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远和 《农业工程》2013,3(2):11-13
玉米机械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打破以往均匀垄常规耕作模式,将原60 cm均匀垄距改成40 cm窄行苗带和80 cm宽行空白带。田间试验证明,宽窄行交替休闲保护性耕作模式种植的玉米产量、根系分布、群体透光率和土壤理化性状等都有所改变和提高。   相似文献   

2.
2013年,随着长春市玉米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的扩大,技术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在深入推进中出现了急需破解的技术问题。怎样提高实施的规范性,以使保护性耕作更加科学、有效、持续的推广?带着这些问题,2013年7月以来,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和县(市)、站组织科技推广人员深入下去,与农机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开展了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的测查,对保护性耕作大垄双行种植、原垄种植、二比空种植、高光效种植模式的行距、穗数测查,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分析玉米机收获秸秆粉碎全量还田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与传统旋耕起垄耕作经济效益,研究昌图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集成方案,探索昌图县保护性耕作最佳模式,以期为促进昌图县玉米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固定宽垄沟灌保护性耕作是将保护性耕作、固定道、垄作和沟灌等相结合的一项农业技术,该技术可通过松垄作业解决宽垄水分侧渗效果差的问题.从2005年开始,在西北灌区对固定宽垄沟灌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松垄效应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0~100 cm深度范围内,松垄作业能促进水分向宽垄中央渗透,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提高8%左右土壤含水量,并能增加2%左右作物产量.建议在采用固定宽垄沟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区推广松垄技术.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传统耕作、玉米原垄留茬耕作、玉米原垄留茬全覆盖、玉米留茬条带覆盖、浅松覆盖和深松覆盖6种耕作方式下土壤含水率、棵间蒸发量和地温的变化。结果表明,条带覆盖对大豆不同生育期土壤剖面含水率影响最大;其他耕作方式对棵间蒸发的抑制作用均小于传统耕作;日平均地温在苗期变化明显;保护性耕作对日平均地温影响较大,传统耕作最高,留茬全覆盖最低。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现状吉林省吉林市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多年来致力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从总结示范到推广的工作任务。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关键在于技术模式的选择。通过几年的实验、示范、总结,结合吉林地区可耕地面积的实际情况,吉林市在保持传统农业作业习惯的基础上,采用"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耕种技术模式"和"玉米垄侧保墒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作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首选。  相似文献   

7.
按吉林省农机局要求,磐石市在农机"三项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中,着重示范推广玉米垄侧保墒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结合磐石市玉米生产实际,经过几年的示范推广,通过测产证明,在众多抗旱保苗增产措施中,玉米垄侧保墒栽培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丘陵半山区最具推广价值,此项目技术既能抗旱保墒,又能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深受农民欢迎。  相似文献   

8.
玉米高光效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高光效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玉米耕作栽培技术,与传统的种植方法截然不同,它充分利用了东北夏季盛行西南风和西南太阳光照时间长的季风气候特点,确定了玉米垄向和垄距,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风能力,促进玉米群体接受的光能向生物能的转化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采用适当的耕作技术以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传统耕作方式的重大革新,也是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将就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展开探讨。1.玉米保护性耕作的优点首先,免耕和秸秆覆盖能够让土壤空隙的孔径更加均匀,保证孔隙度良好、稳定和连续,能够有效地将灌溉水、雨水保持在土壤中,也就是说具有很好的保水性和  相似文献   

10.
旱作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耕作制度,对保护农田、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防治沙尘暴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较快发展.介绍保护性耕作在我国推广应用情况,提出旱作地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北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措施的节水和增产效应进行试验研究,试验区位于黑龙江省杜蒙县,保护性耕作措施包括行间覆膜、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的集成,垄向区田、秸秆覆盖,以常规耕作处理作为对照,分析各节水方案对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目的在于找到提高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方法,提高黑龙江大庆地区的玉米产量.研究结果表明4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均可提高土壤含水率,且对地表以下0~40 cm的土壤含水率影响较明显,产量与对照相比除秸秆覆盖处理外均有增产效果.其中行间覆膜与垄向区田的集成措施可使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24.88%,产量提高26.38%,其节水增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保护性耕作效益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护性耕作是有别于以铧式犁全面翻耕土壤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耕作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衡水市桃城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和小麦,根据农业部、省农机局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求,结合全区6个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的对比得知,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益: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已趋完善,该项技术在平作区已大面积推广应用。为研究垄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在齐齐哈尔市玉米产区开展了“一深松两少免一覆盖”耕作模式的试验。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保护性耕作耕地土壤含水量和平均地温均较传统耕作提高,有利于作物生长,玉米产量高于传统垄作区。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耕作层水、肥保持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水、肥保持能力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产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正>近几年,长春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推广到200万亩,占到玉米播种面积的15%,成为北方春玉米种植区保护性耕作应用面积最多,比例最高的区域。几年来,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在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过程中,持续对玉米保护性耕作深松工艺实施进行了多点、多因子的测查跟踪,对玉米各时期苗情长势、理论产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情况实施监测,并从技术原理和农艺与农机融合的层面实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蓄水保墒、减少径流、培肥地力、抑制扬尘、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地膜玉米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如何将二者的优势有机融合,在玉米种植中发挥综合效益,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平凉市农机站通过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与传统耕作不同模式对比试验,探索保护性耕作与先进旱作农业技术的结合点,为进一步推广保护性耕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本文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耕作层水、肥保持能力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水、肥保持能力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产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是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以玉米(东单60)为材料进行秸秆覆盖试验,探讨了保护性耕作对玉米生长和产量以及田间耗水量的影响。采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节水保肥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耕作,免耕覆盖对耕层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而浅耕覆盖对土壤耕层养分和作物生长及产量影响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技术是“梨树模式”的核心技术,它用玉米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实行免耕播种,减少土壤耕作,是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保墒的一项保护性耕作技术。该技术创新了玉米秸秆处理方式,提高了玉米播种质量,解决了东北地区玉米连作土壤退化和秸秆焚烧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对黑土地保护和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土地种养结合,保护性耕作为梨树县粮食持续稳产高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四平市石岭子镇位于四平东南,属于山区、半山区。机械化发展以小型为主,耕地面积8.97万亩,坡地较多。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含水量,有效利用自然降水,降低生产成本,近些年我们有针对性地试验推广了玉米机械化垄侧保墒栽培技术。实践证明,该项技术不仅操作简单,抗旱保墒,提高出苗率,而且节约生产成本,增产效果明显。玉米机械垄侧保墒栽培技术是山区、半山区、坡耕地的一项保护性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