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辅助水稻抗病种质的鉴定。  相似文献   

17.
通过接种,小区试验和大田验证,证明凋萎型白叶枯病稻桩上潜在病菌可以存续至第二年5月份后并仍能传病,因之它是稻草、种子以外的又一主要菌源。初步看来稻桩上的病菌主要在秧田期传染,但菌量大时,也可以在本田期侵染,所以在凋萎型白叶枯病严重地区,除狠抓秧田期防治外,还应当注意本田前期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本刊1982年第四期《双百园地》,曾讨论了水稻白叶枯病在新疆稻作区能否发生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新疆夏季干热少雨,大气相对湿度很低,但是稻田小气候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80年代江陵,石首等地水稻白叶枯病和气象资料的分析归纳和对原荆州地区1970-1993年白叶枯病资料和荆州1970-1993年的气象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揭示了水稻白叶枯病发生发展大流行的必要条件及白叶枯病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20.
干旱荒漠区肉苁蓉人工接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肉苁蓉正处于野生种向栽培种驯化的初级阶段,肉苁蓉接种同步性差和接种成活率低是生产中的突出问题。本试验在不同起源的梭梭林内,使用不同质量的肉苁蓉种子,采用不同药剂处理、不同接种深度、不同接种方法、不同接种量等接种措施进行人工接种成功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一、二级肉苁蓉种子、500ppmABT(3)号生根粉浸泡30分钟、4月上旬至5月中旬用营养诱导法接种、接种垂直深度与水平距离40-60cm之间接种成功率最高。这项研究将为肉苁蓉人工高效接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